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時代變啦
“孟買國際學校?”羅恩問道。
“是,我弟弟的孫女剛好六歲,我們想給她找一所合適的學校”
“噢,我懂了。”羅恩點頭。
孟買國際學校就在班德拉區,距離巴強的別墅不算遠。
站在外面的陽臺上,你甚至能看到學校嶄新的紅屋頂。
它非常漂亮,而且已經在孟買聲名遠播。
羅恩當初創辦時,就把它定位爲頂級私立學校,有錢也不一定能進的那種。
全英文教學、外籍教師、國際化課程體系、豪華的設施、定期出國的交流活動
這些讓所有孟買家庭都趨之若鶩,尤其是最後一條。
孟買國際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去歐洲遊學一次,且可以向部分英國和德國大學,推薦優秀的畢業生。
那可是去歐洲留學的名額,雖然只有十來個,但依舊讓孟買的富人搶破頭。
他們當然可以花點錢把子女送去國外的野雞大學鍍個金,這種事不難。
難的是拿到名校的入學資格,孟買國際學校提供的就是這種機會。
去年剛招生時,爲了打響名氣,羅恩直接聘請了建橋、斯坦福的升學指導團隊。
接著又走了史密斯和萊昂關係,才定下了這種人才輸送機制。
效果非常好,特別是在今年確定了第一批留學名額後。
他有預想過,孟買國際學校會受到歡迎,卻沒想到巴強會親自找他說這件事。
“給孩子弄到那裡的學籍很麻煩?”他好奇的問。
“就像徒手爬珠木朗瑪峰,你說難不難?”巴強攤手。
孟買已經很多年沒新辦過學校了,隨著人口逐漸膨脹,入學名額緊之又緊。
誇張的社區,孩子一出生便要爲入學排隊登記。
孟買國際學校是唯二擁有小學、初、高中三個學部的一貫制精英學校,另一個是大教堂。
全稱“大教堂與約翰.康農學校”,被列入亞洲最佳全日制學校榜單。
只要進了孟買國際學校,那就意味著有極大概率一路直升到高中,再出國留學。
爲了拿到入學名額,很多有權有勢的人都去找到學校的老師,或校長,或董事。
他們積極的打電話、託關係,連哄帶騙地試圖說服校方,他們是一等一的良民。
有人甚至會讓幼兒園那裡寫推薦信,接著再三託人、反覆懇求,才能解決入學問題。
羅恩從來沒管過這些事,電話也打不到他這裡來。
真正能聯繫他的人,身份地位已經足夠高,他們自己能搞定入學名額。
倒是如巴強這般,當面懇請的,還是第一次。
“沒問題,我會給學校那裡打電話的。”羅恩欣然應允。
“謝謝!我弟弟爲了這件事忙活了很久。”巴強很高興。
羅恩不在意的擺擺手,這算不得什麼。怎麼說他和巴強也算是老鄉,這點忙自然不在話下。
是的,阿米特.巴強也是北方邦人,出生在阿拉巴哈德,位於東南部。
要不然羅恩當初也不會想著扒火車,去孟買獻血了。
這個小插曲之後,巴強對電影的事明顯熱衷了許多。
他對於電影該如何影響觀衆,有自己的見解。
“要牢牢抓住他們的心,讓他們從頭到尾跟著劇情走。”他想出演一部大男主式的新電影,一部突破性的、可引爲範例的作品。
巴強有強烈的主角意識,希望自己是唯一的亮點,喬普拉的電影要展現他作爲警官的“聰明!絕頂聰明!”
這位昔日的巨星還提議:“能不能讓整個制度做電影裡的反派?”
他繼續表態道:“普通人是受誤導的。”
巴強說他看過奧利弗.斯通執導的《刺殺肯尼迪》,這部電影顛覆了他的世界觀。
在印度,政客也好、電影也罷,向百姓灌輸的皆是謊言,不論百姓自認有多精明。
而如今大衆已經覺醒,開始意識到整個制度的腐壞纔是他們之所以不幸的元兇。
所以現在正定勝邪、皆大歡喜的爛俗結局已不能讓觀衆滿意。
巴強希望喬普拉拍出一部振聾發聵的電影,好讓更多的人認清現狀。
他想讓男一號和男二號,那個警察和武裝分子在劇末和解相擁時被同一顆子彈殺死。
“讓我們爲觀衆留下一些真正值得思考的東西。”他建議道,“他們會在散場後繼續坐在影院,揣測是誰開的槍,然後他們會說:該死的,是那萬惡的制度的錯!”
