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27章 江南亂局

十數天以來,李徵就在登州大地上不斷的行走著,暗中調查著登州府的狀況。

這種惡趣味來自於後世的電視劇,李徵對於微服出巡十分的有興趣。只是他自已親自走過才明白,電視劇上都是騙人的。

如今的他還不是皇帝,就這般的注意自已的安全問題,無論到了哪裡,身邊這數十騎卻是從來沒有少過的。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親衛們開始恢復過來,他所帶的隨從也越來越龐大,最後數百騎奔騰之下,什麼微服出巡就完全變成了笑話。

至於皇帝本人,估計是天下最怕死的人,單身出巡這種事情,估計也只有腦袋被驢踢了纔會去辦。

十數天下來,各地的情況讓李徵比較滿意,雖然問題依舊存在,但是隻是小範圍內的情況,大部分官吏的情況還算的上是中規中矩。

這也是李徵大規模拔高官吏的俸祿的前提下,大明朝的官吏俸祿低的委實令人髮指。

大明朝最有名的清官海瑞,完全不拿任何超過俸祿的錢財,結果卻讓他一年到頭都吃不起肉,甚至給老母過壽割了三斤肉,就被弄的驚到了滿朝文武,甚至都寫入了史書之中。

好官被弄的吃不起飯,這種事情聽著就叫人心酸。而海瑞這種貧賤不能移的志氣,已經完全可以稱之謂聖人表現了,但是聖人之所以稱之謂聖人,受到萬世膜拜,就是因爲實在太少了,數百上千年能夠出現一個就已經令人驚喜。

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做到這種無慾無求的境界,那在無法維持體面生活之下,收一些儀金便成了大明官場的慣例。

但當他們發現,朝廷每年發俸祿的官吏一個縣城只有縣令、主薄,幾個捕頭寥寥數人之後,他們要是不想縣城之內盜匪橫行,除了要有捕頭之外,還必須要維持一支數量不少的衙役,這些人吃飽問題也是需要縣官籌措出來。

但縣令畢竟只是讀四書五經上任的,遇到各種政務之時,頓時就有些難以下手。而且縣令需要主管的事情又實在太多,審案、勸農耕,官學,稅務,治安,甚至修橋鋪路也是他們的職責。

他們就悲哀的發現,這麼多的工作根本就不是一個人能夠做的完的,那聘請幾個文書小吏和師爺也是應有之事,否則單單是一個斷案和來往文書,就足以令縣令其他什麼事都不用幹了。

在這麼多需要拿錢出來的部門,縣令若不想破家爲國,辦法也只有一個,那便是收禮了。

大部分還有些正義感的,只是收夠足夠的錢財之後,便即收手,不會太過於肆虐地方。

但凡事就怕有個開頭,在這條路上,只有一次不幹,和無數次兩種選擇。當不了破家爲國的聖人,那大家就在這條路上閉眼走到黑了。

一些本就貪婪的,第一次也許還是被逼不得不拿錢,但慾望被打開後,就會越收越多,最後甚至會煎迫地方拿錢,隨後就會變成肆虐地方的巨害。

朱元璋的這一套刻薄對付官員的政策,也就收到了心中完全不同的結果,那便是無官不貪,就算是以朱元璋捉到貪官便即剝皮宣草的狠辣手段,卻也阻止不了官員們前赴後繼的在貪上面一去不復返。

李徵雖然同樣看不上這些官員,但他好歹還是懂得想讓馬兒跑,就得讓馬兒先吃飽的道理。不僅僅前治下的官員待遇提高了數倍,更是限定了官員的師爺數量,並且給這些師爺也發放俸祿。

至於刀筆小吏,更是直接指派學院出來的學子擔任,在分擔縣令的工作之餘,也開始嘗試著讓這些小吏形成制度化,慢慢將縣令原本手中的權利分割開來。

如今地方上,司法已經開始獨立,稅務獨立也在進行之中,治安這一塊,原本就沒有幾個縣令願意去操辦,在事實上也已經分離出來。

進入七月,李徵麾下大軍已經基本恢復過來。

不過這炎炎夏日,卻依舊十分蠻橫的將大軍進軍的步伐給阻擋住,只是站在太陽底下就覺得酷熱難耐,更不用想在這種天氣下行軍了。

向南而進,也只能等到秋高氣爽的季節。

在李徵大軍停留在登州避暑之時,江南卻是亂成了一鍋粥。

福王當初登上監國位置,是因爲崇禎皇帝和他的兒子一個也沒有到達南京城,而從血緣上來講,福王世子因爲與崇禎皇帝血緣最近,也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

