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碎玉般簌簌墜下。
白馬寺,辯經(jīng)壇。
八名沙彌擡著步輦,足踏芒鞋,雪浪翻涌間竟如步步生蓮。
鎏金步輦碾過雪地,時發(fā)出細微的脆響。
輦上一位年青的僧人垂睫如古佛低眉,閉目捻珠,額間一點硃砂,在雪色映照下竟如新血欲滴。
一股不怒而威的氣息,猶如閉目金剛.令人望而敬畏。
場中喧囂倏然一滯,彷彿有無形梵鍾當頭罩下。
釋懷和尚閉目盤膝,一襲金光璀璨的袈裟,在朔風中紋絲不動。
任由外界嘈雜,也無動於衷。
他手指仍在不疾不徐地撥動菩提子,檀木佛珠碰撞聲裡。
一卷卷佛門經(jīng)典,《楞嚴》、《法華》諸經(jīng)如瀑流傾瀉,不斷的輪轉(zhuǎn)。
甚至,其它諸子百家的百部聖典,也通曉。
諸如儒家《春秋》的微言大義,與道家《南華》的逍遙之辯,竟也在他眉間細紋裡交替隱現(xiàn),清晰可見。
他不僅精通佛門經(jīng)典,更通讀百家,對其利弊瞭如指掌!
六年前,他於國子監(jiān)開壇論道,舌綻蓮花,力壓國子監(jiān)道家士子,令滿座道家士子盡皆默然。
三年前,他再登高臺,以佛門至理,駁倒國子監(jiān)農(nóng)家士子,使衆(zhòng)農(nóng)家學子俯首稱拜。
兩場驚天辯戰(zhàn),奠定他“白馬寺第一奇才”之名,更使他以弱冠之齡,一躍成爲白馬寺最年輕監(jiān)寺,首座弟子,僅在住持方丈、諸位上座長老之下。
連他的恩師——惠日方丈,都曾撫掌讚歎:“此子,乃佛門百年不遇之奇才!大周佛門之興,半系其身!”
但——這還不夠!
今日,他立於風雪之中,目光如炬,心中烈焰未熄。
這一次,他的對手,是大周國子監(jiān)的儒家士子!
唯有辯勝國子監(jiān)的儒家士子,博取更大的名望,成爲佛門宗師。
方有機會獲得大周朝廷冊封,晉升白馬寺新一任住持方丈,真正執(zhí)掌一方佛門淨地,爲大周佛門一方尊者!
他的雄心,纔剛剛?cè)计穑?
誰!
也不能阻擋他!
“鐺——!”
銅磬清鳴,聲裂長空!
釋懷和尚倏然睜目,眸中精芒如電,似金剛怒目,又如菩薩低眉。
他足尖一點,袈裟翻卷如赤雲(yún),身形扶搖直上,竟似凌虛踏雪,穩(wěn)穩(wěn)落於九丈高壇之上!
盤膝而坐,如坐蓮臺。
“貧僧,白馬寺監(jiān)寺釋懷——”
他聲如洪鐘,字字如雷,震得檐上積雪簌簌而落,“今日在此設壇,以佛門至理,會國子監(jiān)儒家士子!”
“國子監(jiān)的諸位士子——”他目光如炬,橫掃全場,“可有人敢登壇論道?!”
“哈哈哈!好個狂僧!”
一聲長笑驟起,只見一位鶴髮老儒振袖而起,青衫鼓盪如鵬翼,竟一步踏空,飄然登壇!
釋懷乃是白馬寺監(jiān)寺,名聲鵲起的年青名僧!
國子監(jiān)儒家士子自然應戰(zhàn),若能辯經(jīng)將其擊敗,對自己名望也有巨大提升!
“老夫荀悠——”
他鬚髮飛揚,眼中精光閃爍,“今日便以儒家正法,會一會你這佛門辯才!”
“今日論題——”
釋懷和尚手結(jié)法印,聲如晨鐘,“佛門輪迴之說——三世因果,現(xiàn)報、生報、後報。
神識不滅,皆由業(yè)力流轉(zhuǎn)。善果、惡果,皆由此而生!
此乃天道至理!”
“荒謬!”
國子監(jiān)老儒荀悠大袖一揮,聲震如雷,“儒家天地人三才,方爲大道!
人稟天地之氣而生,行善積德,福澤子孫!
何須假託虛無縹緲之輪迴?”
高壇之上,佛光與儒氣碰撞,竟似有無形鋒芒交鋒!
