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九十九章 初改兵制

上元節日狂歡剛過,唐朝便開始了大動作,在單于臺故地築燕然城,並以其爲治所,置燕然都護府,統轄定襄、賀蘭、桑乾等都督府,以右武侯大將軍李世勣爲燕然都護、李淵從外孫張儉爲副都護、平原郡公劉蘭爲長史,前突厥俟斤執失思力爲司馬,掌管磧南地方防戍及撫慰監護回紇、薛延陀、契丹、奚、霫等部之事宜。

同時廢西海州都督府,原且末、鄯善兩地降州爲縣,劃入沙州都督府治下,並以吐谷渾故都伏俟城爲治所,置青海都護府,統轄西海、河源、焉支、呼延及黨項、白蘭諸部,任命女郡公祁黛雙爲青海都護、左武侯將軍薛孤吳仁爲副都護,祁黛雙之夫樑元度爲長史,涼州都督李大亮之侄李道裕爲司馬,總攬移民開荒,屯田放牧,建城築堡,修建驛道,通貢互市等軍政事務。

隨後又根據唐軍現狀,推出了新的兵制:改原來的統軍府爲折衝府,統軍改爲折衝都尉,別將改爲果毅都尉。十道共有六百二十五府,其中“關內道”置府一百八十六,兵力爲諸道之最。

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並以此規定諸府兵額上限,上府爲一千二百人,中府爲一千人,下府爲八百人。折衝府以下,兩百人爲一團,團設校尉;每團下轄兩旅,百人爲一旅,旅設旅帥;每旅轄兩隊,五十人爲一隊,隊置隊正、隊副;每隊分爲五火,十人爲一火,火設火長。

與此同時,李淵採納了護國公主的奏言,同意在燕然都護府和青海都護府試行全民徵兵制,規定都護府轄區內“男十六以上,六十以下,除每戶可留一丁,餘者盡籤爲兵,若幼男及丁,則入兵籍。每千戶兵丁爲一營,設屯田都尉、屯騎都尉各一人,秩從四品上,掌團練、治安、巡邏、戍守等事宜,營下設團、旅、隊、火,皆同折衝府。兵丁平時聚居耕作,畜牧漁獵,聞警則披甲持械,上馬備戰。”

顯而易見,這種因地制宜創立的兵制,具有一定的遊牧軍事制度特徵,不過兩者之間又有著很大的區別。

比如,突厥的部落兵制以及後來的蒙古軍戶制,都是脫胎於草原上的遊獵習俗,非常方便發動戰略進攻。

而都護府的徵兵制雖然也是軍民一體,呼之即來、來之即戰,可以迅速集結成軍,但側重保衛本土安全,法定的作戰範圍僅侷限於都護府的轄地之內。

至於李曜爲何會想出這種東西,其實原因不外乎有三:

一是無論磧北的回紇、薛延陀,還是雪域高原上的吐蕃,生存空間和勢力發展都或明或暗地受到了唐朝的擠壓和制約。

只要唐朝自身不出現動搖統治根基的內亂和戰敗,這些勢力幾乎不可能對唐境構成威脅。

二是都護府人力資源嚴重不足,當初唐朝滅亡東突厥,李淵便立即下詔:“謫天下罪人,配爲戍卒?!?

緊接著,他又免除了東突厥故地的徭役和賦稅,並且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在北部邊疆興建城鎮和鋪設道路,同時還在邊境增設集市數量,大力發展貿易經濟,以增強人口的吸引力,而後來設立的西海四州亦是依葫蘆畫瓢照此經營。

如此一通積極政策實施下來,成績當然不會差到哪裡去,但移民實邊畢竟是百年大計,即便年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

三是李曜通過數年的實踐,發現中原的府兵制度無論怎麼修改,都不適合直接套用在“四季轉場,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身上。

所以她這個都護府兵制才只論戶口不提均田,而那些降唐的東突厥和吐谷渾的部落自然被該兵制變相打散得支離破碎,並且每營兵源亦受到嚴格限制——都護府會根據轄區內的人口增長狀況,不定期地增置新營,順便提拔能力出衆或敬職敬業的校尉擔任屯田都尉或屯騎都尉,以作朝廷恩賞,這一招與漢武帝的“推恩令”相比,可謂異曲同工。

唐朝兵制改革的訊息很快傳播開來,許多擔憂朝廷會無休止征戰的人士都紛紛放下了心中的石頭,大唐整個民間幾乎是一片支持之聲,但周圍諸國的反應卻是各不相同。

在布達拉宮,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一聽說唐朝新出臺的固邊政策,就忍不住叫了一聲好,這下他可以集中力量向東南擴張吐蕃的版圖,而且再也不用爲說服那些阻擾唐蕃大道的刺頭感到苦惱了。

真珠毗伽可汗夷男收到情報時,正在主持薛延陀汗國一年一度的會盟,待薩滿完成祭祀長生天的儀式,這位漠北梟雄卻在衆目睽睽之下走了神,半晌才頓足一嘆,對諸部酋長說道:“唐朝無意北進,欲以回紇爲屏藩,恐怕草原百年難得一統??!”

而在回紇牙帳內,雄武可汗藥羅葛菩薩看罷一份來自唐都的書信,長長地舒了口氣。

那個智計無雙的“假小子”果然總能做出明智的決定,至少……他這輩子都不會再擔心回紇會遭受唐軍和薛延陀的兩面夾擊了。

藥羅葛菩薩將書信扔進了爐火裡,隨即長身而起,大步流星地走出帳門,對守在帳外的兩名衛士吩咐道:“你們二人速去請鐵木俟斤和吐迷度俟斤來牙帳,就說本汗有要事相談!”

