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真正愛老人
公公在家人細心呵護下,安詳的離開了我們。應該也叫壽終正寢吧。
我們整個大家庭的成員心理都還正常。
只有老母親在一直很恩愛的情況下失去老伴,由很熱情變得特別冷淡,由非常精明變得特別迷糊,由凡事有主見變得沒有了任何主張,由特別獨立變得十分依賴......
老母親此時的狀態像極了一個無助的孩子。
她希望時刻被兩個女兒擁抱;
她希望時刻看到兒子;
她希望兒子女兒天天帶她外出遊走;
在一個星期外出遊走兩天、極度疲憊的情況下,母親因感冒、感染住進了醫院。治療了半個月時間纔回家。
現在,母親回望城孃家走親戚去了。
我給她打電話,問在孃家的她開心啵,她回答“很開心”。
我跟先生探討,老人在失去老伴的開始一段時間裡,是最需人關愛的時期;是最需要重視的時期;是最要有人從心理上引導的時期;是連一個細節都不能忽視的關鍵時期。
目前這個時代,對特殊時期的老人的關心關愛關注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我們的老母親做過婦女主任,精明能幹、勤儉持家幾十年,培養子女教育有方。在失去老伴的日子裡,變得六神無主、內心漂浮不定。強勢的母親尚且如此,其它類似情況的老人呢?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以爲天底下愛護幼小的人大有人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覺得全天下的人都應該來關愛老人。
給人衣穿、給老人飯吃,是永遠不夠的:要像關愛小孩一樣從心理、身體全方位的關愛老人。
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尤其是沒有文化的老人。
農村養老院;農村居家養老;親友抱團養老等等,我們都應該宣傳和推廣。
司湯達說得好: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對老年人的尊敬是天經地義的。尊敬老人不僅應表現口頭上,重要的是應落實在行動上。
子旋所感:要像關愛幼兒一樣關愛老人,這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中國老年人問題日趨嚴峻。我在想,當我事業有成時,我要拾起這個課題、研究這個課題,併爲之付出努力!
49.小菜事不小
我們農村稱青菜爲小菜,包括瓜菜。
按照時下養生的理論,我們上班族的晚餐一般是在自己家裡吃小菜。
我們近日晚餐桌上的小菜大都是:辣椒、茄子、萵筍、黃瓜、生菜、冬莧菜、土豆,還有紅薯。
這些菜如果來自老家,是自己地裡的、同學家自己種的、親戚家送來的,我們就放心吃。
據說,市場上買的小菜存在諸多問題:
種土豆的地,在下種之前,把殺蟲藥“胡蘭丹”拌在泥土裡,2到3年不會生蟲,結出的土豆光潔漂亮。
茄子辣椒結出來後,噴上“甲安磷”,蟲子不咬,三五天不腐爛,外皮光潔漂亮。
剛出來的蘑菇,在“伏爾馬林”裡浸泡一下,也是幾天不腐爛。還光潔漂亮。
還有把激素噴在黃瓜、茄子、絲瓜上,放在冰箱冷藏的茄子絲瓜會把冰箱門給拱開的…
我基本上不敢去菜市場買菜,我被嚇怕了。
回老家;找親友;自己在花盆裡種。
我和先生的吃菜問題基本能解決。
住在省城的三歲小侄女也能保證。
還有我在北京工作的兒子,我能保證嗎?
還有千千萬萬的老人孩子,誰來保證?
昨天看到一則消息,一個醫院住的45個口腔癌患者,其中44個長期咀嚼檳榔,可見進食的物品與我們生命是怎樣關聯的。
人們總是在憂慮,當今時代,物資豐富了,就怎麼那麼多人患癌癥呢?
我們進口的食物是小事嗎?
小菜關聯的真不是小事。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不能用它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毀滅它。
一位作家說得好“如果食物安全沒有保障,國家將沒有安全保障”!
子旋所感:食物的安全保障在我們國家還是個大問題。目前像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有專業部門負責檢測,小城市則管控不是很嚴格。小菜小菜,並聯的可不是小事!
50.失眠
應該是從五十二歲以後,我開始晚上睡不好,眼睜睜的在牀上躺三四個小時還無法入睡。
腦子裡滿滿的都是東西,沒有章法、零亂煩雜,是一種很大的折磨。
對於我這個年輕時沒有過頭痛腦熱、沒有進過醫院的人來說,它不只是身體的折磨。
我常常想:老之將至,是一種慘烈。
我更加懷念74歲心臟衰竭的爸爸:他在60歲以後怎麼能那麼樂觀的面對生活?他的老年生活怎麼能那麼豁達?面對生死,他怎麼能那麼坦然?
夜深人靜,我也無數次想念46歲病逝的媽媽;想念44歲因肝癌逝去的高中同學蔣班長。
我不悲哀。
我從爸爸媽媽身上遺傳下來的是樂觀。
五十幾歲以後,除血糖高是大毛病,其它都是小毛病!
面對零零亂亂的小毛病,基本準則是不諱疾忌醫。
這不,上週日,我向在鄉村行醫二十多年的學生傾訴失眠之苦,他輕輕的對我說:“您吃點谷維素試試”。
我回家就按照學生的提醒,開始吃谷維素。
嘿,鎮靜助眠,緩解緊張,調節更年期綜合小毛病。
一週下來,效果明顯,基本上在30分鐘內進入睡眠。
我心情好了,上班有精神了,業餘時間寫文章、學英語,充實又快樂!
子旋所感:樂觀、豁達,爲您點贊!
51.小區偶遇
搬到新小區一年多了,我堅持傍晚散步也有七八個月。因爲堅持天天圍繞小區走六個圈,得到在小區散步的老老少少的誇獎。
我喜歡散步。
我喜歡在散步的時候跟大夥聊天。基本上每天開開心心走五公里。
有一天傍晚,跟散步也堅持得好的一對夫婦邊聊邊走,當互相問到姓名家世時,我們驚奇的發現:原來男主人公是我三十三年前大專進修班的同學。
時間飛逝,當年三十多歲的男同學已經七十;當年二十的我也已五十出頭。
說起各自的名字,都還記憶猶新。
記得這位學長家住金井農村;
記得這位學長妻子多病,家庭比較困難;
記得這位學長學習特別發奮、學習特別紮實;
最記得這位學長有次胃出血,打了止血針後騎自行車來學院參加考試,考完又到醫務室打止血針再騎車回家。
他憑著堅強的毅力拿到大專畢業證;認認真真在農村教了二十多年書。真正把青春和熱血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直到身體再也不能勝任教學了才病退回家。
幸虧這學長有兩個優秀的兒子,執意在城區買了房子安頓好了多病的父母;
幸虧學長兩口子心態好,有病治病,沒病鍛鍊身體;
幸虧老倆口感情深厚,正確看待人生。
活得坦然、恬靜、幸福!
細細的瞭解,才知道他們老兩口的生活費用僅只是學長病退後的4500元工資,兒子們十年來一直在還給父母買房的貸款。
不再向兒子們伸手要錢;不講任何排場;不浪費一粒米一分錢。只是關心國家大事、只是每天必看國際國內新聞、只是關心兒子工作、只是關注孫子孫女學習情況。
他們很開心,他們很幸福!
大道至簡。
惜福才幸福。
學長的生活態度讓我更深的體會到生活的真理!
子旋所感:惜福纔會真正的幸福!我們年輕人平時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