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

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

少府令的工作是十分繁雜的,扶蘇要看的奏章不少,有些事要及時處置,及時安排。

譬如敬業渠的事,今年的大雪導致敬業渠的渠水結冰,各處豎井需要修繕,各縣需要及時徵發縣裡的民夫去修繕。

關中水系豐沛,但又不這麼均勻,當初渭南就是一個典型。

沒有敬業渠之前,渭南的旱地一眼看不到頭。

每年春種夏收,再到冬至時,各縣都會遞上各自的文書。

在秦任職官吏是十分辛苦的,既要抓大方向,也要抓小事。

先前扶蘇看著幾個縣的文書,任職少府令這兩年來,常看文書,總有那麼幾個縣的人,爲了爭搶水源大打出手。

以前的處理方式都是將鬧事的人都趕走,真要動手私鬥就拿入縣府查問關押。

問題要根治,根治的源頭就在水源,關中水系分佈不均,敬業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扶蘇想要在沛水河挖出一條渠,來解決這個問題。

關中水利工程的開發潛力還是很大的。

即便是建不成大水庫,也能夠多挖幾條河渠,做不到南水北調,至少讓現在的人們多種幾畝地。

丞相府內,在程邈的安排下,丞相府最得力的三十餘個官吏開始忙碌。

寒風吹過關中,此刻的敬業縣。

張蒼自認自己並不是全能的,他只做自己擅長的事,建設作坊羣,建設水力作坊等等這些事,他都丟給了青臂去做。

無它,只因不會。

有了清閒,叔孫通就會在雪天煮茶,張蒼就會蹭茶。

叔孫通已習慣了炒茶,這種手藝如今只有少數人知道,關中絕大多數人都不知炒茶有多奇妙,現如今會喝炒茶的只有辛勝,還有在這裡教書的伏生,以及張蒼,司馬欣,頻陽公。

頻陽公時常來問叔孫通買一些茶葉,那老人家每一次讓家僕來買茶葉出手都是十分闊綽的,幾兩茶葉就給百餘錢。

善於品嚐炒茶以及能喝這種茶的人,就只有這幾人。

聽說當年這種茶是公子身邊的田常侍炒出來的,只不過那位常侍喝過一次之後,就再也不喝了。

喝茶的此間風雅,叔孫通覺得如今少數幾個志趣相投的人知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今天,辛勝,伏生,張蒼,叔孫通,司馬欣幾人坐在一起飲茶,大家都是建設渭南的老人,都能說得上幾句話。

煮茶的是叔孫通,一壺茶水煮沸了,就分給幾人。

張蒼喜喝茶的緣由說起來也是因當初建設渭南期間,那時張蒼還在渭南苦熬。

那是一個深夜,正在深夜寫著文書的張蒼忽聞到茶香,出門就見到泡茶喝的叔孫通,張蒼要了一碗茶,從那一碗開始,他就知道茶葉這個東西了。

那時的張蒼並不覺得喝茶是必需品,直到公子的送來的那些問題。

每每夜裡,見到公子送來的諸多問題,張蒼都是苦思到深夜,忽有一天他想到了在渭南的喝過的茶,他回想起了茶水給他帶來的那種提神醒腦的感覺。

而後,公子每每有問題送來,張蒼就會想要喝茶。

不知不覺,茶就成了張蒼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樣。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茶了,張蒼都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活下去了。

而公子送來的那些數術問題一次比一次難,要知道數術本是張蒼的一種愛好,他雖知自己數術了得,那也看與誰比。

跟尋常人相比,他張蒼自然是數術了得。

可面對一個天賦異稟,學什麼都快得離奇的公子扶蘇,張蒼實在是心力交瘁,而且公子送來的問題,著實是費茶,太費茶了。

張蒼坐在屋內,緩緩飲下一口茶,而後長出一口氣。

司馬欣坐在牀邊,感受著外面吹來的冷風道:“聽說公子這一次又要修渠了。”

老邁伏生臥在溫暖的爐子邊,一手拿著一卷書正看著,他十分喜看公子扶蘇建設國家的高論,但他從來不會參與討論,只會安靜地看著。

叔孫通是一個很聰明的老人家,也十分善於打探消息。

章邯離開之後,叔孫通在這裡好不快活,與張蒼共事,真是這世上最好的安排。

張蒼其人行事規矩少,而且其人能力強,又有些懶散。

光是這一點,就讓叔孫通十分舒坦,不像那章邯不善言辭,又不善交友。

章邯是郡守的時候,叔孫通往往爲各縣的事忙得團團轉,但張蒼不會,對張蒼來說這些小事,他三言兩句就將各縣的縣令擺平了,包括北邊的內史郡,也對張蒼十分服氣。

司馬欣說完一句話,叔孫通就看向了張蒼。

誰知張蒼就自顧自地喝著茶,擺出了一副,你們聊你們的,關他什麼事情的態度。

是啊,公子又要修渠了,只要公子沒說讓張蒼參與,那就與張蒼無關。

在座的,其實都是個中高人。

看遍羣書的伏生老先生,還有辛勝老將軍,唯獨司馬欣是最普通的一個,在這些高人中他普通的都有些不像話了。

見許久沒有人接話,叔孫通就道:“是在沛水修渠。”

