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學校通知各班準備一堂職業生涯規劃班會,說要進行比賽。這屆學生,我對他們進行過兩次比較正規的生涯規劃教育。但是爲了能夠了解更多有關方面的知識,我決定,去我喜愛的《微信讀書》裡尋找有用的素材。就這樣,我開始收聽職業生涯規劃師馬華興的《現在的淚,都是當年腦子進的水》,多詼諧的書名。一看書名,我就覺得有必要讀下去,到時候分享給我的孩子們。而且讀下來就讓我覺得,這正是我最近最喜愛的書的風格類型。也就是那種能從書中學到指導方法的書。
剛讀到第5章,我就被這樣一個問題所吸引,那就是“一萬小時定律”。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定律,足見自己的淺薄。這個一萬小時定律,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在某項技能上練習到一萬個小時,那麼他在這個領域的成就一定是世界頂級的水平。而且強調,必須是一萬個小時。書中也提到了大家的疑問,那就是,爲什麼許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工作了數十年,爲沒有成爲世界頂級天才。因此,書裡又提到了刻意練習。這是繼我讀完《刻意練習》後第三次在別人的書裡看到這個方法。我佩服作者的成就。進一步慨嘆,爲什麼他能夠有所成就,因爲他除了對自己進行過某方面的刻意練習外,人家的知識含量也足夠。
書裡也提到,許多世界頂級的大師雖然成就非凡,但是對待自己的家人卻沒有那麼可愛。因此,他們雖然在某些方面有著過人的成就,可是他的子女或家庭卻因爲他們的偏執而很不幸福。也就是說,他們雖然通過專注地刻意地練習了一萬個小時,他們丟掉的東西也很多。那麼對於我們普通人,如果我們既想有所發展,又想家庭幸福,我們不必都去刻意在某方面練習一萬個小時,但是如果我們做到在某項自己想要發展的項目上我們能夠堅持刻意練習幾十、幾百或上千個小時,都會在你想要的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他在書裡也用網絡遊戲做了例子。而我想到最好的例子就是公務員考試的面試。我們身邊曾經有不少考過公務員的人,起初總是執著於不去面試培訓,靠自己。可是,外多次筆試過關而面試失敗的慘痛經歷後,都是通過花錢去進行面試培訓最後順利過關。這也足以說明,在公務員考試的面試環節,不通過一定時間刻意練習,很難達到通關水平。
所以,在我們平時的學習工作中,真的想某個方向有所突破,那麼你是否想過,自己在這一領域所做的刻意訓練的時間是否足夠。所以,我們該做的不是總去羨慕別人的成就,慨嘆別人的發展。而是應該回關自己,到底有沒有做得足夠,功夫下得是否夠深。
還是那句哲學術語,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