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九五章 殖民主義者的嘴臉

皇帝陛下的龍舟,在萬歲聲中駛離張家灣碼頭,沿著運河開始他的第一次巡幸之旅,噴吐黑煙的明輪蒸汽船,在一片綠色中緩緩向前,岸邊護駕的大軍騎馬跟隨……

這艘船並不快。

內河平底船,落後的明輪動力,也不可能快了,哪怕在運河南下的順流中也只不過能跑出二十來裡的時速。

甚至還不如那些護駕的排槳蜈蚣船。

但它終究開啓了嶄新的未來,一個屬於機械的未來,再說它只要不壞,只要煤炭足夠,可以一直跑下去,實際上今天它就能到新城。

同樣這趟也讓皇帝陛下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帝國,不過這個帝國已經開始了真正的改變,在過去的近一年裡,順天府各地的土改都已經完成,雖然因爲工作量太大,北方的土改完成總量不足三分之一,但至少京城周圍一直到冀東這一塊真的全部完成了。

所有土地,無論皇莊,官田,衛所田產,民田,統統進行了清丈,然後根據同時統計出的農業人口進行分配。

至於非農業人口依然不在分地範圍。

不過他們願意墾荒的也隨便,開墾出來的土地就近納入民兵莊子管理,但可以獲得一輩子的免公糧。

真的一輩子。

從他們的子孫繼承後開始交。

田賦,丁銀,徭役折銀,各種寄生在土地上的苛捐雜稅也統統取消,北方和江浙一樣就是交公糧,正式設立鄉一級的政府機構,所轄村莊的公糧由村長組織起來交到糧站,村長依然是村莊自己選。交到糧站之後就與農民無關了,由糧站負責剩下的,無論糧站的運輸成本還是損耗,都是糧站自己的事,而糧站系統一級級向上,最終直到九千歲親自管理的糧食局。

內官衙門。

九千歲兼任糧食局提督太監。

戶部不再負責這個,但工商業稅收歸戶部。

而貨幣權掌控在鎮南王手中,他的人民銀行同樣代理整個大明境內的鑄幣發鈔權。

不過地方官員依然迴歸文官體系,由吏部繼續任命官員,只不過原本到縣的任命擴大到鄉,但科舉制度進行改革,不再只是八股文考試,而是分文工農商醫五科來考。今年各地就開始按照新的科舉選舉人,秀才功名依然也有,但不再考八股文之類,只要能寫出三千個字,那就可以獲得秀才功名,反正什麼待遇也沒有,就是個考舉人的資格而已。

秀才多如狗,舉人滿地走的時代就這樣到來。

其實鎮南王是要兩千個字就行,內閣據理力爭之後才增加到三千。

兵部依然存在,只不過改成管理全國的民兵體系,另外軍隊的人事任命,編制,裝備這些都依然歸兵部,但軍隊指揮權歸大都督府,原本的五軍都督府重新迴歸大都督府。

原本就是這樣。

只不過朱元璋覺得他徐大哥的大都督權力太恐怖,所以爲了分權改成五軍都督府,而天啓他兄長自然要回歸大都督府。

而原本大都督府和兵部的分工也差不多如此。

這個制度很科學。

而刑部和大理寺,都察院職權重新明確,三法司的職權向現代靠攏,審判權收歸大理寺。

禮部依然負責科舉,只不過多了些部門,畢竟現在考五科了。

工部的重要性提升,因爲接下來基礎建設歸工部。

這一點很重要……

新城。

“陛下,對於那些饑民不能單純的賑濟,咱們必須得從長遠打算,畢竟這場天災會持續很久,所以最關鍵之處還是水利建設。”

楊信說道。

緊接著他拉開了身邊倉庫的大門,裡面彷彿山海關的城牆般,無數罐頭摞起來的城牆展現在他和天啓的面前。

“以工代賑,由朝廷提供糧食和罐頭,召集饑民青壯,甚至部分駐軍,在陝西各地修水利,那裡也不缺造水泥的原料,咱們就在陝西各地就近建水泥廠僱傭饑民燒水泥,另外抽調那些技術好的工匠,在陝西同樣辦鐵廠,最後用鋼筋水泥來修水壩。