“審查委員會那邊要怎麼解釋呢?”,喬普拉不自然的捋了捋額前稀疏的頭髮。
他最擔心這種事,他不想給自己的電影找麻煩。
“不用擔心審查委員會。”巴強揮了揮手,像趕走一羣蒼蠅。
他說他在印度國防大學拍攝的《成長》曾遭軍方抵制,不少軍官向巴強抱怨電影情節脫離實際,並暗示會向審查委員會施加壓力。
“大不了就禁播啊,我對他們說,你們要寫實?那我正好可以拍一部真正反映軍人生活的電影:前線的監守自盜、槍支走私啊,上級長官和下屬的老婆搞到一起啊” 軍官們聞言立即退縮了,說哎呀別管這些了,咱們先去喝一杯吧。阿米塔.巴強如電影男主角般大獲全場:面對敵人的發難毫不膽怯,並輕鬆將其斬於馬下。
不虧是巨星,舉手投足之間,言辭極具感染力。
只不過無論是喬普拉,還是羅恩,都沒表現出被折服的那股騷動。
“涉及劇本的修改,我們需要討論一下。”喬普拉解釋道。
“沒問題,劇本改好了,你可以隨時來找我。”巴強滿口答應。
離開阿米特.巴強的別墅,喬普拉突然轉頭問道。
“你覺得他的頭髮是接的嗎?”
“什麼?”
“他前額的頭髮看上去有點奇怪。”
“你這麼說.是有點。”羅恩臉色有些古怪。
不僅僅是前面,巴強的後腦勺的也是,那裡的頭髮以一種不甚自然的方式拖到了脖子。
令巴強煩惱的又豈止脫髮,他幾乎走投無路了,他出演的前幾部電影均票房慘淡,他的演藝生涯正遭遇重大危機。
如果再撲街的話,巨星如他,也將不得不向導演討要角色了。
正因如此,他纔對劇本非常在意,一心想給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覺得他的建議怎麼樣?”喬普拉問。
“公衆恐怕難以接受一部主角雙雙身死的電影。”
“沒錯!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最基本的不同就在於:影片結束時,商業電影的主角依然活著。”
“那你怎麼說服他?”
“我得找個合適的理由,”喬普拉琢磨道,“比如:巴強先生,我們的制度可能正毀掉普通百姓。但如果我同時殺死兩位男主角,我們的制度一定會先毀掉我。”
“哈哈!”羅恩大笑。
“畢竟是巨星,總不能用假劇本欺騙他。”喬普拉聳聳肩。
“其實如果你剛剛開口的話,我可以說服他。”羅恩道。
“噢,是,你可是蘇爾先生。不過大家都在寶萊塢混,最好不要太直接。”
“我記得他以前最喜歡演這種英雄式的電影主角,現在怎麼啦?”
“可能跟很久之前的醜聞有關。”
“醜聞?”羅恩感興趣的問。
“對,軍火醜聞。”
喬普拉說那是發生在十多年前的事,當時印度曝出政客在向瑞典知名軍火商博福斯公司採購武器的過程中受賄達十三億美元的特大丑聞,致使當時由拉吉夫.甘地領導的政府倒臺。
不知怎麼的,今年舊事被翻出來,而且阿米特.巴強也神奇的牽扯其中。
迫於輿論的壓力,他辭去了議員席位。其電影製作公司的大名刊登於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他的電影票房大幅下挫,公司收益一落千丈,房產險遭銀行抵押。
在醜聞爆發以前,這個國家是如此擁戴他,擁戴到願爲他捐血的地步。
所以怎麼可能是印度人民收回了對他的愛與信賴呢?
不會的,一定是別的什麼出了錯,一定是印度的整個制度害了他。
阿米特.不願相信這樣的事實,他不斷的在內心這樣重複。
“你有沒有考慮過換個演員?”羅恩突然道。
“什麼?”喬普拉很吃驚。
“他年紀大了,頭髮也禿了,還喜歡改劇本。你大可以找個年輕點的,長相英俊的演員。”
“這我豈不是要食言了?”喬普拉有些愧疚。
“時代變啦,以後沒人在意演技或者影視圈地位,人氣纔是一切。”
“好吧,就是可惜了你剛剛許諾了一個入學名額出去。”
“那都是小事。”羅恩無所謂道。
好不容易抓住他這個大忙人,喬普拉又拉著羅恩他們去看劇組在克伸米爾拍攝的外景鏡。
這些鏡頭不需要演員,可以先拍了留著後面剪輯時充當素材。
它們展現了一個綺麗而寧靜的地方,有著老舊的平房和於精美園林間飛流直下的瀑布。
不過羅恩終究沒在那裡多待,他最多偶爾偷個閒。
98年7月,果阿邦的雷迪家族突然聯繫他,想談一筆生意。
持續了快一年的金融危機,終究給某些企業造成了極大的財務壓力。
羅恩準備去看看,果阿邦礦產非常多,他很感興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