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章 一個謠言

武王滅紂,周朝興起,勞動成果需要再分配,根據功勞親疏分封了七十一鎮諸侯,關係好的功勞大的,分在黃河流域土地肥沃的地方,差一些就安排到邊遠地方。

周朝到傳位到第九代周厲王時期,相對周國的衰弱,各諸侯國全都是自治政府,都漸漸強大起來,對周王也不象原來那樣恭敬了,周厲王暴虐無道,老百姓意見越來越大,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羣體性事件—國人暴動,周厲王被鎬京的老百姓殺了。

人民是善良的,雖然周厲王不幹好事,但是大家還是把他的兒子,當時的太子擁立爲王,就是周宣王。

吃一塹長一智,周宣王眼看著父親不正幹,激起民憤被滅了,自己上臺後立馬任用一幫賢臣,修改政令,周室有赫然中興的趨勢。

雖說周宣王勤政愛民,但跟武王丹書受戒,戶牖置銘沒法比。

丹書受戒,戶牖(yǒu)置銘:

武王滅紂以後,對商朝的滅亡心有餘悸,自己的王朝應該怎麼治理纔不會重蹈商紂的覆轍呢?

爲了保證國家昌盛、子孫久長,登基第三天周武王便又去諮詢姜太公。

武王問姜尚姜子牙:“過去黃帝、顓頊(zhuān xū)那些賢君的治國之道,不知道在哪裡才能看到?”

姜太公說:“這些都要寫在丹書之上,大王想聽,先做齋戒吧。”

武王很聽話,老老實實齋戒了三天,這就是明君的做派,能夠尊重有知識、有才能、可以幫扶自己的人,換個別人,問你是看得起你,讓我齋戒,還要等三天,沒門,刀架在你脖子上看你說不說。

三天後,武王姬發穿戴得整整齊齊,姜太公也穿戴得整整齊齊,捧著丹書來到大王宮殿,宣讀丹書(爲了醒目,用顏料把字染成紅色)。

大意是:要勤政,不要懶惰;要追求正義,不要追求私慾;任何事情,不自強就會失敗,不堅持就不能久長。

讀完之後,太公又發揮說:這些就是保證國家昌盛、子孫久長的治國大道。我聽說,用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又以仁義來維持政權,這樣的政權可以百世不衰;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而以仁義來維持政權,這樣的政權可以保持十代之久;以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當權之後又不講仁義道德,這樣的政權馬上就會垮掉。

武王聽了這些話,不由得感到一陣心驚。武王伐紂就是以小犯上,當時商紂王是天下之主,周國只是諸多封國中的一個小國。

武王回到宮裡,便寫了很多自戒自勉的銘文。在餐桌四角、座位、銅鏡、洗漱用具、手杖、腰帶、鞋子、餐具、門、窗、劍、弓、矛等所有能看到、觸到的地方都寫了不同的銘文,以提示自己不要忘記上天的旨意和太公的教誨。

有了志向,還必須想辦法堅持下來,武王姬發做到了。

到周宣王這裡已經是第十代了,周宣王在位,根本比不上週武王的奮發圖強的毅力。

都知道發奮才能圖強,可是有條件享福誰願意去發奮?

再說這一年,西面的遊牧民族姜戎不斷騷擾周國邊界,周宣王御駕親征,大敗而歸,準備重整兵馬再戰。

到了鎬京,看到街上小孩們三個一羣,五個一夥齊聲唱同一個童謠:

“月將升,日將沒;檿[yǎn]弧箕胞,幾亡周國。”

本來心裡就不痛快,聽到童謠宣王更是生氣,傳令把唱童謠的孩子全抓過來。孩子們一鬨而散,只抓來一大一小兩個孩子。

周宣王問:“剛纔唱的童謠是誰教你們的?”

小一些的孩子只顧害怕了,哆嗦著不敢說話,大一點孩子的回答說:“三天前,有個全身穿紅衣服的小孩兒教給我們的,我們也不知道說的是啥,也不知道爲什麼,滿城的小孩兒不約而同都在唱。”

周宣王又問:“紅衣服小孩兒在哪?”

孩子回答:“自從教我們之後,不知去那兒了。”

周宣王氣的夠嗆,也沒辦法對兩個孩子發火,憋了半天,一揮手,哄走兩孩子。叫來掌管治安的官員吩咐:“如果再有小兒誹謗大周的謠言,你們這些人一同領罪。”

第二天早朝,宣王開口便問誰能解釋昨天聽到童謠,估計是想了一晚上這個事。

大臣召虎說:“檿[yǎn],是山桑木名,可以做成弓,所以叫檿弧。箕,草名,可編織成箭袋,所以叫箕胞。據臣愚見:國家恐有弓矢之變。”

大臣仲山甫說:“弓箭,乃是國家打仗用的東西。大王剛剛兵敗,計劃著要報犬戎之仇,如果連年用兵,恐有亡國之患!”

周宣王沒說話,點了點頭。又問:“那紅衣小兒是什麼人?”

大臣伯陽父說:“凡是街市中無根謠言。都是上天警告地上的君主,讓熒惑星變化成小孩兒,製作謠言,教小孩們學唱,叫做童謠。小的則可以預示一人的吉兇,大的則可以預示一個國家的興敗。熒惑星屬火,所以他變化的小兒穿著紅衣。昨日聽到的亡國童謠;乃上天警告大王。”

周宣王說:“那我不再征討犬戎,罷兵休武,將武庫內所存弓箭,全部焚燬,再令國內不許製造弓箭。修善養德,災禍可避免嗎?”

