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序章

序章

清末民初,是段改朝換代的動盪年月,綱常敗壞,法紀弛廢,綠林盜賊多如牛毛。僅在京津兩地,就先後出現過四個比較有名的飛賊劇盜,做下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案子,爲禍不小。

但無論什麼大事小情,只要在民間流傳開來,就免不了會被改頭換面、添油加醋,關於這四個賊人的傳說也是如此,他們成爲了當時大街小巷、酒樓茶肆裡紛紛談論的熱門話題,更從中衍生出許多評書、唱曲、戲文,加之各種小報上連篇累牘的不斷報道,幾乎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可實際上,這四賊並沒有傳說中那樣富有神秘色彩,但是能有如此作爲,總有些出衆之處,也不是安分守己之人可比的。

四賊之首,也就是最早成名之人,還要屬康小八。這位康八爺其實算不上飛賊,此人家中極窮,本是個遊手好閒的地痞無賴,居住在京東康家營一帶,因爲機緣巧合,被他從英國公使身邊偷了柄轉輪洋槍在手,從此狂得都快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到處殺人劫財。

康小八心黑手狠,看誰不順眼就對誰開槍,身上不知背了幾十條人命。單說有一回康小八去剃頭,剃著半截他問剃頭匠:“聽說過康八爺嗎?”剃頭的順口答道:“知道,那小子不是個東西。”康小八心中暗暗動怒,又問:“怎麼不是個東西?你認識他?”剃頭匠說:“不認識,聽說他淨胡來。”康小八說好:“好,今兒就讓你認識認識。”說著話就掏出六響洋槍來,把那個剃頭匠當場打死了。

康小八殺人如麻,積案累累,但他膽小心邪,殺的人越多,就越是疑心有人要暗算報復他,黑夜裡走路,聽見後邊有腳步聲比他快,也不問來人是誰,立刻回頭就是一槍。後來康八爺耍到頭了,終於被五城練勇拿住,給剮在了菜市口了。

民國時有不少好事之徒,爲了譁衆取寵、聳動視聽,硬把康小八歸入綠林盜賊之中,爲他寫了新戲,茶樓書場和三流傳奇小說裡也多有講他的,想不到在戲文評書裡,竟然將此人演義成了武功高強的江洋大盜,都能和竇爾敦、趙四虎之類的綠林豪傑相提並論了。

四賊中排在第二位的是宋錫朋,此人成名的時間,與康八爺大鬧北京城的年代相去不遠。不過宋錫朋並不是北京人氏,他祖居在天津衛南大寺附近,自幼跟個老回回習武,天生氣力過人,能夠單手舉起百斤石鎖,圍著場子走上一圈,也照樣面不改色,更有一身橫練的硬功夫,刀砍一道白印,槍扎一個白點,人送綽號“石佛宋”,曾經在鏢局子裡做過幾年鏢師。後來山東鬧義和團的時候,各路拳民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北上進京,石佛宋也憑著一身真功夫入夥做了大師兄。

庚子年剿滅拳匪,義和團遭到殘酷鎮壓,許多人都被官府捉去砍了,宋錫朋逃亡在外,做起了土匪草寇,他又聚集了一夥水賊,到天津劫奪鹽道船艙裡裝運的官銀。這種銀子舊時稱爲“皇槓”,都是一百兩一個的大元寶,十個裝一鞘。宋錫朋精於用鏢,百發百中,甩手鏢底下打死了五名官軍,一劫就劫了三十萬兩“皇槓”,自知惹下了彌天大罪,當即與同夥分掉贓銀,潛逃到滄州隱蹤逆跡。

一年後,宋錫朋以爲風聲過去了,便暗中迴天津尋親,沒想到剛一露面,就讓“採訪局”的人盯上了。這回他再想走可走不脫了,只好當街亮出家夥動起手來,終因寡不敵衆,被緝盜捕快一涌而上按翻在地,來了個生擒活捉。

這件大案驚動了朝*下,紫禁城裡的慈禧太后正閒得難受,聽說在天津鼓樓拿住了使鏢的巨賊,於是想要看看他究竟是怎樣一條英雄好漢。李總管就命御前侍衛給宋錫朋戴上手拷腳鐐押到殿前,請太后老佛爺一觀。不過您想想,惹下重罪的囚徒落到這個地步,他還能精神得了嗎?所以慈禧看後很是失望,只是不冷不熱地說了句:“敢情就是這麼一個人啊。”沒過幾天,宋錫朋便被斷成“斬立決”,解到法場內梟首示衆,人頭在城門樓子上懸掛了整整兩個月。