關中幾條主要河流都可以修。

只要在這些河流築壩修渠引水,關中至少可以增加兩百萬畝水澆地,古人尚且能以水利使關中千里沃野,咱們也一樣可以。”

他說道。

“但若真如大王所說,兩百萬畝也沒什麼用,關中原本就有廣惠等渠,可灌溉近萬頃,再增加兩萬頃也依舊杯水車薪,以臣之見,還是趕緊學泰西人向海外遷移。臣出去走了這一趟,才知道外面的土地多廣闊,富饒,南洋土地皆一年三熟,雖然土人耕種不得法,但一年之收穫依然勝於江南。

自大明南下,南洋堪稱沃野萬里。

且多數都是人煙稀少,縱使有人也不過是些未開化野人,以大明目前之百戰雄師,一旅之軍足以滅其一國,若以一軍之衆南下,南洋無可敵者,之前莽應龍作亂朝廷至今未能討平,只是因那緬甸路途遙遠。但那是自雲南進軍,臣此行中途經沙廉,此地既莽氏之後背,距離東籲僅僅四百里,且一路無山川阻隔,有河流通航直抵東籲。

沙廉一帶雖臣服莽氏,但卻與其族類有別,乃之前大古喇宣慰司遺民,對大明忠心尚存。

緬甸可一戰滅之。

單單東籲之地,就足以容整個陝北人口。”

天啓身旁的李之藻說道。

這位用了近三年時間,遠航數萬裡的老人,不但沒有被海上風浪摧毀,反而看上去更有精神了。

更有侵略精神。

事實上他後面有人,在楊信公開了自己的土地政策後,南方士紳們已經迅速由擴張的反對者,變成了堅定的擴張主義者,而目前大明還稱得上敵人的,也就是建奴和緬甸。建奴已經跑到倭國去了,根本不需要再討伐,甚至黃臺吉連漢城都拋棄,只保留釜山一帶小塊控制區,這時候朝鮮國王已經回到漢城,不過整個漢城幾乎變成鬼域。

據說最終統計之後還剩四百戶。

實際上整個朝鮮目前重新統計的戶數不足四萬。

在鎮南王組織下,大批援朝民兵已經開始向朝鮮遷移,預計今年就能遷移過去一萬戶,鎮南王的口號是十年內,讓朝鮮恢復二十萬戶。

當然,民兵不歸朝鮮國王管。

那麼剩下還有討伐理由的,也就是緬甸了,包括雲南的黔國公也支持,不過沐啓元已經死了,他被鎮南王的政策激怒,要帶領雲南的忠臣義士討逆,他媽也是個狠人,不想自己的一堆兒女孫子孫女都被這個腦殘害死,所以一咬牙給他灌了杯毒酒,現在的黔國公已經是他兒子沐天波,只不過今年才十歲,沐家實際上老太太說了算。

他家當然支持向緬甸進攻,到時候搶到的地盤可以挑塊好的,然後向楊信請求做自己的封地。

天啓看著楊信。

“陛下,南洋雖好,就是這瘟疫頗多,陝西人去了恐怕不用打仗,先得病死近半。”

楊信說道。

“老朽並非說要將陝西人向南洋遷移,咱們這次討伐緬甸自然還是要用雲南兩廣的兵,但卻可以用這一戰,使得國內軍民皆知南洋富庶,打完必然要留下人駐守,這就可以從兩廣福建雲南遷移民兵過去。更何況要海運大軍徵緬,沿途必然要建設軍港,這樣沿途還可以遷移一部分民兵,咱們已經有了西貢,但海運士兵無法航行太久,需先至北大年,那裡已經有不少大明商人。

再至龍牙門。

此處正可立軍港控扼海峽,原本舊港宣慰司就在其南邊。

再至棉蘭,此地亦富饒,再至亞奇,此地人口頗多,再北至海中一大島,此地爲倮人所居,此地雖不甚富饒,但卻可補給淡水,而且島上也頗有些奇珍異寶之類。

臣以上所說間隔皆在千里左右,非已有之港口既富庶可移民之地,一處先駐上一旅民兵,就在兩廣福建各地招募,無非給些銀子補償,陛下再賜予些封賞之類,總會有人動心,只要他們去了,而且定居下了,那這些地方的富庶自然會吸引更多人自己過去。

咱們再從陝西遷移民兵填充他們留下之地。

鎮南王既然總說恢復太祖之業,太祖是如何移民實邊的,鎮南王總不會不知道吧?至於瘟疫之類也沒那麼可怕,咱們有的是醫生藥品,那些泰西之人根本不通醫藥,至今有病還放血治療,或者飲符水,甚至以白糖爲藥,這樣都敢遠航數萬裡開拓疆域,咱們大明百姓爲何如此金貴?

