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92章 屠龍少年

隋朝開科舉之先例,大唐逐步完善,但真正的集大成者,其實在清朝。

倒不是清朝很牛逼,而是它趕上了,到了清朝時候,科舉已經發展了一千多年,經過各朝各代修補填充,去蕪存精,科舉已經成爲一套非常嚴謹和成熟的取士政策。

而在當下的大唐,科舉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李瑁不敢大改,但是適當的變動一下,

對於整個國家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隋文帝開皇三年,下詔停止「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的州郡中正官員品評人物之權,令諸州每歲貢士三人,開皇十八年,又下詔:京官五品以上丶總管丶刺史,以志行修謹丶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至今已經百餘年,」

朝會上,蕭華道:

「九品中正制自隋而絕,新開科舉,我大唐發揚光大,不拘一格選拔人才,至今爲止,進士及第者,共計2356人,當今天下官員,進士出身者446人,皆爲秀異之才,陛下取士之心急切,但是這種事情,是要慢慢來的?!?

朝會剛開始的時候,李瑁就拋出了一個話題:科舉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大家議一議。

而殿內衆臣,現在沒心思去改革科舉,因爲最近的事情不少,一來,裴耀卿將運河修成了,尾款交付,工程驗收丶試行通航等等諸事,都在開展。

再者,各地的錢監已經開始興建,還有南詔的使者馬上就要到了,還要準備談判事宜。

今年的科舉馬上開考,這個時候談改革,似乎沒有那麼必要吧。

皇城是一刻都不得閒的,而且自從李瑁繼位之後,加班的時候還挺多,皇城的官員們已經從天寶時期的鬆懈狀態,逐步進入開元早期的繁忙緊張。

李瑁等到蕭華說完,這才徐徐道:

「不談別的科目,今年的進士考生名單,朕已經看過了,其中多數考生,與朝堂諸卿,或爲舊時座師,或爲族中親長,或爲本署長官,或爲同鄉老輩,或爲紐帶姻親,此中巧合,是偶然嗎?」

殿內瞬間安靜下來,大家也一下子搞清楚了,陛下到底是衝著什麼來的。

去年一下子錄取了那麼多人,而且還都給安排了,這樣的前車之鑑,很多人就開始讓家中子弟今年出來,佔據考生名額,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今年報考進士科的考生當中,

貴族子弟的數量比往年翻了一番。

李瑁能樂意嗎?朕特麼是寒門取士,你們跟我來這一套?

其實大臣們之所以這麼做,肯定是還掌握到訣竅了,因爲去年李瑁在殿試的時候,對那些進入殿試的考生,並沒有怎麼考覈,也沒有做出什麼有價值的判評,來來回回都是那幾句。

很明顯,皇帝分不清好壞。

沒錯,一點都沒錯,大唐的科舉分爲省試和殿試,省試是尚書省,殿試是皇帝。

省試的時候,可不是一個考官,而是三十餘名考官加上一個主考官,四個監考官,這麼多人去評判,都會因見解不同而爭吵起來,何況殿試只有李瑁一個。

他無論怎麼評價,都會被人抓住瑕疵,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誇獎那些士子,不要誇的太離譜,不溫不火就好。

因爲既然已經被省試給選拔上來了,那麼肯定不會差到哪去,誇這些士子,也是在稱讚那些主考官有眼光。

但是這樣一來,就會被官員們認爲,皇帝的殿試非常鬆,不卡人兒啊,大家的機會很大啊。

這時候,盧奐拿出了今年的名單,令人放在大殿中央,隨後道:

「能人不少啊,很多請託至我這裡,甚至都到了陛下皇后那裡,想以這樣的方式跳過省試,在我這裡是行不通的,凡有請託者,我已經全部劃掉了,撤銷了七百八十六人的報考資格,由地方州縣遞補,所以今年的進士科,要延遲兩個月進行?!?

