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再一次東出
稂見過叔孫通之後,就離開了家,去了潼關。
走在前往潼關的路上,沿著敬業渠一路南下,就到了如今的新大荔縣,大荔縣分爲東西兩地,原本的大荔縣與新大荔縣區分,當初遷來的二十萬新民,也早已成了一個個的鄉亭。
冬日裡,不懼寒冷的孩子們就在雪地裡玩鬧著。。
稂還記得,在敬業渠還未挖通時,這裡是一片十分窮困的地方,而現在人們在這裡建起來的房子,人們養育著孩子,還有糧食吃。
相較於在北方戍守長城時,面對匈奴人。
切實地覺得這片土地是多麼的美好,人們只需要一間屋子,一片能耕種的田地,就能養活他們自己,再加以建設,這片土地就能變得如此美好。
如此好的家園怎麼能沒有人守護?
因此蒙恬大將軍纔會北伐,纔會奪下河套,駐守賀蘭山。
不走萬里路,不足以知道世間的模樣,去戍守過邊疆,才知道這個家園以後多美好。
稂從渭南最熱鬧的大荔縣走過,一路走過華陰縣,來到了潼關城。
潼關的城牆很高,稂見到了往來城中的人們,他邁步走入城中,這座城是新建設起來的,聽說是郡丞司馬欣在主持城內的建設。
向這裡的人打聽之後,稂就找到了隹的住處。
在潼關城內有好幾處書舍,走向一片坐西朝東的建築,每個書舍都有人在教書。
這場面,令稂十分詫異,這種書舍幾乎佔據了小半個潼關城。
這讓人不禁猜想,難道說這座潼關城要成爲一座專爲教書而設立的城嗎?
稂走繼續往街道里走去,見到有一羣孩子正拿著一卷墨經。
這是墨子的書籍,其餘孩子都在書舍中讀書,唯獨這些孩子坐在屋外。
“你們怎麼不去書舍裡讀書?”
那孩子回道:“我們交不起束脩,夫子說我們可以在外面聽。”
聽著這個孩子乖巧回話,稂又道:“你們都是潼關的孩子嗎?”
那孩子再一次搖頭道:“我們從東面來的,爹孃在城內修房子。”
說著話,這個孩子指向著潼關城的南面,那裡的確很空曠,而且還有不少人在勞作,還有不少半成型的房子。
稂站起身,不打擾這個孩子聽課,這些孩子所言從東面而來,應該就是崤山以東,洛陽附近的人家。
看來隹的確很厲害。
心中暗暗確定,他一路走到城內最西面的一間屋子,這間屋舍很簡單,只有一扇小小的門,勉強能住人。
稂走到門前,就看到了多年不見的弟弟隹。
隹也擡頭看到了站在門前的兄長,他咧嘴笑道:“兄!”
雖說兩人不是親兄弟,但自小一起長大,較親兄弟還親。
隹忙拉著稂的手道:“兄!許多年不見,聽說你去北邊了?”
“是啊。”
稂迴應了一聲,但見到這個弟弟投來羨慕的眼神,其實他才應該羨慕這個弟弟纔是,比自己這個做兄長的厲害太多了。
現在的隹穿著一身灰褐色的布衣,儼然是一副得體的模樣,就這樣的穿著比之縣吏家都要好。
兩人一起走出潼關城,有說不完的話。
潼關城外的河邊,這裡有一間食肆,隹便請著稂吃河鮮。
關於支教令的事,稂將叔孫通說過的話,都與他說了一遍。
隹回道:“這些事我都知道,老師很早就與我說過了,是在北方的捷報送來的那天,公子扶蘇讓人將一卷書交到了老師手中。”
稂遲疑道:“當是老師也是那麼與你說的?”
隹頷首。
店家端來了兩碗麪,還有一盆烤好的魚。
隹拿起筷子,夾起一塊魚腹一塊最好的肉,放入兄長的碗中,他又擱下筷子,低聲道:“你走的路比我遠,見過的人比我多,你覺得外面的人們是什麼樣的?”
稂思忖了片刻,回道:“都一樣?”
