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這年月,看個電視也這麼難,看了廣告還不行,還得買會員,網站賺得盆滿鉢滿,卻要把你的時間和金錢都耗幹,亦無憤憤然,她寧願不看,也不會去買會員,讓某些網站綁架了金錢和時間。
一天有這麼荒誕無稽的過去了,沒有任何收穫,又不得不過。細雨霏霏了一整天,用個電腦也搗鼓了一下午,這生活也太不盡人意了。
亦無最近看了熱播劇,反映高考的事兒,是北京人高考,不是說北京大學,就是北京人的學校,而亦無所在的Z市,是全中國的一個大省的省會城市,人口稠密,985和211的大學卻少得可憐,在這個省市,往往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更慘烈,莘莘學子,苦讀寒窗,對於考到六百多分,依舊沒有好的學校,這在全國都是有目共睹的不公平現象。可是對於這麼一個現狀,持續了多年,還是依舊無法改變。
時間不知不覺得飛逝如電,真的已經想不清楚時間都去哪了?一眨眼生命就來到了中年,人生已過半,可是收穫廖廖無幾,亦無又一次覺得大好的時光都被浪費了。
生活是否太單調、太無聊,可是又能怎樣去改變呢?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從古至今,事事不服輸、凡事勝人一籌的亦無竟然落到如此地步。不是太悲哀了嗎!生活似乎泯滅了人生所有的幻想,現實的殘酷令人窒息!卻始終沒有任何改變。
生活的確太單調、太無聊,用什麼來做調料?亦無還不知道,像某些悠閒的貴婦去搓麻將、還是像小戶人家的全職太太整天圍著鍋臺轉,這都不是亦無想要的生活;生活到底能給予亦無什麼?亦無又能賦予生活什麼色彩?這彷彿是一個複雜的哲學理論,又簡單地是每個人都能回答的問題,只是各有各的答案!
正月十五一過,女兒雨梵就不得不遠道成都求學,大包小包地拎上高鐵,不用快遞,這些東西的快遞費不會便宜,還是自己勞累一點,能省就省點吧!女兒也是節儉有方。如果Z市有稍微好一點的學校,女兒也不必遠道求學,可是這個偌大的城市,人口超億的大省,連個像樣的大學都沒有;這個城市的莘莘學子即使頭懸樑、錐刺股,拼命在高考中考六百多分,也和北大、清華無緣,不是說北大是北京人的學校嗎?無論從歷史、還是當今,不公平的元素滲透在點滴細節當中......
最近,中美高層對話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一位史上最年輕的外交部長成爲大衆的焦點,他的名字很難寫:楊潔篪。1968年,上海浦江電錶廠來了一個帶些文氣的小工,午休時分,其他工人聚在一起抽菸踢球打牌,他卻洗淨了手,掏出一本英文書,在角落品讀。正午的陽光灑在他的身邊,衆人鬨笑:“你一個電錶工人,還能用得著英語嗎?"他聽到了,卻只笑笑,繼續埋頭學習。那一年,他剛剛18歲。1970年,廠裡陸續來個一些英文材料,全廠沒有一個人能看得懂,只有這個小工,複雜的文件,他很快全翻譯出來了,這件事引起了轟動,有人對他刮目相看,也有人酸溜溜地說:”他是懂點英文,但有什麼用?工資沒漲,崗位沒變,不還是一個小工嗎?“他再看書時,有人路過依然笑他,只是多了個前綴:懂英語的小工。他還是笑,推推眼鏡,繼續沉浸在苦讀中。又過個一段時間,某機關缺名翻譯,聽說上海電錶廠有個小工懂英語,於是把他”借“走了,這一走,他就再也沒有回來,那些笑他的人,後來在電視上看到他,他叫楊潔篪,曾任中國外交部長,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這樣一個勵志的故事,讓亦無感慨良久,有的人平凡一生,有的人卻從平凡走向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