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球的現狀和未來
本文主要轉載爲中新網題爲《“瓶頸”和“保護神”:》,取本文中最重要的幾個現狀,希望能引起大家重視。中國網球,需要你們!
現狀一:後繼乏人缺乏自信
在29歲的李娜法網捧杯、25歲的彭帥和28歲的鄭潔在溫網創下個人最佳戰績時,中國網球仍面臨後繼乏人的尷尬現狀。
國家隊的幾位“小‘花’”與以上四人相比,實力和戰績上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雖然22歲的張帥已能進入大滿貫正賽,但在WTA最新的世界排名上,百位之內的只有這四位中國選手。曾被寄予厚望的韓馨蘊和魯晶晶排在150名開外,其他隊員只能在200名之外徘徊。反之,俄羅斯‘女’網“紅粉軍團”在世界前十中佔了16席。目前的世界第一沃茲尼亞奇還是一名稚氣十足的“90後”。 ”
中國男網則長期處於亞洲二流水準,大多選手只能‘混’跡於ITF衛星賽。
究其原因,年輕隊員缺少比賽經驗是關鍵。前網管中心副主任高瀋陽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要想讓中國的網球有新的發展,就一定要借鑑李娜這一批隊員成功的經驗,就是在合適的時候要讓他們“走出去,真正與國際接軌”,要讓“他們的翅膀硬起來”。
由於排名不夠,年輕選手們只能參加低級別的區域‘性’比賽,沒有資格參加高規格的WTA巡迴賽。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隊員缺少與世界頂尖選手過招的機會,無法儘快成長。但是打不出好成績,又衝不進頂尖的職業比賽。
李娜曾說,缺少自信是年輕選手“出不來”的根本原因。由於缺乏大賽經驗,“小‘花’”們一碰到高手就會退縮,在困難面前沒有強大的心理支撐。歸根結底,自信只能通過更多高質量的比賽去積累和獲取。
現狀二:培養模式遇金錢“瓶頸”
在中國網球人才培養的問題上,近鄰俄羅斯‘女’子網球的經驗令人眼前一亮。從上世紀90年代起,俄羅斯陸續有大批選手去往海外訓練比賽,整體水平的提高換來的是佔據‘女’子網壇半壁江山的風光。
俄羅斯網球雜誌記者安德里?羅曼柳科曾表示:“5至16歲是網球運動的黃金時期,這階段俄羅斯的球員就前往歐洲或美國訓練,教練也都是一對一的輔導。”他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俄羅斯經濟的發展,很多人也看到了網球的市場價值,選擇前往高水平國家發展訓練,國家對網球運動的控制也放鬆了。
但這個看似理想的培養模式,卻遠非中國的一般家庭能夠承擔。國家網球隊‘女’隊主教練蔣偉宏在接受採訪時給出了一組數據:“在中國培養一個職業網球選手的底價是上百萬人民幣。從1997年進入國家隊到1999年成爲職業網球選手,李娜用了3年,合每年30多萬元。如今,她在國外有3塊訓練地:馬拉喀什、什切青、內烏姆;還請邁克爾莫滕森當自己教練,這個費用應該也不會少於30萬元?!彼毖缘溃骸艾F在大家看到的只是李娜不斷在刷新紀錄、製造奇蹟、大把賺錢,但誰曾算過,李娜爲成就今天,所付出的努力和代價?!?
李娜出生在湖北的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剛學網球時才6歲。當時,李娜父母一個月的工資加在一起還不到百元,當時漢口青少年宮租借網球場地的價格是1小時5元錢,一個月下來,光場地費的支出就是二三十元,佔到了整個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換言之,李娜要是出生在今天,在展‘露’出天賦之前恐怕就會被“埋沒”?!?
更關鍵的是,這還是一項“沒錢打不了,但有錢也不一定能打好”的運動。在技術的反覆練習和掌握上,網球也非常困難?!T’檻同樣很高。一名選手訓練十年,沒有七八百萬甚至千萬元的投入,很難打出成績。上海網球協會副秘書長李耀表示:“沒有10萬美元一年,不可能打下去……別看有些選手很風光,但職業比賽的開銷嚇死人,出去隨便轉一圈,二三十萬美元就沒了?!?
投入大、週期長、風險高、成才率低,這是網球選手成才難的“規律”。
展望:拓展培養人才途徑舉國體制“保駕護航”
在談到中國網球未來的發展時,網球中心主任孫晉芳表示:網球比賽在西方有悠久的傳統,對運動員的體能和才智要求十分全面。中國網球運動員作爲一個整體,要想在世界網壇佔一席之地,還要做出更多努力。培養優秀的網球運動員,就要讓“中國選手從青少年開始不斷參加國際賽事”。
以此爲中心,中國網球發展前景也變得逐漸清晰起來。首先,除去國家培養的體制內運動員外,還出現了個人和公司出資培養人才的多元途徑。據官方統計,中國網球人口已突破千萬大關,球場更是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中國網球的巨大金字塔塔基已在形成鞏固。
其次,儘管中國網球人才的培養還不能靠個人或俱樂部投入來實現,但近年來年輕選手已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參加高級別的賽事。例如每年一次的中網公開賽外卡、中國網協和澳網合作拿到的參賽外卡等。儘管一兩次機會在成才路上只是點點“星星之火”,但若是抓住機會創造佳績,有助於年輕選手建立自信、加速成長。
2009年的中網,持外卡參賽的張帥爆冷戰勝了當時排名世界第一的薩芬娜,成爲了她職業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此後,張帥排名一路上漲,自信提升的她也在WTA賽場贏得了不少勝利。
此外,對於外界議論紛紛的“金‘花’單飛”改革,網球中心主任孫晉芳給予了正面的評價:“我經常對運動員們說,你們飛出去以後我的壓力非常大。你們是一個試驗田,發展好了,說明我們的改革政策是對的,所以你們一定要走好。回過頭來講,我們現在這條改革的道路是走對了、成功了,對中國體育確實起到了非常大的示範作用?!?