四賊之三,是民國初年,在北平城裡做案的燕子李三,據說李三爺幼年貧苦,曾遁入空門出家爲僧,藝成後才還俗,平生以擅長輕功著稱,可以施展“蹬萍渡水”等獨門絕技,飛檐走壁,高來高去,不留蹤跡,堪與江南神偷趙華陽齊名。他僅用一個晚上,就接連偷盜了八大商號,並在現場留下“燕子鏢”爲憑,一時之間,名聲大噪。

事實上燕子李三未必有此神通,不過他也的確有幾分真本事,此賊慣能攀爬,躥房越脊不在話下,作案時腳上要穿五六雙襪子,爲的是輕而不滑,落地悄無聲息,而且他素有賊智,機巧過人,官府雖然圍捕多次,卻始終都沒能將他擒獲。

但李三爺身上染有煙癮,每天都要吸足了上等“芙蓉膏”纔有精神,有一回也該著他倒黴,尋思著“燈下黑,最危險的地方反而最穩妥”,夜裡就躲在偵緝隊辦案的房頂上歇著,後半晌煙癮發作難熬,便用洋火點起了隨身帶的煙槍。

結果不巧被街上巡邏的偵緝隊發覺了,那偵緝隊長看見一片漆黑的夜晚,房頂上忽然亮了一下,顯得極不尋常,料定是有飛賊藏身,立刻在暗中佈置人馬,從四面八方圍住房屋,來了個甕中捉憋,燕子李三畢竟不是能飛的真燕子,只好束手就擒。

天剛矇矇亮,偵緝隊就將人犯押送至南城監獄,官府擔心李三用“縮骨法”逃脫,就挑斷了他雙腳後根的兩條大筋,又拿鎖鏈串了琵琶骨,使他變成了殘廢人,又加之煙癮折磨,還沒等到臨刑,李三爺就先屈死在了獄中。

四賊中的最後一位,其實是對同胞兄弟,兄長是人稱“滾地雷”的田化星,二弟是“坐地炮”田化峰。那時正好有大批軍閥盜掘皇陵,軍閥部隊挖到康熙皇帝的景陵時,炸開了墓門,卻不料地宮裡涌出大量陰冷的黑水,怎麼排也排不空,工兵們無法進入,只得暫時放棄。

誰成想這件事被一夥山賊草寇知道了,土匪頭子正是田化星,他是旗人出身,得過“十三節地躺鞭”真傳,常自詡膽大包天,世間沒有他不敢做的事情。大概是深受舊時說書唱戲等民間曲藝影響,田化星知道以前有段“楊香武三盜九龍杯”的故事——據說康熙皇帝有件價值連城的寶物,喚作“九龍杯”。那是個玲瓏剔透、雕琢精湛、巧奪天工的玉杯,每當在杯中倒滿瓊漿玉液,杯底就會顯出九條蛟龍,活靈活現的旋轉翻騰,歷歷在目,越看越真,世人稱此奇景爲“九龍鬧海”。

田化星聽族中老人們說起過,真正的玉杯雖然沒有傳說中那樣離奇,但玉質潔白無暇、細膩透明,雕鏤工藝精湛非凡,教人歎爲觀止,也絕對是一件稀世的皇家珍寶,而且景陵裡確實藏有九龍杯陪葬。他對此動了貪心,跟手下弟兄們商量要去盜墓,並且說:“眼下這空子,正是個發橫財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咱們兄弟盜得了景陵珍寶,別的東西我全不要,只要康熙爺身邊的九龍杯,其餘的你們大夥隨便分。”

衆人一拍即合,當晚趁著月明星稀,羣盜各帶器械闖進陵區,這夥人遠比軍閥熟悉當地的地形,沒廢多大力氣,就找到位置截斷了水脈,隨後冒死潛入陵寢地宮,打算把皇帝和嬪妃的棺槨一一撬開,以便搜尋明器寶貨,誰知田化星剛撬開一塊槨板,借馬燈照進去,就見那棺中躺著的死人衝著他發笑。

有道是:“做賊的心虛,盜墓的怕鬼”,或許是自己嚇唬自己,可那時燈燭恍惚,誰也說不清到底發生了什麼,反正田化星吃這一驚,非同小可,被嚇得雙腳發軟癱倒在地上,臉色慘白,牙關打顫,抖成了一團,三更裡被幾個同夥擡回家中,連口熱湯也灌不進去,不等到五更天就一命歸陰了。

田化星雖然兩腿一蹬“嗚呼哀哉”了,可他二弟田化峰仍是不顧死活,轉過天來再次夜探景陵地宮,終於盜得了“九龍杯”,但在打開內槨的時候,忽然從槨中冒出一股綠色火焰,將他的眼睛灼瞎了一隻,面容也給毀了大半,從此落了個“鬼臉”的綽號。

