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師徒父子
親戚或者晚輩的拜訪不算什麼,該做的正事肯定還都是要做好才行。
大明現在也算是慢慢的走上正軌,朱元璋現在定下的科舉之制是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
定於辰、戌、醜、未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場進行。
凡鄉試錄取的舉人皆可應試,取錄名額,就看朝廷有多少官員的缺口,以及春闈的士子學識了。
馬尋一身朝服的站在貢院門口,看著提著籃子、食盒的士子們,心裡也是不免有些感慨了。
這些士子都是各省的佼佼者,不過如今這些人一個個的都是緊張無比,因爲即將進入貢院,到底是金榜題名成爲進士,還是黯然落榜,就看這三場考試了。
守在貢院的兵丁非常盡職盡責,仔細查驗士子們有沒有夾帶小抄等等。
這都是有經驗的,什麼衣服裡夾著小紙片、食盒裡有著小暗格,甚至是饅頭裡頭卷著小抄,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又一個士子被請到了一邊,這就是用草蓆立起來的簡易‘更衣室’。
士子要進去脫的光溜溜,會有兵丁檢查這些士子有沒有將一些小抄等藏在私處。
“有辱斯文!“
“實在有辱斯文!”
一個白髮蒼蒼的士子走出‘更衣室’,老臉臊的通紅,一邊走一邊抱怨。看到食盒裡被掰開的饅頭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可是也只能忍了。
不要說現在的會試了,院試、鄉試等也都有類似的檢查,這些讀書人也都是抱怨著有辱斯文,可是也只能接受檢查。
“國舅爺。”一個兵丁跑來說道,“查出一人筆管中藏有小抄。”
馬尋點頭,直接說道,“拖過來。”
下一刻臉色蒼白的中年人被拖了過來,“大人,饒了我這一回吧!”
“記下姓名,革除功名。”馬尋面無表情的開口說道,“直接張榜告示,但凡舞弊者直接革除功名。”
這一下中年人更是哭爹喊娘了,只是夾帶小抄罷了,怎麼罰的這麼重?
至於這是不是罰的太重了,馬尋還真的不會在意那麼多。
沒查出來倒也罷了,查出來了幾乎就是以最嚴厲的方式處罰。
別說什麼只是一時糊塗之類的,一時糊塗就不會費盡心力的將小抄塞進筆管了。
大明第一次春闈就敢作弊,就想著一些歪門邪道了,要是不以儆效尤的話還得了!
哭嚎的士子被拖走了,而那些排隊入場的士子們有人鄙夷、有些覺得悲涼,有人自然會覺得戰戰兢兢。
圍觀的一些百姓自然是多了一些話題了,京城果然是不會缺少一些有趣的事情發生,現在又有了新的談資。
年輕的國舅爺就站在貢院門口,今科的主考官對於這一次的春闈非常重視。
這不只是現在纔開始抓紀律,在前一段時間就在嚴厲的打擊士子投稿等一系列事情了。
傳聞那些出題官、閱卷官等全都被國舅爺給調查了一遍,出題官現在都還沒有出宮呢,都說是關在宮裡,要等到春闈結束後才準出來。
糊名、謄抄等,這都是宋朝時候就完善起來的一些防止舞弊的做法,既然有效現在就沿用。
看著這些學子們一個個的經過檢查後入場,馬尋也就放心不少了。
進入考場的學子們也不是搶座,而是要對號入座,考舍等都是提前分配好的。
運氣好一點的可能是向陽,運氣差一點的就背陰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座位這東西不可能全都是公平。
即將開考,馬尋自然也不能忘了祭拜孔聖人,隨即宣佈,“開考。”
試題等都是朱元璋、朱標等人出的,馬尋只是負責考場的秩序等,這個主考官也不是全權負責這次春闈。
不過好在也不用擔心太多,大家也就是在按部就班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即可。
只要每個人都做好了自己本分的事情,那自然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事情會進展的比較順利。
雙手背在身後的馬尋開始在貢院溜達起來,這不是他仗著身份在胡來。
在科舉的時候也會有官員或者差役等巡視考場,這一切也都是合理合規,沒有任何的問題。
取過來一份試卷,馬尋立刻自慚形穢。不愧是舉人,別的不說,這字寫的是真好、卷面也確實是乾淨整潔。
怪不得老師都喜歡提醒學生要注意卷面,以前還強調卷面分呢。看著這麼整潔的卷子、工整的字跡,閱卷官都會有耐心看下去。
“好生之德,怡於民心。”馬尋微微點頭,“這文章不錯,我是做不出來了。”
八股取士不假,只是這絕非是死記硬背就行了,這是要通過《四書》、《五經》去解決一些政治、經濟、軍事上的現實難題。 不僅要有深厚的四書五經功底,還要有遠見卓識和非凡才華。
小老頭有些緊張的看著馬尋,剛入應天府的時候他就被那位衛國公的長子盤問,也算是見到了馬尋。
算是驚鴻一瞥,感受到了大明頂級外戚的氣場和強勢。
這都五十歲的人了,去年才中的解元,今年信心滿滿的來參加會試,就是希望能夠金榜題名。
“歐陽貞?江西解元?”
