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臻終於穿上新衣服了。簡家上下,這一天都穿上了新衣服,按照簡臻之前分好的。
春耕忙碌終於過去,農人不需要再一天到晚泡在田間地頭了。簡大哥的生辰也到了,按照以往習慣,整個席面,請了隔壁簡二爺爺一家過來吃個飯,喝兩盅。
簡家老祖宗傳下來的家訓之二,但凡家裡老人和長子長孫,有生辰,家裡直系親屬聚在一起吃頓家宴,增進感情。
簡老爺子只有簡二爺爺一個親兄弟,簡二育六子,所以當初分家的時候,便把祖屋讓出來了。簡家祖屋是簡家籬笆院子的兩倍不止,也是同朝向,東西廂房各三間,分別住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和一間廚房設置。正屋比較大,東三間西三間,所以簡二老爺子老兩口住東邊第一間,第二間第三間都是孫子們住,每三人一間屋。正中間是堂屋,然後西邊第一間是老大兩口子,第二間也是孫子們住,第三間是六個孫女一屋。
子孫滿堂是福氣,但吃不飽飯的年景就難過了。簡大山和簡有水兩老爺子兄弟情分是沒得說的,但這妯娌之間就有點一言難盡了。簡大山和簡有水年紀相差不了多少,所以當年說親,簡家老人是一起辦的。但簡楊氏鬧了個烏龍,與她說親的是簡有水,她因一次誤會看錯成了簡大山。仗著自己長得標誌,也知曉簡家不成文的家規,所以讓爹孃提出換成簡大山。
簡家自是不肯的,因爲長媳是奔著穩重聰慧持家有方上去的,次媳當時媒婆也說有點嬌縱要強,但品行是好的。
這事不了了之,親事按照原先的成了。但這麼多年來,簡楊氏心中始終憋著一口氣,不承認大嫂祝氏比她更適合當長媳。於是在當婆婆之後,把兒子兒媳都牢牢掌控在手中,不容許出丁點錯。現在孫輩也是如此,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都由她安排,更是有著,沒什麼大事就不要和大房的攪和在一塊了。
這也就是爲什麼這麼久以來,簡臻幾乎看不到二爺爺一家的緣故。
簡臻跟著哥哥們喊人,喊得她頭昏眼花。實在是人太多了,她記不住呀。
簡楊氏看到大房上上下下今天居然都穿的新衣裳,心裡慪得慌。
“這臻丫頭,是大好了呀,不結巴啦?”
“是呢,二嬸嬸,臻寶現在說話短點沒啥問題了,長句的還得頓下,以後會越來越好的。”臻寶娘溫順回道。
“喲,小木媳婦呀,聽說前兩天你孃家兄弟又上門打秋風啦?”真是哪兒不痛快戳哪兒呀,這老太太。
“二奶奶,桌椅擺好了,阿奶讓我來請您入座。您不來,其他人也不敢隨便坐。”簡四哥趕來救場。
簡臻拍了拍小胸脯,向自家四哥吐了吐舌頭。
“調皮~”自家七小哥哥在一旁笑,點了點她的額頭。
桌子是兩家的桌子拼起來的,大房一張圓桌十人一張方桌八人,二房兩張圓桌二十人一張方桌八人,將將好坐下。
簡大山老爺子和簡有水老爺子帶著各家長子長孫坐第一桌,同時還有各家老二和簡三叔。
簡二哥和簡三四五,則陪著二房的四五六叔坐第二桌,同時也有同輩的二三四堂哥。
第三桌則是其餘孫子們,簡小六七八九,和簡楊氏坐一桌。
第四桌當然是簡祝氏和自家的媳婦們,以及二房的老五媳婦和她閨女,老六媳婦和她閨女。
最後一桌就是二房的其他媳婦帶著各自的閨女了。
每年家宴都是這般分坐的,今年也不例外。照說這家宴每年六回,四月大房長孫,下個月就是二房的老大了。
