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15章 商議朱熹

朱棣說暫時擱置,不是簡單擱置三兩日,改組文廟人選是涉及天下的大事,不僅京中討論,南京六部諸府,以及大明十三省的高官、大儒也紛紛投入到此事中,一封封奏章往京城如同雪崩時的雪花涌來。

公主府。

李顯穆坐在主位上,左右各自坐著相熟的官員,都是心學黨的干將以及盟友,其中位置重要的諸如禮部尚書鄭歡,內閣大學士楊榮等,都聚在這裡。

“明達,左都御史劉觀前日被下獄了,你之前在朝上說的那些事都是真的,如今看來,左都御史的位置大概是你的了。”

李顯穆卻搖搖頭道:“陛下不一定讓我擔任左都御史,更可能是從六部尚書中,選一個人遷轉,而我更大概率是擔任尚書。”

楊榮一愣,皺眉道:“六部尚書?

你擔任過工部右侍郎和禮部左侍郎,而後遷轉的右都御史,在工部和禮部都有卓越的政績,肯定是不會再讓你去浪費時間了。

去刑部相當於貶謫,去吏部則一步登天,都不太可能。

那就是戶部或者兵部?”

李顯穆頷首道:“前些時日陛下和我聊起如今日本白銀每年輸入很多,雖然大大緩解了朝廷缺錢的困境,可近些年財稅方面漸漸有些混亂,很大可能是要調我去擔任戶部尚書處理此事。”

屋中衆人頓時振奮起來,戶部尚書是大明的財政大管家,在六部中是上三部,掌握著大明七成事項的撥款,權力相當大。

若是李顯穆擔任戶部尚書,甚至能夠讓心學發展都更上一層樓。

李顯穆自己對於戶部尚書之職,自然更是滿意,擔任戶部尚書能夠更方便的推行財稅制度改革。

如今大明的整個財政制度,可以用爛字形容,他早就看不下去了。

鄭歡輕咳一聲,“這是件好事,但既然還沒有成行,便先保密著,我們今日最重要的還是商議文廟之事。

近日理學那些人各自聚會,所謀甚大啊。”

楊榮撇撇嘴,“無非就是要將程子和朱子捧進十哲,他們都知道,聖上一定會將李忠文公捧進十哲,早幾年在心理之爭中,吃了大虧,如今自然不願意落在心學後面。”

禮部尚書鄭歡頷首,而後正色道:“程頤入十哲沒太大希望,朱子則大概率能入。”

屋中衆人都沒出言反駁,朱熹是必進的,在如今的大明看來,朱熹算是各方面加強版李祺,況且,大明指定官方教材的編寫者進不了十哲,文廟就貽笑大方了。

他們現在雖然是心學干將,但年幼時也都是讀四書章句集註這部理學著作入仕了。

“他們之所以推程頤也進十哲,其真實目的是在獅子大張口,藉此作爲討價還價的藉口,讓我們心學在十哲的排位上讓步,讓李忠文公列在朱熹之後。

這件事,明達你怎麼想又怎麼看?”

屋中衆人聞聽此言,都陷入了短暫的沉默中,思索著鄭歡這番話,而後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李顯穆。

作爲李忠文公的兒子,以及心學黨事實上的領袖,李顯穆在這件事情上擁有決定性的話語權。

李顯穆也在沉吟,從本心來看,從小接受李祺教導的李顯穆自然不認爲朱熹該排在他父親前面,畢竟朱熹一輩子的學術成就,也只堪堪比得上半部《傳世錄》。

但下半部傳世錄放在家族中,直到現在都鎖著沒人看過,自然不能作爲功績說明。

“文廟主祀孔聖,配祀孟聖,從前的四聖廢除,暫且空置,只保留十哲,這是新的文廟改選方案。”

這大大提高了文廟十哲的地位,相當於說孔孟之下以十哲爲先。

李顯穆緩緩沉聲道:“他們想要讓朱熹壓在父親頭上,卻是想錯了,朱熹和我父親入祀文廟的原因完全不同。

他一身沒有什麼功業,對宋朝也沒什麼政務上的影響,是以立言而入祀文廟的。

可我的父親,入仕時間雖然短,但做下的大功之事卻有許多,還曾實質爲宰相,聖上每有國家大事,都和先父商議,新朝剛剛建立的時候,父親幾乎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同時爲後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都不是朱熹所能相提並論的。

況且,這次之所以改組文廟,本就是爲了打壓儒家道統。

所以人選首重社稷,而次重儒門道統,朱熹雖然在立言上有成就,但他立言能比得上孔孟嗎?

