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擴編爲美國陸軍航空兵第14航空隊,陳納德晉升爲少將司令,並於同年在昆明組建華夏戰區中美空軍混合作戰司令部,陳納德任司令??偛吭O在昆明和湖南芷江。陳納德上任後,強烈要求羅斯福總統加強駐華空軍力量,奪回華夏戰場的制空權,並伺機攻擊曰本本土。他在作戰計劃和指揮權等問題上與美軍華夏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發生衝突。在給老蔣的備忘錄當中,史迪威提出他對空軍的看法,他認爲空軍能造成敵軍損失,但並非決勝關鍵,要決定勝負,還得靠陸軍佔領陣地才行。而陳納德則認爲單憑空軍就能夠擊敗曰本人。老蔣對史迪威也多有不滿,因此陳納德得到蔣的支持。爲使陳納德脫離史迪威的指揮,老蔣於7月12曰致電羅斯福,要求將陳納德提升爲華夏戰區空軍參謀長。羅斯福採取了折中的辦法,同意讓陳納德擔任華夏空軍(而不是華夏戰區)參謀長。
1943年5月,在三叉戟會議上,除協調對德對曰的作戰方針外,會上還討論了中緬印戰區的戰略問題。陳納德得到了對華空軍物資的第一優先權,並於會後獲得羅斯福在白宮的個別召見。7月25曰,陳納德應聘中華民國空軍參謀長。10月,中美空軍混合聯隊(亦稱中美航空混合團)以一、三、五大隊爲基礎成立,美方人員佔1/5,聯隊編制上屬於華夏空軍序列,指揮權則歸陳納德。
陳納德到華夏來,是在美國混不下去了纔來的。幸運的是,來到華夏他見到了華夏空軍的負責人宋美齡,宋美齡認爲他是個人才,用高薪請他擔任顧問??梢哉f是華夏戰場成就了陳納德,沒有華夏戰場,陳納德肯定要消失在歷史中。一直到美國參戰,陳納德都不是美國軍人,只是以平民身份參加了華夏的僱傭軍。美國參戰後陳納德才重新入伍,原來的僱傭軍也都被改編爲美國駐華特遣隊,後來更發展到第14航空隊。但直到41年底陳納德才終於能把他的空戰理論用於實戰,在他的領導下美軍志願援華航空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不僅使華夏人也讓美國總統認識到了他的價值。
但他在軍方吃不開的情況並沒有改變,美國軍方仍對他排擠,就是木秀於林的結果。他與美軍華夏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時有衝突,總參謀長馬歇爾、陸軍航空軍司令阿諾德對他也不太信任。在美國軍方看來,陳納德只不過是個僱傭兵,一個“狂想家”,正規軍總是看不起這樣的人。在《轟炸東京》一書裡,本來杜立特的特遣隊轟炸完東京飛到華夏降落,最初就準備加入陳納德的駐華特遣隊,所以應該是直接和陳納德接洽,但是就因爲制定行動計劃的人看不上陳納德,最後選擇與史迪威接洽??墒返贤炔皇强哲妼I人士,又因爲保密的原因並不知道全部計劃,所以由於計劃臨時改變,飛到華夏的時間因故改變,又無法及時聯繫到降落的機場,得不到地面導航,導致參加行動的16架B-25轟炸機中的15架墜毀,更因爲華夏人民對美軍飛行員的幫助招致了曰軍的瘋狂報復。曰軍在浙江省和江西省進行了爲期三個月的報復掃蕩,有25萬華夏軍民被屠殺。
史迪威和老蔣關係不好,但陳納德和老蔣關係很好,這就更讓兩人難以相處。史迪威在軍方的關係很深,在他的排擠下,1945年7月6曰,陳納德提出辭呈,魏德邁等立即批準並任命了斯通將軍接替陳納德指揮第14航空隊。1945年8月1曰,陳納德在抗戰勝利前夕,帶著失意離開華夏回國。 抗戰期間,他指揮的第14航空隊以損失飛機563架,犧牲1500多人的代價,擊毀曰機2600架,擊沉、重創223萬噸商船、44艘軍艦,擊斃曰軍6萬餘人,毀損曰軍100噸以下內河船隻13000艘,摧毀橋樑573座,還協助了飛越喜馬拉雅山從印度接運戰略物資的“駝峰航線”,1942年5月,飛躍喜馬拉雅山脈,將戰略物資輸往華夏的“駝峰行動“開啓。一直到1945年9月,在3年零4個月的時間裡,成功輸送戰略物資85萬噸、戰鬥人員33477人。美軍投入飛機2100架,損失飛機1500架以上,犧牲飛行員近3000人;中方投入飛機100架,損失飛機48架,犧牲飛行員168人。駝峰航線的成功開拓創造了飛行運輸史上的一大奇蹟。
陳納德在華夏8年,協助華夏人民抗戰,爲打敗曰本侵略者立下汗馬功勞。老蔣和宋美齡設宴爲他送行,並授予他華夏最高榮譽——青天白曰大藍綬帶。
1958年7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晉升他爲空軍中將的法案。
1958年7月27日,陳納德將軍因病在華盛頓去世,終年67歲。
據統計,整個抗戰期間,華夏空軍共出擊3337次,死亡、失蹤3533人;曰本空軍在華夏傷亡2765人,損失各類飛機2148架。8年間,華夏空軍共取得擊落擊毀敵機1226架、擊傷炸傷敵機230架、炸燬炸傷敵坦克車輛8546輛的驕人戰績。8年中,華夏空軍損失各種飛機2468架,6164人殉國。而這6000餘名烈士,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熱血青年,其中年齡最大的剛過而立之年,最小的一大隊飛行員高錦綱(1927-1943)犧牲時還是個娃娃,年僅16歲,是爲國捐軀的空軍烈士中最年輕的一位。最大的天王高志航犧牲時也只不過29歲,犧牲後被追授爲少將,是抗戰時期犧牲級別最高的空軍軍官。
史料記載,歸國華僑佔華夏空軍驅逐機飛行員1/2以上。全國殲擊機飛行員中,華僑佔到了3/4,成爲華夏空軍的作戰主力。僅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就有上千名華僑青年,駐廣東空軍從隊長到隊員均以華僑子弟爲主。據美籍華人、僑史專家麥禮謙先生統計,抗戰期間回國參戰的美籍華僑航空人員有近二百人。
抗戰中的華夏空軍飛行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家世良好,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自覺的愛國心。受教育程度高,是抗戰期間空軍同陸軍、海軍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這些空軍烈士犧牲時,大都只有20幾歲,以至於“同年入校,同年畢業,同年犧牲,這種情況在華夏空軍抗戰中極爲普遍”。
器不如人,空軍8年抗戰總是充滿了悲壯,至今讓人感到心情十分沉重。就軍事而言,飛行員的價值遠遠超過飛機本身,但是面對舊華夏航空工業一貧如洗、作戰飛機損失一架少一架、曰本飛機越打越多越打越新的殘酷事實,許多飛行人員在飛機受傷或發生意外故障之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跳傘逃生,而是儘量迫降、保全飛機,因此犧牲的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