這菜餚是難得的豐盛:蘿蔔骨頭湯,紅燒鯽魚,紅燒肉,小雞燉蘑菇,韭菜炒雞蛋,鹹鴨蛋切瓣,拍黃瓜,肉片溜菘菜,豆角悶土豆,甜南瓜羹,主食大米飯。且,每桌十個紅雞蛋,爲表沾喜氣。
二房的衆人,包括簡楊氏在內,都驚得合不攏嘴。她也知曉大房因爲那個筍子,日子過起來了,但聽說只是聽說,都沒有眼前來得震撼。
簡有水這房,按說也不會太難過。年輕時候從簡老爹那裡,和簡大山一樣繼承了五畝水田十畝坡地,比別的子孫多的人家田地不夠分好多了。所以他才能養活六個兒子,並娶妻生子。兒子成家後,肯吃苦,又開了些荒地。到孫子輩,雖然要吃飯的人口多了,但勞力也多了不少,拼巴著,又開荒地和坡地。
朝廷推廣的玉米地瓜都是個好東西,坡地荒地都能種上,再加上土豆和黃豆也好種活,所以田地也不少,活兒人手都不缺,能混個半飽也是好的。
不比之前簡大山家,地瓜玉米煮了,也是看著人頭煮的,只有乾重活的男丁才能保證每餐有足夠的粗糧吃。簡有水老爺子,感念大哥當年讓出祖屋,總想著提些地瓜玉米幫襯著些。畢竟大哥家的四孫子在念書,好歹也是他們這一支的。無奈自家老婆子不同意,每次提過去都要鬧一場,有了那麼兩三次,大哥也勸阻了他,好好把兒孫的日子過起來比什麼都強,只要不到揭不開鍋的那地步,兩房就各過各的,相安無事,和樂才生福運哪。
如今,大哥這房因爲這筍子,日子總算過起來了,甚至比他意料中的還要好。至少這些魚肉,一般人家也就過年會整上一桌。就幾個月前,二月吧,二月大房的老大生辰家宴,還是整的八大碗呢,不是這滿當當的十大碗不說,主要那時候魚是乾魚,肉也是冬瓜老鴨湯,捨不得吃雞肉的……越想著,爲大哥高興的同時,心裡也慌慌的,不是個滋味。
女眷桌上不比男的桌上,除了些場面話就是喝酒吃菜。二房老大媳婦李氏,是個爽快潑辣的性子,也面甜,會哄人擡人,平日裡簡楊氏就被捧得很是倚重大房李氏。
“大伯孃,您家這日子比著過年也不差什麼了呀,咱們今兒個是有口福啦~”
“大江媳婦還是那麼會說話~這是小森媳婦兒的手藝,她對這吃的在行,你們今兒個敞開了吃哈~”簡老太太心情也好,和小輩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
同簡老太太一桌的二房老六媳婦丁氏,平日裡躲老六背後享清閒,也知道家裡的風向標在大房那裡,所以也慣常會擡著大房李氏說話,聞言便笑著接口道:“大伯孃,您還別說,這桌上有些菜我們還真的沒見過呢~甄嫂子,你可得給我們妯娌解說解說啦~”
簡甄氏倒也是習慣了這些場面,也笑道:“李弟妹說的是鹹鴨蛋吧,只有這個菜算是吃個新鮮,其他菜你們也是差不多知道的,蘑菇今天燉了雞,筍子原本是要做骨頭湯的,伢她三嬸說恐怕你們在家也經常吃,就沒做了……你們都趁熱嚐嚐~”
簡臻在一旁,聽得頭更暈了。天啊,古代家族這麼龐大,這嬸嬸們湊在一起就兩桌麻將還多了,更別提堂兄弟姐妹一起,二十多,直接可以開一個班級了。最最頭暈的是,各家各排行,湊在一起就姓氏帶稱呼,或名字帶稱呼,好難啊。
比如孃親稱呼自家嬸嬸,就是二弟妹,三弟妹,清清爽爽。但稱呼二爺爺家的嬸嬸們,就是李弟妹,趙弟妹。而自己稱呼自家哥哥們,就是數字排行,可要稱呼二爺爺家的,那就得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