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

如果南北之爭就是虛妄,江南的百姓就不會爭相附和了。

這些報紙不過是查封的,還有措辭更隱晦的妖書流傳於坊間。

從地方撫按的回奏,錦衣衛坊間的查探,乃至御史的風聞,幾乎都在說,南方百姓是如何羣情激奮,同仇敵愾。

無產的百姓有切膚之痛,滿心期待能夠停了南稅北用的邪路,各省不管窮日子富日子,反正各過各的日子。

酒樓的食客高談闊論,說自己繳納的賦稅如何如何養育北人,以後北人遇到自己,喊一聲爹在情在理。

學堂的士子屢作驚人之作,言說不如沿用前宋故智,棄了無關緊要的荒蕪地界,省得對南方敲骨吸髓。

只因爲這般言論停在民間,沒有切實的緊迫,朝廷大員們不以爲意罷了。

但此時此刻搬上文華殿上來,自然要好好稱量一番。

微風颳過,南方立刻便開始暗流涌動,如此輕巧,哪裡是爲人挑撥能說得過去的?

皇帝的態度也很明確。

今日,就要藉著妖書案,把南北之爭論個明白!

羣臣思緒萬千,殿內一時沉寂。

就在這時,一道聲音響起。

“陛下,臣有話說。”

衆人循聲看去。

申時行越衆而出,神情堅毅,一副準備仗義執言的模樣。

蔡汝賢與雒遵對視一眼,暗暗豎起大拇指。

南人果真都是英雄好漢,犯顏直諫的汪宗伊前赴,折衷調濟的申甘草立刻後繼!

如此氣節風度,據理力爭、不畏權威,又豈是何洛文、倪光薦那等搬弄是非的粗鄙北人,所能比擬的?

朱翊鈞看著申時行今日這般擔當,也頗爲意外。

他對申時行好一番打量,而後才緩緩頷首。

申時行見得了皇帝允準,當即躬身下拜,坦然奏對:“大宗伯諫言,與陛下反問,無非糾纏於南北之爭,到底是蘊生,還是催生。”

“臣皆以爲不然,南北之爭乃是增生!”

說完這句,文華殿內神情各異。

汪宗伊口中的催生是什麼意思?

就是南北之爭是虛妄之事,大家其實本來一團和氣,只是如今有人對朝廷不滿,隨便拿出點矛盾出來挑撥而已,一旦重新報禁,便可重歸於好就好了。

皇帝顯然不同意這個說法,一句反問,就是明確表態,南北之爭是在本朝孕育而生,不以外人挑撥而變幻的固有爭端,而且已經到了不得不著手處置的時候了。

至於申閣老所謂的增生,顯然是有別的說法。

皇帝似乎來了興致:“增生?是怎麼個說法?”

不得不說,萬曆一朝生造詞彙已經成了一時潮流,甚至說,新政在文化上的一大標誌。

申時行再度一拜,端然肅穆道:“陛下,可知當年南北榜案?”

嘶。

南北榜案!

端得是好有魔力的四個字,牆角冰桶散發的冷氣,幾乎眨眼就被殿內羣臣倒吸得一乾二淨。

饒是避身其外,不願參與爭論的張居正與王錫爵,也轉頭看了申時行一眼。

朱翊鈞表情並無過多變化,只默默坐直了身子:“朕自然知道,當初修習《皇明祖訓》之時,皇考曾說過此事。”

“乃是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考,因所取宋琮等五十一進士,盡皆南人,無一北人。”

“是時,舉國囂然,太祖怒所取之偏,捲起了一宗潑天大案……”

正經科舉,北人卻無一進士,那還了得?

立刻就是落第士子鳴冤告狀,北方軍民聯名上疏,沿街哭喊,攔轎伸訴,朝中十數名監察御史爭相上疏,伏乞皇帝徹查。

天下大譁,南北地域之爭,瞬間甚囂塵上。

最後驚得半隻腳踏進棺材的太祖皇帝,親自出面。

高皇帝不僅殺了好大一批的什麼考官、侍讀學士、狀元,還一怒之下廢黜了所有南人士子,最後更是親自主持科考,盡取北人六十一名,此事才得以平息。

不過,這是官方說辭,雖然事實大差不差,但措辭就太過剋制中性了。

實際上,此案的爭論不可謂不大。

士林坊間流傳了無算的個人筆記。

對此事的評述中,往往暗藏著對太祖處置方式的不滿,以及引經據典與此喊冤,定性自然也要加一個字,叫“南北榜冤案”。

一方面是爲朝廷打壓南人而委屈——科舉都是各憑本事,哪有考上還廢黜的道理?

