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87章 藉著外敵的壓力,搞大明自己的變法

既然朱樹人心中已經定下了未來整整二十年的對外反擊時間表,那麼後續這些年裡的大明內政建設、種田攀科技規劃,自然也都要爲這個時間表服務。

當然了,朱樹人內心的想法,是無法直接對內閣成員披露的。

因爲這裡面的很多決策依據,尤其是他對準噶爾部等衛拉特蒙古未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羅剎人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都只是來自朱樹人前世的歷史知識,這是沒法對外人鐵口直斷報答桉的。

也就眼下第一個七年週期內,對緬、越動手的計劃,勉強可以拿出來,跟史可法、張煌言他們透露一下。畢竟這個第一階段,明眼人現在就能看出來。

李定國彙報回來的緬、越不恭之狀,侵吞雲南那些搖擺土司,都是實打實的罪證。連史可法也理解,只有敲打一次,他們才能徹底認清現實,讓中南半島上那些政權知道大明這次是徹底中興了,跟以前不一樣。

而朱樹人覺得,史可法也只要理解到這一步,就夠了。

因爲史可法已經六十多歲,他未必能活到這個七年計劃執行結束。就算逆天高壽,到時候肯定也已經告老致仕,離開權力中心了。

後面兩個七年計劃,只是朱樹人張煌言這些中樞重臣,以及李定國鄭成功那一代武將操心的事兒。

……

自己心裡有了數之後,朱樹人於1663年四月底,一個初夏農閒時節,在南京城外、江寧博物院裡,召開了他的“未來七年計劃會議”。

江寧博物院這地方,如今也算是大明的科學聖地了,自從隆武三年開始建設,如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五年。

當初分別建設的各種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統統被合併到一起。由工部下屬的大明科學院,再派出一個機構統一管理。

工部是部級的,大明科學院就是司級,主官理論上應該是郎中級別,不過因爲朱樹人對科學工作的重視,事實上會額外給加侍郎頭銜,分管科學院工作。這就好比後世的“副部直接領導司局工作”。

因此科學院下面各級單位的待遇也水漲船高一律升半級,博物院的負責人也就不再是工部的主事,而是一個員外郎。

它的工作也不僅僅是進行這些實物展品的研究和展示,還涵蓋了編寫出版各種科普讀物,搞搞面向大衆的科學掃盲。因爲這種著作需要的繪圖印刷非常複雜,大明還特地在印刷科技方面做了些優化,近年來甚至能印刷彩圖的博物學圖志了。

經過十五年的建設,江寧鎮周邊儼然已經又成了一座南京新城,繁榮程度完全不亞於南京城內。博物院的園區也比一開始又擴大了好幾倍,還有無數的療養院和會務場所開在這片鳥語花香的土地上。

此前跟滿清相持的那些年裡,還有不少朝中文官對於江寧鎮這邊的科技和工程研究機構建設,提過一些微詞。他們倒也不是反對搞這些建設,只是純粹覺得“要害部門應該造在南京的城牆之內,哪能在郊野小鎮如此大興土木”。

這要是將來南京城再遇到外敵,有蠻夷打過來,城內還能靠城牆和守軍維持,城外的設施不都白給了麼?

而只有朱樹人知道,以當時南京城發展繁榮了數百年的現狀,城內都擁堵成啥樣了,一堆的達官顯貴置業。如果非要在南京城裡造,那攤子肯定鋪不開,還處處掣肘,環境也不適合搞“大學城”。

所以,爲了儘可能圈地,肆意發展,朱樹人寧可在城外。

反正只有他清楚,隨著炮兵火力已經發展到如今這個時代,未來的國防必須要靠拒敵於國門之外,至少也是依託一道道邊境防線和機動兵力彈性防禦。

傳統的城牆,價值只會越來越低,所以有沒有城牆保護,根本不重要了。

未來南京城的城牆,只會漸漸演變爲一種文物的存在。說不定將來還要靠類似於歷史上林徽因提出的“可以把北京城城牆的頂部改造成人民公園”設計方案,才能讓城牆免於被工業化進程拆毀。

