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

“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詩·大雅·蕩】

“唯唯。”楊琦很坦然的承認道:“楊衆的確有察舉不實之過,依律,理當論處。”

於是皇帝好奇的問道:“既然楊公都如此說了,那適才又爲何只說其因病引退一事,而絕口不提察舉失當之過呢?難不成這裡還有‘親親相隱’?楊公,我記得你曾經一向是愛憎分明,秉公持正的人吶。”

這一番話羞得楊琦無言以對,誠然,他本就有一身耿介強項的脾性,不畏權貴,因爲自己就是權貴,秉公持正,因爲自己就站的正坐得直。可如今多了楊衆這樣一個軟肋、污點,尤其是牽涉到楊氏今後的興衰,讓他既不能不管不顧、又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向以往那樣堅持秉公執法。

本以爲憑藉著讓楊衆自行引退,作爲讓步,求皇帝網開一面,就此揭過,誰知皇帝緊咬著不放,看似是非治罪不可了!

當然,皇帝心中尤有怒火,堅持要治楊衆煽動、教唆的罪也可以,但前提是這隻針對楊衆一個人,而不是其背後的整個弘農楊氏。

這是楊琦當前的底線,他斟酌良久,方纔勉強說道:“陛下說笑,楊衆到底歷仕三朝,當初從雒陽扈從來長按,缺少車馬,一路上步行隨駕,雙腳因此患疾。如今就因察舉失當之過,便降罪論處,臣竊以爲……有失陛下寬愛大臣的心。”

“楊公說的不對,他難道就只有察舉失當的‘過’,而沒有別的‘罪’麼?”皇帝慢悠悠的從楊琦的話語中抓到一個關鍵字,然後準確的拋了回去。

“陛下!”楊琦突然跪了下去,俯首久久不言語。

皇帝仍往前走了兩步,發掘身後異狀,這纔回過頭來看,見到楊琦跪伏在地,他的臉上絲毫不感到驚訝:“怎麼了楊公,難不成你知道他犯了什麼事?”

“楊衆因此事悔恨痛心,深以當初多言失言引禍爲懼,臣看望他的時候……略有所聞。”楊琦低著頭小聲地說道。

“呵。”皇帝冷笑一聲,整個身子轉了過來:“只是略有耳聞?弘農楊氏以你爲長,楊衆難不成是自行其是,沒有與你一起謀事?”

“臣不敢,弘農楊氏自高皇帝時便爲漢室供牛馬奔走,豈敢行此等悖逆情事?”楊琦立即否認道,語氣斬釘截鐵,恰似以往他仗義執言的氣勢:“只是楊衆舉止輕狂,常常口不擇言,以致招禍,倘若臣早些得知,又如何會……”

“夠了。”皇帝黑著臉打斷了楊琦的話,他冷聲說道:“你既然也說了,楊氏自高皇帝時便爲我劉氏之臣,數百年望族,如今正當興復之世,自當做天下臣民的表率。若不得已,我也不願毀了你們家的民望,那樣對朝廷、對你我臉上都不好看——當初王公不也是如此麼?念在昔日功勳,我照樣給了他顏面,由此,就更應該感恩。”

說起王允的下場,楊琦僵硬的臉色並沒有因此而緩和多少。當初王允失勢後,因不願接受現實,居然與袁紹混到了一起。饒是如此,最後只是被皇帝賜死了事,這雖已是半公開的事情,但仍從側面體現了皇帝顧忌直接殺死一個有良好名望、正面形象的大臣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楊琦抱著這樣的一個念頭,對皇帝說道:“陛下厚愛舊臣,朝廷皆知,當年王公失意、糊塗犯事,陛下也只懲其一人之過,太原王氏子弟如王凌、王昶之輩仍受任用,爲朝廷效力。”

“說起這些都有點遠了。”皇帝微笑著把手負在背後,輕聲道:“楊公,你是平尚書事,不妨與我一說,楊衆此人該如何處置?”

“臣以爲,可依察舉失措的法令處置,罷黜職務、剝奪爵祿。”楊琦狠了狠心,最終決定讓楊衆按照皇帝的意願、揹著污名離開朝堂。

“貶爲庶人,此生不得收徒傳道!”皇帝忽然補充了一句。

“臣謹喏。”到了這一步,楊琦只得沉著聲說完這一句後,身體裡的力氣好像一下子抽空了。

皇帝這時露出滿意的神情,他開始表現出尊重大臣的風度,親自伸手將楊琦扶了起來。皇帝近距離的看著楊琦頭上發白的鬢髮,憐惜又溫情的說道:“楊公,記得當年誅董之前,我大病初癒。那時若非你爲我四處奔走,勸服臣屬,我何至於有今日?”

