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榮華在滎經(jīng)縣城休整三天後,決定率主力部隊趁夜幕掩護,突破同志軍的重圍,衝出滎經(jīng)縣城。
他派人去雅州送信,令雅州城內(nèi)的清軍出城配合,接應邊軍進入雅州城。
傅榮華令建南巡防軍協(xié)統(tǒng)馬到成作開路先鋒,率先衝出東門。
然後向北挺進,掩護傅榮華和王廷荃的主力部隊出北門,令寧遠新編陸軍標統(tǒng)葉靈泉斷後。
傍晚,傅榮華一聲令下,滎經(jīng)縣城東門響起激烈的槍炮聲,馬到成率先鋒部隊衝出東門。
負責東門攻防指揮的杜志民,早已令青城九俠在東門外的陣地上,布成“諸葛九宮八卦陣”嚴陣以待。
馬到成率部隊在陣前左衝右突,根本無法破陣。
在東門戰(zhàn)鬥最激烈的時候,傅榮華和王廷荃率領(lǐng)主力部隊衝出北門。
北門是羅梓舟親自把守的主力陣地,早已佈置了重兵防止清軍出城。
王廷荃在前面開路,傅榮華帶主力部隊跟隨在後面。
羅梓舟見到王廷荃時,氣得兩眼發(fā)紅,準備衝上去親手宰了這個可恥的叛徒。
突然,身後一個蓬頭垢面的瘋子,搶先一步衝上去,攔住王廷荃廝殺。
羅梓舟一看,正是智涵子的徒弟周和尚。
只見周和尚手持七星龍泉劍,步行八卦,劍走輕靈。一邊揮劍廝殺,一邊變換出各種鬼臉。
嚇得王廷荃膽戰(zhàn)心驚,一不小心,被周和尚的龍泉劍刺進了心窩。
葉靈泉最後衝出城,妙音帶領(lǐng)道姑和仙俠們,用奇門異術(shù)擋住他的去路。
葉靈泉挺起開山斧上來開路,妙音揮舞虎頭雙鉤衝上去攔截。
葉靈泉見是一個道姑攔路,並沒把她放在心上,只顧著大砍大劈。
妙音沉著應戰(zhàn),手中虎頭雙鉤接連使出十二連鉤,葉靈泉應接不暇。
妙音突然口中吐出一股烈火,噴到葉靈泉臉上,引燃了他的絡腮鬍子。
葉靈泉急忙用手滅火時,妙音趁機摟鉤舞劍,一招“雙龍出水”,要了葉靈泉的性命。
傅榮華與羅梓舟殺得難分難解,見王廷荃和葉靈泉都已先後戰(zhàn)死,心中悲傷,便無心戀戰(zhàn),結(jié)果被羅梓舟的峨眉劍刺中右腹。
傅榮華急用三叉戟反刺羅梓舟,羅梓舟揮劍格擋,傅榮華趁機溜走,急帶主力部隊逃回滎經(jīng)縣城。
這時,東路清兵早已退回到縣城,馬到成被青城九俠打傷,全身血肉模糊。
傅榮華下令緊閉城門,醫(yī)治傷員,待休整後再想辦法出城。
列位看官,且容在下暫時放下滎經(jīng)攻防戰(zhàn)不表。
因成都已危在旦夕,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看趙爾豐被圍在孤城中的情況。
成都被同志軍圍困,糧食蔬菜都供應不上,清軍槍彈武器也得不到補充,幾乎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
趙爾豐坐在總督府裡,眼巴巴地盼望傅榮華來馳援成都。
當他聽說傅榮華已越過大相嶺險關(guān),佔領(lǐng)了滎經(jīng)縣城的消息後,興奮了好幾天。
趙爾豐發(fā)揮想象,傅榮華佔領(lǐng)滎經(jīng)縣城後,很快就會到達雅州。大軍從雅州出來是一馬平川,可以直驅(qū)成都外圍。
只要傅榮華的大軍趕到成都,城內(nèi)外的清軍裡應外合,完全可以打敗圍城的同志軍。
可是過了幾天,聽說傅榮華被堵在滎經(jīng)縣城裡出不來時,趙爾豐像嚥了氣的皮球,癱軟在總督寶座上。
趙爾豐決定,將還留在成都的陸軍中學堂和陸軍小學堂的學生,全部編成學生軍,發(fā)放槍支彈藥,作爲一支護城的生力軍,派往城門增援。
趙爾豐又令城外的親信魏楚帆,召集各地的巡防軍,同時收編潰散的清軍殘部,組建起東路衛(wèi)戍部隊,任命魏楚帆擔任衛(wèi)戍司令。
魏楚帆將剛組建的衛(wèi)戍部隊開到成都附近,以便策應總督衝出省城。
現(xiàn)在傅榮華、端方和武威帶領(lǐng)的三路救兵,還在拼命趕往成都。
雖然沿途都有同志軍的阻擊,但是他們隨時都有可能突破防線,到達成都的外圍。
因此,圍城的同志軍一致認爲,在趙爾豐的救兵趕到之前,必須想辦法,儘快攻破城門,活捉總督趙爾豐。
且說廖春雷打聽到親友夏之時率新軍步兵一隊,隨魏楚帆的東路衛(wèi)戍部隊進駐龍泉驛。
他知道夏之時在日本留學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lǐng)導的同盟會。
回四川后,總督趙爾巽懷疑他是革命黨人,便不予重用,僅委任他在新軍十七鎮(zhèn)裡當了個小小的步兵排長。
於是,廖春雷寫一封信,派人送到龍泉驛,聯(lián)絡革命黨人夏之時,鼓動他拉東路衛(wèi)戍部隊裡的清軍起義,川北同志軍將配合其行動。
陳長亭派人去附近的北較場,摸進陸軍小學堂找到林梅山,要他發(fā)動傾向革命的學生做內(nèi)應。
在川北同志軍進攻北門的時候,設法打開城門,接應起義軍入城。