釋懷和尚雙目微闔,指尖菩提珠輕轉(zhuǎn),“若無輪迴,衆(zhòng)生何以解脫?若無因果,善惡何以分明?”
荀悠冷笑,“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生即得福,何須解脫?
善惡自有天理昭彰,何須輪迴妄說?”
儒釋兩家教義本就有巨大的分歧,針鋒相對,寸步不讓!
“佛言,衆(zhòng)生平等?”荀悠鬚髮怒張,“若無君臣父子,禮崩樂壞,天下大亂!”
“儒之綱常倫理?”釋懷拈花一笑,“汝等執(zhí)著名相,終是一場虛妄.此生不修,來世投生豬狗。”
“求來世?”荀悠拍案而起,“吾輩大丈夫在世,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濟此生?”釋懷目含悲憫,“紅塵苦海,億萬衆(zhòng)生,幾人能渡?”
“因果報應?”荀悠劍指蒼天,“我命由我不由天!”
“三才天理?”釋懷合十低眉,“業(yè)力流轉(zhuǎn),方是真相。”
壇上風雲(yún)變色,臺下萬籟俱寂。
一者如烈火焚天,一者似靜水深流。
儒門正氣衝霄漢,佛家慧光破迷障。
這已不僅是言語交鋒,更是兩種諸子之道的強烈碰撞!
壇下。
觀者如潮,神色各異——
朱門權(quán)貴輕搖玉扇,時而頷首,時而蹙眉。
幾個錦衣老者低聲議論:“這三報輪迴之說,倒是能勸人向善.”
青衫士子們或奮筆疾書,或擊節(jié)讚歎。
一少年突然拍案:“妙哉!我命由我不由天,荀公此言,方顯我儒門氣魄!”
布衣百姓仰首望壇,目光灼灼。
閉目冥思者,指尖輕叩節(jié)拍。
交頭接耳者,爭論面紅耳赤。
懵懂稚子,扯著母親衣袖追問何意。
落魄書生,忽有所感,淚流滿面。
一老農(nóng)喃喃道:“菩薩保佑!這因果報應,可要做個明白人.”
江行舟倚坐壇下的觀席間,指尖輕叩茶盞,神色淡然。
臺上梵音震耳,儒辯鏗鏘,臺下衆(zhòng)生癡醉,如聆天籟。
唯獨他,眸中映著茶湯微瀾,有些心不在焉.甚至無聊!
他來自異世華夏,見識過不計其數(shù)的辯經(jīng)論道。
那裡諸子百家爭鳴已成絕響,各色思哲流派,萬法歸宗,終是雲(yún)煙。
先賢智慧,早被剖析、解構(gòu)的得支離破碎;
無數(shù)的先聖大道,成了教科書中寥寥數(shù)行字句。
“江解元!”
幾位舉子姍姍來遲,見江行舟,不由圍攏而來,正是荊楚道解元宋楚望、關中道解元秦文等人。
宋楚望雙目灼灼,對壇上辯經(jīng)津津有味,猶帶論道餘韻:“以往很少看佛門經(jīng)典!
今日聽佛門因果輪迴之說,今日方知精妙!
卻不知,江兄有何高見?”
江行舟輕啜清茶,淡然一笑:“有一二分新鮮!”
“僅一二分新鮮?
江兄,似乎對這場精彩絕倫的儒釋論道,並不太感興趣?”
秦文看他神情,不由詫異道。
“翻過幾本佛典,故而略知一二。”
江行舟放下茶盞,目光如炬,望著高臺上激辯的釋懷和國子監(jiān)儒生,輕聲道:“國子監(jiān)的儒生們,辯經(jīng)的方向錯了!.以儒典去辯佛典,如持鈍刀斬水,徒勞無功。”
“哦?!”
宋楚望手中摺扇“啪”地合攏。
秦文更是瞳孔驟縮。
“江兄,此話怎說?”
宋楚望和秦文二人,皆是面面相覷,十分錯愕。
他們也纔剛剛聽到一些佛典,尚在咀嚼佛理皮毛,未能消化其奧義。
江行舟卻已經(jīng)洞察其弱點,看穿其論辯死穴?!
“佛門講‘空',儒門論‘實'。”
江行舟淡淡道,“一個說萬法皆空,一個言經(jīng)世致用!——他們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交鋒,如何能辯出結(jié)果?
你以重拳出擊,擊打空氣,焉能擊敗空氣?!”
他擡眼望向高臺,嘴角微揚:“要破佛理,當以‘無'破其‘空'!以空對空,令其陷入兩難,無法自證!”