提起當年情事,楊琦身子一抖,似有所悟。他巍顫顫的站起來,裝著膽子看向皇帝:“陛下……”

“是了。”皇帝望著楊琦似乎想要直視、但最終還是投降般移開的眼神,感慨的說道:“當初不懼我榻側似有虎豹,只吩咐一句便在我榻側坐下的大臣,一度被我視爲心腹、股肱!可是如今,趙謙、楊瓚、張昶、馬日磾等人接連離去……”他邊說著放開了緊抓著的楊琦肩膀,往後退了一步:“連你也老了。”

“陛下……”楊琦似乎有些將要站立不住,他踉蹌了一下,似乎有話哽在喉頭,如何也說不出來。

皇帝點了點頭,雙眼望向廡廊外漸入清涼的秋光,眼神似在回憶,最後一句話幾乎瞬間擊垮了對方:“楊公,你死後還能再招來大鳥嗎?”

當年楊琦的曾祖楊震德行聞名海內,死後下葬時有大鳥飛來在他墓前悲鳴盤旋,被人稱爲奇事。孝靈皇帝在與楊琦相處時,因爲楊琦耿直強項的脾性深肖其祖楊震,所以孝靈皇帝也無可奈何的稱楊琦死後應該也會像楊震那樣招來大鳥。

如今時過境遷,當年直言敢諫的耿介大臣,到底沒能從一而終,在皇帝面前敗下陣來。

按皇帝所說,楊琦這回爲了家族違背本心,甘於退讓、折辱,忍受不平,就真的對得起他的曾祖楊震麼?死後還能有足夠的品行、招來大鳥爲他悲鳴麼?

飽受打擊的楊琦很快從心理上垮了下去,雖然他的身體依舊健康,但他的心已經再不復以往的堅強。楊琦再也無心紛繁複雜的朝政,甚至是皇帝開始下詔以薦舉失措的罪名罷黜楊衆,他也無動於衷。

其實他猜的沒錯,皇帝不僅要藉此機會罷黜楊衆,更要將事情波及到楊琦的頭上,楊琦的退出朝堂纔是皇帝真正想要的結果。哪怕楊琦在這件事當中一點事都不曾受過牽扯,但有些時候,有沒有深入牽扯上關係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保全家族的名望與勢力。

只是在聽到楊琦打算乞骸骨請退的消息後,楊氏族人,尤其是不明就裡的晚輩們都表示不解。在他們看來,楊琦的年紀、身體遠不到告老的地步,他完全可以順順利利的熬著,等到哪一天董承被鬥倒,或是黃琬病退的時候,能順理成章的坐上三公的位置。

“阿翁,此事還是要三思啊!”兒子楊亮苦苦勸道。

“既然已經考慮好了,就按你想的去做吧。”楊琦的從弟、光祿勳楊彪在一旁卻贊同的說道。

“我自有計較。”楊琦不容置疑的說道,打發走了楊亮等人,看著離開的楊氏子弟中唯有楊修始終不發一言,他沉默許久,終是感慨著對楊彪說道:“此子不諳世故,入仕後可怎麼辦吶。”

楊彪淡淡看了遠去的某個背影:“楊氏子弟,走到哪裡都不會讓人小看,無非是以後的路艱難些,但這未必是件壞事。”他接著嘆了口氣:“我楊氏這許多年來,走得未免太順了些,就譬如袁氏,如不是一路太順,最後怎生出驕狂叛逆之心、連國家都不放在眼裡?”

“你言重了。”楊琦皺了皺眉,神情有些不悅。

楊彪微微搖了搖頭,不置可否。

場面一時沉默了下來。

楊琦心裡有許多話要交代,卻不知道該從何說起,這幾日發生的事似乎把他餘生的所有精力都消磨完了,當日皇帝的話句句刺耳,勸退之意昭然若揭,如果他還戀棧不去,等待他們的就是滅頂之災。

回想起當年楊氏顯赫,內朝有他與楊瓚交通聲氣,外朝有楊彪、楊衆互爲助力,士人中間有太學祭酒楊懿,邊境軍中有楊儒,而現在族人凋零,後代子弟卻沒有多少足夠優秀的,這怎麼能不讓楊琦憂心在他離去之後的未來!