北人無一錄取,不過是技不如人,說不得還是北人先天就差了一疇,怎麼有臉抱怨的?

難道某一科所錄進士盡皆超過三十歲,那二十多歲的士人就能借此喊冤申訴麼?沒道理的事!

另一方面更是憤恨於太祖不教而誅。

非要說科場舞弊,證據又在哪裡!?

不就是因爲沒有證據,才恬不知恥地給主考官按上一個謀逆的罪名?

說到底還是爲了所謂的調停之術!

太祖這種屠夫,平息北人無理之鬧,竟然舉起屠刀,殺戮考官,罷黜考生!

不是冤案是什麼!?

甚至於正史之中,也會在秉筆直書的前提下,隱晦表達這層意思。

當然。

在注重南北大防的老朱家的口耳相傳裡,事情又是另一幅模樣了。

要說南北學術水平有差距,老朱家也沒話說——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取士百餘,北人不過二十餘,太祖皇帝也認下了不是。

但你這就過了三年,突然就一個北人都不能入榜,是否有些太過不合常理了!?

即便這時候,太祖皇帝還是保留了質疑。

出於對朝局平衡,以及掐滅輿論的考慮,太祖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和和稀泥。

當時,太祖得知此事後,立刻下詔,命朝臣與進士前三名一起復核試卷有無舞弊,並增補十名北人。

複覈的考官多是南人,再加上本身由狀元、榜眼、探花再審試卷、增補北人,可見太祖皇帝還留了幾分情面,希望大家握手言和包餃子。

可惜的是,這份心意似乎沒有傳達到位。

在太祖皇帝明令要“增補十名北人”的情況下,這場複覈持續了一個半月,最後得出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結論,不稱旨!

負責複覈的侍讀張信回奏,所錄南人試卷,無有任何問題!

反而一干北人試卷,文理不佳,禁忌之語頻出,實在無一卷可增補!

彼時便有御史上奏彈劾,言主考官劉三吾授意複覈官張信,故意挑揀北人最差的試卷交差,不予增補——“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實屬之。”

但一番爭論下來,考官、複覈官等,死死咬著“符合程序”的說法。

若是不服,可以再次複覈嘛。

後來的事天下人也就都知道的,太祖皇帝雖然快死了,但終究不是個理會流程的仁厚之君。

老人家大手一揮。

負責複覈的侍讀張信等人,處以凌遲極刑;參與複覈的原狀元陳安,處以車裂之刑;主考官劉三吾直接被按上了謀逆的罪名,以年邁免死,闔族流放。

從統攝九疇,規摹萬世的皇帝的角度而言,殺得可是半點問題沒有。

證據?三法司斷案都不需要的東西,在政治大案上來要?

敗者的哀鳴罷了,可笑至極。

當然,君臣雙方在這事的蓋棺定論上,明裡暗裡也沒少角力,數代下來,目前仍舊平分秋色——官史野史,並駕齊驅嘛。

皇帝簡述了一番原委後,申時行的聲音如期而至:“陛下博聞強識,確是如此。”

朱翊鈞不置可否,靜靜等著下文。

“陛下、大宗伯,此案爲南北之爭否?”

汪宗伊聞言,面色不大好看,都稱南北榜案了,不是南北之爭還能是什麼。

自己前腳說南北之爭是無中生有,申時行立刻就舉出此案,莫不是有意拉偏架?

數名南人也同時皺起眉頭。

當然,也不乏心照不宣之輩。

譬如在嚴嵩之後與高拱聯手默契排斥江西官吏的張居正,此刻便宛如一尊雕塑,老神在在的模樣,只怕深諳其中三昧。

懂的自然懂,朱翊鈞這種不懂的,只能含笑出聲相詢:“朕自然以此爲南北之爭,難道申卿以爲不然?”