林梅山和楊萬里去聯(lián)絡城內(nèi)的革命黨人和袍哥,準備組織敢死隊,裡應外合攻打城門,爲同志軍進城掃清障礙。
在省城以外,各地的袍哥和革命黨人組織起義軍,加緊攻打當?shù)氐闹莞涂h城。
同時佈置防禦陣地,堅決阻擊傅榮華、端方和武威的三路救兵趕往成都。
卻說革命黨人吳玉章,在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奉孫中山之命回四川,負責領(lǐng)導保路運動。
吳玉章九月回到家鄉(xiāng)榮縣,與同盟會員王天傑、龍鳴劍,召集各場鎮(zhèn)同志軍五千餘人,在榮縣雙古場發(fā)動武裝起義。
起義軍迅速攻佔了榮縣縣城,知縣大人倉皇逃走,革命黨接管了縣衙。
吳玉章和王天傑等人召開羣衆(zhòng)大會,向全國宣佈榮縣獨立。
榮縣在全國率先脫離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建立起中國第一個獨立的縣級政權(quán)——榮縣軍政府。
四川各州縣紛紛效法,推翻當?shù)卣毩⒌娘L潮席捲全川。
榮縣宣佈獨立後,清廷驚恐萬分,再次從湖北抽調(diào)清軍入川平叛。
湖北新軍早先被端方帶走了新軍精銳,後來清廷又多次從湖北調(diào)兵入川鎮(zhèn)壓保路運動,造成武漢三鎮(zhèn)兵力空虛。
武昌的革命黨人抓住時機,緊急召開會議,大家認爲現(xiàn)在是發(fā)動武裝起義的絕好機會。
於是,立即在武昌成立起義總指揮部,推舉蔣翊武爲起義總指揮,孫武爲總參謀長。
四川榮縣獨立半個月後,湖北武昌的新軍工程兵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被革命黨控制的清軍隊伍紛紛起義。
三天之內(nèi),起義軍佔領(lǐng)了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zhèn),武昌起義獲得成功。
武昌革命黨人宣佈湖北脫離清政府,同時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爲都督。
此後,湖南、廣東、陝西等十五個省,受到武昌起義成功的鼓舞,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實行獨立自治。
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傳到四川,極大地鼓勵了正在浴血奮戰(zhàn)的各路同志軍。
著名袍哥大爺曾省齋率領(lǐng)川東同志軍,連克墊江、大足、渠縣、鄰水、嶽池諸縣。
起義軍在佔領(lǐng)廣安縣城後,曾省齋於當天通電全國,在廣安成立大漢蜀北軍政府,用十八星旗爲軍政府旗幟。
大家推舉曾省齋爲都督,實行軍政府自治。
隨後,駐紮在龍泉驛的夏之時,邀約了六個年輕排長在土地廟旁邊的大樹下喝酒,大家血氣方剛,一起歃血爲盟。
夏之時端起酒杯,對盟兄弟說道:“我們六兄弟即日起,拉衛(wèi)戍部隊舉行武裝起義,誓死推翻滿清王朝。”
六個排長結(jié)義後,立即拉起自己的隊伍到土地廟外集合,準備武裝起義。
有人去報告東路衛(wèi)戍司令魏楚帆,說幾個排長帶領(lǐng)部隊譁變。
魏楚帆立即趕來嚴厲斥責和制止,被夏之時開槍打死。
夏之時帶領(lǐng)清軍的步兵、工兵、騎兵、輜重兵三百來人,在土地廟誓師宣佈起義。
這時,嗅覺靈敏的趙爾豐派督練官林紹泉,恰好趕到東路衛(wèi)戍司令部視察。
他看見部隊騷亂,便跑過去勸阻,被士兵開槍打傷其腿。
夏之時出面制止,林紹泉才保住了性命。
夏之時動員他一起參加起義,林紹泉感覺被脅迫,身不由己,不敢不答應。
全體起義官兵推選夏之時任總指揮,夏之時認爲自己原來只是個排長,擔心資歷不夠,不便指揮這支部隊。
他推舉官階比自己高,資歷比自己老的林紹泉爲總指揮。
其實林紹泉並不願意起來革命,由於夏之時的擡舉,他看到了機會,便欣然就任總指揮。
由於林紹泉原來是趙爾豐的心腹,現(xiàn)在又受了傷,因此實際上起義軍仍然由夏之時指揮。
東路衛(wèi)戍部隊幾百人在龍泉驛起義的消息傳到省城,趙爾豐急令朱波瀾派兵鎮(zhèn)壓。
朱波瀾下令龍泉驛新軍中的一個管帶,率領(lǐng)一營新軍迅速向起義軍追來。
夏之時巧妙設下埋伏,將管帶打死後,其餘新軍戰(zhàn)士反水,加入起義軍隊伍。
由於當時清軍的兵力主要集中在成都及其附近,四川東南部的清軍防守相對空虛。
夏之時決定將起義隊伍開到川南,去攻打鹽務巡防軍,佔領(lǐng)富裕的自流井一帶,有了錢就好擴充隊伍。
於是,夏之時當晚打起火把翻越龍泉山,率領(lǐng)起義軍連夜向資州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