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20章 大論諸先賢

五品以上官員才能發言,那整個奉天殿前都沒有多少官員能出聲了。

李顯穆先向皇帝行禮謝恩,而後轉身向諸臣。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有激動、有厭惡、有漠然、有複雜、有好奇,各不相同。

最後這些眼神紛然化作了羨慕和嫉妒。

能在此時此刻首作發言,如何能不讓人豔羨,傳遍天下時、記載史冊時,這份特殊必然引人注目。

二十七歲,二品大員,列於次九卿之位,甚至馬上就要登入九卿,面如冠玉,風流俊逸,出身高貴,深受聖眷,秋風獵獵,揚起他的衣襬。

“陛下命我首作言,我不敢信口,還請諸位靜聽。”

李顯穆左手持笏板輕拍右手,作沉思狀,“文廟之事,由我向陛下進言,以有今日之局面,其根由是爲了壓一壓文人儒士中,只重道統,不重社稷的不正之風。

但我想說,我們今日所選的畢竟是文廟人選,而不是歷代功臣廟人選、歷代忠烈廟人選。

有些人自然忠誠昭昭如日月,可卻是不學儒門經典的武將,如此便不能列在其中。

還請諸位謹記這一點。”

這番話得到了衆人認同,這也是文廟和武廟最大的不同,這兩座廟的全稱是文宣王廟和武成王廟,不是文臣廟和武將廟。

但尷尬的地方在於,武廟真的變成了武將廟,而文廟卻是一座儒廟。

所以越對比越不對勁,武廟裡面都是真神,文廟裡面則一堆濫竽充數的三無。

“文廟四聖十哲,以孔子開闢以後,開創大道的爲第一,未曾開創大道而能夠三不朽的爲第二,其餘爲第三,諸位可認可我此言嗎?”

李顯穆環視衆人,有人振聲問道:“敢問守正公,何謂開創大道?”

“孟子!”李顯穆毫不猶豫,“孔子鑄造了儒門的魂,孟子鍛造了儒門的氣,‘義’之一字,從孟子後,深入骨髓,甚至遍及了天下所有人心中。”

“敢再問守正公,太史公作傳,諸子排名,獨以孟子、荀卿相提並論,及慎子、公孫子、屍子、墨子之屬,僅附見於孟、荀之下,蓋自週末歷秦、漢以來,孟、荀並稱久矣。

荀子又當列在何處?”

此言一出,人羣便響起一陣議論紛紛,荀子在先秦、秦、漢時期都很有名,在聲望上和孟子並駕齊驅,但是漢儒崩潰,荀子地位一落千丈,而孟子則越來越高,尤其是從唐朝開始,韓愈大肆推崇孟子,其後宋儒接力,一步步將孟子推崇到亞聖的地位。

“荀子之道,博大精深,其人自是儒門大才,然有二弟子,李斯、韓非,俱爲法家,可知其道偏頗,失卻中正之理,立言不足以和孟子並列,又無殉國效死之德,無執掌中樞之功,可列入七十二賢,不可爲十哲。”李顯穆毫不猶豫的講出自己的看法,讀書人很多人都讀過荀子著作的經典,誰都知道他的確厲害,在儒門中是一等一的,但現在所有人學的都是四書五經。

四書是什麼?

《大學》、《中庸》、《論語》以及《孟子》,換句話說,所有人都是孟子的徒子徒孫。

荀子學問再高,但雙方走的路是不同的,他又怎麼可能在這裡得到聖位呢?

況且荀子教出了兩個法家巨頭,其中一個還是法家集法、術、勢三者大成的法家聖人,這能讓荀子列在十哲之上就有鬼了。

李顯穆不可能同意,天下人也不可能同意。

李顯穆又感慨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寥寥十六字,道盡了儒門傳承,仁義一體,孔孟一體,至聖亞聖,不可分離!

所以孟子以立言而爲聖人,所謂四聖,也只餘下這一位,再不復四聖之名!

文廟主祀孔子,配享孟子,不可變!

諸位以爲然否?”

殿前一時寂靜,而後有重重聲音如浪潮般此起彼伏而響起,“然也!”

孔孟二人列在文廟之頂端,讓士人心中稍安,即便這座廟再改變其中人選,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座供奉儒家聖人的廟宇。

三五重浪捲過後,才漸漸平歇,方纔那高聲詢問之人也默然退回列中,李顯穆掃過一眼,並未在意這個奇怪的小插曲。

方纔他列出第一、第二、第三時,是有一個心機的,立言的標準提到孟子後,同樣只有立言的朱熹就有些不太夠了,那朱熹若是想要入十哲,就需要開後門,李顯穆狀若不經意間掃過皇帝所在的位置,這麼好的施恩之事,自然要留給皇帝。

收回這些思緒,李顯穆再次說道:“方纔所言諸位既然沒有意見,那接下來所推舉的先賢,立言、立功、立德三項皆要無可挑剔外,最重要的是,有爲國盡忠之心,有爲天下社稷而敢死之意。

我在此舉幾個例子——

諸葛武侯爲大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是漢朝士大夫氣節的化身。

韓文公上諫迎佛骨之事,若非唐朝諸宰相爲他求情,必死無疑,韓文公明知會死卻不畏懼,這是對唐朝社稷有忠貞之意。

范文正公宦海浮沉,曾高居廟堂爲宰相,也曾遭貶而流離州府,卻不曾有懈怠,寫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真卓然爲天下楷模也!

文忠烈公臨危拜相,跋涉於艱難險阻之中,經營於顛覆流離之際,志專恢復,屢折挫而不移心,切報君濱,顛危而不變,國亡被執,繫獄累年,蒙元誘之以大用而不從,挾之以刀鋸而不屈,卒之殺身成仁。

其所作《正氣歌》,爲天下讀書人所必唱和也,聞之不感同身受而立志效國者,不忠!

此四人,乃我大明建立之前,爲漢、爲唐、爲宋,名列中樞,盡忠而願效死者!

欲入十哲,先觀此四人也!

諸君以爲然否?”

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59章 榮耀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219章 我要做權臣!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66章 陛前問罪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90章 五年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25章 儲君之位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20章 千里孤墳第219章 我要做權臣!第168章 日本第60章 皇帝后悔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6月底病中隨筆第211章 氣殺第23章 格物大道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58章 道衍和尚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99章 哀榮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207章 劍指文廟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40章 李祺教子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212章 治家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33章 英雄狗賊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217章 累累富貴,皆爲血淚第163章 入宮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93章 官逼民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隆县| 绵竹市| 嘉黎县| 遂川县| 兴业县| 宁晋县| 密山市| 藁城市| 黔江区| 汶川县| 印江| 武川县| 印江| 若羌县| 土默特左旗| 界首市| 洪泽县| 铁岭市| 彩票| 申扎县| 图们市| 通化县| 吉木乃县| 武宁县| 股票| 北碚区| 时尚| 衡阳市| 黄山市| 吉木萨尔县| 博爱县| 岳阳县| 沁水县| 海丰县| 古交市| 四会市| 平遥县| 铜山县| 湾仔区| 海原县| 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