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章:出生之地

1973年9月,我出生在江南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環(huán)境優(yōu)美,風景秀麗,贛鄱大地,新吳故所,屬於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距離省會南昌不遠。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王勃的千古名篇《藤王閣序》描繪出的瑰麗景色,正是贛鄱大地的盛景。

我的家鄉(xiāng)處於鄱陽湖流域,詩人極致讚譽的盛景,用來形容我的家鄉(xiāng),一點也不過分。歷史上這裡出過許多名人,最有名的就是《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而他正是我的家族先輩。

出生的這個小山村,有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名字,叫鳳凰山。不過卻從來沒有過鳳凰的傳說,也沒有過鳳凰的故事,只是一個小小的山頭,山頭上坐落一座尼姑庵。

那時的鄉(xiāng)鎮(zhèn)叫公社,村叫生產(chǎn)大隊,組叫生產(chǎn)隊,一般都簡稱爲大隊或隊。我出生的小山村叫鳳凰山隊,加上省市縣,它的全稱是江西省宜春地區(qū)奉新縣會埠公社楓壠生產(chǎn)大隊鳳凰山綜合生產(chǎn)隊。

從地理上講,鳳凰山屬於越王山,是越王山系的一個小丘陵。越王山屬於九嶺山脈,海拔有1260米,是奉新縣最高的山,連接會埠、澡下、仰山、澡溪等四個鄉(xiāng)。

據(jù)說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就在此地,因此得名越王山,山頂確實有練兵場、點將臺等,與越王屯兵相關的傳說和地名,山裡人簡稱越王山爲越山。

越王山原名藥王山,是因爲這裡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生長著各種各樣的草藥,比如七葉一枝花、半邊蓮、黃精、萬年青、前胡、土人蔘、五三等。

20世紀60年代初,爲了應對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改變?nèi)珖I(yè)佈局東西部不平衡的問題,中共中央1964年提出“三線建設”戰(zhàn)略。

在“備戰(zhàn)備荒爲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政策號召下,數(shù)百萬工人、幹部、知識青年、解放軍、農(nóng)民,從東部遷移西部,形成“三線建設移民”。

鳳凰山隊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組建,共有十戶人家,都是外來移民,先後到達相隔時間不遠,全被安排住進了尼姑庵,因爲都是外來人口,所以叫綜合生產(chǎn)隊,當?shù)厝朔Q“綜合隊”就是指鳳凰山隊。

十戶人家,有些獨身一人前來,有些是舉家搬遷。父親應該是最先到達的一批,因爲他是綜合隊的隊長,在這裡與母親結(jié)婚成家,生下我們一男三女四姊妹。

江蘇人、湖南人、湖北人各一戶,分別姓昌、王、謝。來自鄰縣安義縣的有兩戶,一戶姓劉一戶姓雷,這戶姓雷的,在我父親任民辦小學校長後,接任了生產(chǎn)隊長,一直未成家,孤家寡人一個。

來自本縣宋埠公社的有四戶,一戶是我家,一戶姓唐女主人是我父親的侄女,另有一個單身戶與我父親同姓。來自鄰縣高安縣的有一戶姓趙,還有一戶來自本鄉(xiāng)相鄰的青樹大隊,與我母親是遠親姓溫。

父親來自宋埠公社,姓氏血脈延續(xù)緣故,宋埠因此被稱爲我們的老家。老家是遊子對故鄉(xiāng)的稱呼,寄託懷念,寄託親情,寄託割捨不斷的千絲萬縷的鄉(xiāng)愁。

宋埠的宋姓,被稱爲雅溪宋氏,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唐。先祖最初落腳之處,後來被稱爲牌樓,以牌樓爲中心,後裔逐漸散佈周圍三十六個村莊,被稱爲三十六宋。

我父親就出生在牌樓,我們這些後輩口中的老家,指的就是宋埠。老家人口繁衍快,又有兩支分出,一支在會埠的西莊,與外婆家鄰近。另一支在羅坊的港下,羅坊後來改稱羅市。

因爲探望老家人的緣故,懵懂記事起,初次感受到了地域差異,地形不同,地貌不同,語音不同,風俗習慣不同,生活條件也不盡相同。

出生之地是典型的山區(qū),出門便見山,綠樹掩映,花草環(huán)繞,溪流潺潺,滿眼蒼翠,多有小橋流水人家,村落一般都不大,有些甚至零星散居。

山嶺逶迤,山路彎彎,村落常被山林遮掩,有時要到近前才能見到,分佈的也比較零散,村落之間常隔著好幾里路,有的甚至更遠。

老家則是平原,按照地理形成特點,應該可以算鄱陽湖衝擊平原,一進入宋埠地界,不見蒼翠的高山,不見清澈的溪流,眼力窮盡之處,要麼是村莊,要麼是田野,蒼茫一片。

第一次見識山區(qū)與平原的區(qū)別,就是看不穿的山外青山與看不透的霧色蒼茫的區(qū)別,就是百鳥爭鳴野獸嘶吼與零星枯樹鴉雀聒噪的區(qū)別。

平原的另一個感覺是風大,不像山區(qū)有山嶺阻擋,偶爾纔有大風天氣,這裡什麼阻擋都沒有,因此什麼時候風都大,特別是冬天,真可謂北風呼嘯寒風刺骨。

大約三四歲時,第一次坐父親的自行車去老家拜年,年紀小不能坐後面,就坐在了前面的橫槓上,一路騎行,一路寒風迎面,被吹得瑟瑟發(fā)抖。

路途遙遠,父親越騎越熱,我卻越坐越冷,父親冒著熱汗,一件件脫下衣服,又一件件的包裹在我身上,依然無法阻擋寒風侵蝕,鑽透重重包裹的衣服,到老家之後,已經(jīng)被凍得手腳冰涼全身麻木,奶奶心疼的抱著烤了好一陣火,才逐漸恢復。