泰西人各國雖不似大明冬季嚴寒,但英格蘭,丹麥諸國也差不多近於淮南,他們都能到夏季比廣東更加炎熱之天竺,建立一個個貿易站,從未害怕過什麼瘟疫,我大明就爲何懼怕什麼瘟疫?披荊斬棘終歸是要死人,可死了的人可以爲後世子孫爭來一塊沃土,可惜當年鄭和下西洋之時,未能效仿泰西人殖民之法爲大明開拓萬里疆域。

若從鄭和時候就如此,那這東方哪還輪得著泰西人。

鄭和下西洋時候,他們連可以繞道好望角都不知道,更別說美洲,鄭和死的那一年,他們還以爲摩爾人的沙漠就是世界的盡頭,到咱們這裡只能沿著陸地一直向東。

我們錯過了當年。

但我們不能再錯過這一次了。

再晚這個世界就沒我們的份了,泰西幾乎所有能出來的國家,都在拼盡全力向外搶奪一塊塊殖民地,連瑞典人都在向我們這裡。”

李之藻說道。

古二爺派出的提前了的哥德堡號,已經到達舟山並停泊那裡,實際上這時候各國使節都到了,只不過按照規矩,他們都得先到南京去,然後乘坐運河船北上進京覲見大明皇帝。至於最早到達的奧地利使節,這時候已經返回澳門,大明皇帝陛下隨隨便便賞賜了他們些賜物,但這些賜物已經足夠讓他們激動的顫抖,他們將在今年秋天乘坐葡萄牙商船返回。

“瘟疫之類的確麻煩,但終歸可以解決,朕會下旨醫學院,對南洋常見的疫病研製對癥良藥,莽氏作亂至今已近一庚子,若再不討平朕何顏見神廟?”

天啓說道。

既然這樣鎮南王也只好遵旨了。

左右也不是什麼大事,目前大明水師早就已經把龍牙門以東當澡盆了,而南洋公司的貿易站最遠也到了印度西海岸,更別說這些年楊家建造了無數的新式縱帆船,這些足夠運輸一支兩萬人級別的軍隊登陸沙廉,並且維持向東籲的大規模進攻。

緬甸而已。

就算莽應龍活著都扛不住這時候的明軍,更別說這時候東籲已經走下坡路。

就在君臣說話間,後面一隊四輪馬車駛來,那些工人迅速從這座倉庫裡面搬出一個個沉重的馬口鐵罐頭,然後裝上這些馬車,他們將一直送到京城,這時候從天津到京城的新式公路已經建成,完全可以通行四輪馬車。而在京城一批早就等待的駝隊,將馱著這些罐頭前往遙遠的陝北,鎮南王的佈局在這一刻終於展現出了價值……

去年就展現出了。

因爲給楊家送油而膨脹起來的陝西駝隊,在去年下半年完全支撐起了西北的各路大軍,絕大多數物資都是他們運輸的。

“將朕的龍舟也裝滿!”

天啓突然說道。

“陛下,有這些馬車足矣。”

楊信趕緊說道。

“也算朕爲陝北百姓盡一份力,回去咱們再多造幾艘,以後這運河上都改用蒸汽船來運輸。”

皇帝陛下說道。

就這樣皇帝陛下的龍舟也裝滿了罐頭,逆流而上駛往京城。

當然,這裡這不過是一個倉庫而已,就在此時灤南的一個個楊家莊子裡,一座座堪稱戰略儲備庫的倉庫打開,一個個沉重的馬口鐵罐頭被裝上馬車,開始運往京城。而在京城那些駝隊已經開始啓程,馬匹,駱駝,驢子,騾子各種牲口背上裝滿糧食和罐頭,開始踏上它們的漫長旅程。

