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某年輕時喜歡讀家裡存的民國時期豎排本老舊小說,還有《鏡花緣》《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學著作,在村裡常以藍生自稱,以後村裡人還有廠裡工友也就都叫他藍生。家譜記載藍家是明朝來此落戶南方人,第一代老祖宗27歲從老家進京趕考考上進士,以後曾在甘肅和陝西任過知縣和知府。又調回北京當過工部侍郎,年老退休後曾在國子監任教。他的一個孫子因爲學習不好沒考上舉人,分家時拿著分到財產到這個京郊小村買地蓋房落戶,時間是嘉靖18年。他的後人裡也曾有一個人在明朝考中舉人,清朝有兩個人考中進士出去做官。到清朝末年藍家這個分支多數人已經離開小鎮,去天津和青島的最多。藍生太爺爺是個秀才,曾經去城裡考過舉人但沒考上。後來他到縣**上班,相當於今天**公務員。從小村家裡到過去縣衙門那個平房院6裡地,太爺爺上下班都是步行。縣衙門那個平房院1949年以後經過維修依然是縣**,1988年被拆除蓋起新辦公樓。家裡相冊裡還存著當年縣城城牆和城裡鼓樓照片,還有爺爺站在城牆上和鼓樓前照片,這些古建築早已被拆除。
爺爺在縣城小學畢業後到城裡讀師範,師範不收學費但是不提供食宿。他借住在城裡一個藍家遠親家裡,早晚在那個叫他二大爺遠親家裡吃飯,每天中午在外邊吃飯都是自己花錢。每年太爺爺進城幾次給親戚家送些糧食和蔬菜水果,18歲畢業後回縣城當小學老師,1953年退休。爺爺說當年那位遠親二大爺和小兒子都在鐵路上班,家裡比較富裕。他畢業回村時二大爺送他不少家裡存的古舊書籍,他說這些書以後也沒人看了,你就拿回家去看吧。1915年底爺爺結婚,奶奶喬氏比爺爺小三歲。喬家看中爺爺有工資,同意不要彩禮錢還有奶奶必須先把小腳放開。1917年6月藍生姑姑出生,1919年暑假過後爺爺調到離家30多裡外一個山邊小鎮學校任教。當年只有縣城纔有中學,小學老師就是鄉村文化水平最高讀書人了。那時候沒有公交車也沒有瀝青路面公路交通很不方便,從家到學校要步行4個小時。爺爺一個月回家一次,有時候寒暑假纔回家。後來買了一輛波蘭造自行車,這就可以經常回家了。1921年藍生大爺出生,1928年藍生父親出生。
爺爺任教那個小鎮風景秀麗附近山上有不少果樹,清朝曾有一位郡王把家族墓選在附近山坡上,陽宅建在山下當時離小鎮還有一段距離,今天人口增加,陽宅周圍已經蓋滿房子。這位王爺沒考慮這裡是通往河北交通要道,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爺爺到那裡任教沒幾年軍閥混戰,軍閥一個旅住在小鎮,爲籌集軍費他們把王爺家族墓全部挖開盜寶。事後王爺後人來此,花錢僱人把祖墳全部用水泥重新封好,被推倒墓碑重新立起來。1937年8月中日兩軍在小鎮附近激戰20天,這裡雖然不是主戰場國軍也傷亡近萬人。國軍一個軍曾把指揮部設在王爺墳陽宅,結果日軍105毫米加農炮遠距離開炮,外加飛機不斷轟炸陽宅被炸成一片廢墟。國軍將領大概是沒想到日軍有遠射程重炮,自以爲剛開戰時兩軍陣地距離還挺遠,日軍炮火打不到這裡。結果日軍炮彈打到陽宅牆上造成9名軍官犧牲,一名將軍受傷後才連忙把軍部撤到山上,在山上樹林裡挖窯洞搭帳篷設立臨時指揮所。2010年以後當地爲發展旅遊業修整王爺墳,有家公司照原樣重修王爺墳陽宅當做旅館用。還有人在山上樹林裡進行挖掘,找到當年軍人留下鋼盔,損壞步槍等紀念品,在鎮**開設一個小紀念室。
戰鬥開始後日軍不斷炮擊外加飛機轟炸小鎮大批房屋被炸燬,村民紛紛逃走。8月學校放假,部分學生隨家人逃往河北。國軍敗退後日軍佔領小鎮,9月日軍大部隊去追趕國軍主力。留下一支後勤分隊,還派來工兵和工程師,強徵村民修路把山上原來只能走馬車大道展寬成能通行汽車公路,還在路上修了幾座小石橋。受戰爭影響學校兩個月沒關餉(發工資),10月份新成立縣**派人來小鎮,通知老師們回來上課,答應儘快發工資,但前兩個月不會補發。而且日本人來了之後,過去那些中國鈔票(法幣)被禁止使用強制沒收,一開始日本人拿中國法幣去外國銀行換成外匯,很快外國銀行發現問題停收法幣。新版鈔票還沒送到暫時發不了工資,一直到10月底縣**用僞華北自治**所發行冀東票給教師們發了工資,1938年春天冀東票停止使用,改發華北聯合儲備銀行聯銀券。以後老百姓把這種鈔票稱爲:漢奸票,走狗票。前一任彭校長逃走不知去向,9月底縣教育科從僞滿洲國派來一位朝鮮人黃校長。這位新校長40多歲個子不高,四方臉高鼻樑小眼睛頭髮稀少。穿一身深藍色西服打著紅藍兩色領帶,說話東北口音,日語講的很好在學校新開日語課,五六年級學生都要學日語,學唱日本歌曲,還調來一位日本老師星野康和教日語和音樂。黃校長還兼任副鄉長,日本人來村裡時當翻譯。父親直到晚年都還記著黃校長教給他們的部分日語,會唱那首開頭是東亞民族,裡面有三個:起來吧,日本歌曲。