話音未落,壇上釋懷大師忽然身形微滯,似有所感地望向這邊。
半個時辰。
高臺之上,釋懷和尚袈裟輕振,看向敗退下去的儒生們,如勝券在握,舒一口氣。
國子監(jiān)儒士,已經(jīng)連續(xù)五位士子登場,或面紅耳赤,或啞口無言,接連退下,沒有一位能在辯經(jīng)論道擊敗他!
——這已經(jīng)變相證明,他們快輸了。
畢竟,儒生們已經(jīng)換了五位舉人進士上陣,無法動搖他分毫!
不論何題,和尚總能給出他的佛家解釋,自證其圓!
連上五人也奈何不得釋懷,這對國子監(jiān)儒家士子來世,無疑相當丟臉的事情。
壇下,國子監(jiān)的儒生們額角滲汗,青衫後背早已浸透。有人攥緊經(jīng)卷指節(jié)發(fā)白,有人低頭盯著鞋尖不敢擡眼。
這釋懷和尚太能言善辯,口舌如簧!
他們無法在經(jīng)義上,駁倒他!
“接下來,誰上場?”
老儒荀悠的聲音在一片死寂中,格外刺耳。
國子監(jiān)的衆(zhòng)儒家士子們垂頭喪氣,無人應聲。
——唯有佛前香爐青煙嫋嫋,似在嘲弄。
釋懷和尚合十微笑,目光掃過垂首的儒生們——等待著下一位挑戰(zhàn)者!
一人獨戰(zhàn)國子監(jiān)衆(zhòng)儒家士子,今日他之威名,明年必將再次傳遍大周各道!
“丟臉啊!”
“國子監(jiān)五位進士上場,竟然未能辯過一個和尚!”
一聲長嘆如石子墜湖,激起滿場竊議。
這句話輕飄飄落下,卻似千鈞重錘,砸得滿場儒生面色慘白。
幾位年輕士子掩面搖頭,捶胸頓足,攥緊衣袍下襬,指節(jié)發(fā)青;
年長者則閉目長嘆,鬍鬚微顫,以袖拭目,不忍再看。
“下一位.誰與貧僧一辯?!”
高臺之上,釋懷和尚雙手合十,眉目慈悲卻暗藏鋒芒。
香爐青煙繚繞間,他袈裟上的金線映著日照,恍若佛光加身。
老儒荀悠氣的渾身發(fā)抖,指節(jié)已然發(fā)白。
這場白馬寺的“儒釋論道”,登壇之人有限制——唯有國子監(jiān)的舉人與進士,方可登壇辯道。
而大周翰林院的紫袍學士、殿閣的朱衣大學士,乃至名動天下的大儒們,此刻都只能作壁上觀,不能下場。
因爲那釋懷和尚,身份不過是白馬寺的監(jiān)寺,方丈惠日的首座弟子。
在朝廷冊封的僧官體系裡,不過相當於國子監(jiān)的經(jīng)筵進士。
唯有白馬寺的“上座長老”、“方丈主持”等高僧,受朝廷冊封,纔等同翰林學士的地位。
他們這羣國子監(jiān)的進士不敵釋懷和尚!
若讓翰林學士,或者文淵閣的殿閣大學士下場,與這監(jiān)寺僧官釋懷論道,傳出去豈不讓天下人,笑他儒家士子無人?!
那就更丟臉了!
國子監(jiān)老儒荀悠臉上掛不住,目光帶著希冀,在人羣中搜尋著可與釋懷和尚一戰(zhàn)之人。
忽然,
他的目光,落在了到場的七八位新科解元身上。
——江南道江行舟、荊楚道宋楚望、關中道秦文、巴蜀道劉春,等衆(zhòng)解元舉子。
這些大周各道解元,來年春闈殿試,幾乎必中進士——皆是來年春闈奪魁的熱選。
很可能狀元及第,並晉升爲翰林學士。
這意味著,他們的真實實力,要遠高於尋常舉子和進士,是最接近翰林學士的人。
江南道解元江行舟以玉簪束髮,荊楚道宋楚望的湘繡襴衫在雪中格外醒目,關中秦文腰間的青銅古劍,與巴蜀劉春腕間的沉香念珠交相輝映——
在壇下的數(shù)萬人羣中,他們這些解元們鶴立雞羣一般,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
老儒生荀悠的目光如風中殘燭,顫巍巍看過他們。
“這些年輕舉子.或許”
老儒生枯涸的眼底泛起微光。
他們筆下的制藝文章,已得翰林三昧。腹中的經(jīng)史子集,堪比秘閣藏書,
或許,他們真能.