司馬欣頷首。

叔孫通與司馬欣說著一些“凡人”應該說的事。

大家都是從渭南最困難的時節,一路走來的老人,自然要團結且互相幫助,說不定將來還能一起爲臣。

叔孫通自然而然要維護這個團體的和諧的,他司馬欣雖然很一般,也沒什麼才能。

但一羣人中,總需要有個踏實辦事的。

再者說愛吃豆腐的人家,都會有一頭能拉磨的驢,不是嗎?

叔孫通笑呵呵地又給司馬欣倒上茶水。

此刻的屋外傳來了熱鬧的話語聲,辛勝終於站起身,打開門問了一句話,他對屋內安靜的衆人道:“戍邊的孩子們回來了。”

言罷,辛勝就走出了屋子,給衆人關上了門。

這是渭南郡第一批在長城戍邊兵役回來的孩子。

稂又一次見到了爹孃,他還帶來了一卷文書,文書上寫著他的軍功,斬首多少,以及幾次衝陣。

這些軍功足夠他得到幾百畝地,養活很大的一家人了,因他甚至被蒙恬提拔到了百長。

辛勝看著這個小夥子,笑呵呵道:“好呀!回來了就好,哈哈!”

稂整個人精瘦了許多,離開時還是一個半大小子,回來時鬍鬚快遮住嘴了。

隨著他一起回來的應該還有不少半大小子,今天是村子裡最熱鬧的一天。 稂回到家中,看著已是泣不成聲的母親,還有已長高了不少的弟弟,他將包袱放在案上,就去見老師叔孫通。

因村子裡的熱鬧,屋內喝茶的衆人早就都離開了,當辛勝老將軍離開之後,司馬欣也走了,在之後餘下的張蒼也走了,只有伏老先生睡在這裡。

聽到外面的屋門被敲響,叔孫通正側臥在榻上,與先前伏生老先生的姿勢一樣,看著手中的書。

敲門的響動又響了兩聲,叔孫通道:“進來。”

木門被推開一道縫,稂邁步走入,見到了正在熟睡的伏生老先生,他忙又將門關上,儘量不讓外面的風灌入。

此刻,叔孫通已在榻上坐了起來,他盤膝而坐,問道:“稂?”

“學生稂,回來了。”

叔孫通微微頷首,道:“北方邊疆如何?”

“如今蒙恬大將軍駐守賀蘭山,匈奴人不會再南下了。”

叔孫通道:“匈奴人不會再南下?”

稂知道自己的言行不對,又改口道:“只要蒙恬大將軍在北方,匈奴人就不敢南下。”

叔孫通道:“這一走就是三年,苦了你們了。”

“學生聽說,隹帶來了上百個學子入關中?”

叔孫通回道:“確實如此,如今就在關中各縣教書,等來年隹說不定能在咸陽任職。”

“任職?”

叔孫通接著道:“公子敬業縣的所有家僕都編入了戶籍,從此你們都是可以爲吏,只要你們得到重用,只要你們有才能。”

言至此處,叔孫通道:“可能是公子想要給世人一個希望,這個希望是隻要人們讀書學到才能,或者是入軍中戍守邊關,就能夠改命。”

敬業縣所有家僕的命運都改變了,他現在是有正常戶籍的人,這是一個十分讓人心動的消息。

“既然你回來了,有一件事要與你說。”

聞言,稂上前一步道:“老師請說。”

叔孫通下了榻,在一旁的一堆竹簡中翻找著,找了好一會兒,從中拿出一卷,道:“看看吧。”

稂接過竹簡,看到竹簡上的丞相府蓋印,將此竹簡打開,看著一列列的文字。

看罷,他低聲道:“公子要在關中大造學舍?”

叔孫通頷首道:“以後關中的孩子都能有書讀,都能識字讀文章,但這需要很多很多的夫子。”

稂道:“只是關中嗎?”

叔孫通道:“看到這上面的蓋印了?”

稂頷首。

“這是丞相府的蓋印,這件事並非只是公子一人決定的,這是丞相決定的,不過……”

話鋒一轉,叔孫通又道:“不過此事丞相肯定也參與了,以後的關中夫子要聽從丞相吩咐。”

等著稂的反應,見他遲遲沒有言語,叔孫通又無奈搖頭。

這個孩子出遊兩年,戍守邊關一年,難道還不明白這卷竹簡中,丞相李斯與公子扶蘇暗藏的真正用心嗎?