但是對於把持著江南的東林黨來說,無論誰當這個監國都好,就是不能讓福王坐上這個位置。

他們兩方可謂是生死之敵,恩怨都能直接追溯至萬曆年間,從宮廷三大案,東林黨不僅得罪了萬曆皇帝,更是將福王、鄭貴妃全部得罪盡了,整個福王一系基本上與東林黨勢如水火。

在崇禎皇帝被李徵這個國賊挾天子的背景下,江南決定效法英宗舊事,直接再推出一位親王擔任大統。只不過崇禎還沒有膈屁,只能選擇監國這個位置。

基於這個原因,東林黨一直在爲潞王朱常淓搖旗吶喊。以錢謙益、史可法爲首的東林黨人希望擁立潞王朱常淓。

可非東林黨人也不傻,擁立之功怎麼能讓給你東林黨呢?而且被東林黨人壓制了這麼多年,怎麼也該翻身了。

你不是不願意擁立福王嗎?我們就是要擁立福王。無論是血緣關係還是按資排輩,福王都是除崇禎一家人以外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以馬士英爲首的非東林黨人便宣佈擁立福王朱由崧。

東林黨人的理由是: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孫子,按輩份、排行應當立爲君王,但是他有七大缺點:貪婪、好色、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干預官吏。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兒,賢良而且聰明,應當立他爲君。

馬士英向來覺得自已已經比較高看東林黨的無恥了,卻是沒有想到,這世上本來就是沒有最無恥,只有更無恥。

貪婪、好色、酗酒、虐待下屬本就是大明王爺們的標配,在大明就幾乎沒有哪個王爺不這麼幹,甚至於不讀書更是令他眼界大開,本來不允許王爺讀書,那是明成祖朱棣之後的潛規則,畢竟誰都不願意讓王爺讀書讀的精明起來,包括各地王爺們都是這個想法,安安分分過日子,誰也不想讓朝廷對他們猜忌,再來一場削藩舊事。

至於不孝,大抵意思應該就是福王世子沒有與老福王一起逃出洛陽,不過你東林黨難道能在闖賊攻陷洛陽時,施施然的將全家全部帶出來?

自已做不到的事情,卻讓別人做到完美,站著說話不腰痛的混帳,馬士英覺得與他們辯論都是侮辱自已的智商。

至於干預官吏,這事基本上屬於皇家本身的光環了。別說藩王了,就算是連個鎮國將軍都沒混到的老朱家子孫,明明已經是一個平民了,但是又有幾個是好相與的?

這些人大明朝不讓他們讀書,不讓他們做官,更不讓他們做任何低賤的職業,沒有餬口生計的他們,在各地偷雞摸狗,敲詐勒索啥事沒幹過?

又有哪個官吏敢去管他們,誰又敢將他們扔進大牢?

甚至一些故意幫人打官司,故意攬事上事,在公堂上大吵大鬧的,怎麼不見你們這些噁心的東西去幹涉?

馬士英提出這件事之時,這幫孫子就開始以太祖定例,朱家人見官大一級說事,什麼刑不上士大夫,更加不能上皇族推塘。

但是對於馬士英所說太祖有令,立嫡立長的祖規,並且要求立福王之後。這幫人馬上開始引經論典,竟然繞到了國家危難之際,應當事急從權,立賢不立長。

這就讓人有些蛋疼了,剩下所有的談話全部就變成了,不打朱家人這是祖規,福王所有問題,全部變成了事急從權的車咕嚕話語。

雖然馬士英就早明白了,這幫東西從來就是對人不對事,但是這般拿著太祖成例說事,而且還是那種有用的就用,損害利益的直接扔廁所的本事,還是令人不得不佩服。

不過佩服歸佩服,馬士英還是覺得自已雖然貪點,雖然大半時間也是尸位其上,但多少還算有一點良知。

就爲了這點良機,他也不能將江南交給這幫狗孃養的,至少不能這麼輕易將大權讓給他們。

不過江南畢竟是東林黨的大本營,馬士英雖然掌握著大義,但是面對著滾滾而來的東林諸士,還是被壓制成了少數派。

既然好好說話不能解決問題,馬士英總算是頓悟了,魏忠賢時期這幫孫子爲何那般好說話,還不是因爲魏老太監根本就不跟他們好好說話,只是握緊拳頭一拳拳砸過來,一次不服,就兩次,兩次不服,直接人道毀滅,不斷的暴力打壓之下,號稱最難說話的東林黨人,很快變得好說話了。

