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以正五品遊擊將軍的身份掌管新的前鋒營,麾下由八營兵馬以及親兵營組成,約兩千人馬,八個校尉中六個是原前鋒營中倖存的夥長旅率提拔,牛琇和黃君漢因在遼河血戰中表現突出,斬敵首級頗多,也破格提拔爲校尉,只是品級比其他校尉低一級,校尉各領一營兵馬。
牛琇從沒帶過兵,更沒當過官,著實心裡沒底,等抽調過來的士卒到營地點卯後,牛琇就不是心裡沒底,是頭疼了……
本以爲前鋒營,應該是選拔精銳之士組成,但牛琇眼前所見,哪有精銳的樣子,一半老弱病殘,老的是四十來多歲就快退役了,小的就全是第一次出翻的新人,還都是面黃肌瘦,當然也有小部分年輕力壯的老卒,只是怎麼看都像刺頭。
由於府兵的兵甲器械都要自備,大家都想保住小命,所以還算齊全,大約有一半的人有戰馬,另一半隻能步行跟隨。
“呵呵,上面有人就是不一樣,一來就是校尉”
牛琇麾下的兩個旅率之一的林青山一邊指揮手下行軍一邊對一個臉上有一道疤痕的一名隊正輕聲說道。
“誰說不是呢?,這才上了一次戰場,斬了二十幾顆高句麗兵頭顱,就撈了個校尉,再衝兩次陣不得成將軍了?”
隊正嘆了口氣繼續說道:“如今咱們這些農家子弟想出人頭地越來越難了,世家大族,高官子弟下來掛個名,回去就升官發財,咱戰場上拼死拼活十幾年,手下的亡魂少說也有幾十個了,也就混了個隊正,特別是林大哥你,武功高強,殺敵無數,本來可以以軍功晉升校尉了,結果上頭隨便找個藉口就把你擼下來了,不就是要爲那宇文家子那個紈絝子弟騰個位置麼”
這時,另一個旅率韋鎮聽了幾人的對話開口道:
“你們想錯了,事情恐怕不是你們想得那麼簡單”
韋鎮也算是出身豪門,來自頂頂大名的韋氏,這是一個百年老世家,勢力不容小覷,只可惜韋鎮的母親只是韋家一個女婢,而韋鎮只是韋家一個少爺酒後的產物,雖然後來韋鎮的母親也被納爲小妾,但毫無地位可言。韋鎮從小也受盡冷落,甚至多次險些被人暗算,能在韋家順利長大,韋鎮早已對豪門世家中的勾心鬥角,權謀暗算摸得門清,要不也活不到現在,成年後爲了離開韋家,爲母親和自己拼一個將來,所以從軍入伍,數次平叛屢立奇功,也只是混到了旅率。
韋鎮擠了擠眉,指了指正騎馬走在隊伍前面的牛琇說道:
“恐怕這幾位新上任的校尉和裨將包括咱們所謂的前鋒營將軍周陽,當然也包括咱們,都要做替死鬼咯”
林青山腳步一蹌,和韋鎮相識多年,雖然不喜歡韋鎮總用陰謀論來分析很多事情,但基本上韋鎮所分析出來的結果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正確的。於是問道:
“前鋒營是全軍前鋒,怎麼就會做替死鬼?”
韋鎮反問道:“你覺得我們這像是前鋒營的樣子嗎?”
