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百七十七章 來勢洶洶

唐軍採石磯大營所背靠的後方山坡,宋軍騎兵來勢洶洶,在衝鋒陷陣,喊殺震天。

在騎兵的後面,則是大宋步兵甲士和弓箭手,雙方的箭矢,在相互射擊。

這一次,宋軍動用了強駑,這種弩射程遠,力道大,穿衣破甲不費勁,是宋軍對抗契丹騎兵騎兵時用的一種弩機,射程足夠遠,可以提前對契丹騎兵進行打擊和傷害。

此時,宋軍把強弩投入了這場戰鬥中,使用時候,兩個人配合,一人按住弩機,一人拉上箭矢,合作射出,射程能達到一百五十步。

而唐軍的長弓,只有七八十步,射程遠了許多。

所以,在這種強弩的掩護下,加上騎兵的衝擊,對唐軍的方陣,造成很大的影響和破壞。

片刻後,終於短兵交接。

宋軍的騎兵衝至,佔據了優勢,衝撞唐軍第二道方向,交鋒線上,如同被碾壓一般。

這支宋軍的指揮將領是潘美,此人精通兵法,是北宋初年的一位名將。

談起此人,也頗有傳奇色彩,在北宋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李重進發動叛亂,爲了平定此次叛亂,趙匡胤親自率兵來平叛,便任命了潘美爲行營都監,做他的左右手。揚州平定後,潘美留任爲巡檢,之後因爲屢立軍功授爲泰州團練使。

開寶三年(公元970年),趙匡胤下旨討伐南漢。潘美便是出征大將之一,在戰場上依舊勢如破竹的,不久就率領宋朝軍隊攻下南漢。公元975年潘美幫助與部署曹彬的軍隊成功討伐南唐,此戰,潘美做出了巨大貢獻,被榮升爲宣徽北院使。

公元978年,潘美跟隨宋太宗趙光義平定北漢,兵伐太原,完成中原統一大業。班師回朝後,潘美兼任三交都部署,留守在北邊守衛北宋邊境地區。可以說一直到這,潘美都是北宋數一數二的開國大將,在他手中沒有一敗戰。

而在重文輕武的北宋王朝,當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時,在武將之中只有潘美的兵權沒有被收回。這可以看出趙匡胤對於他的信任,所以潘美在北宋朝堂的地位很顯赫。

可以說,史書上的潘美,對大宋統一天下起到了不小的征戰作用,堪爲明北宋名將,與曹彬齊名,但潘美,並沒有在後世流傳中得到足夠的尊重,甚至在演義中,他被醜化了。

如楊家將的評書和傳奇中,潘美被影射編造成了潘仁美,是造成楊業與幾個兒子戰死沙場的罪魁禍首。

那歷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要討伐契丹,宋朝軍隊兵分三路發動北伐戰爭,想要攻克下遼朝。潘美作爲雲、應、朔等四州的行營都部署,率領軍隊所向披靡。

但不久,因爲曹彬所帶領的東路軍隊在岐溝關被遼朝大敗,潘美在接到皇帝的召令之後不得不撤退??删驮谘谧o當地百姓撤退時,潘美輕信了監軍王侁的建議,猶豫不決,導致了楊業去世。

這是因爲潘美輕信了監軍王侁的話語,在關鍵時刻選擇撤退,這讓楊業壯烈犧牲。而楊業犧牲之後,宋太宗非常難過,流放了王侁同時,潘美也被連降三級。

而經此之後,潘美也被後人進行了醜化。

在這部《楊家將》戲劇中,百姓對於楊家將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感到熱血澎湃,楊家將七子去六子無,感到深深同情,戲曲中的大奸臣潘仁美,他的原型就是潘美,處處與楊家作對,並且勾結遼人,作惡多端,囂張跋扈,權勢甚大,影響朝政,。這些都是戲曲評書作者的杜撰而已。

潘美他被醜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楊業之死。傳統的戲劇等,爲了紀念楊業纔不斷地將這件事情進行無限的誇張的結果。宋代之後的戲曲和在民間盛行,人們甚至將當做正史來看待了。

其實,戰敗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北宋的重文輕武的國策,造成楊業戰死的根本人物是監軍王侁。監軍顧名思義就是監視軍隊,在北宋的打國策之下,對於武將充滿了不信任,擔心他們會發動叛亂,於是派了文官來監軍,胡亂參與指揮。

所以造成北伐失利、楊業戰死的很大原因是北宋的國策,而宋太宗心裡也明白,北伐失利、楊業之死有國策和皇帝的部分原因;可是他不能夠自己說出來,這會讓大家懷疑他君主的能力,所以只能將責任歸結到潘美身上。

第三個原因,當時跟潘美猶豫不決,也有直接關係,但凡當時潘美能夠堅定地做出決定,派一支兵馬接應,楊業或許不會戰死。爲此,潘美的後半生也曾爲楊業戰死而一直感到有愧。

但平心而論,潘美一生的戰功比楊業多很多,他在宋朝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宋朝朝廷一直都將他看做是大忠臣。正史上對於他的記載多是他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只是後來百姓們被楊家將系列文學作品影響,沒有真正地瞭解潘美,才誤認爲他個無能之輩,一個大奸臣。

此時此刻,潘美坐鎮後方,指揮三軍,騎兵、步兵、弓箭方陣的配合,天衣無縫,摧枯拉巧突破了唐軍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

“殺啊——”

千軍萬馬,勢若雷霆,鐵騎滾滾而來,無堅不摧。

唐軍第二道防線也有些岌岌可危。

鄭王李從善看到這一幕,有點心驚膽跳了,他忽然想到了林仁肇,如果他在此,會如何指揮作戰呢?

