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34章 長城之事

一隊接著一隊的人離開關中,出了咸陽橋一路西去。

咸陽橋的北郊幾乎每天都有糧食往北運送。

深秋時節(jié),關中的柿子又熟了。

田安正在咸陽橋邊,挑選著柿子。

鬚髮花白的辛勝道:“這匈奴人不好對付。”

“那也要打,匈奴之患不除,關中難安。”田安提著一籃子的柿子,這些柿子紅彤彤的,光看著就讓人口齒生津。

田安遞給辛勝一個柿子,道:“今年的柿子太多了,吃都吃不完。”

辛勝頷首,關中的柿子都要氾濫了,掛滿了枝頭,撿都撿不完,光是撿柿子都能讓人累死。

田安來咸陽橋下的西渭河邊,耐心的洗著一個個柿子,低聲道:“柿子是好東西,吃不完可以存起來,好糧食都要存起來。”

辛勝吃著柿子點頭,聽田安講這些話,就覺得田安這個內(nèi)侍都快活成一個聖賢了。

不過,這天下的聖賢都快死絕了。

“公子是愛世人的,公子也愛關中這片土地,人們將糧食儲存起來,將孩子養(yǎng)大成人,這片土地多好啊,有著吃不完的糧食,就連柿子都快爛在枝頭,也沒人去摘。”

田安說著說著,語氣多了幾分憎恨,他又道:“若邊患有難,我也要去長城,戍守長城。”

辛勝跟在一旁,將柿子稍稍剝皮而後整個放入口中,熟了的柿子很好吃,不用費牙齒,只要在嘴裡含一會兒,就可以嚥下去了。

咸陽橋的前橋下石碑,還有石刻,那是二十二年,少府記錄的建設橋的記錄,其中就寫著丞義公子扶蘇。

而在渭南的敬業(yè)渠邊,還有一塊石碑,石碑上的石刻記錄著,二十一年,公子扶蘇宣造。

包括運往邊疆兵器,潼關的城池,渭南各縣的路或橋,都刻有公子扶蘇宣造,因整個渭南幾乎都是公子扶蘇重新建設出來的。

包括瑯琊的船塢與新修的瑯琊縣。

也正因如此,人們會記得公子公子扶蘇爲關中所做這些事,這既是責任,也是一種熱愛。

因此,公子愛世人。

田安不懂孔子或者孟子的那些話,公子曾說過一句話,叫微言大義。

微言大義出自公子之口,丞相李斯覺得應該寫下這句話,讓這話教給更多的人,正值丞相李斯近來在廷議上幾次提及了禁私學,廢儒服。

田安覺得這關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應該與他一樣,根本不懂孔孟的學說,不懂什麼公子所言的微言大義。

這關中絕大多數(shù)男人都只知道耕種與打仗,這關中絕大多數(shù)女人只知道農(nóng)桑與養(yǎng)孩子。

田安道:“公子說過,關中的人很簡單,管好關中其實並不難。”

深秋的風吹過,兩位老人家並肩走過咸陽橋,一路走回咸陽城。

看著時辰近了午時,田安加快了腳步,走入了咸陽城。

辛勝找田安要了幾個柿子,再去路邊的食肆吃了一頓飯食,也去了他自己的家中。

今天與田安是在咸陽橋邊偶遇的,咸陽橋邊的集市越發(fā)熱鬧了。

一道文書從咸陽城,一路送到了華陰縣。

這是丞相府送來的文書,司馬欣任華陰縣令的同時兼任大荔與潼關兩地的縣令,丞相府給了一個官職,亦是郡丞。

一個郡有兩個郡丞很少見,章邯離開渭南,張蒼代爲主持渭南建設事宜。

但渭南六縣事務繁多,需要有人分擔,這個位置是張蒼向丞相遞交的奏疏,而且是公子扶蘇答應的。

司馬欣這些年踏踏實實經(jīng)營著華陰也算是頗有成效。

今天,張蒼帶著司馬欣來到了潼關。

以前的潼關只是一個很小的村縣,甚至一部分都是華陰縣的所管。

張蒼道:“華陰與潼關包括大荔都交給你經(jīng)營。”

司馬欣行禮。

張蒼看到司馬欣乾瘦的骨節(jié),這人還是一如既往的瘦,瘦得都讓人不忍直視了。

張蒼與他走在渭河邊。

在潼關城前有一個集市,這個集市上往來的商客與各縣之民衆(zhòng)多,這裡是除了咸陽橋外,近來最繁華的集市。

公子扶蘇的眼光是極好的,一眼就看中了此地的位置,這種位置只要稍加建設,甚至不用人去經(jīng)營,它自然而然就會繁華起來。

這座城關,是函谷關之後,關中的最重要的一道屏障。

走到潼關城前,張蒼道:“我回商顏山了,餘下的事就交給你了。”

