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氣氛很怪異。
作爲如今大明新聞頭條頂流,昨日李顯穆回京後,很短時間內就傳的到處都是。
他入宮覲見皇帝,之後由太子親自送回臨安公主府,雖然沒說,但皇帝和太子都表達出了自己對李顯穆的態度。
沒人覺得意外。
因爲拋開衍聖公這件事,李顯穆這次在山東的所作所爲,突出一個“大明忠臣”人設,尤其是在衍聖公府的那番話,早就傳的沸沸揚揚,誰聽了不說一句——“明達公真純臣也,忠貞之心可昭日月”。
即便後面直接把衍聖公賣了,也不是爲了私利,說到底還是爲了皇帝,就這樣的臣子,皇帝和太子保著他再正常不過。
可這件事不對。
這是一種非常讓人從心理上、生理上會感到不適的行爲,是倒反天罡、是道將不存、是道德淪喪。
如果衍聖公都能被拋棄的話,那儒門辛苦維護的儒門招牌,能夠和皇帝分庭抗禮的招牌,豈不是成了個笑話?
失去了這個招牌,沒了天道綱常,還有什麼東西能約束皇帝?
這就是大多數彈劾李顯穆的文人的內心想法,在大多數人看來,李顯穆簡直就是個罪大莫及的罪人。
可在李顯穆看來,儒門一直以來的做法,也不過是個笑話罷了。
從董仲舒搞出天人感應試圖限制皇權,結果卻反對皇權釜底抽薪藉助天人感應強化了皇權開始,一千五百年來,皇權不斷向前,臣權步步後退。
從坐而論道,到站著聽命,再到現在跪著聽命。
上古時期,“臣”這個有奴僕的意思,到了現在,“臣”真的成了“君”的奴僕,皇帝視百官爲奴僕,視天下爲私產,視百姓爲豬狗。
可以說每一次的掙扎都一敗塗地!
就這垃圾東西還好意思拿出來,況且,衍聖公府和儒門的生存之道,和李氏的道路嚴重背離。
雙方撕破臉是遲早的事情。
現在衍聖公露出這麼大的一個破綻,李顯穆不好好運營一下,簡直對不起衍聖公這一死。
李顯穆要參加兩日後的大朝會,這條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隨風而灑落,盡入了有心人耳中。
和太子黨走的比較近,在琢磨著要不要繼續上書,畢竟太子旗幟鮮明的支持李顯穆。
況且李顯穆雖然和太子黨若即若離,但好幾次關鍵時刻都是他保住了太子。
其中最堅決的自然是當初在心理之爭中敗下陣來的那些人,他們的目的很簡單,看樣子弄死李顯穆是沒戲了,皇帝不想殺人,再怎麼樣也沒用,可求其上得其中,對李顯穆喊打喊殺才能廢掉他。
其中還有許多渾水摸魚的人,目標皆是廢掉李顯穆,畢竟李顯穆太年輕,他若是一直在高位,日後必然會帶起一支新的政治勢力,重新劃定現在的政治版圖。
當然,有反對的就有支持的,李顯穆入仕以來,從來都不缺乏支持者,尤其是那些心中懷有遠大抱負的年輕人,李顯穆就是他們的偶像,每個人都幻想過自己也如同李顯穆那樣,立下大功而後飛速升遷,執政天下。
經過永樂十二年、永樂十五年兩屆有心學參與的科舉,民間學心學的士子越來越多,這些人對衍聖公的看法,自然和理學不同。
這些人的力量如今已經不容小覷,只不過在朝廷中還沒有彰顯出來,若是再過十年到十五年,朝廷中的政治勢力也會爲之一變。
這正是許多老牌派系所爲之忌憚的。
在這種怪異的氛圍中,所有人都知道,大朝會上絕對不會平靜,磨刀霍霍向李顯穆,這將是一場圍獵。
他們相信李顯穆不會束手就擒,否則也不會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大朝會上,但這次他們不相信李顯穆還能躲得過去。
畢竟皇帝是決然不敢親自下場偏向李顯穆這一邊的!
李顯穆將在大朝會上孤軍奮戰,而他所面對的,將是儒門的千軍萬馬!
