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九百一十五章 密信又至

此時,升格成爲皇太后的何憶,早已不住在皇后居住的長秋宮中,而是早已搬進了屬於太后的永樂宮。而永樂宮的上一任主人董太后,已經在離開京師返回河間國的途中,被她的兄長何進派人鴆殺了。

身處風暴之眼的何憶,雖然還不知道曹操、何進、董卓、李儒、袁紹等各方的謀算,但此時她也並不能平靜。自從那日宮變時她阻止何進和袁紹誅殺宮中剩餘宦官之後,首先她感受到了宋典、段珪、韓悝、孫璋、高望、侯覽等人的效忠,其次便是感受到了何進和袁紹的疏離。

雖然如此,但這一切都還在她的預料中。她早就預料到倘若劉辯繼位,作爲皇權代行者的她,勢必要爲保護皇權,而與代表相權的何進發生衝突。且袁紹身爲士人領袖,也一定會對庇護宦官的她有所不滿。

不過何憶也根本不把何進和袁紹兩人的疏離,放在眼裡。因爲她又不止何進這一位兄長,除了他外,她還有何苗這位更親的兄長。她以何苗掌握了西園軍,便足以如同孝靈皇帝一樣穩控朝局。何憶甚至考慮,假如何進再不改悔、繼續失控下去,她也完全可以以何苗來取代他,成爲另一個替代他爲她掌握朝廷的外戚重臣。一切,都看何進怎麼抉擇了。

至於袁紹一直嚷嚷著要殺光宦官,何憶則是感到十分地厭惡。重用宦官,這是漢朝四百年來一直沿襲的傳統。宦官是對付不聽話的士人官吏最趁手的刀,身爲士人領袖的袁紹,卻要求握刀的她放下屠刀,這不是與虎謀皮嗎?何憶認爲,袁紹真是癡心妄想。她絕不會把宋典、孫璋等人交出去。

正當她遐思著,韋尚宮走了進來,說:“娘娘,尚書令曹令君,例行向娘娘稟報一件事。”

聽到曹操稟報,何憶心裡頗爲高興。心想當初冒險起用曹操,果然沒錯。如今他仍舊是尚書令,還多了錄尚書事之權,雖然仍舊位在她的兄長何進之下、仍要前往大將軍府商議國事,但這也給了她利用曹操探察何進動向的一個絕好機會。她與曹操約定,若是不甚緊要之事,便託人帶消息給韋尚宮,再由韋尚宮代爲稟報就行;若是十分緊要之事,則由他親自前來稟報。

何憶道:“曹孟德稟報何事?”

韋尚宮道:“回娘娘,曹令君說,大將軍何公與百官們商議之後,決定設計討伐董卓。”

“討伐董卓?如何討伐?”

韋尚宮道:“據曹令君說,這是袁紹的主意。前番董卓上表,希望朝廷能允許他率領幷州軍進入河東郡,對涼軍竊取的榆林之地展開進攻,要一舉收復榆林之地。袁紹建議大將軍何公答應了董卓,並趁此機會派官軍打著一同與幷州軍進軍榆林之地的旗號,實則是偷襲幷州治所晉陽城。只要晉陽城被攻下,大將軍何公再派遣另一支官軍把守河東郡各個黃河津渡,便可成功收復幷州。”

對於兵事,何憶並不熟稔。不過何憶也有所耳聞,好像幷州牧董卓是狼子野心,和劉範一樣,割據一地,意圖謀反。沒來由想到了劉範,又讓何憶一陣厭煩。

不過何憶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官軍收復幷州也是好事,而且帶兵打仗過的曹操也沒有提出反對,那看來應該無事。何憶便道:“既然衆議如此,那便去做就是了。”

韋尚宮點頭稱是,繼而臉上露出猶豫不決的神色來。

何憶看見了,便說:“曹操還有什麼想說的?”

韋尚宮說:“曹令君還說,這件事背後也許有大謀,希望娘娘有個心理準備,他也會一直靜觀其變,一有消息便來稟報娘娘。”

聽了韋尚宮的話,何憶有些疑惑,既然曹操擔心有陰謀,那爲何他不親自前來稟報?看來是他自己也不確定了。本身一介女流的她就不懂用兵打仗這些事,若曹操不知道,她也更難以判斷了。何憶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便拋諸腦後,想著反正這件事曹操已經起了疑心,他會一直跟進此事。若是真有大謀,他發現後也一定會及時前來稟報,她根本不必爲此事擔憂。

時至午後,何憶突然覺得有些困了,便讓韋尚宮扶著,走回寢室裡。兩人剛一走到牀邊,看見綴滿南珠的枕頭下,又驚現一截白紙,何憶立即如過電一般,愣在原地。那截露出的白紙,此刻在她的眼裡,要遠比綴在枕頭上的南珠,顯得刺眼得多。一時間,震驚、氣惱、悸動,以及其他她分不清是什麼的情緒,一股腦地涌上心頭。

韋尚宮以手扶著何憶的手,突然她感到何憶的手一顫,繼而何憶站定了,便疑惑地問:“娘娘,怎麼了?”