目光彙集,紛紛看向申時行。

申閣老挺直身。

在衆所矚目中,申閣老認真搖了搖頭:“陛下明鑑,當初世人皆言,‘考官三吾私其鄉’,然劉三吾雖爲南人,卻與陳安、尹昌隆等人既不同籍,又不鄰居,甚至都非爲一省,此等說法著實牽強附會。”

“又有。”

“所謂南榜,所取士子難道果真遍佈南方諸省麼?四川、湖廣、南京,皆是隻取得一名進士,又與北人出入幾何!?”

“而其江西取士十八,浙江取士十七,福建取士九,三省佔去了九成名額!”

“此南北之分耶?”

“主考官劉三吾是湖廣籍貫,如何能棄了鄉人,做起了江浙福建霸榜的罪魁禍首!?”

這裡的江浙,指的是江西、浙江,亦是如今公文標準簡稱。

申時行頓了頓,頭顱越昂越高。

他身後的王錫爵與許國等人,對視一眼,眼色複雜。

衆人都是南直隸出身,此刻不免心有慼慼。

南北榜案,也不知道哪個妖人起的好名字。

這些年以地域分界,四川、兩廣、湖廣諸地,尤其是南直隸!貴爲京都,可以說是好處半點沒吃到,平白捱了無數罵名。

反觀殿內三省官吏,面上頗爲尷尬。

申時行也不理會同僚給自己使來的眼神,迎上皇帝的目光,斬釘截鐵道:“陛下,此非南北之爭,而是,學閥之爭!”

殿內羣臣一怔。

學閥?好個生造易懂的造詞。

不過箇中含義……

蔡汝賢與雒遵交換了一番眼神,茫然地搖了搖頭。

反而是站在末尾的國子監祭酒趙志皋,似乎想到了什麼,有些不安地抓了抓脖頸,口中唸唸有詞。

何洛文等一干北人,皺眉低頭,若有所思。

對此,皇帝摩挲著下巴,似乎頗爲疑惑。

申時行躬身再拜:“陛下,臣修《大明會典》得以管中窺豹,容臣一一道明!”

“劉三吾乃當世大儒,朝廷大製作皆出其手,其認文章如不能‘貫道’並‘適時用’,則均無用之作。”

“所謂之‘道’,便是彼時的欽定官學,程朱理學!”

“而彼時程朱的傳承,便分了數派,其正統便落在浙江的金華學派,緊隨其後則是江西的崇仁學派,連帶著朱子故里福建……”

話說到這裡,立刻有人按捺不住。

國子監祭酒趙志皋,只覺天氣太熱,滿頭大汗。

他甚至來不及出列,慌忙伸出脖子喊道:“申閣老謬矣!陝西的關學、山西的河東學派,亦是理宗正統!”

哪有不談地域之爭,轉進到門戶之爭的道理!

申時行好歹還是蘇鬆人,不想著同仇敵愾,整日爲了微末官身口不擇言,把他們浙江置於何地!

不過這話顯然是倉促之下說出的,申時行都懶得理會。

倒是皇帝又擺弄了一番儒學宗師的見識。

朱翊鈞呵呵一笑:“這事朕倒是略知一二,有元一朝,北地理宗迅速衰落。”

“譬如關學,百年以來都好似無根浮萍,直到了本朝,或者說就是現下戶部主事許孚遠承集道統,纔有振作之相。”

“又如山西的河東學派,主理氣一元,一度被理宗視爲異端。”

“再如河南的澠池學派,融朱學與太極學說,更類陸九淵之心學。”

“總而言之,要論彼時的理學正統,自然還是以江浙爲首。”

趙志皋頓時訥訥無言,只得悻悻退下。

如今的道學八大宗師之首,此刻就坐在皇位上,大宗師親口做出的學派定調,著實沒有爭辯的餘地。

況且這話有鼻子有眼,雖然戶部主事不能列席朝會,但指名道姓,顯然不是信口胡謅。

江浙兩省的官吏臉色難看至極,只得扭頭狠狠瞪了一眼申時行,聊以發泄。

這廝以鄰爲壑,當真忘本!