隹搖頭,道:“不一樣,渭南的人們都知道他們怎麼樣可以活得更好,因這裡的一切都是公平的,可外面的人們曾經在列國王侯治下活過,他們是家僕,他們的孩子也是家僕,王侯的孩子依舊是王侯。。”
稂沒動筷子,他看著眼前的這個弟弟,示意他接著說。
隹道:“老師對我說,來年公子扶蘇就會讓老師成爲關中的大夫子,主持一切支教令的一切事宜。”
這是老師沒有與他說的事,但對老師來說,此事沒什麼特別的,他老人家不看重名聲的。
隹覺得孔鮒就是一個軟弱的人,當年皇帝駕臨齊魯,孔鮒也只會躲起來,所謂大賢不過如此。 兩人在此地坐了許久,直到店家的其他客人都走了,就連店家自己都坐在食肆門口睡著了,兩人依舊低聲交談著。
隹又說起了他對如今的這個禁私學令的看法,他道:“支教令只在關中施行,是因公子扶蘇覺得關中人口依舊不夠,當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孩子可以來關中就學,並且就學就能爲吏,會有數以萬計的人入關。”
稂頷首。
隹又道:“當年齊魯博士入秦,丞相李斯給了他們優待,可那些齊魯博士對秦依舊不尊重,甚至還一度輕視丞相李斯,自他們入秦以來已有十餘年,這十餘年足夠丞相李斯看清那些人的心是什麼樣的。”
“反觀公子,公子則不會去想著改變齊魯博士,甚至無意去改變當年列國留下的名仕與大賢,因公子深知不論秦作出多大的努力,不論秦拿出多大的誠意,都不能改變他們要復國的心思。”
“因此公子不會像丞相李斯那樣,拿出巨大的代價去收買人心,而是通過支教改變孩子們,從孩子們開始改變,未來的一代人總會有些不一樣。”
隹嘆息一聲,道:“我覺得公子比丞相李斯更懂得,如何治理這個國家。”
稂道:“我也這麼覺得。”
“推行書同文,說同語,車同軌,並不是丞相李斯的幾道文書就可以辦成的,我們在商顏山看到的那些書中,公子常說行事是需要腳踏實地的,只有支教才能讓這些事腳踏實地的辦下去。”
聽罷對方的話語,稂笑道:“你喜歡做這些事嗎?”
隹回道:“這種事,我可以做一輩子。”
聞言,稂笑得更開心了,拿起了酒壺兩人共飲一碗。
今年的冬天,稂也留在了潼關城教書。
直到來年的春天,稂要離開了潼關城,這一次他要帶著一羣學子離開,讓他們去各地的支教。
這一次由稂親自帶路。
函谷關前,隹問道:“家裡給你準備了婚事,你真的不去?”
稂笑著道:“我還年輕,等我再出遊三年,等再回來我也才二十四歲。”
“你是想去見瑯琊縣的人吧。”
稂沒有否認,只是笑著背起他的包袱,擺手離開。
司馬欣也見證了這個場景,這一次有上百個少年人東出,去各地支教。
再看向一旁的隹,司馬欣道:“他是能在關中任職的,怎這麼執意要離開呢?”
隹蹙眉道:“多半是在瑯琊縣有心上人。”
“當真?”
隹神色狐疑地低聲道:“待他下次回來就知道了。”
本來稂不用再去支教的,他是第一個支教三年並且戍邊一年之後,還願意再去遠方支教的人。
司馬欣也有困惑,公子扶蘇爲何這般堅持支教。
今年的冬天結束後,春天剛來關中。
今天,半夜時分,下了一場雨。
高泉宮在夜裡依舊燈火通明,扶蘇正在看著一卷文書,當蒙恬大將軍拿下河套之後,丞相李斯就讓人送去了皇帝詔命,這種詔命就是讓蒙恬開發北方。
在建設北方的邊塞的技術上,蒙恬大將軍採用了城馬同制的方法,大致就是戰馬拉著巨石,碾壓著路面來夯實地基。
而後就是繼續屯田,河套的田地能夠產粟,畝產一石五,該是沒問題的。
還要遷商賈,在北方建設軍市,一種類似戍邊兼貿易的制度,蒙恬大將軍設立的軍市,更像是一種邊關互市。
北地圈養戰馬三十萬匹,建設九原雲陽,建設北地弛道,糧車日行八十里,建設複線並行的烽燧瞭望塔。
河套的鹽湖,年產湖鹽萬鍾,這是草原食鹽的命脈之一。
圈養牛羊存欄五十萬頭,供馳道戍卒們的肉食,製成肉乾還能儲存做軍糧。
種種建設都是爲了鞏固北方的邊防。
扶蘇看罷這些文書,又覺得如果真的能夠這麼建設下去,北方不僅僅會穩固,還會很富饒。
秦人就是這樣,要不什麼都不做,既然要做就要做大事。
始皇帝的理想是希望這個國家強大,哪怕是在這個過程做錯了一些事,有些事做得不太好。
可兩千年來,人們的理想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這個國家能夠強大。
扶蘇覺得這個理想也包括他自己,身爲大秦公子兼少府令,要以建設國家爲己任。
打開餘下的文書時,扶蘇看到了一個名字,當蒙恬在北地郡設直道,擴張馬場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部落。
而這個部落的首領叫作倮,是烏氏戎族的人,匈奴人稱呼他烏氏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