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事物,會比一種必然會到來的觀念更強大。 —維克多·雨果
道德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譯文:有一個東西混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爲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
老子認爲,宇宙萬物有一個共同的來源,萬物之上存在一個絕對的終極。這個終極的存在是永恆的、是無死無生,無形無相的,它可以不依靠任何外力而循環運行永不停息,它就是唯一,不可複製的絕對。而它的存在,是語言文字無法完全表達和詮釋的。
接下來,我們爲了方便理解這個道,我們在這裡把它稱爲:“源頭”。
綜上所述,老子認爲這個源頭並非物質,而是一個非物質極限智能生命體,一個三維度人類完全無法詮釋的存在。
佛陀:
佛陀:本名喬達摩.悉達多。一般也稱其爲:釋迦牟尼。釋迦牟尼(?ākyamuni)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牟尼”是當時對修行成就者的稱謂。我們認知中的佛家經典,多是講述內在、是關於自我修身養性的哲學。佛家關於佛陀的教導信息,多是通過佛陀和弟子的對話記錄而成的。
有一次,一名弟子便向佛陀請教了關於我們這裡所說的“源頭”的相關問題。當問到萬物是否存在一個共同的來源時,佛陀的答案是肯定的,但當追問到這個來源是什麼?是怎樣的存在時?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通常佛陀回答完弟子的問題時,還會把如何得到答案的經驗交給弟子,以供對方參考,尋找自己內在的答案。
源頭是一個具象化無法理解的存在,抽象化難以完全詮釋的存在,這就是源頭的深度。
可是,以我們目前地球上的知識如何能夠證明“源頭”的存在呢?要知道,如若源頭存在,那必然是一個永恆的存在,一個無法詮釋的存在。
作者認爲有兩個方向但卻是同一種方法:
其一:如證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樣,用一個我們能夠實踐的方式,從有限中獲得源頭存在的一角證據,向上推算、尋覓證實至源頭。
其二:若源頭是存在的,那麼源頭就是宇宙法則的創造者,這個宇宙法則也必然深藏在每一個生命和物質之中,這是必然的。我們便可以從自身能及的物質和生命之中找到宇宙法則的存在,直至找到源頭,證實源頭。
那麼爲什麼我說是兩個方向卻是同一種方法呢?
我們要論證的是一個絕對的存在,一個距離我們遠在天邊而又近在眼前的存在。以有限論證無限,而在有限中,人類所觀察到的部分宇宙的物件大約是由4.9%的普通物質(構成恆星、行星、氣體和塵埃的物質)或“重子”,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構成。重子物質構成星系際的“蛛網”。
對於宇宙是什麼組成的這個問題。一個脫口而出的答案是:由那些亮晶晶的星星組成的。但在最近幾十年中,科學家越來越發現這個答案是不正確的。天文學家認爲,組成恆星、行星、星系。當然還有我們的物質,或者叫普通物質,只佔宇宙總質量的不到5%。他們估計,另外25%,可能是由尚未發現的粒子組成的暗物質。
若從這5%中的普通物質中試圖論證源頭的存在,以我們目前爲止的能力,侷限性太大,達不到這個有限的標準,或者說無從下手、證據不夠。若源頭是存在的,它所創造出來的宇宙法則必然也存在於這5%的普通物質之中,這就是涉及到第二種方法,我們從證實宇宙法則的存在與否,從而證實源頭的存在。
故而我說是兩個方向卻是同一種方法:宇宙法則藏於有限中,而我們從有限中找到宇宙法則存在的一角,延伸到無限中找到源頭,證實源頭。有限中的宇宙法則等同源頭的一角,這很好理解。而有限中的“道理”。注意這個道,道即源頭,實際上這個道理就是源頭的法則本身。這個道理宏觀方面意指:“宇宙萬物生存運行遵循的原則、準則。”微觀方面意指:每一個細微事物運行的道理。
老子的思想,隨著道教的不斷壯大,早已深藏在每一個華夏人民的骨子裡,我們常說的“知道、道理、道德”這三個有道字的詞語,就是最好的證據。“道”就是意指:事物的核心。唯物主義者經常說“知道”,我不認爲他們知道老子想說的“知道”。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老子以靜態觀察萬物,尋求終極的境界和能力。但,現在可以了。
最接近源頭的科學:量子力學。
有一種說法叫:如果量子力學沒有震驚到你,刷新你的認知,你就沒有真正認識量子力學。
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完全理解了量子的世界,才發現量子力學這門超現代科學本身,正是生命古老的事實。
量子力學被稱爲最不確定的科學的起點,其中最著名的雙縫實驗,幾乎打破了傳統由牛頓奠定的物理科學基礎。
量子力學的三大定律:
1,波粒二象性。所有物質的粒子都可以像波一樣連續地充滿空間,但單個粒子也獨立存在。關鍵取決於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事物。
