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
孫麻子一陣激動,他看向蘇澤,小心的問道:
“恩師,真的什麼都行嗎?”
蘇澤露出笑容說道:
“這次的誘拐大案,是陛下親旨查辦的,你的功勞自然是上達天聽的,有什麼想要的就說出來,爲師也會去幫你爭取的?!?
聽到這裡,孫麻子立刻說道:
“我……我想讀書!好好讀書!”
“讀書?你們在養濟院不是已經讀書了嗎?”
孫麻子說道:“養濟院學的是認字和數數。我想……想像正兒八經讀書人那樣,進學堂讀書!”
蘇澤一下子明白了孫麻子的想法。
養濟院夜校,是類似於掃盲班,最多教一點簡單的聲韻知識,並不是讀書人上的那種蒙學。
就算科舉到了大明朝,讀書也不是孫麻子這樣的貧民有機會參與的。
光是開蒙這一道關,就攔住了無數普通人。
歷史上很多出身貧寒的讀書人,算起來家中都是有田的自耕農,才能供養一個人脫產讀書。
有些人家境貧寒,但是家族是地方大族,這些大家族都有族學可以上。
蘇澤的前身雖然父母雙亡,但是靠著家裡留下的土地完成了學業。
張純這樣的舉人算是窮的,但是張家在山東也是一個縣級豪強,家族子弟衆多。
在經濟發達的東南地區更是私學昌盛,大戶人家會資助私塾,從開蒙到考進士,都有相應的書院。
教育,也就是東南文化霸權最重要的一部分。
雖然蘇澤已經說服了禮部,向書院派遣督學,審覈書院的教材和言論。
但是僅僅是靠管還是不夠的。
蘇澤思考了一下說道:
“爲師給你兩個選擇?!?
“武監今年要設預科,我可以推薦你去武監讀預科,成年以後再讀武監?!?
“另外爲師想要在奏請朝廷,在國子監也設置預科,招收品貌端正的良家子弟入學讀書?!?
“選前一個,爲師現在可以幫你安排,後一個則要等朝廷奏準才行?!?
武監預科,是蘇澤在《武監教育論奏議》上所奏的內容,就是對十四歲以下的武監生,先在預科接受一年的識字和德育教育,然後再升入武監學習。
第一批武監預科只有十人,也就設在武監內。
孫麻子的呼吸也急促起來。
他沒想到蘇澤真的認了自己這個弟子,還給了自己如此一份大禮!
武監預科!
蘇澤刊登在報紙上的奏疏他都認真讀過,他自然知道武監預科是什麼東西。
能在武監讀書的,都是勳貴和世職子弟,武監培養的就是未來大明的軍官。
只要能在武監畢業,肯定能獲得軍職,這對於孫麻子這樣的孤兒,可以說是一步登天了。
相比之下,蘇澤給出的後一個選項,就有些不確定了。
國子監預科是什麼,蘇澤沒有說明,看樣子就是國子監設置的蒙學幼學。
國子監自己都衰落了,很多舉人都不去坐監了,國子監預科又能有什麼用?
說到底,文官這條路,都是要科舉的。
縣試、鄉試、貢試、殿試,每一次都是躍龍門,多少聰明才智的讀書人皓首窮經,一輩子都是窮酸讀書人。
孫麻子在京師賣報這麼久,見到的這類讀書人多了。
但是孫麻子還是說道:“恩師,我想選……國子監預科。”
蘇澤帶著疑惑的眼神看著孫麻子,他沒想到孫麻子會選擇這條路。
孫麻子說道:
“我讀過恩師寫的文章,知道您做官爲民除害、爲老百姓辦事。要做您這樣的好官,只有走讀書考科舉的路?!?
他似乎覺得自己說得有點大了,聲音又低了些,“雖然難,但我想試試?!?
蘇澤愣了一下,但是也不得不認同孫麻子的說法。
雖然蘇澤對武監進行改革,但是在和平時期,武人是不可能執政的。
原時空哪個大國是軍政府?
這個被自己魔改到亂七八糟的大明,武人建功立業的機會就只能在海外了。
孫麻子既然有這個志向,那也只能走科舉這條路了。
明白了這點後,蘇澤說道:
“既然如此,那就等國子監預科吧?!?