越是危難時候,李從善才意識到,自己經驗不足,肩負不了這等重任,一個軍令不當,就可能造成三軍覆滅,死傷無數。

“派人立即去往蕪湖、當塗之地,向林仁肇將軍求救支援!”

“是!”一名負責斥候、傳令的都虞侯聽到鄭王吩咐,立即安排了幾名斥候快馬前往蕪湖城去傳達軍令。

但遠水解不了近渴,李從善覺得,再打下去,宋軍隨時要打入採石磯大營了,他留在此地,過於危險了。

於是,李從善把指揮權交給了魏明、張錚兩名裨將後,他以不放心水師作戰爲由,暫時退回到了大營內。

其實這是李從善做好了隨時登船棄營的準備,一旦發現宋軍攻入大營,他立即登船,帶著水師東進,退往下一地,不能全部覆滅在此。

第四百零一章 才女的請求第四十三章 德軒社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刺史上任第六十九章 落水的花旦第五百八十八章 河道偷襲第二百六十五章 謀劃在先第三百四十九章 有潔癖第六百八十四章 密謀投誠第三十章 外科手術第六百八十四章 密謀投誠第四百九十六章 佈局開始第三百五十三章 詩會相邀第三百一十四章 臨危不亂第六百四十四章 離開潤州城第九十八章 才子對決第二百五十四章 論功行賞第六百三十三章 沒安好心!第六百三十一章 擔憂成真第三百四十四章 表明態度第四百七十九章 善戰非兵第九十二章 徐府詩會(中)第四十一章 踢到鐵板第四百一十八章 秋闈來到第一百五十六章 酸酸澀澀女兒心第五百四十六章 局勢不樂觀第五百四十七章 再次相見第三百四十六章 邀請一敘第六百二十八章 出使人選第四百五十七章 箐箐變成彭虞侯第六百三十一章 擔憂成真第二百三十八章 事態嚴重了第四百三十五章 留下錦囊計第三百零一章 不平事第四百章 家的溫馨第一百四十一章 應對措施第一百九十四章 消息散播第三百零三章 拉近關係第四百二十八章 蜀國亂局第四百七十九章 善戰非兵第一百一十章 懇請幫忙第一百五十九章 以牙還牙第一百六十二章 轉運使到來第二百二十章 君臣心思第五百三十六章 大兵壓境第六百七十五章 戰事重啓第三百二十六章 樂極生悲第四十四章 訴衷情第二百八十四章 珍惜眼前人第五百二十六章 進步顯著第三十九章 洗洗更健康第六百一十五章 你若願娶,我便願嫁!第三百章 好轉跡象第四十六章 冤家路窄第三百六十三章 兇名在外第三百六十七章 針鋒相對第三百四十二章 從長計議第六百二十章 大婚第五百七十六章 攻城戰第三百四十五章 拜師之意第五百三十五章 團聚在金陵第四百二十六章 聚首金陵渡!第三百零八章 家宴會客第一百四十八章 母女私談第一百七十章 閨蜜的小心思第三百二十三章 引起警惕第五百三十五章 團聚在金陵第一百八十九章 危機來臨第三百零八章 家宴會客第六百二十九章 得不到就毀掉第二百一十六章 端午小聚第六百六十七章 海闊憑魚躍第六百五十五章 輿論導向第二百九十四章 妙手回春第三百三十五章 三司會審第二十八章 阻攔第六百一十八章 勸降書信到第四百一十九章 考題!第四百一十九章 考題!第一百九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九十五章 蘇公子實在太穩健了第五百四十五章 安心放權第一百一十四章 讚不絕口(求首訂?。?/a>第三十三章 大醫凜然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第六百五十一章 言歸於好第五百八十二章 分兵攻城第五百四十二章 滅唐之心第二百章 尷尬的交談第四百五十三章 挑唆王昭遠第四章 附庸風雅第八十一章 憐憫之心第二十六章 武林軼事第五百三十八章 脣亡齒寒不可丟第三百三十七章 驗屍第四十六章 冤家路窄第四百三十四章 大宋興兵第三百零三章 拉近關係第一百零四章 奇怪的數字第六百零二章 溫柔體貼第一百九十三章 歹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兴市| 达日县| 瑞安市| 肃宁县| 丰顺县| 巫山县| 清水县| 托里县| 石楼县| 台前县| 汉中市| 晋中市| 温宿县| 宣化县| 朝阳区| 武鸣县| 咸丰县| 修文县| 灵川县| 建昌县| 基隆市| 沈丘县| 原平市| 富宁县| 绥芬河市| 伊春市| 布尔津县| 锦州市| 定西市| 乐平市| 江山市| 南华县| 金秀| 澄迈县| 竹北市| 平阴县| 会东县| 鄂托克旗| 北碚区| 教育| 翁牛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