既然如此,朱樹人提前在江寧鎮上搞科技和工程研究,將來漸漸弄成南京新城,反而可以變相保住南京的城牆,讓統治者不用擔心“不拆南京城牆就沒法在南京搞工業化”。讓有城牆保護的舊城區,將來就只承擔政治職能,其他職能都可以交給城牆外的新城區。

……

“數年沒來江寧,沒想到此地繁榮,已不亞於京城之內了。殿下真是高瞻遠矚,澤及後人吶。”

年老多病的史可法,已經好幾年深居簡出了,連南京城牆都很少出。此番朱樹人召集會議,他才被人擡著來散散心。

一看到江寧鎮上的博物院和一堆科研機構、工業工廠的景象,就讓他生出恍如隔世之感。他甚至覺得,以後要是可以不用上朝,不如就在城外這兒找個療養院養老了。

周遭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那麼多,一看就鳥語花香心曠神怡,說不定還能多活幾年。

“憲公喜歡,隨便找一所療養院佔下便是,這有什麼——放心,不是國之公器,都是沉家的產業,借住而已。”

朱樹人當然是直接康慨疏財,尤其他知道史可法的脾氣,還是比較清廉的。他也就不說送,只是對方晚年無限期借住而已,直接堵住了對方的推辭。

大夥兒閒扯了一會兒,很快朱樹人就引入了會議的正題。

“此番集議,是想討論一下,我大明未來七年的計劃。此番孤已經把寧宇(李定國的字)從雲南前線召回。有些事情諸公有疑問的,也好當面向他了解,機會難得。

從他奏表來看,緬、越對去年被滅的西南叛賊餘孽,還是多有收留的,更是對雲南部分尚未完成徹底改土歸流的土司,有一定的侵奪。

只是如今新君改元不過數月,不宜妄動刀兵。而且我大明如今的製藥、化學,也還不足以徹底對付熱帶山區雨林,這幾年還需努力。故而孤打算定一個爲期三到四年的內政計劃,一切以到時候對南疆用兵、徹底讓緬越重新臣服大明、認清形勢爲目的。”

朱樹人把會議目的說了一下後,衆人也都沒有異議,然後朱樹人就分了一下討論議題,從內政改革、新佔領土建設、科研攻關,三個方向,分別開始劃重點。

他首先提了新君繼位後的內政變法部分。

變法這事兒,嚴格來說跟未來對緬、越的行動沒什麼強關係,或者說無論要不要對外用兵,都是該變法的。

但如今是新君剛剛改元,也確實適合推一把變法,當初張居正也是從萬曆元年開始搞的。

朱樹人覺得,當初張居正變法中、在張居正死後被廢除的那部分當中,有很多還能拿回來繼續用,最多稍稍修補一下就行,或者還能與時俱進優化推進。

張居正之法中的吏治部分,是保留得最好的,他給官員績效定的那些考覈內容,有一些並沒有在他本人之後完全被廢,所以這部分直接留下。

至於張居正的財政法部分,已經人亡政息了,後來經過幾十年三餉、厘金、工商稅,財稅來源繁複,要回到一條鞭法也不可能。所以只能是略微借鑑,然後重新制定。

而且如今大明人口銳減,比張居正時一半人口都不到,所以人地矛盾並不是很尖銳,還能把好幾百萬人往東北新屯墾區移,還能多種玉米土豆,所以耕地的佔有制度,暫時沒必要動,以免一下子動的東西太多,惹來反彈。

朱樹人很清楚,改革要一步一步來,吏治和財政也要分開來弄,這樣纔好時時刻刻聯合大多數,打擊一小撮,把支持變法的統一戰線最大化。

第一個七年就盯著一塊改,攻克之後下一個七年再改一部,如此二十年內可以完成三個大方面的變法。期間每次變法成功後,面對人心質疑,還能靠對外取得一些軍事勝利,來證明“變法確實富國強兵”了,從而鞏固改革的政治正確性。