不出半年,包括“鬼臉”田化峰在內的這夥盜賊,便都在河北保定被官府擒獲,就地執行了槍決,賊人所盜珍寶盡數得以追繳,但景陵中的寶物,隨後竟在官庫中全部下落不明瞭,至今查不到去向,留下好大一個謎團。

前邊所說的這四個盜賊,雖然俱是綠林出身,惹下的案子也曾一度震動天下,但要論起資歷和本事來,最多僅屬三流腳色,只不過他們的事蹟流傳廣了,在民間傳說中增添了許多傳奇和演義成份,都被看成是俠盜之流。

然而這綠林手段,可大可小,上者盜內府寶器,中者盜大院珍物,下者盜民間財貨。真正有本事有作爲的人物,卻往往埋沒於草莽塵埃之中,未必能在歷史上留下蹤跡。以前在湖南洞庭湖裡就有是一路字號稱爲“雁團”的盜賊,始於清朝末年,首領姓張,排行第三,人稱“賊魔”,曾在軍中爲官,據傳此人有神鬼難測之術,可與古代“白猿公、紅線女、崑崙奴”之類的人物相提並論。

到了民國之時,舊姓張家傳到了張葫蘆這輩兒,由於前人數代積藏,家底殷厚,早已收拾起手段,不再輕易使用,而是遷回祖籍,在平津等地開了幾家當鋪,做起了正經生意。

以前大戶人家都有家廟,裡面供著“宅仙”,這宅仙是各種各樣,根據各地風俗不同,供什麼東西的都有,有供五通神的,也有供奉金珠寶玉的,而張家供的是一隻“銅貓”,是件靈驗異常的古物。但沒想到的是,張葫蘆在搬家的時候,竟把家中供養的“宅仙”給遺失了,結果難免有禍事找上門來,家道漸漸衰落。

有句老話說得好——同行是冤家,當初北平城裡最大的是“盛源當鋪”,東家姓穆,爲人貪得無厭,與官府多有勾結,把同開當鋪的張葫蘆視爲了眼中釘肉中刺,而且他還無意中得知,張家地窖裡藏有許多罕見的古董,都是從古墓山陵或皇宮內苑裡盜取出來的稀世奇珍,便起心要謀佔這份產業,千方百計害掉了張家好幾條人命,兩家爲此結了很深的樑子。

那時的張葫蘆年輕氣盛,受欺不過時,竟找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作起了“暗行人”,潛入穆宅,殺了仇家老少十一口,統統割下人頭,又順路把警察局長的腦袋也給剁了下來。隨即施展祖傳絕技蠍子倒爬城,將這一十二顆血淋淋的首級,拴成一串,全部懸掛在了城樓子的檐角上。最後張葫蘆還覺得不解恨,一把火燒燬了“盛源當鋪”總號,才肯罷手。

這回案子作得太大了,天底下再無容身之所。按以往的綠林慣例,在惹下如此大禍之後,也只有遠走高飛,才能躲得過海捕通緝。那時僅有的幾條出路,無非就是“下南洋、走西口、闖關東”。張葫蘆不得不捨了家產,揹著老孃來到山東地面上,漂洋過海逃到關外,從此隱姓埋名,改用了母親的姓氏,是複姓“司馬”,同時爲求生計,仍舊重操祖業,上山做了“馬達子”。

後來到了東北實行土改,民主聯軍剿匪的時候,張葫蘆和他的弟兄們棄械投降,被部隊收編,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役,跟著大軍自北而南,入關後直取兩廣。

這其間哪怕沒有功勞,也有十分的苦勞,但因爲張葫蘆出身綠林,底子不清,在軍中始終得不到重用,解放後被安排到長沙工作,並且安家落戶,娶妻結婚,1953年得了個兒子。可張葫蘆對舊事從不敢提,惟恐說出來牽連甚大,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給兒子起名時,戶口本上寫的是“司馬灰”。

因爲綠林中人,大多是作觸犯官禁的舉動,常年在刀尖子上打滾,說不定哪天就把身家性命賠進去了,對能夠推測吉兇禍福的“金點先生”格外信服,所以張葫蘆特意從老家請人來給兒子批了八字,按早年間的說法,命是死的,運卻是活的,人的名字是一個人的終生代號,必須要合著命裡格局,才能夠助漲運勢,其後代雖然是隱姓埋名,那也得有些講究纔對。