南北榜一案,本就是太祖皇帝炮製的冤案,南人一齊喊冤便是了,結果這廝倒好,竟爲了蘇鬆一點可有可無的名聲,在內部搞起分化來了!

對此,申時行自然是頭也不回:“陛下宗師高瞻!正因如此,南北榜一案,與其說南北之爭,不如說學閥之爭!”

“甚至於,太祖高皇帝早早便開始平衡學閥,及至洪武三十年,才一朝爆發!”

“尤以浙江的金華學派爲甚。”

“宋濂因干涉謀逆流放,繼任的弟子蘇伯衡以貪腐論死,弟子胡翰,其間張孟兼、鄭濤、謝肅,數名浙東大儒先後論死。”

“即便如此,金華學派的方孝孺,那等連鄉試都屢試不中之流,依舊一而再,再而三地舉薦到了太祖跟前,洪武十五年‘禮遣還’還不夠,至二十五年,連著四次戶部再薦,太祖無一例外,悉以遣還!”

太祖數度遣返,有沒有才華幾乎不用多言——尤其剛開國的鄉試都考不上,文華殿內這些做題家更是再清楚不過。

“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詔準,‘凡戶部官,洪武二十六年奏準,不許用江、浙、蘇鬆人’,便是因爲彼時戶部自成一體,徵辟同宗同門、排斥外人,才受了言官彈劾。”

當然,這是亂命。

建文二年二月乙丑,新任皇帝立刻就撥亂反正了——江西、浙江、蘇鬆人,仍得官戶部。

四叔登場後,見壬午殉難死得差不多,也沒有舊事重提。

“洪武二十七年,劉三吾奉命刪改孟子,重新解釋經典。”

“洪武三十年二月,重釋經典後第一科,劉三吾藉此擬定犯禁之語若干。”

“三省盡知其禁語而他省多茫然,三省舉重若輕,他省犯禁者無算,以至於事後複覈增補,也因犯禁而不能起死回生。”

“南北榜一案,多年爭執,皆不認爲劉三吾舞弊,臣以爲無錯,劉三吾其人不過堅持學說正統,秉公審卷而已!”

三省官吏臉色如同吃了蒼蠅一般。

分明在說妖書案,一番爭辯之下,莫名其妙戳出一樁舊案來。

申時行舉例就舉例,如何非要拿這等公案說事,不當人子!

“申閣老這話豈不是無中生有!?”

“申閣老怕是結黨營私想瘋了……”

衆人蠢蠢欲動,一副要擼起袖子出面爭個明白的模樣。

王錫爵、許國、殷正茂等人,默契上前一步,站在申時行身後左右。

這時,戶部右侍郎倉場總督範應期,突然出列:“諸位,都是開國時候的事了,還是不要對號入座的好,說回此刻罷。”

衆人愕然回頭。

只見範應期一副“優秀獨立的浙江人不覺得冒犯”的模樣。

衆人這纔想起,因爲清丈爭端,這廝與董家一齊,祖墳都被鄉里鄉親給刨了,現在對鄉梓恐怕只剩滿腔的怨望!

浙江人中出了叛徒啊!

“咳。”

一聲輕咳,插入了這場還未起勢的爭執。

朱翊鈞停下了摩挲下巴的手掌,重新按在了膝蓋上。

他也不理會三省朝官的不滿,身子前傾,定定看向申時行:“所以,申卿的意思是,南北之爭雖然有,但卻是次要矛盾,不過是用於掩蓋主要矛盾的一層表象,朕若是糾纏於南北之爭,反而本末倒置?”

申時行聽得皇帝簡短一句總結,不由長出了一口氣。

他重重地點了點頭:“陛下,正是如此!”

“如今南北之爭再起,根子上還是賦役之爭!”

“江南幾省百姓富庶,有心之人圖謀抗拒清丈,便以籍貫擴大地域牽扯,模糊實情再以報紙催發,稀裡糊塗就裹挾了半邊天下,最終成就了南北之爭這道表象。”

“臣一番肺腑之言,懇請陛下明鑑!”

賦役之爭!