林青山看了看正在行軍的隊伍,又仔細想了想,頓時出了一身冷汗……
其實,手下士卒的這些話牛琇聽到了,牛琇從小聽力非常好,又對聲音非常敏感,剛好又順風穿進了耳朵裡,所以聽了一個大概,牛琇也不是傻子,仔細想想還真有可能,要知道隋煬帝一下提拔這麼多草根出身的將領起來,可不是小事,雖然職位都很低,但是將來呢?要知道世家門閥們可不願意有新的勢利威脅到家族的利益。
而隋煬帝雖貴爲皇帝,卻對世家門閥把控朝堂有苦難言。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制這種醜惡的體制就統治了中原大地。山東有王、崔、盧、李、鄭五大門閥,關中則以韋、裴、柳、薛、楊、杜六大閥爲尊,再加上宇文家和江南殘存的謝家、王家、陳家等,頂端的大閥共有二十幾個。
大隋朝的門閥之風仍然十分濃郁,大隋的朝政與其說是由皇帝掌控,倒不如說是被這些家族所把持。豪門世家們把心思都用在如何爲家族謀利之上,眼中根本沒有百姓和國家,行事也不講什麼道義。對於他們來說,家族是永遠排在第一位地,爲了家族的利益,信譽、親情、良知這些東西都可以犧牲,必要時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捨棄,而這種對小集團的忠誠意識也恰是各門閥得以存續的核心凝聚力所在。世家子弟們並不在乎大隋朝失盡民心,最終導致改朝換代。從魏晉開始,皇帝和朝代更易不少,但門閥世家卻大多都能在改朝換代後繼續繁榮昌盛,照樣繼續把持朝政,享受榮華富貴。在這種心態之下,開國時的銳氣一過,隋朝就從上到下都充斥著貪官污吏,大多數官吏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和家族的利益,沒有幾個人還有報國之心,政府的命令也難以通暢下達。當年的的大隋曾經充滿生機,皇上聖明,百官盡力,可那些當年被衆口稱頌的賢才如今早已蛻變腐化,從過去的清高正直變成了如今索取賄賂時的理直氣壯。 在隋朝年間,人們皆以與世家子弟交往爲榮,但寒門子弟卻很少能進入門閥的權利圈。世家之間彼此通婚,結親時講究門當戶對,即便某個普通家庭中金玉堆積如山,而某個名門之後家道中落,窮到無處立錐,後者也不屑與前者結親。憑藉這種規則,豪族們成功地將寒門子弟排斥在上層圈子之外,藉此來保障小集團的純粹性。而大族間的每一段婚姻,背後其實都隱藏著一個交易,這也促進了各大家族勾結起來共同把持朝政。
隋文帝和隋煬帝開創科舉制度,就是想給平民中的英才提供一個被朝廷重用的途徑,以免這些人被壓抑狠了,最後鋌而走險。然而楊廣父子雖然爲打破這種界限做出了諸多努力,但得到的收穫卻寥寥無幾,他們爲平民階層做出的這種努力也遭到了門閥們一致的強烈抵制。楊堅最終在巨大的壓力下不得不放緩改革,只開設了科舉中的秀才科,從本質上看,就是隻能拿出底層官員的部分位置來提供給科舉考試的獲勝者,而高層官位仍然是世家們的囊中之物。而即使是做出了這樣的讓步,楊堅的這些政令也無法落到實處,即便是戶槽、兵槽這種底層小吏的職位,也很少會讓給科舉和行伍出身的寒門子弟。隋朝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凡爲吏者,需要家世清白,有地方士紳保薦。而那些地方紳士們保薦的人才,絕對不會是沒有任何背景的草民,這便讓科舉制度給貧家子弟留出的那條出頭之路名存實亡。 楊廣執政以後,又增加了進士科,希望能夠進一步深化改革,給寒門子弟開拓更廣闊的晉身空間。但由於受到門閥勢力的強烈抵制,科舉制度時斷時續,選拔出來的人才也在朝堂上難以立足,雖然楊廣盡了很大的努力,但直到隋亡,世家當政的局面也沒有出現大的改善。終隋一朝,靠科舉出身的人沒一個做到三品以上,而大部分位高權重的高官卻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 當然,從表面上看,楊堅和楊廣倡行的科舉制度也拔擢了幾個寒門子弟,但他們其實不過是門閥制度的點綴罷了,如果不趕快找一個世家大族依附,很快就會在權力爭鬥中被傾軋得屍骨無存。高門大閥爲了壟斷權力,竭力排擠打壓由科舉途徑上來的寒門子弟。在大隋朝,那些無根無基的寒門官員得罪了皇帝不打緊,至少皇帝要找到他的過失纔給予相應的處罰;但如果與世家交惡,則根本預料不到對方會以什麼殘酷無恥的手段報復。那些世家豪門已經延續了幾個朝代,手中有上百種整人的辦法,很多寒門出身的官員被扣上捏造出來的罪名而死於冤獄,有些門閥甚至敢於明目張膽地直接暗殺朝廷命官,並且憑藉在朝中盤根錯節的關係,足以在犯罪後輕易逃脫處罰,朝廷也找不出真正的兇手來爲死者伸冤。自大隋立國以來,官員稀裡糊塗死在自己人手裡的事情屢屢發生,而從楊堅到楊廣,都對幕後黑手無可奈何,他們也犯不著爲了一個沒有背景和根基的平民將領而與高門大族發生衝突,頂多抓幾個替罪羊來安撫人心。久而久之,寒門出身的官員要麼被排擠到沒有權力的部門,要麼就成爲世家的爪牙,對高門大閥唯命是從,所以朝中永遠沒有人會爲百姓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