大明朝的天災模式開啓。

wωω?tt kan?¢ Ο

大明朝的救災模式同樣開啓。

第四九六章 敵人的敵人第三九四章 這是一個陰謀第二七五章 皆大歡喜第六六二章 一隻披著羊皮的狼第三五五章 野豬皮的捲土重來第三三二章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第二五零章 能做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榮幸啊第二九四章 繼續逼良爲奸第二四五章 身既死兮身以靈,子魂魄兮爲鬼雄第三六四章 救救孩子第三十七章 我該怎麼玩弄你呢?第三一五章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第一六五章 狗男女第一零八章 楊某就不喜歡留隔夜仇(五更完成)第二八一章 大明劫第四九八章 抗明統一戰線第六十八章 若有不幸,汝妻子吾養之!第六四三章 崇禎,魏忠賢與張嫣第四零零章 生了,皇后生了第五三七章 最後通牒第二五一章 出大事了!第七十四章 小錘錘捶死你!第五六五章 這羣土匪第四一五章 殺第三五零章 大明之民主典範第六五一章 信王之野望第二七六章 孫督師,你想做奸臣嗎?第五三五章 回不去的主聖臣賢第三四一章 反楊聯盟第一五零章 一言不合就滅門第二七一章 快,快跪下迎接第二零八章 拉清單啦!第六零六章 最毒婦人心第五八九章 瀛國公九千九百歲第五九二章 雷霆之怒第四九八章 抗明統一戰線第六六二章 一隻披著羊皮的狼第二二三章 真正的勇士,要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第三九五章 家有悍婦第九十七章 我們之間是純潔的第六九二章 擴張第四三三章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第六八九章 滿門忠烈衍聖公第六七七章 繁華落盡矣第四三一章 進過詔獄的人覺悟就是不一樣第五八三章 庶民的勝利第一七二章 我再給大家吟一首大風歌第一一二章 最後的戚家軍第六二五章 江浙人民志願軍第五章 萬曆四十七年第九十五章 五君子事件第五零八章 亂江南第四十五章 做人不要那麼囂張第六五零章 陛下,您怎麼醒了?第一三四章 福星高照第五六二章 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第四七五章 俠客行第十八章 你對我有什麼企圖?第四八九章 九千歲的春天第四零九章 打土豪分田地啦第一二零章 我爲孔廟流過血!第四零九章 打土豪分田地啦第五五一章 分崩離析的大明第六九零章 游擊隊之歌第六六一章 男人,就是要對自己狠一點第三八四章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第五三二章 王師北定中原日第二一四章 正義力量在行動第五七八章 歷史的車輪第四六五章 袞袞諸公不如屎第五二零章 排隊槍斃第七十一章 兩個騙子第一八五章 年輕人,你還太單純第一一九章 扶明滅虜,蕩寇殺胡第六七五章 鄉賢們的哭泣第四三五章 一座城市的毀滅第三七七章 收割第二十一章 念往昔,繁華競逐第一七七章 瘋狗鬧南京第二八八章 分化瓦解第三一八章 引寇,引寇!第二二一章 炮打青蟲第四十二章 楊氏百科全書第五五三章 南京保衛戰第五四二章 十萬人公審大會第五零九章 又打土豪分田地啦第八十八章 梟雄第三九九章 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第四六八章 小人物的掙扎第四七五章 俠客行第五零五章 歡迎楊都督駕臨江南第五九五章 南京武德衛俘獲北京武德衛第八十一章 全民皆兵第三八零章 恨不相逢未娶時第六八七章 史可法大戰吳三桂第二八八章 分化瓦解第五一四章 陳圓圓的小確幸第一零三章 強搶民女啦!第一五二章 這是要搞大事情啊!第一五五章 人民的洪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汉市| 泸州市| 嵊州市| 盖州市| 峨眉山市| 定襄县| 新平| 安平县| 扶沟县| 南平市| 承德市| 西丰县| 连城县| 定州市| 阿合奇县| 潼南县| 平泉县| 娄底市| 营口市| 称多县| 云霄县| 靖边县| 高淳县| 康乐县| 达日县| 芦山县| 资溪县| 墨江| 南雄市| 海盐县| 璧山县| 永州市| 新绛县| 咸阳市| 逊克县| 萍乡市| 拉孜县| 鞍山市| 齐河县| 丹东市| 建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