根據六維空間理論,你只要通過六個人,就可以與那個想聯繫的人聯繫起來,這個人可以是任何人,包括皇帝。

李瑁這邊,都有三個人請託呢。

大唐的科舉,其實拼的還是關係和門路,進士黨和任子黨的矛盾就在這上面,一個要杜絕走門路,一個堅決走門路。

李林甫也是皺眉看向殿內諸臣:

「腦子用不在正經地方,這事沒完,本相會嚴查的,都有誰在其中玩貓膩,一經查證,絕不寬赦。」

他是有這個資格說這話的,因爲他沒有暗箱操作,身爲首相,李林甫很清楚哪些事是萬方不能做的,做了就是把柄。

大唐的科舉,幾乎每年都鬧笑話,屢見不鮮了。

遠了不說,開元年間,教坊司有一個音聲博士,極得李隆基寵幸,於是這個人便上奏:臣女婿王如溉,見應進士舉,伏望聖恩回授,乞一及第。

什麼意思呢?我女婿很有才,今年考進士,希望聖人讓他中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離譜?一個藝人,給女婿要進士?

嘿嘿,更離譜的來了:上許之,宣付禮部宜與及第。

李隆基竟然答應了....

好在李林甫知道之後,給攔住了,要不然真成天下笑柄了,這就是爲什麼李隆基後來想給元載及第,沒好意思直接點,而是讓陳希烈去操作。

都跟玩兒似的,過家家呢。

眼下的朝臣,可都是伺候基哥過來的,自然在科舉上面,也都很敷衍,當回事的沒幾個,因爲在開元后半時期,進士幾乎就沒有起來的,坐鎮朝堂的,都是大官後代。

進士的上限,似乎已經被掐斷了。

李瑁環顧殿內,沉聲道:

「《禮記·王制》載: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日進士。而科舉之進士,寓進而爲士者,可進授爵祿也,朕願視之爲國寶,賜其以尊榮,授其與爵祿,

然當今朝野,進士凋,非朕所願,改革之事,迫在眉睫,卿等焉能誤國,誤朕,誤我天下寒士?」

這話一出,任誰也能聽的出,陛下改革之心是非常堅定的,不改不行了,人家盧奐都給你推後兩個月了。

既然延期,那麼抵京士子的一應開銷,自然是要算在朝廷頭上。

李林甫也不含糊,直接讓戶部撥款,供應留京士子,直至開考。

而李瑁則是在放了幾句狠話之後,結束朝會,讓這些人有個心理準備,因爲不過幾天,他的新的科舉方案就是推出來了。

改革科舉,這是分蛋糕。

任何時候,蛋糕都是那麼大,只是看誰吃的多,也就是說,李瑁一旦決定動科舉,關中集團就必須讓利,不讓利等於改不動。

憑白讓人讓出自己的既得利益,這是非常困難的,而科舉爲什麼這麼牛逼,就是因爲它將這個分蛋糕的過程,表達的非常公平。

那麼一旦公平建立,誰去破壞,誰就是壞蛋。

朝堂袞袞諸公,正人君子,誰願意腦袋頂上扣個「壞蛋」的名聲呢?張口仁義道德,

閉口道德仁義,誰都愛惜自己的羽毛啊。

那麼當下,很多人都看的出,皇帝是站在進土黨這邊的,而且態度強硬。

那麼這個時候,你不能去反對他,應該暫時先順著來,然後在科舉上面搗鬼,將進土黨的弊端全都展現出來,那時候不用你勸,皇帝也會回頭的。

做事嘛,走直線不行,可以拐彎嘛。

紫宸殿,

「朕以前還不知道,近來找了很多人詢問之下,才知道我大唐之科舉,實是烏煙瘴氣,你們幾個,一個也跑不了,都有責任,」

李瑁站在殿內,怒斥著下方的十餘名中樞大佬,他是真的怒,因爲他以前還天真的以爲,科舉就算不怎麼公平,至少還有一點,現在他才知道,大唐的科舉,沒法說了。

你能想像到,貢院考場內,考生可以交頭接耳,行動自由嗎?

你能想像抓到小抄,沒有任何懲罰嗎?