黃校長對教師數量進行了清點,全鄉還剩11名教師,5個人不知去了什麼地方。他把過去兩所村裡小學關閉,所有師生都集中到鎮中心小學。房子不夠用就僱村裡人把王爺墳陽宅草草修理一下,改成平頂平房當教室用。磚不夠用上山採石頭砌牆,山上伐樹做門窗房樑,檁條上面鋪柳條和荊條編成拍子,再抹一層泥土加石灰。買不到玻璃窗戶上都糊一層高麗紙,從市區買來鑄鐵爐子冬天取暖用。爺爺後來說這位黃校長不是壞人,在學校任職6年也算盡職盡責,努力改善了辦學條件給學校窗戶安上玻璃,從不拖欠工資。爺爺說民國時期小學教師從不拖欠工資,不過抗戰前物價基本穩定。日僞時期爲解決財政困難濫發鈔票物價不斷上漲,抗戰勝利後國民**把法幣對淪陷區貨幣兌換比率定的過高,淪陷區百姓手裡現金和銀行存款都大幅度貶值。1948年金圓券推出後時間不長解放軍就到了這裡,人民銀行把金圓券換成人民幣穩定了物價,京郊這個地方沒有出現過惡性通貨膨脹。
黃校長剛來時一個人住在學校裡,後來據說是他家人從東北搬到縣城,黃校長經常騎自行車回家。有一次還騎車把他小兒子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帶到學校來,中午帶著他小兒子在小鎮裡轉一圈。他們父子之間說朝鮮語,學校其他老師都聽不懂。黃校長在老師們面前從不提他是在什麼地方哪所學校畢業,也不提他家原籍在朝鮮什麼地方,他夫人和女兒也從沒來過學校。1943年秋天他說他大兒子已經高中畢業,參加僞滿洲國軍隊,當了一名維修電話線路通信兵。1943年底黃校長調走,從唐山調來一位曲校長。曲校長說話唐山口音,矮胖大圓臉濃眉大眼。那時候日本人推行強化治安以戰養戰,農村強制村民交糧食,城市中國人不供應正經糧食只供應混合面。藍家要是沒有自己那20多畝地恐怕也要沒飯吃,不論城鄉都很難見到一個胖子。爺爺說曲校長那麼胖,肯定有漢奸行爲,受到日本人賞識享受特殊待遇。曲校長說他家原來住在古冶,他爹和哥哥都曾在煤礦上班。來這所學校前他在豐臺一所小學,把家也搬到了豐臺。1948年底全縣解放,曲校長被免職調到鐵路機務段當工人。據說是因爲他抗戰期間多次在日僞刊物上發表文章鼓吹中日親善,解放後雖然沒把他當漢奸懲辦,但免去校長職務罰他去當工人。藍生一位在鐵路上班堂叔說曲校長因爲年齡大就沒讓他上火車頭,先當修理工修蒸汽機車,後來讓他去食堂做飯,在工人文化夜校教課,1960年退休,1966年7月病逝躲過一場大難。
曲校長被免職後由縣城調來一位寇校長,他說話本地口音。在自我介紹時說他是1935年入黨,和爺爺畢業於市區同一所師範學校,比爺爺小23歲。他家是城裡人,他爹在一家中藥鋪當工人做大藥丸子。師範畢業後一開始在廣安門內一所小學任教,抗戰期間爲掩護真實身份他由朋友幫忙到西直門內一所教會開辦小學任教,當然脖子上也要掛著帶十字架項鍊。1980年以後那所小學被撤銷,學校教學樓拆除後蓋了一座辦公樓。1943年他已經結婚有了一兒一女,不過他媳婦不是地下黨。10月一天上午下了第三節課,傳達室工友老盛遞給他一張電話記錄,上級領導老蘇用預先約定暗語通知他身份暴露馬上撤離。這位寇老師以家裡有急事爲由請一位第四節沒課方老師代替他給學生上一節課,他把自己的東西收拾一下,辦公桌抽屜鎖好,騎上自行車直奔西直門。在城門洞被軍警截住檢查時,他出示了事先準備好另一張良民證順利通過。那上面貼著他的照片,地址是西郊區(今天海淀區)香山鄉正黃旗,名字叫鄒承恩。這個名字是真實的,那個人是一個身有殘疾農民。他騎車趕到西山邊上一個小村裡交通站,在那個小院裡換身衣服,等天黑後有人帶路走一段翻過山頭,投奔八路軍平西分區。寇老師從小跟著他父親學習辨認中草藥,拜師學過中醫,到平西分區後他擔任農村小學校長兼鄉村醫生。寇校長1952年調城裡**機關工作,學校換了一位宋校長。1953年學校放暑假時爺爺退休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