司馬欣行禮送別。

等張蒼走遠,司馬欣獨自站在潼關城前,這座城池的城牆很高,走入城內(nèi)能夠見到寬敞的街道,如今這座城內(nèi)居住的人並不多,顯得有些空。

公子讓青臂建設了這裡,而此地現(xiàn)在是空白的,往後會怎麼樣,要如何建設,就可以大展拳腳。

司馬欣頷首,他覺得這就是公子扶蘇與張蒼給了他一個大展拳腳,展現(xiàn)能力的機會。

當天夜裡,司馬欣就將他那嚴厲的妻子與兩個懂事的孩子接到了潼關城。

潼關城的縣府很大,平日裡這位嚴厲又刻薄的妻子,也難得有了笑容。

他司馬欣靠著祖上是老秦人,並且是靠著父輩老秦人宗族的關係,得到了一個縣吏的位置,一步步至今,人到中年做到了縣令。

在咸陽的官吏看來,可能縣令一職並不高,但對司馬欣這樣的人來說。

他能成爲一地的縣令,已是宗族中的同輩人需要仰著頭看的人了。

現(xiàn)在他成了郡丞,而且是關中的郡丞,地位比之以前更高了。

曾經(jīng),司馬欣很羨慕章邯。

當年王賁讓章邯輔佐公子扶蘇,改變了章邯的命運。

而現(xiàn)在,他司馬欣靠著多年的苦守,也成爲了郡丞,因此公子扶蘇是一個看功勞來升遷人的,而不是通過喜好。

韓非曾說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國家能否強盛,與法制有關。

一個國家的動亂根源,往往與國君偏私有關。

司馬欣認爲,公子扶蘇曾說韓非是他的老師,的確……公子有一個很好的老師。

這一刻,司馬欣同樣無比認同韓非的理念。

正值黃河的汛期,又有一車車的書被運入了咸陽城,這些書都被送入了呂不韋的舊宅,而公主陰嫚住進了這座宅邸,並且將此地賜名書閣。

書閣是一個藏書地,有傳言說公子扶蘇與丞相李斯欲收天下之書,以一統(tǒng)禮教。

丞相府內(nèi),公子高站在府門口,等著兄長的召見。

現(xiàn)在的公子高已長高了許多,這個孩子如今年有十七了。

丞相府的不少官吏忙碌往來,見到這位公子紛紛行禮。

一個時辰之後,稍有空閒的扶蘇見到了這個弟弟。扶蘇道:“想去打仗?”

公子高道:“兄長,高已有十七,該去打仗了。”

“你可以不去的。”

言罷,扶蘇又見他倔強的站在原地,道:“我與丞相,還有太尉商議過,往後傅籍的年齡延後到二十歲。”

公子高道:“父皇還未下詔命,大秦的傅籍年紀還未真正延後。”

這弟弟竟然還犟嘴,扶蘇擱下筆,注目看著他。

公子高低下頭,又改口道:“兄長,高知錯了。”

這一幕看得一旁的程邈笑了,公子一個眼神就能讓公子高老實。

扶蘇道:“你與父皇去說,父皇答應你去,我也不攔著。”

“兄長,正因高知道父皇絕不會讓我前往戰(zhàn)場,纔來向兄長請命。”

扶蘇低頭看著文書,沒有開口說話。

公子高梗著脖子,不知該如何繼續(xù)向兄長請命。

他心中暗想:“果然先前準備的諸多言語,竟然在兄長面前一句話都說不出,什麼保衛(wèi)國家,他們這些公子也該像老秦軍那樣征戰(zhàn)沙場,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準備了許多,現(xiàn)在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兄長的身上已有一種父皇身上纔有的氣場與威嚴,這讓高即便是站在這裡,都覺得很心虛。

扶蘇道:“大秦的軍制嚴格,不能隨意增減兵員,每個人都要在軍中登冊造案,由各縣徵發(fā)民壯,你以爲這都是兒戲嗎?說去就去?”

“高……高知錯了。”聽到兄長的話語,

言罷,公子高都不敢擡頭去看兄長的方向,快步離開了丞相府。

到了府門口,他停不下腳步,閉著眼神色痛苦,如果這個時候回去了,肯定會被老師取笑的。

正巧,程邈走出了丞相府的大門,他道:“其實公子近來忙於國事,顧不上別的事。”

“嗯……”公子高回身,行禮道:“高,見過程御史。”

程邈笑道:“軍中軍紀嚴明,自然是不能隨意增減人手,不過最近公子欲行支教之事,公子在渭南師從叔孫通,學得如何?”

公子高回道:“不敢說最好,但求無錯。”

“比之那些支教的夫子如何?”

“高……該不會比他們差。”

“那就對了。”程邈又道:“可以去西北支教,不去軍中便好。”

聞言,公子高眼神一亮,就要行禮答謝,卻見程邈離開了。

當這位公子再一次走入丞相府,過了片刻便帶著通關的文書出來,一路回了咸陽城的書閣。

程邈覺得公子的弟弟還算靈醒,比之公子扶蘇差太遠了。

公子扶蘇像是一個天生就能從政的人,而公子高則是一個比尋常孩子更出色而已。

到了夜裡還點著燈火,公子扶蘇與丞相李斯匆匆離開了丞相府,去了章臺宮。

夜裡,扶蘇與丞相李斯一起來到章臺宮前。

公子扶蘇是丞相李斯最驕傲的弟子,這世上應該沒有人能夠讓丞相如此驕傲了。

得到召見之後,扶蘇與李斯走入大殿。

殿內(nèi)放著一個巨大的沙盤,沙盤上還有一個長城,這是依照長城造出來的,其中的細節(jié)都與真實的長城一致。

夜裡黑暗的大殿內(nèi),燭臺的燭火照著這個大沙盤,也照在始皇帝的側(cè)臉上。

“高要去西北?”