馬尋看了一眼,隨即轉身繼續去看其他的士子做出什麼樣的文章。
歐陽貞的文章到底怎麼樣,這是馬尋難以評價的。只覺得文章高深、字寫的好,內容等等就交給閱卷官等人去評價吧。
歐陽貞現在算是有些自信了,本來就是解元,而且還是江西的解元,自然對於中進士有些信心。
雖然現在步入仕途可能晚了點,但是也有可以厚積薄發啊。他在元朝的時候就當過官,只不過對於時局不滿就辭官了。
“忠信所以進德也,天施地生,其益無方。“歐陽貞看了看試題,再看看馬尋的背影,”《易經》本是我所長,只是我那學生黃子澄更是青出於藍。”
歐陽貞在感慨完之後就想著要寫一篇投其所好的文章,忠信、仁德等,陛下又是以孝順、仁善聞名的國舅爲主考官,用意很明顯啊!
馬尋這個主考官的任務還是比較簡單,曬曬太陽、巡視一下考場,這也就足夠了。
學子們還需要繼續留在貢院,吃住等都是在這裡解決,等到考試結束才能出去,但是馬尋到點就可以回家。
剛回到家馬尋就覺得有些驚喜,“小婿拜見泰山。”
不當官的劉伯溫精氣神都不一樣了,笑著說道,“用不著如此多禮,都是自家人。”
“禮多人不怪。”馬尋就笑著說道,“再說了,真要是不行禮,那就顯得太沒有禮數了。”
劉伯溫有些欣慰的看著馬尋說道,“我本是不願子女和勳貴走的太近,更別說外戚了。現如今你和姝寧恩愛,又有了子嗣,我心裡頭反倒是放心了。”
馬尋就客氣說道,“倒是我和姝寧逢年過節的也不能去拜訪您老人家,還請海涵。”
看著眼前的這個女婿,劉伯溫確實覺得非常滿意,也覺得挑不出來這麼好的女婿了。
身爲權貴全然沒有倨傲、跋扈的作風,品行出色的在大明勳貴之中幾乎是另類。
以前還覺得除了醫術之外,可能也就是看了幾本書、才學不夠。
只不過在路上的時候就聽到了那首《臨江仙》,劉伯溫那叫一個開心和得意,他本身的文學造詣就是非常出色。
到了正堂,劉伯溫笑著問道,“這一次春闈,你覺得怎麼樣?”
“難說。”馬尋就實話實說,“此前去國子學那邊摸了底,國子學的那些學子才學有些不夠。要是外地的學子沒有些驚才絕豔的,我大明第一次春闈就那樣了。”
野有遺賢,這看似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想要找到一些棟樑之材絕非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劉伯溫對此倒是不太意外,“國子學好多人都是求學求了一半就委以重任,才學不夠也正常。”
還真的就是這麼回事,大明缺官了首先就是從國子學選人,這已經不只是揠苗助長了,幾乎就是提前透支了大明的一些官員。
各地州府也差不多,本來就是書讀的好要被舉薦入國子學,這裡本身就是匯聚著全天下的英才。
雖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只是讀書、求學也是一個長期的事情,不是一兩年就行的。
劉伯溫看著馬尋,語重心長的說道,“我知道你不喜歡朝堂爭鬥,只是年紀輕輕的怎麼就有著些隱世的心思呢?”
這又是給《臨江仙》治了,有些時候作品就是能夠說明作者的內心和爲人。
偏偏大家還覺得《臨江仙》符合馬尋的心境,畢竟他不喜歡朝堂爭鬥的事情很多人都清楚,也知道他早年四處流浪,以至於到了現在本性難移,還想著四處跑。
有苦難言的馬尋岔開話題,“泰山現在書修的怎麼樣了?”
這一下劉伯溫來勁了,他告老後的最主要任務就是整理書籍、文稿,這些也確實就是他的興趣所在了。
雖然女婿的才學一般,不過絕非是那種不通文墨的人,這時候就可以好好的探討一番了。
大家都是讀書人,還都是有文學造詣的,肯定可以聊的更好。
只可惜馬尋‘擅長’的是詩詞,而劉伯溫擅長的是詩文,不過好歹也是有些共同話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