伯陽父說:“臣昨夜仰觀天象,徵兆已成,好像在王宮之內,與弓矢沒有關係,這個徵兆預示著有女人亂國之禍,童謠唱:“月將升,日將沒”,日爲陽,月爲陰,日沒月升,陰進陽衰,說明將有女人干預國政。”

周宣王又問:“朕依賴姜王后主政後宮,十分賢惠仁德,女人的禍端從何而來?”

伯陽父答:“謠言‘將升’‘將沒’原本不是說現在之事。大王現在修德惠民用以彌補,自然化兇爲吉。”

周宣王且信且疑,散朝回宮。

第55章 晉文公囚禁了曹共公第33章 齊桓公遷邢存衛第31章 重耳逃出翟國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69 呂不韋第21章 齊桓公伐衛收開方第67章 打敗楚國周天子也高興第124章 趙家滅門第143章 楚國應接不暇鄭國歸服晉國第8章 四國勤王第7章 鄭莊公巧計取戴城第21章 鄭靈公的玩笑有點大東周故事會之晉國168 晉國內部鬥爭第136章 只圖安逸終被秦國滅第139章 魏絳執法懲罰國君的同胞弟弟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9 吳起之死第15章 魯桓公說情第131章 五國伐齊第19章 夷吾捨不得給秦國五座城了第122章 狗盜偷來白狐裘第160章 孫林父投靠晉國對付寧喜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52 田單成爲即墨太守第39章 懷贏再嫁重耳第129章 齊王驕橫逼走孟嘗君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6 舉薦吳起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79 信陵君不願救魏國第133章 欒書、荀偃兵變殺死晉厲公第62章 晏平仲光明磊落受尊重第115章 秦國起兵來與晉國爭奪潞國第37章 經宋過鄭落腳楚國第89章 齊威王怒殺狡詐奸臣第104章 趙盾勸諫晉靈公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31 六國“合縱”結盟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50 齊湣王東奔西跑逃難第31章 衛懿公好鶴亡國第13章 鄭昭公繼位不穩第3章 把世子和重耳、夷吾三人支開第96章 晉國兩戰秦國皆勝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100 趙國最後的名將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23 馬陵道龐涓亂箭穿身第134章 欒書辭去職務推薦韓厥掌權第7章 晉國借道成功東周故事會之晉國163 寧喜被殺第146章 荀偃夢到晉厲公第77章 寧俞用計救了衛成公第32章 弘演剖腹爲棺葬懿公第100章 馬陵道龐涓中箭自刎第82章 聖人逝世第158章 寧喜再次試探衛獻公第136章 只圖安逸終被秦國滅第43章 呂省郤芮陰謀叛亂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98 廉頗尚能飯否?第13章 鄭昭公繼位不穩第143章 楚國應接不暇鄭國歸服晉國第26章 燕國拓疆成爲大國第87章 吳起之死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44 沙丘之亂第49章 火燒綿山第144章 晉國對陣秦國不戰而退第5章 殺彭生轉移國民注意力第32章 蛟龍失勢如同蚯蚓第145章 衛國國君衛獻公被驅逐出境第62章 晏平仲光明磊落受尊重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88 打趙國替範睢報仇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52 田單成爲即墨太守第3章 齊姜想出嫁急病了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97 韓非之死第8章 公孫闊爭車射考叔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49 樂毅伐齊第49章 十二國軍隊圍攻臨淄東周故事會之晉國173 水淹晉陽第51章 二將鬥氣戰莒國第17章 宋國不給齊桓公面子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31 六國“合縱”結盟第107章 晉靈公被殺第22章 齊桓公出師救燕國第9章 公孫無知被殺第74章 魯國大治齊國驚慌第18章 秦國應該擁立重耳還是夷吾第146章 荀偃夢到晉厲公第113章 晉軍敗得一塌糊塗第84章 梟雄遲暮晉文公該交班了第96章 晉國兩戰秦國皆勝第38章 管夷吾病榻論相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10 刺客聶政第142章 鄭國在晉國與楚國之間搖擺不定第45章 晉文公誅叛賊娶懷嬴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103趙國滅亡第12章 拜管仲爲相第56章 左丞相崔杼家破人亡第103章 蘇秦遊說秦惠公悽慘收場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5 河伯娶妻東周故事會之韓趙魏100 趙國最後的名將第16章 談不成就打第119章 四國使者在齊國被恥笑羞辱第156章 欒盈兵敗遇到魏舒第126章 齊湣王重新任命孟嘗君第149章 晉國內鬥欒氏家族被算計東周故事會之晉國175 韓趙魏聯手滅智氏第115章 燕王噲沽名釣譽學禪讓第57章 違反軍令就要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彭泽县| 华安县| 屏东县| 张家界市| 台北县| 马尔康县| 吕梁市| 庆阳市| 西华县| 秀山| 馆陶县| 宁阳县| 叶城县| 杂多县| 德令哈市| 资源县| 垦利县| 东兴市| 扎兰屯市| 武清区| 招远市| 兴城市| 林周县| 固镇县| 喀喇沁旗| 贵州省| 怀仁县| 东源县| 宝坻区| 嫩江县| 麦盖提县| 剑阁县| 沙田区| 兰考县| 富民县| 阳泉市| 洛浦县| 太和县| 阿合奇县| 土默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