言及此處,申時行的意思終於是表露無遺!

殿內羣臣盯著申閣老的背影,神情各異。

汪宗伊欲言又止,最後還是默默回了班次。

一干北人皺眉沉思,盤算著自家鄉里抗稅之事旋起旋落,並不嚴重,才紛紛釋懷。

王錫爵、許國等鳳陽、蘇鬆官吏,神情中帶著些許勉強,但到底還是頷首認可。

只有少許人面色蒼白,不能自持。

第一輪的切磋琢磨,到底是以申時行的調和折中佔據了上風——申閣老此舉有背刺鄉黨的嫌疑,但卻沒人能說個不是。

皇帝搬出妖書案,藉助報紙上那些逆天言論,激起了一干北人朝臣的不滿。

在以申時行爲首的鄉黨企圖息事寧人的情況下,一干北人追根溯源,大肆殺戮的意圖,幾乎表露無遺。

汪宗伊是厚道人,雖然不以鄉黨自居,但仍舊挺身而出,企圖將皇帝的追究範圍,控制在幾家報紙。

爲此,大宗伯甚至不惜搬出皇帝開放報禁,這等錯誤政治決策,逼迫皇帝退上這麼一步。

可惜這一招被皇帝輕輕擋了開來——皇帝的本意是沒錯的,只是李春芳執行的步子太大了。

如此,申時行便只再退一步。

南北之爭只是派生的次要矛盾,往往根植於主要矛盾中。

南北榜案,本質是學閥之爭,此刻的南方妖書案,本質是清丈引起的賦稅之爭。

如此,以南北之爭大興刑獄就過了。

取而代之的是,對某些不滿清丈的士紳大戶,進行有限度的精準打擊。

從王錫爵、殷正茂、汪宗伊等一干南人的反應而言,顯然是認下了申閣老退的這一步。

至於誰在這個範圍裡,那就心照不宣了。

東閣大學士王錫爵上前一步:“陛下,申閣老此言在理。”

“此類妖書,自然逃不過法網,明正典刑不過題中應有之意。”

“但,正所謂師出有名,若是以妖書挑撥南北之言大興刑獄,詔令到了地方再加以倍之,只怕多出抱怨之語的百姓士人亦要爲之牽連,如此恰恰遂了賊人的意!”

“不妨就以申閣老之言,只對幾家報社加以審問,揪出其背後干涉大政的豪右即可。”

被挑撥的赤民必然無辜,出言抱怨的小地主無可厚非,撰寫妖書的士人勉強原諒。

只有阻撓清丈的幕後豪右,必須重拳出擊!

當然,實情是不是這樣也不重要。

趁著此次大動干戈的機會,剷平豪右,將清丈的阻礙掃除才最爲務實。

可惜的是。

這似乎並沒有撓到皇帝的癢處。

皇帝聞言之後,在御座上思索了好半晌,仍舊未置可否。

隨著皇帝斷斷續續的沉吟聲,殿內羣臣的心跳,也隨之被攥緊。

申時行與王錫爵對視一眼,眼中掩飾不住的惶恐,不會因爲這些報紙搬弄是非,皇帝真對南人起了成見吧!?

文華殿內氛圍越來越緊張。

不知過了多久。

朱翊鈞終於開口,展顏盛讚道:“次要矛盾從來都根植於主要矛盾,想法很正,道理也很對,申卿顯然是把道理學的矛盾論讀通透了。”

文官從來不缺辯經的能力,就看奉什麼爲經典。

若是官學定了程朱,那金鑾殿上就是死守三綱五常的地方;若是官學定爲陸王,那文華殿內就是自有心證的場所;而八大宗師的道理學一出,那說德道理,便是朱紫大員必備的底蘊了。