他是集前人之大成,而非開創,所以他立言的功勞就要大大折扣,只有立言一項,僅僅這一點上,朱熹就只能列在十哲之末。

若在日後的朝會上,他們在排序時提出此事,便是自取其辱。”

屋中衆人若有所思的沉吟起來,他們自然都聽懂了李顯穆的意思,文廟中其他人,包括李忠文公李祺,都是以三不朽入文廟的。

假如按照百分制來說,以三不朽入文廟,只需要立言(80)、立德(80)、立功(80)的最低標準就足夠,但僅僅立言,則需要立言遠超80分以上,那孔孟作爲開創者自然是100分,但朱熹呢?

可能就只有90分,就算說的高些也是95分。

李忠文公李祺在學說上,就算因爲心學還沒有理學昌盛,比立言上比朱熹低個幾分,那也在90分以上,再加上立功一項就徹底碾壓朱熹了。

他們所考慮的是這種說法是否能說服天下人,仔細思考了一會兒,反正在重社稷而輕道統的當下,這套邏輯沒有絲毫問題,三不朽入文廟十哲,朱熹走立言入文廟,本就該被貶斥。

“明達所言甚好,足以讓一衆道學家爲之駭然。”

“哈哈哈,正是如此。”

屋中衆人皆紛然鬨笑起來,似乎想到了那些道學家氣急敗壞的模樣。

畢竟目前列出的十哲諸人中,諸葛亮、韓愈、范仲淹、文天祥、李祺,這些人大多曾經身處中樞、主導過國家大政,在當世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是三不朽齊備的人。笑罷後,楊榮感慨道:“十哲不好選啊,如今所列出的都是古來儒門豪傑,還有什麼人能與之並列呢?”

李顯穆卻輕笑道:“誰說一定要將十哲列滿呢?四聖不也在那裡空著,先賢列不進去,誰能說以後沒人能列在其中呢?”

他說這話,頓時讓屋中衆人心中咯噔了一下,而後不由自主的望向了李顯穆。

楊榮非常想問李顯穆一句,“你說的這個人不會是你自己吧?”

但他還是剋制住了,因爲覺得不可能,李顯穆雖然是心學領袖,但這種領袖更多的是政治上的。

李顯穆入仕這十年來,從來都沒有在學術上有何建樹,甚至都沒有發表過任何文章,他更像是一個循吏、幹吏般的人物。

就算文廟再打壓道統,再重社稷,也不可能讓李顯穆進去,除非李顯穆如同諸葛亮、文天祥那樣殉國死難、死而後已。

但大明蒸蒸日上,天下無敵,普天之下,都沒有任何人能夠威脅,他必然是沒這種機會了。

……

“師兄不必如此緊張,師叔對晚輩歷來是很和藹的。”

公主府中,坐著三個年輕人,都是二十幾歲的年紀,其中兩人和王艮長的很像,頗爲憨厚,還有一個年輕人,大約二十七八歲,頗爲清瘦,衣裳漿洗的有些白,乾乾淨淨,毫無一路風塵之氣,但並不顯破舊,挺直腰板坐著。

這便是王艮的兩個兒子和在浙江收的真傳弟子于謙,讓他們在此時進京,是爲了永樂十七年的秋闈,王艮特意讓他們入學國子監,在順天府參加考試。

五年時間過去,王艮自然也不再是當初心理之爭時的區區一省學道,他先是升任正三品浙江按察使,三年期滿後在去年又遷轉正三品南京戶部侍郎,下一步有可能是遷轉從二品布政使,也有小概率可能是回京擔任北京的六部侍郎。

這算是極其順利的仕途之路,和李顯穆在朝中是脫不開干係的。

大明如今升官分爲兩條路,一條是內閣大學士之路,不過如今楊士奇、楊榮等人依舊在內閣中,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們怕是升不了官了,是皇帝要留給太子的班底。

而王艮則走上了另外一條幹吏之路,這條路出任外州,最低是正七品知縣,每三年一考覈、一遷轉,三千入州府做通判、而後入六部做郎中,再出外州府擔任知州、知府,再入省中擔任類似學道之類屬官,三品以下就是這般遷轉。

因爲一入三品境界就完全不同,屬於大明高級官員,死了之後能獲得諡號,三品以上官職的升遷順序是這樣排序的——

北京七卿(正二品六部尚書、正二品左都御史)>九卿其二(正三品通政使、正三品大理寺卿、正二品右都御史)≈正二品南京六部尚書>正三品北京六部侍郎>從二品布政使≈南京六部侍郎>正三品省按察使。