自古各種改革,終究是需要靠富國強兵來交出答卷的,當初宋朝王安石變法,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變法實施之後,大宋對西夏的用兵勝敗到底是變強了還是變弱了”。

如果變法期間,西軍對西夏出現了重大失利,那麼王安石的集團就得引咎辭職、貶官幾個人,推進力度也要暫緩。而如果西軍大勝,往往內政改革上也能乘勝追擊。

朱樹人多了那麼幾百年的眼界和見識,自然把這個道理想得非常透徹。

緬、越,準噶爾,羅剎,這些如今都不足以爲大明的心腹之患,但該對付還是要對付,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只是犯的時候不能光想著犯,還要四兩撥千斤,把內政利益一起捎帶著最大化。

……

“孤欲實施的第一階段變法,主要涉及財政,孤想把張居正之法,與本朝三餉、厘金以來諸法結合,讓朝廷財政從戰時制度漸漸迴歸到和平年代的徵收常法上來。

畢竟當初爲了滅清,爲了平定流賊,朝廷從崇禎十四年開始在南方全面試點厘金,至今已有二十二年。這二十二年裡,財政一直是比較寬裕的,靠著工商稅的支持,把養兵養官打造軍械維持補給,都撐了下來。

但是厘金畢竟不是常法,我們這一代人用即可,給後人留的財政法度,還是要持重爲好。”

朱樹人說到這裡,先停頓了一下,看看別人是否能理解他的苦心。

張煌言反應快,他平時也知道厘金的種種問題,現在表弟提出,他立刻把自己一貫的擔憂說了出來:

“厘金收錢確實快,而且收的是富商的錢,涉及的財貨也少有赤貧百姓之必須,所以對赤貧百姓的壓力很小,也容易收。

只可惜此法雖有百般好處,卻有一樣嚴重弊端,那就是需要分省設卡,所收錢財分省截留,也都承諾給本省使用。當初有強敵來襲,各省爲了自身的利益,爲了保護自己最切身的安全,勉強踴躍。

但如今我大明又重新恢復全盛故土,這種各省自繳自用的商稅,已然有些不合時宜。如今只是我輩有中興大功的文武尚在,所以能強行壓制住厘金的實際用途。

一旦我們這輩人將來……可不能把這種問題遺留給子孫後代,那絕對是會導致藩鎮趨勢的。”

張煌言非常清楚,唐朝形成藩鎮割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事權和財權兵權全部下放給各個節度使,那能不割據麼?

所以,特殊時期財權下放是可以的,南征北戰中興的這一代人之後,再下放,後面的皇帝和內閣、戶部就未必壓制得住地方了。

事實上,說得難聽點兒,朱樹人、張煌言自己,就是當初厘金制度養肥出來的藩鎮。所以沒人比他們更懂這條路的潛在危險、以及要如何預防。

就好比沒人能比趙匡胤更懂如何杯酒釋兵權、如何防止殿前都點檢造反,誰讓他自己就是這麼造反上來的呢。

朱樹人見內閣都支持他的想法,也意識到了痛點,便繼續往下細說他的設想:

“所以,孤計劃在未來七年內,逐步試點取消厘金,取而代之的是朝廷統一徵收的新工商稅,不再在流通環節徵收,而是在生產環節徵收。

然後就可以跟田賦一樣,由朝廷統一徵收,而非各省地方截留。或者最多隻是給地方提留一小部分,比如,八二開,朝廷拿八成,地方留兩成。稍微留一點,也不至於改革過於激進,徹底打擊了地方上的徵稅積極性。”

朱樹人說完後,史可法和張煌言都有些無法理解,倒不是覺得這樣不好,而是覺得,這根本沒法執行,沒有可操作性。

張煌言誠懇地指出:“可是,生產環節如何全面徵稅呢?難道要跟當初江南的織造稅一樣,每臺織機每年繳納四錢稅銀?直接數機器的臺數?