你能想像錯過開考時間,還能託關係進來嗎?

你能想像,你要的考試的題目,其實在很久之前,你就已經提前知道了嗎?

各種無法想像的事情,都在責院發生過,而這些事情,幾乎所有官員,對此都是避而不談的,是大家默認的潛規則。

李瑁現在要不是皇帝,盧奐都不會告訴他。

他原本以爲科考舞弊只是個例,沒曾想,竟然是常情。

歷史上,杜牧參加科舉,他的《阿房宮賦》得到當時的考官太學博士看中,舉薦爲頭名,但是當時前四名已經內定了,輪不到杜牧,但是杜牧的文章詩賦又實在太硬,不給他頭名說不過去。

於是只能以品行不端扣分,成了第五名。

這還是京兆杜呢,換成寒門,早就不知道被踢到哪個椅角晃了。

「科舉一直都是右相管著,你知道不知道這些事情?」李瑁開始衝著李林甫去了。

所有的這些科舉問題,都是處在規則之外的,所以皇帝發怒,臣子們只能受著,因爲你確實錯了,又沒有冤枉你。

李林甫視線下移,沒有聲,因爲他知道,陛下不是真的讓他回答,其實還沒罵完呢,等到罵完再說吧。

「朕還納悶,幾十年來的進士,近千之多,能夠進入中樞的,有幾個,來來來,你們給朕算算,哪幾個是先帝時期進士出身?」李瑁環顧衆人道。

有一個,誰呢?宋璟的侄子,度支郎中宋遙,這還是寧王舉薦的。

就當下的紫宸殿中,一個李隆基時代的進士都沒有,裴耀卿是武周時期童子舉,崔翹是武周時期拔萃科,裴敦復倒是開元朝冒頭的,但走的是武舉的堪任將帥科,苗普卿武周時期進土,死了的嚴挺之也是武周進土..:::

剩下在座的,就都是門蔭了。

有人要說了,進士們還年輕,還沒有爬上來呢,等到武周時期的進士下去了,他們才能上來。

錯了,進士不年輕,大唐參加進士科的,是所有科目中平均年齡最大的。

就李瑁剛剛能想到的這幾個進土,宋遙丶苗晉卿丶嚴挺之,你看他們的姓氏,他們的姓氏決定了,就算親爹是大官,他們也得走科舉正途,沒錯,是有門蔭,但是門蔭也是要排隊的。

張九齡夠牛逼了吧?也是進土及第,兒子呢?混了個縣令。

李瑁裡啪啦的罵了一大通,這才坐下來喝水。

喝水是有學問的,意思就是暗示這些人,朕罵完了,你們可以說話了。

「都是臣的錯,」李林甫大包大攬,選擇一人背鍋,道:

「是臣失職,沒有監管好,以至釀成巨大的人才損失,臣請陛下懲治?!?

看似在請罪,實際上人家還是在勸李瑁,不要追究了,這事沒法追究,牽扯的人太多了。

他當首相,必須結黨,怎麼結黨?不給人家好處,人家能跟你混?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一個地方沒照顧到,做事就會出問題。

大唐自從開了薦舉的先例,中樞在審查考生檔案的時候,優先看的,就是你的舉薦人是誰,舉薦人越牛逼,你及第的希望就越大。

曾經是寧王和玉真公主,這兩人只要舉薦,基本等於中了。

這可不是胡扯,考官們在每年的科舉之前,都會根據舉薦名單預先擬定錄取名單。

舉薦名單叫做公薦,擬定錄取名單叫做通榜,而通榜往往與最後的榜單,重合度極高意味看什麼呢?意味看考生還沒考,大家就大概知道,誰會及第。

這特麼不是玩呢?

「什麼叫擔當,這就是擔當,」李瑁指著李林甫,朝衆人道:

「都是右相的錯嗎?你們就沒有錯嗎?人家都替你們頂著了,如果科舉還像從前那麼辦,那麼敷衍於事丶內外勾結,朕知道一個,殺一個,絕不姑息!」

裴耀卿乾咳一聲,道:

「確實要整頓一下了,真是觸目驚心......匪夷所思啊......

