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書!我李顯穆忠正與否,自有千秋史冊評判,還輪不到你劉觀來說!”
李顯穆右手笏板指著劉觀,不屑道:“我李氏兩代深受皇恩,爲天子近臣,我李顯穆入仕十年,首議遷都、兩從北征、兩下江南、定策日本,樁樁件件皆奮不顧身而爲天下先,你又有什麼功績,竟然敢列在我之上,還在此饒舌?
我不是忠臣,難道你是嗎?
是你在擔任嘉興知府時收受賄賂、偏袒豪強、欺壓小民?!?
李顯穆突然爆出的猛料,讓劉觀直接愣住了,他幾乎瞬間便尖聲嘶吼起來:“你……”
李顯穆一點面子都不給:“閉嘴吧劉觀!
你兒子劉輻貪婪淫蕩,兇暴恣睢,和御史嚴暟、李綸等人勾結,各道御史都聽從他的指使。
你怎麼敢在我的面前說出忠臣二字?
真是可笑至極,再勿復言了!”
李顯穆說的又快又急,甚至衆人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有一樁大瓜被這樣隨意的抖落了出來,讓人目瞪口呆。
朱棣何等聰明,僅僅從劉觀的表情上就能看出,李顯穆說的都是真的,他微微皺了皺眉頭,在扶手上輕輕敲擊著,倒是沒有立刻將劉觀拿下。
他和他爹不一樣,對貪污沒有那麼一定要殺絕的想法。
劉觀擡頭看了一下皇帝,略微安了點心,他本就嫉恨李顯穆,否則也不會有今日之事。
如今在殿上丟了這麼大一個臉,更是直接恨上了,“李顯穆,你倒也不必這般轉移話題?!?
“轉移話題?!崩铒@穆冷笑哼了一聲,“我本不欲說此事,既然你非要尋根問底,便在今日朝中說出?!?
“陛下,臣有一番肺腑之言,今日道出。”
說著,李顯穆轉身面向諸臣,高聲道:“我儒門從漢朝開始興盛,一統四海諸子,而盡歸爲儒門一家。
細數諸朝,以漢儒最爲不同,後漢末年,有盧植、有王允,皆是典型漢朝士大夫,幾番試圖興復漢室,懷有強烈的天下之念。
換代易朝,幾乎是件不可思議之事。
曹操幾番屠殺漢室老臣,終於天下一暗,以魏代漢,可後來呢?
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國,朝代更替頻繁,好像讓天下人心都爲之思變,說什麼天命輪轉,說什麼順從天命,於是衍聖公便奉承四朝天命而顯貴。
儒生呢?
文公諱天祥,死在元人的監牢裡,亦有人深入山中,不爲元朝臣子,可更多的人卻入仕了元朝廷。
我時常在想,朝代更替對於爾等來說,又算是什麼呢?!”
李顯穆踏上前去逼問著劉觀,他氣勢洶洶而來,劉觀不由畏懼向後退了兩步。
李顯穆繞過他又向列在殿中的那些御史而去,厲聲問道:“大明朝在你們心裡又算是什麼呢?”
一衆御史皆向左右散去。
在兩側朝臣眼中看去,竟好似李顯穆洶涌向前,無可擋著,有混元歸一的氣勢!
李顯穆停在殿中央,擲地有聲道:“這曾經一直是個疑問,可今天看你們這般維護衍聖公,我便知道了!”
李顯穆的聲音尖利起來,“大明亦如同過往的那些王朝一樣,是可換的,衍聖公是這般想的,你們也是這般想的,在如今儒門教導的那些儒生,都是這般想的!”
“在你們心中,儒門道統比我大明更加重要!”李顯穆用笏板點著一個御史的胸膛,一字一頓道:“所以你纔會說衍聖公投賊是小事,所以你纔會爲衍聖公而辯解。
因爲衍聖公是儒門道統所在,因爲大明在你心中遠遠不如道統,這就是你心中所想。
是也不是!”
那御史被李顯穆接連幾聲重重厲聲呵斥,再加上這殺人誅心的質問已經徹底嚇破了膽,竟然直接跌坐在了地上。手中笏板噹啷一聲跌在地上,發出清脆的響聲,斷斷續續、結結巴巴道:“不…不是這樣的,我對大明忠心耿耿,你是猜測,你是污衊。”
可跌坐在地上的狼狽模樣讓他的話實在沒有絲毫說服力。
這次殿中其他人也不能再坐視不理了,畢竟李顯穆這番話幾乎已經波及了所有儒生。
可李顯穆上殿以來,所展現出來的戰鬥力,實在讓人畏懼,生怕被李顯穆又纏上,只能說些不針對的勸說之語。
“明達公此話實在是言重了?!?
“我等皆對大明忠心耿耿?!?
“是啊,忠孝仁義向來爲先,明達公實在是多慮了?!?
說這些話時,他們還悄悄望著皇帝的臉色,而後便是心中一沉。
因爲皇帝的臉色很是陰沉,最可怕的是陰沉中還帶著一絲若有所思,這讓幾乎所有人都心中發毛。
幾乎所有人都想要問一問皇帝,陛下你現在在想什麼啊?快停下來不要再想了。
即便是再蠢的人,用腳後跟也能想到皇帝一定在思考李顯穆方纔所說的話。
朱棣的確在思考,方纔李顯穆有一句話非常觸動他——“衍聖公是儒門道統所在,而大明在儒生心中遠遠不如道統?!?
先帝以及往前的朝代善待衍聖公是因爲要表現出尊崇儒門孔聖,希望能夠藉助儒門來穩定天下局勢。
事實上效果也非常好。
所以朱棣從來沒想過要變更衍聖公制度,所以他今天阻止了李顯穆對衍聖公制度的攻訐。
朱棣是相當聰明的,他覺得自己已經快要抓住這句話的關鍵了。
這時殿中李顯穆幽幽的聲音又響了起來,“我說的話是否言重,自然有陛下評判。
可將儒門道統放在衍聖公身上,而天下讀書人又唯衍聖公景從,若尊儒就是正統,如同蒙元一般。
等到衍聖公一降,天下讀書人投降起來,豈非便沒有心理壓力了?”
殿中寂靜。
一錘定音,殺死所有的狡辯。
誅心之言,殺人之刀。
幾乎所有人都不再說話,而是默默望向了皇帝。
朱棣心中腦海中的迷茫頓時消散。
過去從不曾想過,可經李顯穆一說,朱棣突然感覺,衍聖公制度原來還有這麼大的弊端。
在王朝興盛時,固然能夠穩定天下,可一旦王朝衰落,衍聖公一投降,那這些文官賣起舊朝來也沒有絲毫負擔。
前朝如何他不管。
可大明,卻不能如此!
朱棣眼神已然緩緩銳利,如鋒芒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