不過馬士英雖然官至廬鳳總督,但是手底下的兵卻是沒有幾個,能夠鎮場面的更是半支軍隊也無。

他沒有強兵,這也沒關係,駐紮在江北的黃得功、劉良佐有就行,而從山東敗退回來的山東總兵劉澤清雖然打不過建奴,甚至連李自成都打不過,不過相對於江南的軍隊來說,他卻是不折不扣的強軍了,也需要拉攏一番。

馬士英還算是識相,由於他率先與軍閥聯絡,軍閥們也希望朝堂上有一位自己人,所以在馬士英答應事成之後,人人都有爵位賜下,江北軍閥們頓時羣起響應。

在軍閥帶著他們的拳頭加入辯論後,向來看不起武人的東林黨人,這才驚愕的發現自已竟然又TM的成了國家暴力機器的敵人.

這個時候的東林黨人,早就沒了天啓年間的硬骨頭了,那些前輩那般刀子砍在腦袋上也不認聳,始終敢於抗爭的脾氣。

這個時候的東林黨人,別說拿刀架在脖子上了,就算拿刀的人不把刀抽出來,只是朝著他們冷哼一聲,他們就會覺得腿肚子打顫,連說話聲音頓時小了許多。

在邀請了數位無聲勝有聲的隊友之後,馬士英便將所有政敵全部壓了下去,立刻成爲了南方小朝廷上最有權力的官員。

在這種背景下,文臣們已經不再爭論該立福王還是潞王的問題了,因爲沒有意義。這時候就該聽軍閥們的話,否則就是自找苦吃。

於是,由於馬士英受到了軍閥們的認可,所以他建議由福王繼位,軍閥們均點頭表示同意。

在沒有反對票的存在下,馬士英率軍五萬護衛著福王朱由崧浩浩蕩蕩直奔南京而來,順利的登上了監國寶座。

而幾個有了擁立之功的軍閥們,也個個得到了他們的爵位,搖身一變,成爲大明新鮮出爐的三位候、伯爵。

馬士英因此擁立有功,升任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爲南明明弘光政權首輔,人稱“馬閣老”。

一時之間風光無限,幾乎無人可擋。唯一可以與他爭鋒的只有大明南京原兵部尚書史可法,但是此時的史可法,卻是已經沒了爭雄之心了。

在這場擁立鬧劇中,史可法既不敢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據理力爭,坦言福王倫序當立、“擁潞”或將開肇兵端。

他爲了不得罪人,或者說團結所有人,不敢堅持自己的觀點,站出來闡述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以打消衆人對“擁嫡”的疑懼之心,而是畏首畏尾至於“引避不言矣”,最後竟搞出了一個試圖兩不得罪,不倫不類的“擁桂”方案。

在這種擁立錯誤的情況下,向來有功大莫過於擁立的大明,站錯隊的他,雖然依舊有無數東林黨人的支持,但卻沒了在南明中樞的位置,不得不自請督師揚州。

史可法一去,馬士英意氣風發,他自信東林黨人元氣大傷之下,只能絕望的看著福王高居寶座。甚至已經制定好了如何打擊一批、拉攏一批東林黨人,讓東林黨人也能參與到小朝廷之中,共同努力保證大明正統不失。

只是他忘了,自從喊出了那句著名的“若非同道,即爲仇敵”的名言,東林黨人從來都不是願意與人分享權力的存在!絕望之餘的東林黨人,也開始瘋狂的戰鬥起來。

所謂欲讓其亡,必讓其狂。

不甘失敗的東林黨人,不僅僅在賦稅方面不斷給馬士英找麻煩,他們本來就是江南最大的縉紳地主,馬士英掌握朝堂,他們則是掌握著地方,從縣令到小吏衙役,沒有他們的點頭,朝廷根本無法徵收足夠的錢糧。

無法徵收足夠的錢糧練軍,浪費了寶貴的一年喘息時間。這當然還不夠,東林黨人不遺餘力的不斷在民意散佈著君昏臣奸的消息,刻意讓全江南明白,福王小朝廷就是一個集人間萬惡於一身的存在。