蘇澤又問道:
“你可有大名?”
孫麻子搖頭說道:
“弟子小時候隨父母逃荒到京師,父母死後就流落街頭,沒有大名。”
蘇澤想了想說道:
“要入國子監預科,還是要大名才行?!?
“你既然叫我一聲恩師,我就給你起個名字?!?
蘇澤拿起報館的紙,寫下“文啓”二字。
然後又寫下“濟之”。
蘇澤說道:
“文以啓智,啓蒙求知,文啓爲名,算是爲師對你的鼓勵。”
“你出身養濟院,又有經世濟民之志,就以濟之爲表字如何?”
孫文啓立刻接過兩張紙,激動的說道:
“多謝恩師賜名賜字!”
——
其實和孫文啓交談之前,蘇澤早就有了開國子監預科的想法。
實學發展到今天,也需要一個大本營了。
蘇澤原本的設想,是將國子監變成實學的大本營。
但是很快他就發現,這個計劃失敗了。
國子監疑似學歷有點太高了,剛開蒙的讀書人才剛剛好。
監生最少也要是秀才,這些都是已經寒窗苦讀十幾年的讀書人了。
如果要改變他們的想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蘇澤在國子監講學時候,聽課的貢監生中,五人考上了舉人。
除了一個張純,憂慮吏科試讓自己舉人身份貶值,主動報名去澎湖擔任提學。
剩下的四人都在準備貢試。
就是其他沒能考上的,也都在準備下一次的鄉試。 這些人,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實學中,他們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蘇澤想到了這個國子監蒙學的想法。
國子監蒙學,就是實學的新式學堂。
蘇澤準備從頭開始,以新式學堂的課程來教授這些人。
等到他們完成學業的時候,蘇澤差不多可以進行科舉改革了。
所以蘇澤也沒有騙孫文啓,一旦開始科舉改革,那第一批的國子監預科生,必然會在新科舉中佔據優勢。
而且就算是考不上科舉,如今的大明,也對新學的人才有了需求。
就比如營造學社,現在朝廷的非常缺乏工程審計的人才,但是符合條件的工部和內廷太監,都已經培訓得差不多了。
對此朝廷甚至對負責營造學社的欽天監官員周相都有意見,認爲他是對學員要求太嚴,不讓他們畢業才導致人才緊缺。
但是周相直接公佈了那些不合格學員的考卷,很多人十條題目的卷子,連三條題目都算不對,又怎麼能讓他們負責營造事務?
周相讓朝廷上下閉了嘴,但是人才緊缺的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
不僅僅是官府,民間對於這類人才也很缺乏。
大同範氏開出一個月十銀元的價格,招聘會用龍門賬法記賬的賬房,但是依然每個月都在招人。
官辦工廠需要提高匠人的待遇,才能留住他們不跳槽民間的工廠。
而自從蘇澤陸續創辦了鹼廠和染坊後,京師之中,也出現研究“變化之學”的人。
這些人研究各種材料的變化,有些人甚至就是煉丹方士,試圖找到下一個染料配方,然後一夜暴富。
這些人的研究,在蘇澤看來都是有些神秘學的味道,甚至還有拿著古代丹方去找的。
但是最早期的化學本身也和鍊金術差不多,他們這番折騰下來,還真搞出了一點成果。
這個成果是太子麾下的一座醬油工坊發現的。
鹽酸醬油製備鹽酸,需要先礬油和鹽混合。
礬油就是硫酸,但是在製造火藥的時候也需要用到礬油,醬油工坊經常因爲礬油供應短缺和減產乃至於停產。
這家醬油工坊的主管大概是爲了進步,於是向民間懸賞,穩定獲得礬油的方法。
一個名叫陶觀的方士接了榜,給出了製造礬油的辦法。
這個陶觀給出的方法,就是古代丹方中有關製造礬油的方法。
其實古代方士早就知道如何製造礬油(硫酸),將硫磺和硝石混合燃燒,用水過濾就能得到礬油。
其實就是在硫磺燃燒的時候加入氧化劑,生成更多的三氧化硫,水結合三氧化硫就變成了硫酸。