擊敗這白馬寺釋懷和尚?!
老儒荀悠面色微沉,終究放下身段,朝諸位解元拱手一禮,嗓音微啞:
“老朽慚愧……諸位新科解元,今日國子監(jiān)儒家士子榮辱,全繫於此。
還望哪位賢才出手,與那釋懷和尚一辯?”
荊楚道解元宋楚望苦笑一聲,搖頭道:“晚輩雖讀聖賢書,卻未曾讀佛典,不懂其奧義!貿(mào)然登壇,只怕徒增笑耳。”
荀悠目光一轉(zhuǎn),落在江南道解元江行舟身上,眼中燃起一絲希冀:“江解元,聽聞你文章錦繡,經(jīng)義策問皆屬上乘,不如……”
江行舟一笑,搖頭道:“晚輩不過閒暇時,翻閱過幾本佛經(jīng)。
粗通佛門皮毛,豈敢登壇獻醜?”
“江兄過謙了!”
一旁衆(zhòng)解元紛紛勸道,“你略懂,總好過我們一竅不通!
我等連佛門經(jīng)義都未觸碰,唯有江兄能擔此重任!”
壇上,釋懷和尚靜立如鬆,目光淡漠。
看到老儒生荀悠到處找援手。
他嘴角噙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冷笑,似在冷眼旁觀,又似勝券在握,絲毫不急。
七寶香車珠簾微動,御前女官之首南宮婉兒倚在軟衾之上,纖長睫毛在玉瓷般的面龐投下淡淡陰影。
周圍,羽林衛(wèi)鐵甲拱衛(wèi)。
——卻遮不住車內(nèi)一縷暗香浮動。
她美若天仙的容顏,紅脣微抿,閉目思索著剛纔,壇上每一句.
指尖輕點鎏金車壁,方纔論戰(zhàn)中每一句機鋒,都在她腦海中清晰迴響。
釋懷的佛句、儒生的辯詞,甚至臺下百姓那聲“丟臉”的嘆息,都化作無形的文字,在她心間一字排開。
這些,她都要回宮後回稟陛下。
陛下定會問:國子監(jiān)儒生爲何而敗?.甚至要她闡述自己的見解。
香車四角的銀鈴忽然無風自動。
她驟然睜開的美眸,剎那間寒芒流轉(zhuǎn),望向百丈外騷動的人羣!
“江解元,上吧!”
衆(zhòng)百姓們也喧鬧了起來,他們對這位江南道解元,充滿了期待。
“也罷,恭敬不如從命!”
江行舟深吸一口氣,衆(zhòng)儒生士子苦勸之下,終於頷首應下。
他足尖輕點地面,衣袂翻飛間,身形已如驚鴻掠影,飄然落於九丈論經(jīng)高壇上。
“江南道解元江行舟,請釋懷大師賜教!”
他拱手一禮,聲音清朗,不卑不亢。
釋懷目光微凝,上下打量他一番,淡淡道:“你是國子監(jiān)的儒生?”
江行舟脣角微揚,笑意從容:“我對諸子百家貫通,三教九流亦曾涉獵……!
我既學孔聖文章,
若說我是儒生,倒也沒什麼錯。
不過,今歲僥倖中舉江南道解元,赴京趕考,尚未正式進入國子監(jiān)修習。”
按例,他可以直接入國子監(jiān)就讀。只是他初至京城,還未曾報到。
“哦?”
釋懷眉頭一皺,語氣漸冷,“你諸子百家貫通?三教九流皆學?
好大的口氣!
我佛門亦是三教之一,莫非你也敢妄言,通曉我佛門?”
江行舟不疾不徐,依舊含笑:“我對佛門,倒也略知一二,不敢說通曉!.
翻過幾本佛典,比大多數(shù)佛門僧人,多知曉一些!”
“哼!”
釋懷和尚眸中寒光乍現(xiàn),冷哼一聲,寬大的僧袖無風自動:“好一個‘略知一二'!
好一個狂妄儒生!
貧僧今日倒要看看,閣下這位自詡貫通百家的江南道解元,究竟能參透幾分佛門真諦!”
他手中念珠“咔”地一響,沉聲道:“江解元,你我比什麼?”
“我若以儒道擊敗你,
恐怕你心有不服!”
江行舟負手而立,語氣輕描淡寫,“這樣.我就與你比佛偈!
用你佛門之法,擊敗你!”
“比佛偈?!”