時下雖然是新社會了,但張葫蘆畢竟出身草莽,觀念比較陳舊,對這路會算命的金點先生格外信服,而且這種信服是根深蒂固、滲入骨髓之中的,怎麼改朝換代也難轉變,

只見那老先生搖頭晃腦地掐指算了半天,最後算出這孩子的八字屬土,是個“土命”,按照八門命格來講,這“中央戊己土”剛好列在第八,若以動物八仙的排位順序,第八家恰是灰家,也就是老鼠。以前戲班子裡都供“灰八爺”,爲的是防止耗子把箱中道具服飾啃壞了,民間俗傳“灰八爺屬土”,所以得叫“司馬灰”。

張葫蘆乍舌不下,他說“司馬灰”這名字倒是響亮,但別人初聞此名,必然會以爲司馬灰的“灰”字,用的是“光輝顯赫、輝煌燦爛”之輝,誰也想不到竟是以“灰暗、灰燼、骨灰”的灰字爲名,這個灰字可……可真是取得太有門道了,但盼他將來能有一番作爲纔好。

張葫蘆畢竟出身於綠林舊姓,總覺得新式學校裡教的東西沒多大用處,也不想讓祖宗的手段失傳,於是幾年後就把司馬灰送到北京,跟著本家一位隱居在京的“文武先生”學藝,從此下苦功,起五更、爬半夜,熬過兩燈油,頗得了些真實傳授,直到他十三歲時師傅去世,葬在京郊白馬山,這纔算告一段落。

在《謎蹤之國——考古工作者的詭異經歷》第一部裡,是說的是司馬灰年輕時,跟隨一支境外探險隊,從原始叢林中死裡逃生的經過。有道是“人無頭不走,話無頭不通”,至於司馬灰是怎麼混進考古隊的,必須從此說起,就權且充爲開場的引子,做個得勝頭回。

3 .47狐疑32 .64死循環3 .34史前孑遺1第8話 黑門3 .67深淵通道14 .33裂隙24 .43時光炸彈23 .16牆壁裡的軀殼3第5話 海底3 .62洞比山大14 .13命運是條神秘的河13 .44載14 .42借魂還屍3第5話 王陵4 .37灼熱的呼吸23 .24交換13 .24交換13 .45天在地中3第6話 驚爆4 .32對面34 .48電臺4 .52消失的屍體13 .48暗號24 .49失落的百分之九十九3 .22秘境23 .69地下肉芝1第6話 消失的克拉瑪依鑽探分隊第2話 通訊中斷4 .23變鬼3第8話 還沒有發生的事實4 .54吞噬24 .11龍涎23 .17超越一切存在的恐怖生物23 .32塔寧夫探險隊23 .23林場怪談33 .47狐疑23 .27屍骨33 .34史前孑遺3第4話 A——B3 .19承壓層44 .35一組數字33 .54陰源23 .32塔寧夫探險隊14 .13命運是條神秘的河32 .55憋寶古籍4 .52消失的屍體33 .24交換2第7話 繭4 .24怪夢24 .28神廟33 .68禹王古碑1第9話 聲音3 .49箱中女仙24 .46外殼3 .54陰源34 .43時光炸彈13 .61不死之泉1第3話 蠱第6話 驚爆4 .23變鬼23 .65重複經過44 .28神廟22 .53穿過蒼穹4 .55入迷14 .13命運是條神秘的河3第1話 借聲還魂2 .38磁石電話機第2話 望遠鏡計劃3 .52攜靈13 .44載14 .11龍涎1第4話 地震炸彈第1話 黑屋3 .47狐疑13 .39地心掠食者32 .59死了又死2 .32寶骨第5話 奇蹟2 .31山窗4 .11龍涎23 .58打火機24 .31秘密34 .52消失的屍體23 .57比深海更深的絕望33 .65重複經過23 .49箱中女仙14 .19高溫火焰噴燈3 .61不死之泉33 .29探洞1第1話 黑屋4 .37灼熱的呼吸14 .36無限接近2第2話 綠色墳墓第5話 王陵3 .54陰源33 .31雙膽式軍炮庫3 .41魔盒14 .39無法承受的真實1第6話 龍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洞县| 墨竹工卡县| 江北区| 永仁县| 海城市| 麻栗坡县| 嵊州市| 宝兴县| 乌苏市| 广丰县| 炉霍县| 易门县| 桂东县| 灵璧县| 西峡县| 陆良县| 延川县| 瑞金市| 安阳市| 南岸区| 文登市| 涟水县| 梨树县| 高清| 东丽区| 商南县| 那曲县| 泰兴市| 延边| 葵青区| 岳池县| 诸城市| 罗定市| 平谷区| 台州市| 安岳县| 依兰县| 米易县| 徐水县| 漳平市|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