幸得韋尚宮這句話,何憶才得以從百感交集中醒悟過來。到底是經過風浪而成爲皇太后的人,何憶很快就靠幾個深呼吸恢復了平靜,她淡淡地說:“你出去秘密地調查一下,看今日都有人進入本宮的寢室。”

“喏。”韋尚宮不知何憶爲何這麼吩咐,但還是順從地答應了,立即走了出去。

其實在看到那露出的一小截白紙後,何憶心裡早已猜想到了是誰做的。之所以還派韋尚宮去調查,不過是爲了支開她而已。待韋尚宮走出了寢室,何憶立即抽出那截白紙,原是摺疊起來的。展開一看,這次的信紙大了許多,信上端端正正地寫著這些字:“憶兒親啓:自孤離開京師,對爾思念,無日無之。當日帶爾到涼州廝守之誓言,未敢棄置。然世事難料,變故橫生,爲人力所不能也。而今爾爲漢家太后,孤爲大涼之主,各有苦衷。見爾書文於宮門上,孤心實爲煎熬。不論爾如何誤會,孤始終在此,未曾移轉也。孤仍望爾能來姑臧,與孤相伴百年,看花開花落,看你我頭白。願爾心猶同我心,幸不相負也。”

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燕再亂第二百七十七章 雒陽驚變第四百九十四章 殺神之名第二百三十二章 兩全其美第五百四十二章 朝議計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之將死第七百零六章 酩酊大醉第七百八十八章 出兵問題第七百六十三章 伏擊戰成第五百一十八章 向東追擊第五百九十四章 知己之交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從天降續第四百零五章 無可避免第七百九十九章 銀刀制敵第八百七十九章 裸遊暴病第二百三十九章 纏綿悱惻第四百四十三章 陣前動員第八百二十八章 無邊箭雨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七百四十七章 喜訊傳來第三百八十三章 曹操之思第一百九十二章 武神之戰第三百八十六章 曹袁恩仇第二百九十七章 盡力表演第三百二十七章 講武堂立第一百八十三章 行刺後續第五百四十五章 圍點打援第八百一十五章 西行見聞第九十二章 捷報頻傳第八百八十八章 青隼傳書第二百七十八章 獄中之會第八百九十七章 大限將至第七百四十二章 土地之憂第六百三十七章 大戰開啓第五百四十四章 會師散關第四十五章 朝堂爭辯第三十九章 梟雄本性第八百五十八章 圍魏救趙第一百三十三章 梟雄臣服第七百零三章 四番敬酒第六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一章 一跌越千年第三百一十四章 楊彪上鉤第六百九十二章 新的領土第六百七十章 木鹿鏖兵第八百四十六章 元老塞氏第七十一章 萬里挑一第八百零九章 大變將至第八百四十九章 反擊利器第七百六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二百三十九章 纏綿悱惻第二百七十三章 撤軍回鄉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諾千金第三百八十六章 曹袁恩仇第四十一章 美麗邂逅第五百二十七章 西線告平第三百零八章 成王敗寇第八百七十一章 錢幣錢莊第五百三十四章 郿縣失陷第三百一十四章 楊彪上鉤第五百二十八章 軍糧再斷第八百一十八章 爭權奪利第二百三十六章 母子情深第四百九十二章 深谷退兵第二百九十九章 底線所在第七百四十六章 貿易困局第七百三十五章 師徒矛盾第七百七十章 大戰告停第八百九十一章 飛鴿傳書第九百一十章 大謀始作第九百零四章 諡號爲靈第六百七十七章 推算援軍第五百三十四章 郿縣失陷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報機構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涼邸報第八百一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一百三十五章 涼州改革第七百七十八章 發現鐵礦第五百零二章 殺人比賽第二百八十一章 揪出黑手第七百一十章 何人知意第一百六十二章 董賊崛起第八百八十六章 縝密設謀第七百七十九章 處置鐵礦第六百三十章 四王相見第六百七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七百一十八章 四處視察第四百一十九章 無言以對第八百九十章 無機可乘第九十三章 回京受賞第一百七十四章 董卓發展第二百四十二章 海外諸國第三百三十八章 外夷來訪第九十二章 捷報頻傳第十一章 籌謀再戰第八百三十一章 羅馬敗撤第七十九章 各自備戰第三百四十三章 反客爲主第二百八十八章 穿鑿關中第五百八十五章 白水條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坪县| 洪湖市| 潮安县| 琼结县| 阳朔县| 大庆市| 湘阴县| 淮南市| 武宣县| 新郑市| 防城港市| 桂林市| 彰武县| 襄汾县| 清原| 无极县| 黄龙县| 柞水县| 阜阳市| 台湾省| 保山市| 舒兰市| 名山县| 安康市| 吉首市| 辽阳县| 金溪县| 饶河县| 陆良县| 册亨县| 治多县| 电白县| 通化市| 静海县| 冀州市| 子长县| 大荔县| 彭山县| 阳泉市| 凤凰县| 永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