既然李林甫都頂了,他就沒必要認了。

韋陟也趕忙附和:

「整頓科舉,已是迫在眉睫,應立即著手計劃。」

在座的,李林甫丶他丶韋陟丶蕭華丶盧奐,這是擔任主考官次數最多的幾個,裡面的內幕,他們最清楚了。

就是從張說開始,進士算是倒了血黴了,沒有絕對的實力和才華,上升途徑基本斷絕。

這個人非常複雜,他既是文壇大家,賦詩文,倡風骨,重意蘊,掌文學之任三十年,

先後推薦了張九齡丶賀知章丶王灣丶孫邀等文壇巨匠,但是呢,他執政後期完全變了。

所以歷史上將張說定性爲武則天晚期到唐玄宗早期之間,朝堂形勢變幻的承上啓下代表人物。

也就是說,進士不行了,不是張說的鍋,他只是履行了李隆基執政理念。

張說不是進土,他是制舉出身,但終究是沾了科舉的光,以士子身份參加了武周時期賢良方正科,應詔策論第一。

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173章 瀚海侯第285章 五大巨宦第362章 醉酒第241章 中樞大官候補第一順位第六十二章 小心氣死他第10章 誰給你賣命第230章 韓珠團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五十五章 白月光第166章 祭祖典禮第9章 不差我這1個第200章 願與諸君共富貴第255章 出人頭地第376章 宜稱陛下第352章 顏值拉胯第202章 郡縣二級制第341章 終極釣魚佬第87章 利益小團體第94章 黃鶴樓形象大使第358章 還差三個月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292章 秘書第172章 勳官十二轉第168章 願分擔一二第114章 你有意見第362章 醉酒第154章 偃月堂第255章 出人頭地第188章 我也是受人之託第六十九章 伴食宰相第338章 聖人心疼你第277章 李亨第248章 狗頭軍師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六十七章 尚周遊不歸侍養第209章 六味地黃丸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293章 我同意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334章 三策第146章 漢中之於關中第34章 好你個賤人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39章 3角關系第85章 月俸第100章 集大成者第386章 契丹第132章 律疏上沒有這一條第139章 真爭氣第253章 撤軍第216章 內聖外王第259章 十望州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248章 狗頭軍師第92章 各演各的戲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273章 點到即止第332章 茲事體大第278章 豹鬥犬第180章 姚 宋第118章 萬壽仙君第206章 衆生平等第28章 這家人最是心狠手辣第五十三章 左衛勳一府中郎將第277章 李亨第294章 五武第七十五章 隆基白第七十一章 武功蘇氏第261章 田舍郎第277章 李亨第263章 禍亂根源第319章 斬斷親情第94章 黃鶴樓形象大使第366章 白月光第167章 賞罰第157章 忠義第30章 永徽律疏第232章 報喜不報憂第五十七章 外重內輕第192章 你可真會捧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8章 他敢不認朕?第217章 富貴同享第238章 清平三章第358章 還差三個月第175章 狩獵第178章 體弱,不能封疆第322章 不請自來第390章 有喜第178章 體弱,不能封疆第237章 先生大才,一字不改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383章 玩命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226章 洛陽來的貴婦人第349章 烏龜第166章 祭祖典禮第298章 國家隊第353章 入京述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泰县| 黑山县| 闻喜县| 象山县| 靖远县| 东明县| 双鸭山市| 墨脱县| 沾益县| 漳州市| 邛崃市| 巴林右旗| 会泽县| 乌拉特中旗| 乌苏市| 丹棱县| 寻甸| 宜兴市| 年辖:市辖区| 绥滨县| 桂阳县| 莎车县| 阿巴嘎旗| 赤水市| 镇安县| 苏尼特右旗| 临颍县| 瑞丽市| 辽阳县| 兰州市| 云南省| 平顺县| 连云港市| 葫芦岛市| 手机| 甘孜县| 上饶县| 江都市| 赞皇县| 繁峙县|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