與老家相比,就感覺山區(qū)的風太小,尤其是夏天,農(nóng)忙季節(jié)田間勞作,頂著烈日,特別希望風大。但是偏偏就難見風起,正午時分天氣最熱,往往只聞樹稍蟬鳴刺耳,不見樹葉飛舞輕揚。

平原才見村莊密集,滿眼看去都是村莊,每一個村莊都比山區(qū)的村莊要大,少則幾十戶,多則上百戶。比如牌樓,因爲戶數(shù)多,就要分成牌樓一組、二組、三組、四組。

據(jù)說這樣的分法,與先祖有關,娶了四房太太,四房的後代逐漸增多,佔據(jù)了牌樓的四方,這四個方向就被叫作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後來設村劃組,改稱一組、二組、三組、四組,奶奶一家屬於三組。

尼姑庵後山的灌木叢中長著一顆楓樹,特別粗壯特別高大,不知道生長了多少年,高挑的毛竹在它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人們對這顆樹很尊敬,連它的枝丫都沒人敢動。

但也有不怕的,爬到樹上將它粗大的枝丫砍下當柴燒。事情也有這麼湊巧,動了菩薩和這顆樹的幾個人,要麼早逝,要麼家庭迭遭變故,更增添了人們的敬畏。

鳳凰山四圍都是稻田,聽說以前也是屬於尼姑庵的。這片稻田很廣,稻田外圍均勻分佈著五個村落,周圍高矮不一的小山丘陵,將這片稻田圍成了一個盆地。

五個村落,東邊的叫柏林隊,傍著溪流坐落田野。東南方向的叫鄧家山隊,北邊的叫楓壠隊,東北邊的叫坳上隊,這三個村莊各自坐落一處山腳。西邊的叫石巷隊,坐落在丘陵上。

大隊就叫楓壠大隊,隊部卻不在楓壠,而是在石巷。除了這五個隊,大隊還管轄著坎頭、石前、西壠等三個隊,以這五個隊最集中,接觸最多,聯(lián)繫最密切。

這五個隊都不大,都只有二十戶人家,比鳳凰山隊大不了多少。它們中也有外來移民,但絕大部分是原住民,鳳凰山隊耕種的農(nóng)田,都是從這五個隊劃出來的。

小盆地之中有兩條小河,一個在東沿南北走向,從田野穿過,一個在南呈東西走向,沿對面山腳蜿蜒,在柏林村與鄧家山村中間交匯,然後靜靜向東流去。

第十章 火之記憶第七十章 戰(zhàn)友戰(zhàn)友第四十七章 初中少年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八十三章 順利畢業(yè)第二十五章 一段歷險第五十九章 學習訓練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四十七章 初中少年第十四章 世事艱辛第六十四章 打靶後記第四十七章 初中少年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六十一章 二龍頭特號後記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間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六章 鄰里鄉(xiāng)親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三十八章 訪親之路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五十章 師生情誼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八十四章 奔赴一線第三十九章 楓壠小學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後記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四十六章 校園之觴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五章 青年塘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四十一章 憂鬱少年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三十八章 訪親之路第五十六章 踏入軍營後記第八十三章 順利畢業(yè)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四十五章 教師宿舍第七十三章 桂林空軍學院第四十六章 校園之觴第三十六章 出行記憶第四十章 會埠中學第六十一章 二龍頭特號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八十九章 兩次接兵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八十章 院牆內(nèi)外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六十七章 老兵第七十一章 情感羈絆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二十六章 山裡人家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二十六章 山裡人家第八十章 院牆內(nèi)外第九十二章 參謀助理第六十一章 二龍頭特號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五章 青年塘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七十八章 實彈射擊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八十章 院牆內(nèi)外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五十六章 踏入軍營第三十九章 楓壠小學第五十九章 學習訓練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九十二章 參謀助理第九十四章 告別軍營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十四章 世事艱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平县| 平陆县| 云梦县| 博兴县| 江华| 北辰区| 西丰县| 石狮市| 武隆县| 叶城县| 拉萨市| 哈尔滨市| 乌兰浩特市| 达州市| 论坛| 交城县| 平原县| 延安市| 武威市| 泗阳县| 邢台市| 新闻| 北宁市| 鹿邑县| 南岸区| 辛集市| 旌德县| 同江市| 通州区| 宜丰县| 兰坪| 昭觉县| 榆林市| 建阳市| 甘孜县| 红原县| 山西省| 大名县| 竹山县| 衡东县|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