釋懷聞言,面色驟變,手中念珠倏然繃緊,胸中氣的差點炸開。
所謂佛偈——佛門偈語,乃是“以詩明禪”的大境界。
非但需將浩瀚佛典,融會貫通。
更要吃透嚼爛,消化殆盡,參透其中三昧真意,方能濃縮爲寥寥數(shù)語,一言道破天機。
從而寫出一首佛偈!
一首上乘佛偈,往往暗藏萬千機鋒,非大智慧者不能解其真意。
猶如儒家文道的“詩詞、經(jīng)義、策論”文章一般,裡面一字一句皆有出處典故!
這可不是死記硬背一些聖賢典籍,把聖賢經(jīng)典裡的字句,拿出來用這麼簡單!
往往一首佛偈之中,充斥著各種佛門“典故、暗喻、頓悟、大道”.非此道中人,聽的雲(yún)裡霧裡不知所云。
敢比佛偈,那往往是佛門尊者!
真正在佛道登堂入室的高僧,纔敢相互比佛偈,鬥高下!
——此子竟敢,跟他以佛偈論道?!
該死!
釋懷心頭劇震,目光如電般掃過江行舟淡然的面容。
先前那些國子監(jiān)儒生,不過照本宣科搬弄聖典經(jīng)文,進行儒釋論道。
看似引經(jīng)據(jù)典,實則都是書上文字,毫無自己的想法。
而眼前這位解元一開口,便是佛偈——絕對是精通佛門,深藏不露的頂級高手!
“好!好!好!”
釋懷連道三聲,僧袍鼓盪間已暗運佛門真力,怒而狂笑:“江解元既然自詡通曉佛理,敢以佛偈來比!
貧僧今日便以佛偈會友!”
他乃是大周佛門百年第一奇才,白馬寺最年輕的的監(jiān)寺,方丈首座弟子。
這江南道解元江行舟,竟然在他面前比佛門佛語?
他纔不信,自己身爲佛門奇才,苦修禪門三十載,其餘諸子皆通曉,會比不上一個少年?
壇下頓時一片譁然!
“佛偈?那是什麼?”
有年輕儒生茫然發(fā)問。
“蠢材!”
另一位白髮老儒激動得鬍鬚直顫,“佛偈便是佛門的詩詞妙諦!
猶如我儒家的詩詞經(jīng)義策論文章,非爛熟於心,不能寫出曠世文章!
這可不是背誦諸子聖典!.
而是要融會貫通,寫出一篇新意佛語!”
“這這豈不是要當場寫佛偈,比試兩人佛學的造詣高下?”
衆(zhòng)人面面相覷。
“正是!”
那老儒聲音發(fā)顫,“江解元竟要與白馬寺監(jiān)寺,釋懷高僧,比佛門悟道的境界?這.”
“他這不是自取其辱嗎?.我們?nèi)寮易拥埽饺找膊豢捶鸾?jīng),誰能精通佛門經(jīng)義?”
有人失聲驚呼,“不過,江解元若是輸了倒也罷了,若是贏了.
釋懷大師顏面何存?”
老儒荀悠渾濁的眼中迸射出難以置信的光芒——死死盯著壇上那道身影。
“比比佛偈?”
他乾裂的嘴脣顫抖著擠出這幾個字,心中翻江倒海——這尚未及冠的少年江南道解元,不以儒家經(jīng)典破佛門經(jīng)典,竟敢在佛門聖地與高僧比試佛偈?
“且慢!我忽然想起一事!”
人羣中忽有一人拍案而起,激動得聲音發(fā)顫:“諸位可還記得,江解元那首名動江南的《夜泊楓橋》?”
他深吸一口氣,朗聲吟誦道: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吟罷,四下頓時一靜。
“這”
一位青衫士子喃喃道,“寒山寺千年古剎,歷代文人題詠無數(shù),在寺內(nèi)立下碑文!卻從未有一篇能超越此詩意境!”
“正是!”
先前那人激動道,“此詩看似寫寒山寺之景色,實則暗含佛門意境!
[夜半鐘聲到客船]——此鐘聲,振聾發(fā)聵,充滿了禪意!”
此言一出,滿座譁然。
“正是!”
老儒荀悠猛地擡頭,渾濁的雙眼驟然清明:“難怪.難怪他敢比佛偈!原來早在那時,他就已精通佛經(jīng).”
壇下衆(zhòng)人面面相覷,再看向江行舟時,眼中已多了幾分驚疑——
這位江南解元,莫非真能與白馬寺高僧一較高下?
釋懷和尚聞言,手中念珠倏然一頓,眼中精光暴漲:“好一個《楓橋夜泊》!
看來江解元也是精通佛門的高手,今日貧僧必定小心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