申時行正值當打之年,研習經典更是其中佼佼者。

南北榜案,本質是士林學閥之爭。

無論是史料裡找到的蛛絲馬跡,還是爲了應付目前的局面倉促臆測,都比地域之爭要來的深刻。

南境的佃戶依舊無產,北地的豪右同樣呼風喚雨。

這就是或橫或豎的大區別。

引而伸之。

南北定都之爭、嚴嵩之後內閣默契打壓江西人,無不是政治資源之爭。

孝廟停開中法、隆慶開海、萬曆鹽政,乃至此時的清丈,本質上逃不出是賦稅分配之爭。

林林種種,根子確係不在地域差別上,只是以地緣矛盾的形式顯化而已。

申時行剖析到這個份上,朱翊鈞也忍不住出言盛讚。

然而頗有預兆的是。

皇帝雖然做出了肯定,但羣臣臉色卻不怎麼好看。

概因這般語句起手,轉折定然緊隨其後。

果不其然。

“不過……”

朱翊鈞若有所思,再度開口:“如今道理學日新月異,申卿還是有些落後了。”

“去年夏天,袁洪愈做了一篇新文,指出了李贄的錯漏,其中一條便是。”

“條件充分的時候,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互相轉化。”

“南北矛盾固然是根植於利益分配,但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恐怕有了反客爲主的徵兆。”

皇帝這樣追著不放,真的有點嚇人了!

蔡汝賢、趙志皋一干人等臉都青了。

饒是置身事外的山西王國光,也忍不住出言相勸:“陛下如此論述,恐有分裂國家之虞!”

很多事從皇帝口中說出來,意味是截然不同的。

朱翊鈞聞言,轉頭看向王國光。

他輕輕搖了搖頭,放緩語氣道:“申卿的道理,可以解釋南北之爭的成因,若是用以作爲施政的依據,著實不太夠看。”

朱翊鈞頓了頓:“申卿說南北榜案非是南北之爭,而是學閥之爭,朕挑不出毛病來。”

“說點心照不宣的話,劉基、葉琛、章溢、以宋濂爲首的浙東四先生,本就是公認的以地域結黨,一度與淮西的李善長、徐達、湯和等人分庭抗禮,有這些文壇名流領銜,鬧出南北榜案來著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但之後的事又怎麼講?”

“洪熙元年,設南北二榜,分地取士,南卷六成,北卷四成。”

“宣德以後,再改南、北、中三卷;景泰初,悉數廢止,旋又復舊。”

“成化二十二年,時內閣首輔萬安和禮部尚書周洪謨都是四川人,徇鄉情將南、北卷各減2名,移至四川所屬的中卷內。”

“弘治二年又復舊制。”

“正德三年,陝西出身的宦官劉瑾,授意南北各取150名,劉瑾伏誅,旋復其舊。”

“申卿,榜爭遷綿百年,一度至今,莫非也是學閥之爭麼?”

面對皇帝如數家珍的羅列,申時行無言以對。

科場案最後定性爲南北榜案,想不發展成地域之爭都難。

皇帝或許是深有感觸,深深地嘆了一口氣:“百年仇視,不爲利益,只爲爭一口氣的人太多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轉化的。

在文華殿裡整天念“啊,南北之爭本質上是階級矛盾,不要本末倒置”的經,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地緣矛盾因爲世仇而上升爲主要政治矛盾,實在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這種情況下,百試百靈的利益分析,立刻就失了效。

朱翊鈞瞥了一眼手邊報紙,乍看之下險些將名字看成了殛母新聞報,當然,叫什麼不什麼重要,反正就像這些報紙一樣。

南方報社刊印什麼《我,厭北人》的報紙是正當合理的,但何洛文要是說點南人笑話,開創點規南遊戲,那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別看汪宗伊說得好聽,他可是實實在在對前者熟視無睹,卻又是第一個在何洛文反脣相譏之時出面勸說,告誡其不要南北對立云云。

利益引發矛盾,矛盾帶來仇恨,仇恨劃開身份,身份凝聚力量。

無論有多麼看不起某一類矛盾,但等到雙方以身份辨識敵我,開始凝聚力量的時候,它就是此時此地,不容忽視的矛盾。

凝聚力量之後,衝突無可避免,外面已經發展到在報紙上公然叫囂南朝北君的地步了。

文華殿裡每一次居中調和,纔是放任矛盾愈演愈烈。

朱翊鈞目光掃過殿內羣臣,緩緩閉上眼睛,仰倒在御座上:“爭一口氣的人太多了。”

“成化年間的吏部尚書王忠肅公王翱,一生歷仕七朝,輔佐六帝,是公認的淡然無慾,高邁孤峭。”

“連英廟都要尊稱一聲‘老王’,可見其聲望。”

“即便是這等人物,執掌吏部以來,都有意無意‘嫌惡南人,多引北人’。”

“爲的又是哪門子利益之爭?不就是爭一口氣?”