“德祖有才能,乃同輩中翹楚,日後楊氏之興,或許就應在此人。”楊琦話裡有話:“我那小子,能傳我家學,繼我家業,我也算安心了。”

知子莫若父,楊彪哪怕是在私底下也不肯多給自家兒子一點讚賞,他搖了搖頭,“此子輕狂,不如你家小子穩重,我還怕他以後會惹出禍事來。”

“有你在,我沒有這個後顧之憂。”楊琦篤定的說道,在他帶楊衆回弘農以後,今後就只能依靠對方。

楊彪似乎有些驚訝,擡眉看了他一眼。

“黃子琰這幾日想來見我。”楊琦老神在在的看向對方,很平靜的說道:“他想探視我的‘病情’。”

“喔。”楊彪恍然,立即明白了。

黃琬在朝廷幾起幾落,背後都離不開楊氏的支持,如今楊氏將開始不可避免的勢弱下去,只能集中精力優先自家人在朝中的發展。所以黃琬雖說不上徹底失去楊氏的支持,但以後也很難將楊氏引爲堅實的屏障,好在黃琬如今已經有了荊襄士人的擁戴,再加上與潁川的相對友好關係,目前還勉強能站得穩。

楊琦對黃琬避而不見,已是另一層意義上的‘拋棄’,黃琬是聰明人,之後自然不會再來。

只是楊彪卻從楊琦憂心忡忡的神色裡品讀出了別樣的寓意,他沉吟一聲,凝神問道:“難道黃子琰也保不住了?”

如果是這樣,那代價未免也太大了,因爲楊衆幾句話慫恿宋氏作惡宮廷,又沒有確切直觀的證據,單憑如此,皇帝就想一次罷免楊琦、黃琬兩個有宰相權柄的大臣?

“他保不保得住,只能看他自己。”楊琦長吁一口氣,經此變故,楊氏就算想幫襯黃琬也是有心無力,多半這也是皇帝藉此機會要懲處他與楊衆、削弱楊氏的真相。

楊彪穩慎的思索了起來,分析道:“有荊襄豪強爲椅背,潁川士人爲友好,黃子琰素來謹慎多智,甚少犯錯,又熟悉國家性情……我看未必。”

“有的時候。”楊琦驀然嘆了口氣,毫無說服力的反駁了一句:“人多了也不是好事。”

楊彪一愣,對方似乎是說黃琬,又似乎是在說楊氏。

“若真是有那一天,他的位置,必然是由你來接。”楊琦十分篤定的說道,彷彿一切早已預先成定局。他伸手拍了拍眼前這位從弟的肩膀,對方其實也不算年輕了,自己花費了這樣多的代價,可不僅僅是要換來楊氏的平安無事。

皇子的降生並沒有給宋氏帶來轉機,獄中的宋泓被廢爲庶人,當他在獄中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既爲宋氏誕下皇長子而感到高興、又爲宋氏無法改變的命運而心驚,很快就因爲驚喜交加,死在獄中。

宋氏其餘親族也遭到了流放西海郡的命運,宋氏在短時間內積累的資財全部歸朝廷所有。其餘依附著宋氏的大小豪強也受到或多或少的牽連,在董承的主持下幾乎要掀起一場大案,最後還是皇帝出面纔算中止。

過了一段時間後,事情漸漸平息下來,楊琦便開始藉口老病,上書請辭。皇帝自然不允,繼續留下楊琦擔任侍中,只是收回了對方‘平尚書事’的權力。

又過了不久,楊琦再次請辭,並上書要回弘農配合官府清查戶籍,執行朝廷的政策。皇帝再拒絕了一次,甚至封楊琦爲西鄉侯以示信重。

得了爵位與食邑後,楊琦第三次向皇帝上書請辭,終於得到了皇帝的準許。

此後楊氏在朝中只剩下楊彪最具聲望,但楊彪也只是九卿,沒有參與決定朝政的權力,楊氏衰弱幾乎是一目瞭然。

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著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东| 简阳市| 乳山市| 香格里拉县| 信丰县| 同德县| 安宁市| 利津县| 通化市| 饶阳县| 台北县| 武平县| 陵川县| 福贡县| 镇江市| 宾川县| 余江县| 霍城县| 诏安县| 雅江县| 义马市| 璧山县| 女性| 汤阴县| 房产| 江阴市| 隆德县| 上虞市| 舞阳县| 南陵县| 固镇县| 虎林市| 会昌县| 萝北县| 湘潭县| 闽侯县| 海伦市| 皮山县| 沙洋县| 分宜县| 耒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