……

……

又是一日早朝結束,李曜回到顯德殿,喚來十歲的太子元祥,然後在女官們的協助下,開始緊張而忙碌的工作起來。

由於皇帝的眼睛已經有些老花了,如今這批閱奏章的活兒基本都由李曜來完成,只見她提筆揮毫,龍飛鳳舞,批語片刻寫就,隨手交給女官,又接著披閱下面的奏章。

如果發現有比較易懂的奏章,她便會甄選出來,寫上題注,隨後交給旁邊的小太子:“殿下,讀出來吧。”

李元祥見署名爲李百藥,再看標題爲《諫封建疏》,不由嚥了口唾沫,抑揚頓挫地道:“臣聞經國庇民,王者之常制;尊主安上,人情之本方。思闡理定之規,以宏長代之業者,萬古不易,百慮同歸……”

李元祥稚聲稚氣地念著,李曜猶自寫個不停,待李元祥讀罷,她這才擱下筆,問道:“殿下對右庶子此說有何感想?”

李元祥道:“右庶子認爲分封制有危害,不及郡縣制有益社稷?!?

李曜平靜地問道:“殿下以爲他說的對否?”

李元祥斟酌了片刻,才道:“右庶子所言並非沒有道理,但天下大勢已變,凡事須與時俱進?!?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一生一世遠不夠第四百一十二章 天人感應第四百七十三章 以斯媞第四百八十八章 熟悉的面孔第一百九十四章 百人殺第三百零七章 陛下會死!第三百七十七章 只能信其有 不敢信其無第二百四十五章 耳目第三百二十二章 加把火第一百六十五章 堅持第四百零九章 交代第四百零六章 坦露心跡第二百二十一章 共享第四十章 玉容寂寞淚闌干第二百八十五章 小事一樁第四百八十九章 茲事體大第五章 神鬼無欺墓誌銘第三百五十六章 鹽鋪第三百四十八章 伏屍千里第四百八十一章 母死子貴而已第一百九十三章 夜獨行第一百五十六章 五種人第八十九章 性直少年語驚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好曲,好看!第四百零二章 “如實”交代第三百四十四章 取捨第一百一十八章 知恩不報非正人第三百四十六章 陣前談判第三百五十章 夤夜密談第四百一十二章 天人感應第一百六十章 知難而上第一百八十章 生死重逢亦有時第二百一十八章 世民求父親賜一姊妹!第一百八十九章 狼與芻狗第三百章 金星凌日第三百七十四章 直說無妨第四百九十五章 李淵大壽第二百三十四章 幫我一個忙第六十七章 光天化日請自重第二百一十四章 黃花堆之戰(二)第一百四十章 豈不美哉?第三百五十九章 仁信第二十章 鬼使神差射金雕第七十三章 尚未行樂即生悲第九十六章 傳聞真僞復誰知第二百一十二章 掎角第二百五十二章 波雲詭譎第四百四十二章 剖心拋底第一百一十章 可笑之極第三百八十六章 建成死忠第一百四十六章 放心第二百零八章 大王,不好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黃花堆之戰(四)第四百二十八章 先下手爲強第三百八十五章 別有洞天第三百四十二章 晴天霹靂第三十二章 不敢請耳 固所願也第四百一十九章 何爲再等幾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間應無天上有?第一百七十九章 你就是平陽公主……的義妹?第三百零五章 議謀第四百一十五章 千古笑談第一百一十五章 千里之堤 潰於蟻穴第四百四十章 宗親宴第四百八十四章 干謁第五十六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十九章 問我能有幾多愁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九重陽難釋懷第二百二十四章 太子建成第三百四十四章 取捨第二百四十三章 “女鬼”夜行第四百九十二章 求知若渴第四百八十七章 少年贊普第二百七十六章 十六字決第二百四十五章 耳目第一百九十三章 夜獨行第三百零八章 紛亂如麻第二百零六章 不可掉以輕心第二十三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四百九十章 一試便知第一百八十四章 擔保第三百六十六章 見血封喉第五百二十章 再臨涼州第五十一章 鴻飛冥冥奈我何第一百八十九章 狼與芻狗第四百八十四章 干謁第二百四十九章 放了一馬第二百七十九章 聖旨第四百三十三章 天羅地網第一百一十六章 一生一世遠不夠第二百二十一章 共享第二百六十六章 貴主慧眼如炬第三百八十七章 一手遮天第九十九章 是非知蔓 名利如風第二百一十二章 掎角第四百八十五章 格物院第三百五十三章 彈劾第四百一十九章 何爲再等幾年第一百零一章 巧而又巧 巧合到家第一百零二章 一曲霓裳舞太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邑县| 军事| 武定县| 台前县| 遂溪县| 渝北区| 都兰县| 新绛县| 扶余县| 凭祥市| 册亨县| 丹凤县| 贵德县| 呼伦贝尔市| 炉霍县| 昌江| 西安市| 延安市| 关岭| 上思县| 余干县| 萝北县| 抚宁县| 乐业县| 都匀市| 崇阳县| 尚义县| 龙川县| 罗源县| 阳高县| 凤山县| 井陉县| 德江县| 秭归县| 定兴县| 巢湖市| 富蕴县| 湖口县| 通许县| 关岭| 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