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

“打草驚蛇,把水攪渾,都是一個意思啊。”蹲在王府後院的水塘邊,劉備伸手輕輕攪了攪,水面泛起一陣淺淺的波紋,水中的魚羣頓時驚慌失措,四處逃竄。

站在劉備身後的一名士人道:“他們太淺薄、太愚昧,應該不是大王要找的蛇。”

此人身形高大、眉目舒朗、長髯垂胸,兼之聲音洪亮,雖然姿態恭謹,卻頗有威嚴儀表。

劉備搖頭道:“蛇是誰,孤心中自明,它也無太多惡意,只是想看看孤的想法,以便調整自己的態度。倒是這些愚昧淺薄之人才最容易壞事,須知此前大力反對官制革新的,也正是他們。”

“在下以爲大王對於自己的意圖過於遮掩,也難免臣工有疑慮。若非鄭師釋疑,在下也難免憂心。”

雖是直言不諱,劉備也不動怒,只是笑笑:“並非所有人都如季珪一般通情達理,他們反對革新官制,大多並非是憂心國家前途未卜,而是因爲動了他們的權力。”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東武人,乃是鄭玄弟子,隨鄭玄進京,被其引薦給劉備。在一番懇談後,劉備準備向天子舉薦其爲尚書郎,然而崔琰卻堅辭不受,希望能參加第一次科舉,走科舉途徑入仕,更是收穫了劉備的信任。

這位崔季珪便是隋唐高門,五姓七望之清河崔氏的先祖。此時的清河崔氏還不甚顯貴,只是一個普通的地方士族,崔琰自幼喜好舞刀弄槍,也因此被族中不喜,加冠不久便被選爲戍衛京城的“正卒”,崔琰由此纔開始奮發圖強讀書,三年前拜在鄭玄門下,成爲鄭玄的得意門生。

崔琰也非天真孩童,他自然知道劉備所言不假,但還是堅持道:“或有私心甚重之徒,但在下認爲,朝堂公卿仍多有心懷天下之輩,大王如此一概而論,未免偏頗。”

“可如今沒時間慢慢甄別了。”劉備喟然道:“時不我待,革新官制之事必須在四海歸一之前完成,徹底分明敵我,以免未來渾濁不清,難割難捨啊。”

崔琰面色大變:“大王!”

“季珪不必太過憂心,孤也非酷辣之人,自不會做出殘暴之事。只是世殊時異,朝堂公卿大多看不明白局勢,不能跟上變化,值此大變革之時,孤也不得不請他們離開這權力中樞,換上更適合的人。

他們之中或有心懷忠義的良善之輩,但‘芳蘭生門,不得不鋤。’”

崔琰面色難看,忍不住道:“在下知道大王一旦下定決心,便難以更改。只是希望大王細思,慎重決定。”

劉備笑道:“孤很喜歡季珪能提出不同的意見,明遠說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是以季珪的建議孤也已經深思熟慮過,並非一意孤行。”

崔琰的臉色略略緩和了些,拱手道:“在下一時情急失禮,請大王恕罪。”

劉備輕輕頷首道:“不妨事,只是諫言可以隨意說,具體到實務之時,孤希望季珪能不打折扣的執行,如何?”

崔琰肅然道:“雖然不能理解大王的決定,但既然效忠於大王,在下自然會忠於職守。只是如今並無官身,倒也只能爲大王出些主意。”

“大王,陳長史到了。”

“哦?請長文進來吧。”劉備站起身。接過侍從遞來的絹布擦了擦手,笑道:“看看長文帶來了什麼消息。”

崔琰輕輕點頭,只見豐姿俊朗的陳羣走了進來,見禮完畢,陳羣道:“關中基本已經平定,車騎將軍與京兆尹上書,希望朝廷能夠允許關中分發土地給流民,以此吸引外逃的關中百姓回鄉,恢復關中生產。”

劉備有些好奇的道:“這般急切?看來明遠是遇到了什麼事情?”