好好說話收不來錢糧,馬士英不得不派遣酷吏下鄉徵繳,這些酷歷做事粗暴,更是喜歡牽連大片,他們得罪不起大戶,便只能將氣撒在小民身上,小民們紛紛遭秧,紛紛咒罵福王小朝廷,反而也是從另一個側面,坐實了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奸。

一年下來,南明福王小朝廷在民間幾乎喪盡民心,惡評如潮。

正當馬士英對東林黨人徹底失望,決定採取鐵血手段整治江南之時,卻是傳來了左良玉順江而下的消息。

這一下,所有的整治手段就全部落空了。他不得不開始調集軍隊,全力阻擋順流而下的左良玉。

不甘被闖營與江北軍閥兩路夾擊的左良玉,更是直接打出清君側的口號,旗幟鮮明的表示自已不是來搶劫的,而是來招來奸臣的。

東林黨人聞訊更是如蒙大赦,欣喜若狂,更是全力的拖南明小朝廷的後退。

在東林黨人的全力施爲之下,左良玉與黃得功等人在長江上打的難解難分,從去年打到今年雙方依舊是難爲上下.

甚至等到李徵於崇禎十四年八月二十六誓師出征之際,馬步軍十二萬大舉出兵向南,雙方依舊還在打的火熱。

第269章 大軍壓境第一八二章 死戰第470章 突圍第465章 分歧第一九二章 決戰前夕第246章 怕是玩脫了吧(3/3)第377章 建奴入寇第526章 視察第323章 破關入寇第十五章 不吃虧第271章 一片片的慘叫聲第353章 追擊第265章 敗退第456章 戰前佈置第336章 騎虎難下第245章 開始甩鍋了(2/3)第一七零章 有些抑鬱了第327章 一個時代結束了第八章 對衝第498章 窩火的李開遠第一五七章 翻山第255章 如何生存下來(3/3)第337章 塵埃落定第286章 請朝廷速派援軍第403章 拼死一戰第340章 進入倒計時第九十三章 規矩第371章 脫身第一四四章 田票第526章 視察第231章 傷兵營第一百零一章 深夜召訪第八十八章 失控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戰中第232章 戰局變化第一三七章 極限第245章 開始甩鍋了(2/3)第213章 巧取豪奪第425章 甘肅五鎮第225章 傷心的左良玉第327章 一個時代結束了第528章 皇覺寺第361章 準備攻城第532章 使者到第389章 關寧軍覆滅第一七八章 出帳相迎第三十九章 放虎第298章 靜待朝廷傳召第一六七章 敲打第五十六章 老子親自去迎第一百一十四章 再次出征(二合一)第420章 到來第五十二章 下鄉第244章 只是時間問題了第一三六章 勤勉第八十章 洪承疇第482章 生路第519章 漸無路上第408章 罷兵第267章 三總兵會師第507章 懷念第一三六章 勤勉第六十九章 宗族的消息第521章 末路第280章 誰也不能阻擋第308章 越來越有意思了第347章 如影隨形第249章 太原府(3/3)第497章 登城第401章 激戰第415章 盟好第一百零五章 試探(第三更,求月票,推薦票)第389章 關寧軍覆滅第451章 李曹操第414章 來客第一六七章 敲打第520章 漸無路下第447章 入城第一八七章 試驗第374章 破營第473章 突圍下第239章 誓師出征第八十一章 李自成第一百一二十章 天雄軍第205章 教育才是民族的希望第320章 亂起來了第534章 大結局第一八五章 繼續前進第283章 白甲兵出擊第一三五章 懲罰第349章 破敵第469章 橫掃第一百二十二章 端茶送客第359章 有必要談麼第488章 南下第262章 爲何就是不懂第376章 大戰在即第255章 如何生存下來(3/3)第514章 到達山海關第383章 騎兵爭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鹿县| 南漳县| 萨嘎县| 柳江县| 扎兰屯市| 乌鲁木齐县| 开封市| 蓝田县| 肇源县| 大渡口区| 油尖旺区| 永春县| 鹤山市| 普洱| 突泉县| 无锡市| 新兴县| 特克斯县| 盐池县| 屏东市| 台中市| 贡觉县| 承德市| 麻阳| 龙里县| 古丈县| 尉氏县| 财经| 夏河县| 赫章县| 东光县| 合山市| 南川市| 阳曲县| 团风县| 溧阳市| 武隆县| 河间市| 丰都县| 梨树县|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