“他去支教。”

嬴政道:“也好,這孩子需要歷練,往後將閭他們也去西北的苦寒地守個三五年再回來,扶蘇你安排就好,不用稟報朕。”

扶蘇道:“兒臣領命,若去了西北還不成器,就不用回來了。”

嬴政沒有反對,而是點了點頭。

李斯站在邊上,原來公子的教導比皇帝更嚴厲。

李斯都覺得他教李由,太過寬鬆。

嬴政的目光看著長城道:“當初你向朕建議,在烽燧儲備糧食,如今各地的烽燧都有上萬石糧食存放著,即便是後方糧食運送不濟,烽燧的糧草都足夠?qū)⑹總兂杂靡粋€月。”

又往沙盤上走了兩步,嬴政的目光銳利,看著城牆邊建設的塹壕與城牆上的青銅弩機,並且增設烽燧,五里一燧。

“現(xiàn)在的上郡有多少兵馬?”

李斯道:“戰(zhàn)兵三萬,騎兵兩萬,弩機萬具,八萬屯民。”

青銅弩一直是大秦的利器,現(xiàn)在始皇帝將這些弩放在了長城上,用來對付匈奴人,並且挖深了塹壕,對付匈奴騎兵。

扶蘇看向長城的西側(cè),這座沙盤的西側(cè)拖延到烏鞘嶺。

始皇帝每每看向長城,眼神都是極爲堅定且有著怒意。

這與公子扶蘇的眼神一致,一旦長城一破,不出三天,匈奴騎兵就會直入關中。

李斯與公子扶蘇在章臺宮,向皇帝稟報了長城的準備事宜。

關中的秋季往往很短暫,今年又是一夜之間入冬。

北方的草原上,一隊騎兵正策馬而過,領頭的正是蒙恬大將軍。

這支隊伍從草原一路策馬回到了長城下,西北寒風呼嘯,夾雜著冰粒,冰粒落在臉上痛得如同刀割。

齊魯博士周青臣見到了回來的大將軍,他道:“大將軍,狄道口的章邯將軍讓人送來了一車兵器。”

蒙恬策馬走入城關內(nèi),翻身下馬,取下了鐵盔。

這位大將軍的神色有些疲態(tài),可雙眼明亮,走到火把下,他見到了一筐鐵器。

周青臣道:“蒙大將軍,這是槊與馬鐙。”

蒙恬提起一柄長槊,當場試了試重量,舞動了兩下,道:“好兵器!”

城關外又傳來了馬蹄聲,來人是一副匈奴人的裝扮,他自然是秦軍,是深入草原查探匈奴人的探子。

來人翻身下馬,稟報道:“大將軍,匈奴人後撤了十餘里,盤踞河套以北。”

蒙恬手裡還握長槊,神色冷峻道:“寒冬時節(jié),行軍能凍死人,匈奴人不來,全軍都在烽燧內(nèi)過冬。”

周青臣還穿著一身齊魯博士的衣裳,他恨恨地道:“對,凍死他們纔好。”

第51章 一定還清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94章 墨子有言第94章 墨子有言第93章 認真的人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99章 頻陽公第26章 一老一少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44章 鞭子與刑具第93章 認真的人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34章 長城之事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70章 臘日之前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64章 選擇第81章 相會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67章 設宴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20章 老秦人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chǎn)第27章 封賞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81章 相會第74章 回咸陽第128章 驪邑第68章 金車第53章 刀與火第98章 又聞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37章 李斯的中年危機第43章 挖通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144章 鞭子與刑具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47章 貧民入關第20章 老秦人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81章 相會第42章 劍拔弩張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26章 一老一少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35章 侷促之人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51章 一定還清第71章 秦人古都第6章 樸素的經(jīng)驗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94章 墨子有言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18章 叔孫通第146章 立夏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53章 刀與火第125章 反秦的項氏第66章 公子很現(xiàn)實(加更)第146章 立夏第113章 東去第40章 渠中骨第135章 北伐第66章 公子很現(xiàn)實(加更)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86章 羣鹿第93章 認真的人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129章 戰(zhàn)爭預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汉市| 台南市| 巴南区| 扶余县| 临颍县| 黄梅县| 东安县| 凤山县| 南雄市| 开平市| 建平县| 邯郸市| 丹棱县| 田阳县| 苏州市| 中西区| 辛集市| 汉中市| 澄迈县| 新密市| 沧州市| 衡阳县| 左权县| 上饶市| 图片| 西乡县| 松阳县| 巴东县| 隆回县| 唐河县| 阳东县| 扎囊县| 辽阳县| 禹州市| 梁平县| 思茅市| 天峻县| 巍山| 辽中县| 曲周县| 衢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