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消息來的如此突然,甚至都讓李徵端在嘴邊的茶杯都停滯在了半空中,足足一分鐘這才恢復了動作。
皇太極暴斃,並不僅僅是滿清死了一個奴酋,而是滿清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國運。
這可不是大明風雨飄搖的崇禎十七年,輕輕一推就會轟然倒蹋,滿清面對的更加不是已經被打的擡不起頭的大明官兵。
甚至潞州軍的兵鋒已經逼至盛京城下,而且更是強硬的盤踞在滿清家門口虎視眈眈,在這種危機四伏的階段,作爲滿清核心人物,唯一能夠壓服整個滿八旗的皇太極卻是突然之間死了。
縱觀滿清,已經找不出第二個可以如皇太極這般雄才大略的統治者,多爾袞雖然也算不錯,但比起皇太極他還是顯得太過於稚嫩了。
幾乎在聽到這個消息一瞬間,李徵便已經動了對滿清滅國之戰的念頭。雖然如今並不是一個好時機,北方大地還遠沒有到達恢復的地步,但李徵還是覺得這個時機完全不能錯過。
雖然李徵如今錢糧並不充裕,但是努力籌措之下,還是可以弄到足夠十萬大軍遠征半年的糧草。這個代價就是北方大地恢復元氣的時間,可能會再次推遲一到兩年,而且北方百姓也得做好餓肚子的準備,剩下的糧食最多能做到讓人勉強活著而已。
李徵是一個想到就會去做的人,僅僅權衡了數分鐘不到,流水價的命令便不斷的從王府之中傳出,正在行軍回京城,準備休整數月的南征大軍,取消了所有的休整,開始折而向東,向著山海關開去。
九邊重鎮並沒有被徵調,甚至宣大騎兵也已經回駐地休整,畢竟這一次李徵需要的騎兵數量已經足夠,在與滿清決戰在即,也需要防備已經基本上被搶的連內褲都穿不上的蒙古人可能殊死的突襲。
李徵動用的是本部三萬人,外加山海關李悅部近四萬人,還有李開遠的本部三萬餘騎還有蒙古僕從軍三萬餘騎。
這一次李徵基本上將自已的老本全部拿出來對賭,勝則北方全線安寧,敗則數年內必定苦不堪言。
雖然這一次與大明崇禎十四年洪承疇提督薊遼的兵力一樣,但是李徵卻不認爲滿清還能如之前那般逆天般的輕鬆擊敗自已,畢竟滿清自數月前盛京城下一戰後,他們的騎兵便再也沒有成建制的進入過草原,甚至在連續的拉據戰中,都沒能戰勝盤踞在遼河套與朵顏草原,隔斷大明與遼東的李開遠部。
不過這種規模的大軍調動,所需要的錢糧可謂如山如海,甚至單憑如今的李徵,沒個數月工夫,根本不可能將大軍所需要的錢糧準備齊全。
不過好在李徵也是有盟友的,那便是那些山西商人。
在之前經略草原之時,這些山西商人高效的組織力,與強悍的後勤補給運輸能力,已經給李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雖然之後是用蒙古草原上無數的毛皮牛羊馬匹還上了這筆帳目,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上看,李徵在事實上還是完全賺到了。
這一次對於滿清的滅國之戰,李徵當然不會忘記這些商人。
而且他更知道,這次對於滿清的戰爭,這些人只會更加的瘋狂與主動合作。
相比於貧瘠的蒙古草原,數十年不斷擄掠大明,更是屢屢得手的滿清,更是一塊冒著陣陣撲鼻芬芳的肥肉。
雖是換了其他明軍,這些商人或者還不敢將寶押在戰爭上面,但這支軍隊是曾經數次擊敗過滿清八旗的潞州軍,這一切就完全不一樣了。
商人是逐利的,尤其是這種暴利,只要李徵能夠拿出足夠的戰利品作爲補償,他們完全可以用整個家業來賭這麼一次。
事實上,在李徵開始下令集結物資,並開始將軍隊向北調拔之後,整個太原府的商人已經開始瘋狂了起來。
無數人開始不斷的向各個渠道大量進購糧食,藥草甚至各類軍需品,在家主飛一般的策馬向京城而去之前,一隊隊押解著滿滿糧草的大車已經先一步的行動起來,向著遼東而去。
而山西商人聯議會更是派出代表覲見李徵,大包大攬的表示願意負責大軍所有的後勤保障,當然他們現在還不敢與李征討價還價,只能是先一步將自已的善意表達出來,後續的談判自會有人與他們進行。
通過對漠南蒙古的征服,沒有事後的出爾反爾,甚至極爲痛快的將商人該有的利益一分不少的拿出來後,李徵的信用已經建立了起來,李徵用鐵一般的事實向他們明示,付出多大,收穫纔會有多大。
在有過一次成功的合作之後,商人也敢於與李徵的部下討論利益分配。不過他們依舊沒有意識或者說膽量,直接與李徵展開對話。
不過對於他們包攬整個遼東戰場後勤的想法,卻是被潞州軍方面予以拒絕。
因爲這一次,不僅僅是他們有這個想法,被留在京城之中作爲代表鄭家與李徵聯絡的鄭芝龍,也敏銳的意識到了這個機會。
鄭芝龍十分聰明的向李徵遞上文書,不僅保證第一批價值五十兩兩白銀的糧食如期送到,更是會在江南再次籌集不低於三十萬石的糧食北上,以助李徵平滅建奴。
鄭芝龍更是代表鄭家表示,這些錢糧完全可以從未來海貿利潤中抵消,他們不需要額外的補償。作爲鄭家的二當家,鄭芝虎完全是有這個資本代表鄭家作這些糧食的主。
對於鄭家如此知情識趣,李徵也是笑著接受了對方的好意,但是對於鄭家表示不參與戰後利益分配,予以了堅定的拒絕。
並不是李徵幫作謙讓,而是李徵深深的明白,想要一個人完全出錢出力,綁在自已這輛戰車之上,武力的威懾只是雙方合作的開端,利益的捆綁纔是牢不可破的紐帶。
錢糧的需要自已是必須的,而且獻上一個投名狀更是必須,但是卻不代表李徵可以無限制的只進不出,那樣只會讓他變成孤家寡人。
在親自爲鄭家劃定足夠補償他們損失的戰利品規模後,李徵也開始隨著最後一批軍隊離開京城,前往山海關。
因爲鄭家龐大的船隊已經接近盤山前線,並且在盤山城卸下第一批近三十萬石的糧食!
崇禎十四年三月中,李徵到達了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