2、不確定原理,所有物質的粒子,其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時測量。如果你想更準確地確定粒子的位置,你確定的粒子的誤差越大,這種現象的發生不與測量的儀器和方法有關,因爲粒子運動本身的位置和速度是不固定的。
3,量子糾纏,只要有兩個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有一個關係,不管彼此有多遠,它們的關係仍然存在,而且總是糾纏在一起。當你改變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時,另一個粒子會立即作出反應,這個反應速度是超光速的,瞬間完成。
你不需要了解這所謂的三大定律才能搞清楚接下來我要說的,因爲這三大定律並不完全可靠,因爲量子力學背後的運作原理已經完全超出了現在科學家的理解,他們無法得知其背後的原理,只能在一次次的實驗中總結經驗,試圖通過無數次的實驗,搞清楚其運作原理。
雙縫實驗,講這個實驗之前,我們需要搞清楚什麼是波峰和波谷,和波的干涉,還有干涉波紋。
拿一塊石頭丟進平靜的水面,水面會以石頭掉進水面中心的位置爲中心泛起一陣陣波紋漣漪,這些波紋隆起的地方就是“波峰”,波峰之間凹下去的就是“波谷”。峰高谷低,這很好理解。
這次你分別拿兩塊石頭,在河岸邊把兩塊石頭以1至3米左右的距離,同時丟進最接近岸邊的水面上,你會發現兩塊石頭各自所泛起的波紋會向水面裡面散去,直到兩塊石頭產生的波紋相遇,這種波紋相遇所產生的交互作用,就叫“波的干涉”。波的干涉呈現出來的波紋形狀,這便是“干涉條紋”(呈現出來的結果呈條紋形狀)。
雙縫實驗不存在其他的光源干涉現象,雙縫之間距離爲0.3MM,縫隙只能是每束光的最小單位且不可分割的光子依次通過特定的縫隙,投射至距離爲1.2米的屏上。
科學家認爲光是電磁場中的一種波,同樣是具有波的特性,光既然波,必然會產生和水波紋干涉結果一樣的干涉條紋。第一次科學家用一束光同時照射在兩個縫隙中,得到的結果就是這種由波的干涉產生出來的干涉條紋,這個結果是非常合乎物理常理的,並沒有產生什麼意外。
但當科學家發射一束光至單個縫隙中時,結果卻同樣也出現了干涉條紋,這種結果完全顛覆了物理科學的常理,這束光的波是和什麼東西產生了干涉現象?簡單講就像是在桌球上,正常母球撞擊一號球,一號球纔會移動,這是力的作用。而這個結果卻像是,包括母球在內根本沒有任何球撞擊一號球和任何外力的作用,然後一號球也產生了移動,產生了力的作用。
於是,量子力學突然變得神秘了起來。但,若光的本質不是波,是粒子呢?這束光的粒子們雖然只通過單個縫隙,但粒子間也可以相互產生力的作用,這樣,似乎就合理了。這是,當再次做實驗證實光的本質是粒子時,這次,科學家又迷茫了?
量子力學的“觀察者效應”:
最早的時候,科學家通過雙縫幹射實驗證明了光不僅具有粒子性,還具有波動性。而德布羅意則直接提出,一切物質都具有波動性,都是物質波,具有波長。所以隨後科學家們又進行了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以此來證明電子是否具有波的性質。
實驗結果是完美的,實驗表明電子也會產生干涉條紋,即便是把電子一個一個地發射,也會產生干涉條紋,電子似乎同時通過了兩個狹縫再和自己相互干涉。原本實驗本該到此爲止,可好奇的科學家想知道電子到底通過了幾個狹縫。於是,當科學家把探測器對準兩個狹縫中的一個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干涉條紋消失了!電子又回到了粒子性,後來不論用多麼先進的技術進行測量,這個實驗結果出奇地一致。
以上實驗說明什麼?說明當我們試圖對電子進行觀察時,電子的運行過程和狀態發生率變化,由波動性和粒子性二者混合的量子疊加態瞬間變成了粒子態。在我們沒有對電子進行觀察之前,電子的狀態未知,處於一種量子疊加態,電子即使是處於“波”的狀態又是處於“粒子”的狀態,且電子似乎是同時通過了兩個狹縫。但是,一旦我們的觀察意識參與其中,電子的狀態立馬確定,具體通過那個狹縫也立馬確定,電子瞬間變成了微粒。
可是,更爲恐怖的實驗是基於電子干涉實驗的單電子延遲選擇實驗,這個實驗的核心就是說:既然我們在狹縫處觀察電子導致電子不產生干涉條紋,那我們在確定了以電子的速度肯定通過狹縫後,再去觀察電子到底通過了那個狹縫是否可以?經過複雜的實驗設計(這裡略去不說,不懂的可以搜索延遲實驗),科學家們卻發現我能竟然可以在電子實際已經通過雙縫後,通過觀察效應再次決定電子的路徑。就是說,電子過去的運動路徑,完全可以由現在決定。
簡而言之,實際上這些個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做實驗的科學家決定的,而這些個做實驗的科學家剛開始還並不知道。在單粒子雙縫實驗中驗證的結論是:“在實驗中,光的本質所呈現出來的實驗結果,是觀察者意識塑造的結果。”這便是所謂的波粒二象性,可以是粒子,也可以是波。或者我們可以反過來用逆向思維來做結論,如此,這個結論就是:“物質是屬於心靈的。”
這個結果是科學家無意識決定的結果,而不是物質本身產生作用的結果。不僅僅是電子、光子,而是所有的物質和非物質,皆會因爲生命本身的決定而改變。這非常符合源頭創造的宇宙法則的特性的,而這個法則真正的名字就是:“顯化法則。”
美國作家羅伯特·蘭紮在《生物中心主義》一書中說道:“是生命創造了宇宙,而不是生命只是物質宇宙的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