除了這個辦法之外,我實在無法想象,怎麼統計民間的工商稅生產環節稅源。”

第179章 乘勝追擊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150章 綱舉目張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學內容,不喜可以跳過這章)第149章 迎擊李自成第87章 洪承疇降清第345章 狙殺阿濟格(八千字大章)第364章 新山海關大戰第380章 先殺一個幕府將軍的叔叔立威第288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279章 戰略相持階段第180章 不得消停第90章 全勝而歸第1章 大局爲重第263章 打贏不難,難的是不給機會跑第189章 崇禎的帝王心術敵390章 大明的七年科研計劃第290章 喘息之機第63章 軍備無小事第8章 土皇帝回巢第226章 白撿一個漢中也不錯第72章 火候已到(六千字大章)第88章 不是誰漂亮誰就能當秦淮八豔,而是誰被我睡了誰才能當秦淮八豔第146章 閣老之明鑑,過於張蒼。陛下之仁德,不亞漢文帝第199章 接手爛尾貨,當然要先算清楚賬第222章 先剮張獻忠,後斬陳新甲,又喪孫傳庭第165章 一碗水端平,不吹不黑第342章 光復中都(六千字大章)第120章 專治多疑第312章 人不爲己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35章 殺張獻忠者封侯第108章 箭在弦上第52章 奇葩說第151章 你本色出演就行了第49章 黃州的天,是沈老爺的天第296章 多鐸敗退金山寺第29章 簡在帝心第369章 兵臨瀋陽第49章 黃州的天,是沈老爺的天第393章 在磨合中前進第3章 《大明律》任我玩弄第266章 兩百日皇帝第224章 摳摳搜搜一點都不像皇帝第118章 首尾不能相顧第279章 戰略相持階段第352章 生死賽跑第311章 賞罰分明第35章 加僉都御史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59章 戚少保能幹的咱也能幹第171章 勝負提前揭曉第386章 給大明二十年,讓大明再次偉大第82章 新年計劃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56章 風水寶地第292章 曲線誕生的剃髮令第299章 前仆後繼第32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49章 擁立抉擇第45章 白漂的快樂你不懂第109章 假消息滿天飛第54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394章 青苗法本身沒錯,錯的是在宋朝這種懦弱的朝代使用第53章 東林與桐城第57章 “先殺己方聖母,保護敵方聖母”升級版第201章 親射虎,看孫郎第5章 雙線操作第68章 一槍一個小盆友第260章 連環蝴蝶效應第189章 崇禎的帝王心術第14章 去合肥都能遇到流賊第264章 李自成:生命中最後一次渡過漢水第131章 以爲自己是曹操,其實是淳于瓊第87章 小宛紡紗機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19章 站著把官買了第385章 大明新時代第332章 不把笛卡爾找來本王就槍斃俘虜第250章 不知先帝口諭能不能算遺詔?第39章 百萬漕民衣食所繫第111章 不破不立第39章 百萬漕民衣食所繫第214章 雙方都在養寇自重第243章 讓吳三桂這個中間商賺差價第239章 走到歷史岔路口的吳三桂第85章 各取所需,豈不美哉第234章 氣運是天定的第79章 大別山根據地第14章 去合肥都能遇到流賊第61章 先生繆矣第126章 一直這樣也不是辦法第215章 各懷鬼胎第20章 鮮廉寡恥第114章 聽到沈撫臺的名號,就能士氣值拉滿第165章 一碗水端平,不吹不黑第268章 李自成自裁臥龍崗第232章 陛下還沒死呢,你們就蠢蠢欲動了第1章 大少爺中暑了,不如我們送他上路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浦北县| 墨江| 额敏县| 建阳市| 元朗区| 桐柏县| 海晏县| 阿合奇县| 宜阳县| 彰化县| 高州市| 石河子市| 高平市| 泗洪县| 万年县| 得荣县| 瓦房店市| 安达市| 泸水县| 额敏县| 祁连县| 贵定县| 城口县| 四会市| 当涂县| 屯留县| 武强县| 通渭县| 广宁县| 泰兴市| 晋州市| 清水县| 洛隆县| 安福县| 宁都县| 太谷县| 玉溪市| 睢宁县| 荃湾区|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