是這孩子太過善良,不明白公子扶蘇的真正目的,也不會將公子想得太壞。

叔孫通道:“這其實是丞相李斯的禁私學令。”

聞言,稂愣在原地,他差點沒有拿住這卷竹簡,他雙手捧著道:“這……這是禁私學令?”

在齊地發生的事,稂也聽說了,聽說當初泰山封禪之後,齊魯的博士們都哭紅了眼。

叔孫通看著這個善良的學生道:“怎麼?你看不出來?”

稂搖頭道:“學生看不出來。”

“看不出來就對了。”叔孫通嘆息一聲道:“你覺得公子扶蘇建設渭南有多久了?”

“十年。”

稂回答道。

叔孫通緩緩道:“這就是公子扶蘇的城府,一件事公子想要將它辦成,公子可以爲此籌謀十年,這十年間從一無所有,到稍有起色,再到如今,以前誰也沒有想到我們所做的事,其實就是公子扶蘇與丞相李斯的禁私學令。”

稂聽得越發惶恐,他真的從未這麼想過,他只是覺得他在教書,他所作的事是正確的,他從未想過他所作的事會與丞相李斯有關。

更沒有想過這與皇帝在齊地的行爲有關。

叔孫通笑著道:“公子扶蘇是何等人物,他深知一旦李斯用野蠻手段下禁私學令,勢必會天下人反對,原本應該是嚴酷的禁私學令換一個模樣出現,人們就會覺得這是秦廷的恩澤。”

“一道禁私學令能讓天下人都讀書,這難道不是恩澤嗎?世人會銘記這禁私學令的。”

稂低聲道:“如果人人都可以爲教書夫子,教書夫子都受秦廷調令,何人受什麼樣的老師教導,就能被秦廷錄用?”

叔孫通道:“公子與丞相要消滅的,實則是天下名仕與大賢。”

“孔……”

稂剛要說出口,便當即收住了聲。

叔孫通擺手道:“無妨,是老朽的;老師。”

稂覺得自己說錯話,低下頭。

叔孫通又道:“其實支教令也就是禁私學令,你也不用太吃驚,來年會很忙碌,你剛從北方回來就好好休養,待公子再有吩咐,咸陽會送書信來,你回去吧。”

“學生告退。”

稂又行了一禮。

當走出老師的屋子,稂站在冷風中緩緩吐出一口氣,他想到在瑯琊縣見到的公子,公子應該是一位很好的人。

至少,在稂看來,他覺得公子扶蘇就是他見過最善良的人。

而丞相李斯呢?

稂出遊兩年,去過南方楚地也去過東方的瑯琊縣,更去過北方的長城,他一想到當初與人說起大秦的丞相李斯,人們往往都會退避不言,似乎一說起李斯,就會觸犯秦律。

但不知爲何,稂還是覺得這道“禁私學令,是正確的,也是該做的。”

想到此,稂又懷著堅定的信念,繼續往家中走去。

(本章完)

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42章 劍拔弩張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13章 東去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30章 共同經歷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39章 民夫第47章 貧民入關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41章 上架感言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20章 登山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67章 設宴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77章 棗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65章 選誰都好第67章 設宴第137章 李斯的中年危機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12章 齊魯博士第68章 金車第82章 有關張良第41章 上架感言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8章 立夏的雨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23章 老秦軍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31章 先活下來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127章 務實是一種風氣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79章 善意第138章 岳丈是很好的人第98章 又聞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52章 期盼著糧食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120章 登山第35章 侷促之人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40章 渠中骨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42章 劍拔弩張第54章 蜀中消息第89章 軍報第70章 臘日之前第21章 成果第130章 增兵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8章 立夏的雨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120章 登山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11章 暴雨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55章 學荀子者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42章 劍拔弩張第43章 挖通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87章 田與棗第117章 徐福第53章 刀與火第81章 相會第47章 貧民入關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51章 一定還清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6章 樸素的經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安市| 滨海县| 象州县| 承德市| 和林格尔县| 襄樊市| 石屏县| 八宿县| 耒阳市| 广安市| 禹城市| 宁城县| 凌源市| 洛川县| 荆州市| 昆山市| 绥中县| 南丹县| 商丘市| 娱乐| 凤凰县| 中方县| 大田县| 通河县| 太白县| 平湖市| 和硕县| 潜江市| 长白| 南江县| 遂宁市| 邵武市| 香格里拉县| 商南县| 谷城县| 察雅县| 桃园县| 新邵县| 茂名市| 双桥区| 阜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