“到了接掌吏部的姚夔,立刻公然宣稱,‘每與王翱反’,明目張膽‘頗右南人’。”

“氣得廷臣在皇極殿外的雕欄上偷偷摸摸刻下憎詩,‘斬卻姚夔頭,去祭王翱墓’,不還是爲了一口氣?”

“到了焦芳更甚一步,不惜勾結內臣劉瑾,也要出這一口氣。”

“動輒‘使他日毋得濫用江西人’,不僅‘每退一南人,輒喜,雖論古人,亦必詆南而譽北’,甚至公然宣稱要在千步廊外,親手擊殺江西籍貫的大學士彭華。”

“乃至諸卿方纔廷上,南北二分,公然爭執,難道不是胸中懷了一口氣?”

朱翊鈞不想說得太深。

自三代以來東西對峙的劃分,到南北競爭格局的過渡,視野太過超拔,永嘉南渡以來的經濟重心南移,更不是一朝一夕能說明白的事情。

尤其地域決定資源稟賦,繼而上升到現實矛盾,哪怕是新學也沒涉及到的地方。

與其向朝臣解釋利益之爭本身就根植於地緣,不妨說得淺顯一點。

用林林總總的成例,點明地域之爭是普遍的,廣泛的思潮——哪怕其本身是次要矛盾,發展至今,也已然成了不容忽視的主要矛盾。

概而言之。

今日這樁妖書案,一定要上升到南北之爭的地步,誰來調和都不好使!皇帝說的!

南籍羣臣看出了皇帝不可動搖的態度,無不默然失語。

申時行心中堵得發悶。

他轉頭看了一眼王錫爵,後者目光凝重回望過來,同樣不知如何是好。

申時行默默偏過頭,將目光落在張居正身上。

可惜,首輔今日出奇地沉默,即便到了這個地步,仍舊宛如一尊雕塑,站在左班之首一言不發。

求助無果之下,申時行下意識回過頭,只看到蔡汝賢等人的殷切盼望。

申時行愈發無助。

他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平舉笏板,再度下拜:“陛下!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妖書案可以輕易追索,陛下所言的南北雙方臣民的這一口氣,一時半刻間,恐怕萬難抹除。”

“陛下明鑑!”

汪宗伊提議止步於報社,皇帝決然駁斥。

他與王錫爵稍作退讓,用豪右祭旗,皇帝仍不滿意。

那到底要怎麼辦?皇帝到底要借妖書案做什麼?

是要動南直隸?可是方纔六縣絲絹案上,已經鋪墊過了,根本不必如此做作。

那便是要更改南北進士名額?

還是要還復洪武祖制,戶部不入江、浙、蘇鬆人?

亦或是要將內閣不升江西人的默契訂爲明文?

總不是要學著朱老四,領著北境的羣臣,到江南去踐踏一番才肯善罷甘休?

想到此處。

申時行下意識擡頭看向皇帝,企圖從神色中探尋一二。

卻見皇帝神情玩味,坦然地點了點頭:“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申卿金玉良言!”

“朕登極以來,雖蝸居北地,但對南境臣民可謂一視同仁,即便如此,此刻仍舊成了妖書所錄的北朝之君。”

“甚至於,此後無論是追索不法報社,還是糾捕幕後的豪右,只怕不僅消不了南北之爭的這口氣,反而成了朕這個北朝之君戕害南境之民的罪證,火上澆油。”

“家中二子矛盾至此,朕這個無德老人,又能如之奈何?”

申時行愣愣地看著皇帝的表情,心中突然升起一股不好的預感。

什麼叫蝸居北地……

他猛然擡頭,看向今日才復起的張居正、朱希孝等人!

皇帝爲什麼一反常態,突然急詔張居正回京!?

爲什麼開始廢寢忘食,一度將內廷外朝的大小事,都安排到了明年!?