陳羣解釋道:“蓋府君臥病許久,關中幾近分裂,各地官僚守將多有擁兵自守,加上涼州侵入的軍閥們,關中的土地大多聚集於他們手上。車騎將軍認爲這般下去,關中恐怕會亂象再起,也不利於恢復民力。”

“唔……如此確實是不得不防,明日朝會時拿上朝廷議一議,讓尚書檯也拿出個章程來,即便要收繳這些人的土地,也需有法度,不可胡亂行事。這也是明遠上書朝廷的原因所在吧。”

“臣稍後便將具體摺子送呈尚書檯。”陳羣點頭應下,轉而看向崔琰,笑道:“這位就是康成先生的高足,清河崔季珪?”

崔琰行禮道:“清河崔琰,見過陳長史。”

陳羣也回禮道:“不必多禮,你我年歲相仿,以友相處即可。康成先生多有稱讚季珪悟性學識,如今又得大王信重,想必科舉之後,必能青雲直上啊。”

“在下才疏學淺,鄭師謬讚了。陳長史隨車騎將軍多年,經略一州、隨軍出征多有成果,在下早有耳聞,今日一見名不虛傳。”

陳羣擺擺手,笑道:“切莫如此,過譽了。陳某隨車騎將軍左右,也只是做些簡單事務。經略一州之功績在田元皓,隨軍出征之勝果在趙子龍,季珪如此讚譽,倒讓陳某成了竊功之人。”

劉備拍了拍陳羣,笑道:“長文過謙了,你二人也不必如此,正常相處便是。明日朝堂上一場戲,還要看長文的本事啊。”

“看來鮮卑使者將至?”

劉備搖搖頭道:“不止如此,陳王使者也要到了。”

“哦?”陳羣眼睛一亮,感興趣的道:“陳王……真的撐不住了?”

“或許是的,使者風塵僕僕,頗爲急切,當是爲求援而來啊。”

“既如此,明日朝會可以操縱的空間就太多了。”陳羣若有所思的道:“可以讓鮮卑看到一些他們想看到的東西,也可順便爲南下做準備。”

劉備嘆道:“即便再怎麼準備,大軍發動也非簡單之事,開戰至少也要等到入冬,陳王危矣。”

“在下以爲不必動用大軍。”崔琰忽的出聲道:“大王先前說過,車騎將軍希望拿下益州後,舉天下之力平定袁紹,此爲穩妥之策。

援助陳王,也未必一定要擊敗袁紹,大王居朝廷正朔,掌天下泰半,哪怕是僵持下去,最終吃虧的也絕不會是大王。

相反,若是一定要等到動用大軍,或許陳王已經敗北,屆時南下,又失了先機,恐有差錯。”

劉備和陳羣一愣,旋即不約而同的陷入了沉思。

良久,陳羣緩緩道:“季珪此言有理,大軍南下繞不過兗州,曹操也非兩三月便能擊潰的對手,屆時極有可能失了先機。再加上幽州方面還要動兵,牽連甚廣。

倒不如從潁川、沛國兩方面阻住袁紹,再遣軍兵壓南陽,緩解陳王壓力,明春準備妥當後再南下。屆時車騎將軍取益州,大王率軍自中原南下,以排山倒海之勢平定天下。屆時必然四海歸一,寰宇清平!”

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七十八章 七星龍淵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營與守營(下)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五十六章 決心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亂起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營與守營(下)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二百零三章 城門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四百三十九章 屠刀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上)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五章 黨人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蟲不可以語冰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謀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國長第五十六章 決心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劉表(上)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县| 武隆县| 贺州市| 安乡县| 元朗区| 嵊泗县| 夏津县| 衡东县| 南丹县| 徐闻县| 三穗县| 尼玛县| 柞水县| 兴宁市| 南召县| 阳谷县| 溧阳市| 黔南| 青铜峡市| 噶尔县| 仁布县| 河南省| 四平市| 北京市| 同仁县| 吴江市| 江津市| 永嘉县| 麻城市| 会泽县| 商都县| 贵港市| 额济纳旗| 宁明县| 合作市| 南京市| 三门县| 宁津县| 会理县| 化隆| 包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