шωш?ttκǎ n?C〇
蘇澤早就知道這個辦法,但是太子並沒有說過礬油短缺的問題,所以蘇澤也一直沒有籌辦硫酸工廠。
陶觀這個方士倒也不全照著丹方來製造硫酸。
他先是發現,使用金屬煉丹爐會被硫酸腐蝕,他換成石制的煉丹爐來煅燒。
但是很快他又發現,這樣收集不方便,煉丹爐並不是好的反應容器。
於是陶觀又改進了方法,在瓷瓶中點燃硝石和硫磺,再加水獲得硫酸,這樣要比煉丹爐更方便。
接著陶觀又發現,使用玻璃容器更方便,因爲玻璃容器可以在製作的時候吹成需要的形狀,這樣水溶出來的硫酸更多。
這個辦法解決了礬油短缺的問題,陶觀得到了東宮的獎勵。
而這個陶觀拿著獎勵,竟然在京師郊外的一座廢棄道觀住下,招收徒弟研究更多的丹方。
民間這種培養方法,培養效率低不說,還特別偏科。
所以蘇澤才準備開設國子監預科,專門培養新學人才。
等回到報社的公房,蘇澤拿出空白奏疏,開始起草奏疏。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
奏疏開頭自然是強調文教的重要性:
“伏惟國朝以文教興邦,然今之育才體系尚存侷限。”
“官學蒙課多專攻舉業,寒門子弟皓首窮經,難得魚躍龍門之機,空耗時月?!?
“凡此大爭之世,寒士之憤不得彰,朝廷缺才卻無以用?!?
蘇澤說明如今人才缺口和培養人才系統的矛盾。
緊接著蘇澤提出自己的方案:
“參照臣《武監教育論奏議》之預科制,國子監預科當以德育智育並舉,培育德智共同發展之才?!?
“國子監預科招十四歲以下蒙童,承傳統蒙課之基,習經史、聲韻、書法;增列算學、地理、農工常識。”
“年滿十八歲後,有志於科舉的可升入國子監,專習科舉課業?!?
“亦可參加吏科試,習案牘、度支、勘察之技,開科舉外之新途?!?
“也可考入營造學社、武監、水師學堂(原海務教習所),另謀他路?!?
“如此,可廣納寒門俊秀,破門第之限;儲實務幹吏之苗,解地方有司缺員之困?!?
蘇澤設想的國子監預科,不僅僅是升入國子監的學堂,而是可以按照學員的個人發展,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向。
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實學不是科舉的內容,如果沒有這些“退路”,很多人未必會選擇國子監預科。
蘇澤寫完放下奏疏,大概知道這份奏疏的阻力來自哪裡。
首先就是禮部了,如今禮部尚書殷士儋,雖然和蘇澤在一些問題上合作,但是殷士儋是心學大儒,自然不可能同意蘇澤在國子監興辦實學。
此外內閣四輔趙貞吉也和殷士儋一樣,雖然趙貞吉是自己的姻親,但是關係到學術這類的基本立場,趙貞吉也絕對不會顧惜這點情面的。
此外戶部怕是也不會願意。
國子監增設預科,雖然學社可以用國子監的舊學社,但是總要花費一筆銀元的。
這些開支都還好說,日後這些國子監預科生是什麼待遇?
如果和國子監生一樣,朝廷也要發放廩祿的話,這就是多了一筆固定預算。
如果朝廷不發銀錢,那蘇澤想要通過國子監預科來選拔寒門人才的計劃就失敗了。
兵部和工部大概也會反對。
升入武監和營造學社,這等於是從兩部手裡搶走了人才選拔權。
這樣一來,如果僅僅是靠自己,那必然要花費海量的威望點,才能推動國子監預科。
蘇澤夾起奏疏,既然是實學的事情,那就不能自己一個人費心,這“威望”自然也不能自己一個人花。
如今朝中最熱衷推廣實學的人是高閣老,自己都已經遞上這麼好的方案了,那接下來推行的事情,就應該由高拱來辦。
蘇澤夾著奏疏草稿,等天黑之後,就來到了高拱府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