爲什麼一直死死咬住南北之爭不放!?

令原本要下江南巡田的沈鯉轉道河南,沉寂六年的成國公朱希孝重返御前,又詔海瑞回京,與山東民亂牽扯不清的殷士儋連敲打也沒有……

樁樁件件政事迅速劃過腦海。

申時行思緒混亂,翻涌不休。

不知不覺間,他竟將這些時日一切不合常理的線索都串聯了起來!

靈光一現!

他陡然驚覺!他愕然擡頭看向御座之上,皇帝莫非是想……

申時行煞白的嘴脣,似哆嗦,又似翕動,似乎想說些什麼。

可惜,還未等申時行出言掐滅皇帝的話頭,倉場總督範應期已經先人一步。

“妖書一案,南北怨望,動搖國本,不可不慎!事已至此,臣斗膽……”

範應期乾脆出列,竟是伏首在地,朗聲喊道:“敢請陛下南巡,息紛止爭!”

文華殿內,霎時一寂。

所有人都沒反應過來,只覺腦中一片嗡然。

南什麼?

什麼巡?

什麼南巡!?

只有朱翊鈞從御座上緩緩站起身來,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唉,也罷,朕坐守北地二十年,還未踏足過江南。”

言辭語句宛如排練一般,竟然直接順水推舟!

皇帝一邊說著,一邊從御案後轉身,邁步走向偏殿。

朱翊鈞背對羣臣,擺了擺手:“八月,等八月誕下皇嗣,朕便去江南走一遭!”

根本不給任何人反應的機會,一句話說完,皇帝已然消失在文華殿內。

“就這般定了,散朝罷。”

只有杳杳餘音,尚且迴盪在懵然失語的羣臣耳中。

第6章 暗流涌動第14章 發個單章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112.第111章 濫觴所出,生棟覆屋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第47章 夤夜闖宮,袒心剖胸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123.第122章 吟詩作賦,褰裳躩步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第15章 虛空造牌,改往修來第224章 鄉野遺賢,根株牽連163.第162章 宮禁邃嚴,密邇天顏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第245章 此消彼長,起起伏伏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65.第65章 潛光隱耀,另起爐竈第14章 發個單章第247章第14章 發個單章166.第165章 構會甄釋,草野之士123.第122章 吟詩作賦,褰裳躩步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第4章 崢嶸初現,太子升殿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第42章 追根究底,殺心自起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109.第108章 拔樹搜根,舐犢情深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130.第129章 原委始末,陰差陽錯140.第139章 懸石程書,事必有初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120.第119章 急轉直下,心狠手辣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第59章 驚雷炸響,摩拳擦掌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第29章 日升月恆,居中平衡187.第184章 江河日進,天星應命99.第98章 克傳弓冶,分化瓦解95.第94章 風雨飄搖,鬼哭神嚎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106.第105章 旗開得勝,嘉謀善政109.第108章 拔樹搜根,舐犢情深123.第122章 吟詩作賦,褰裳躩步第53章 布帆無恙,萬人空巷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191.第188章 星懸紫極,亂中求治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貍貓換子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第236章 荒洲古漵,斷梗疏萍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245章 此消彼長,起起伏伏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第35章 獻替可否,無中生有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225章 逡巡畏義,非常之謀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第16章 別宮星霜,外柔內剛第146章 鏗鏘有力,摧金斷玉第247章190.第187章 陰陽順位,懸疣附贅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204.第199章 各抒意見,清洌可鑑第223章 巧奪天工,開化萬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石渠县| 上林县| 兴和县| 叶城县| 乐至县| 仪陇县| 龙江县| 安溪县| 天水市| 红原县| 淅川县| 资兴市| 玉田县| 武宣县| 玉树县| 灯塔市| 凤翔县| 砚山县| 马公市| 遂昌县| 清远市| 柳州市| 陇川县| 策勒县| 高碑店市| 达拉特旗| 长岭县| 夏邑县| 弋阳县| 霍林郭勒市| 通化市| 武清区| 微博| 营口市| 大理市| 崇州市| 柘荣县| 平凉市| 吉木乃县|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