她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現在的體制改革中會受到很多制約。如何完善改革、構築青少年培訓、怎樣出現更多的“李娜”和“鄭潔”來爲國爭光?孫晉芳稱,希望她們的突破引起更多的社會關注、政fǔ更大的投入,讓更多的青少年走到網球場來這纔是“最終的目的”。
儘管前路漫漫,但李娜在法網奪冠後的感言已爲做出了註腳。“獲得這個冠軍,我不知道能爲中國網球做出多少貢獻。但對於很多喜歡網球的年輕人來說,能堅定他們走下去的信念,總有一天會比我做得更好?!?
李娜:基層體校在青少年培養問題上弊病大
李娜此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回憶,自己的啓‘蒙’教練因爲執教方式過於嚴厲而給她的青少年時代留下‘陰’影。“這名教練指導了我9年,從我12歲至21歲,整整9年的時間裡,她從未表揚過我一次,我每天聽到的都是她的責罵和批評。那時,我常常想到,既然自己這樣差,繼續打下去還能有什麼前途?”李娜說自己以脾氣暴躁著稱,但這絕非天生,這種脾氣很大程度上是由少年時代留下的心理‘陰’影導致?!?
由於教練在言語上的不斷打擊,最終迫使李娜在21歲時選擇了退役,但她在兩年後復出,卻用一系列成績證明了自己絕非教練眼中的庸才。讓李娜感觸最深的是她的現任外籍教練托馬斯,他以擅於把握和調整運動員的心理狀態著稱,兩年的時間,在托馬斯的幫助下,李娜的脾氣有了很大改變,運動成績也在不斷提高。對比中外教練執教風格的反差,李娜對中國網球后備人才培養上出現的問題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我爲什麼一直希望創辦一所網球學校,正是希望改變中國基層體校在培養青少年網球選手上的一些弊病,我對此的體會太深了?!?
外教托馬斯特別強調:“鼓勵和幫助運動員樹立奮鬥目標,是任何一個優秀運動員走向成功的前提,只有運動員自己有信心,有‘欲’望,他們的潛能才能被‘激’發出來。”
孫晉芳也承認,中國小‘花’如今的集體凋謝與教練能力的薄弱有直接的關係,“以前我們請了很多外教,中國教練團隊因此打破了過去的定式,很快跟上了國際步伐。但當這批老教練在2008年退役之後,新教練對學習的追求和渴望就顯得不夠,他們故步自封,很多理念還停留在省隊的階段,完全不像一個職業教練?!?
怎樣儘快更新中國教練的執教理念,已成了中國網球運動下一步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尤其是在當前國家隊尚無力聘請更多的外籍教練,中國年輕一代網球選手水平不進反退的困難時期。
網球運動員培養,不能重‘女’輕男
在托馬斯看來,相比中國‘女’網年輕一代運動員在自信心和鬥志上出現的問題,中國男網的自信心缺失更爲嚴重。
2010年中網,中國男子選手贏得了4年來的首場勝利,公茂鑫/李爆冷擊敗了一對種子選手,闖過了男雙第一輪,這被看作是中國男子網球的歷史‘性’時刻。但其實,中國男網多年來幾乎都處於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狀態。
中國‘女’網2004年騰飛以來,男網的弱勢地位更顯突出。如今,中國網協將主要資金都投放在‘女’隊建設上,男隊連出國參賽的機會都很少,正像中國男網目前的代表人物公茂鑫所說,“男隊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獲得更多的比賽機會?!?
由於國際排名在200位上下,中國男網隊員基本只能參加國際網聯旗下的挑戰賽,這種級別的比賽通常都是國外青少年選手參加的。2010年中網男雙首輪爆冷擊敗種子選手的結果,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男網隊員的自信心,也證明了中國男網選手並非不能創造奇蹟。但對於他們來說,這種機會實在太少,這也成爲限制中國男網水平進一步提高的最大障礙。正像托馬斯所說,“不斷參加比賽,是職業網球選手成長、成熟的唯一途徑,這既是對他們能力的鍛鍊,也是他們建立自信、樹立更高奮鬥目標的必要過程。”
今年在溫網比賽中闖入男單八強的選手盧彥勳曾經表示,亞洲男選手在網球項目上並沒有先天劣勢,自己的成功經驗只有一條,就是不斷參賽。相比之下,大陸男選手的國際比賽機會太少了。
我相信李娜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林翔成功也不只是偶然!
我更相信終有一天,中國奪得大滿貫冠軍的不只是李娜!大滿貫冠軍,終究會讓中國人“拿到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