當然,現在又有了一個巡撫,巡撫≈侍郎,比布政使高,但又明顯不如九卿,至少到目前爲止,除了李顯穆上次去山東之外,還沒有掛正二品銜的巡撫。

但因爲巡撫還不是真正有品級的官職,而只是臨時的差遣,所以不列在這其中。

世人都知道李顯穆去山東前就是正二品右都御史,在山東又立下大功,如今又建言改選文廟,在事後定然會高升七卿。

于謙卻不是因爲李顯穆位高權重而緊張,他只是將李祺和李顯穆視作偶像,有些激動罷了。

李祺在天上望著于謙,這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西湖三傑之一的于謙。

他對於謙是有極深好感的,這世上多的是誇誇其談之輩,可如同于謙這樣能挽天下之傾的人卻不多見。

在後世歷史翻案風盛行的那段時間中,于謙也曾深受文官陰謀論的困擾,甚至有人說他實際上是罪人,是文官集團陰謀奪取皇權的一員。

李祺對土木堡陰謀論一向是嗤之以鼻,尤其是圍繞在於謙身上的那些言論,更是可笑至極,如果於謙不是忠臣,他就不會坐視英宗豬騎朕復辟而等死。

他難道不知道,朱祁鎮復辟後,他必死無疑嗎?

可代宗朱祁鈺無子,他最後放棄了血洗宮廷,以自己的命換北京安定,這是何等的大仁大義,李祺實在不明白,那些相信陰謀論的,到底是蠢,還是壞。

總有人覺得從土木堡後,文官把持了兵權,將皇權的各種平衡都打破了,可捫心自問,文官真有那麼強勢,憲宗又是怎麼做到泥塑六尚書、紙糊三閣老的?

武宗是怎麼讓一個太監劉瑾就亂殺內閣尚書的?

大明的文官敗壞到那種地步,根子上就是大明制度有問題,君臣關係之緊張,相互之間視作仇寇,真是歷朝歷代都少見。

大明所有人從皇帝、勳貴、太監、文官、吏員,全部拼命爲了自己那一丁點利益,而不顧百姓死活的模樣,就像是一頭豬在食槽中拱食,不僅把頭埋進去,還把蹄子也伸了進去拼命扒拉。

這幅景象,真是歷朝歷代都少見。

也不能完全這麼說,皇帝裡面還是有兩三個關心百姓的,文官裡也不缺乏于謙、張居正這樣願意爲天下犧牲的。

“要讀書,讀書才知道樹立遠大理想,要打擊那些變壞的讀書人。”

李祺治理天下這些年,有一個極深的體會,讀書人才能救天下,這裡說的讀書人,不僅是文官,還有讀過聖賢書的武將、太監。

不讀書,不讀聖人之言,就不知道大義,而只知道小仁小義,這種小仁小義是相當可怕的。

就算是在後世,即便很多人沒讀書,但他們通過讀語錄,也明白了很多事情。

李祺停下了思緒,因爲他看到李顯穆下朝回來了。

“三位少爺,還請隨我來,老爺回來了。”

三人正在廳中飲茶,管家走進堂中,呼喚著三人,引著他們往正堂而去,即便是小輩,也是客人,禮數是不能缺的。

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205章 殺人誅心第72章 永樂天下第53章 掛冠而去第60章 皇帝后悔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216章 寒門豪門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201章 宮廷君臣相對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61章 朱允炆死第24章 喪鐘已鳴第217章 累累富貴,皆爲血淚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217章 累累富貴,皆爲血淚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205章 殺人誅心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27章 深藏功名第202章 降神香破心結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72章 永樂天下第219章 我要做權臣!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67章 建文有罪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47章 不足與謀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209章 孰輕孰重6月底病中隨筆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31章 尊位大成第41章 三十一年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23章 格物大道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206章 剝離道統第205章 殺人誅心第59章 飲馬長江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63章 入宮第24章 喪鐘已鳴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26章 聖君無過第40章 李祺教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丘县| 临颍县| 读书| 横峰县| 广州市| 广饶县| 壶关县| 兴义市| 咸阳市| 邵阳市| 张家港市| 夏河县| 法库县| 晋江市| 宕昌县| 克东县| 温泉县| 舒兰市| 赤峰市| 浠水县| 正阳县| 登封市| 大丰市| 泊头市| 武隆县| 修武县| 游戏| 丘北县| 郯城县| 和平区| 罗山县| 扎赉特旗| 渑池县| 云浮市| 库车县| 霍林郭勒市| 平安县| 华安县| 荆门市| 抚宁县|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