……
東方天際泛起魚肚白,而後躍起一道金,如同流水般暈散開,染滿了天空掛角。
皇宮建築頂上的琉璃瓦在躍金之晨光照耀著,金碧輝煌燦爛奪目,折射到硃紅的宮牆之上,真紅中夾雜著斑斑金點,當真是彩繡輝煌,貴氣至極,不復皇家聖地的景象。
宮中百官如流水般按列穿行,或紫袍、或朱衣,飛禽各秀,走獸張牙,站在大明頂端的一羣衣冠禽獸,列次踏入了奉天殿中。
作爲正二品大員,李顯穆自然列在文官一列的最前面,僅次於六部尚書和左都御史,縱然在隊列中,也時時有人掃過,他面不改色,好似根本沒有察覺到這些目光一樣。
即便是官職低微的小官,也知道今日的奉天殿上,怕是要發生什麼大事,畢竟這朝中的官吏,無論是出自本心還是無奈,大多數都遞上過彈劾李顯穆的奏章。
一道道禮制結束,三呼萬歲後,大朝會正式開啓,“有事啓奏”方纔說完,甚至就連往常的議事流程都不走了,立刻有御史跳了出來。
“啓稟聖上,衍聖公因右都御史李顯穆之過,而死於賊人之手,往日他不曾歸京,一直推諉拖延,如今他就在殿上,再不能推諉,請陛下賜死李顯穆,爲衍聖公做主,爲至聖先師做主啊。”
“聖上,臣附議。”“衍聖公乃是聖人後裔,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以至聖先師所做的貢獻,如何厚待其後裔都不爲過,可如今李顯穆竟然使衍聖公死於賊人之手,實在難辭其咎,請陛下下旨,賜死李顯穆,以使天下人服膺朝廷之公。”
在明知皇帝不會賜死李顯穆的情況下,依舊要求賜死,這就是漫天要價,坐地還錢了。
殿中衆人見狀毫不意外,大多數人都保持了不動,準備先觀察一下情況,看看李顯穆如何應對。
李顯穆依舊站的很穩,皇帝不點他的名字,他就不動。
在身後又有御史走出,朗聲道:“啓稟聖上,衍聖公死於賊人之手,固然可惜,可與明達公無關,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只能說賊人殘暴,臣以爲以此來怪罪明達公,甚爲可笑。”
“聖上,臣等附議。”
又有幾人走了出來,表示同樣這般說法,可人數比起對面來,就少了太多了,在朝廷上的聲勢還頗爲懸殊。
禮部尚書和李顯穆交換了一下眼神,這是李顯穆如今在朝中官位最顯赫的盟友之一,但作爲禮部尚書,關於衍聖公之事,他反而不太好開口。
朱棣又點了幾個大臣,“爾等皆是朝廷重臣,以爲如何呢?”
基本上都是主張懲罰李顯穆,但賜死太過,最嚴重的一個說杖刑後流放即可。
話說到這裡,對李顯穆已經頗爲不利,因爲只有極少數人覺得他沒錯,朱棣也微微皺起了眉頭,不知道李顯穆怎麼能在這種情況下翻盤。
強詞奪理是沒用的,只有真的說服、說出一番道理來才能過關。
“李顯穆。”朱棣皺著眉將目光投向了李顯穆,只見他依舊毫無緊張之色,心中也不由微微放心了些,“方纔諸臣所說的話你也聽到了,你可知罪嗎?”
李顯穆從隊列中走出,恭恭敬敬的行了禮,而後環視了一圈殿中羣臣,才鄭重沉聲道:“回陛下話。
如果有人背叛了陛下,而臣殺死了他,臣是有罪的嗎?
如果有人背棄了大明,而臣殺死了他,臣是有罪的嗎?”
這兩句話,朝官隊列中便隱隱有了騷動之聲。
李顯穆並不在意,他依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不疾不徐的開口:
“真正有罪的不是臣,而是投賊的衍聖公,是背棄了聖人綱常,沒有殉國的衍聖公。
如果一定要讓臣認罪,那也是爲了大明盡忠而有罪。
如果一定要讓臣認罪,那也是爲了捍衛道德綱常而有罪!”
“請問諸位,我李顯穆,可有罪嗎?”
李顯穆重重叩首在殿中,他的聲音清越,不疾不徐,先是如同山間清風,拂過了溪流,入在人心中,而後風勢愈大,吹得山間草木烈烈,至於最後,他明明沒有嘶吼,卻帶著無窮的氣勢,好像山間的石、木皆被狂風捲起,陰雲沉沉,橫壓而來!
奉天殿中,一片寂靜無聲。
羣臣愕然。
朱棣用手重重抓住了龍椅的握把,心中暢快,面上卻不顯出來。
他環視著殿中羣臣。
下一瞬,便有驚聲尖叫,“荒謬!”
“何等荒謬之言!”
“李顯穆,難道你想要用這等無端之言來爲自己脫罪嗎?”
“奉天殿上,聖上尊前,怎敢說這些狂悖之語!”
這些反駁的言語,只一瞬便如同狂風暴雨般砸落下來,十數道聲音從前後左右同時向著李顯穆威逼而至。
“有理不在聲高。”
李顯穆環視一週,依舊淡淡道:“諸位莫急,我就在這裡,還能跑了不成,想要構陷殺我,一個個來。”
這等平靜姿態,反而讓人啞然失語。
這等危急存亡的境遇,竟然還能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