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前言

前言外國人常說,沒去過長城與故宮,就等於沒來過中國;有中國人說,如果不瞭解春秋戰國歷史,就不算真正的炎黃子孫。之所以發出這樣的感慨,是因爲我們的中華文化成形於並且膨脹於歷時五百五十年的春秋戰國。

翻翻我們的書本,一鼓作氣、不自量力、老馬識途、假道伐虢、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嚐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負荊請罪、竊符救趙、毛遂自薦、脣亡齒寒、遠交近攻、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這些膾炙人口的成語,都是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有人說,中國三分之二的成語,出自春秋戰國。雖然言過其實,但可以說,我們讀歷史,講文化,如果不瞭解春秋戰國,那麼一切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春秋時代的特色,概括起來就兩個字,一個是“亂”,一個是“霸”。周天子對天下失控,所以就會“亂”。正因爲“亂”,所以需要“霸”來維持秩序。但正因爲大家都想要“霸”,所以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諸侯旗。霸中有亂,亂中有霸,亂得精彩紛呈,霸得波瀾壯闊。

戰國時代的特色,概括起來也是兩件事,一個是“你爭我戰”,一個是“變法求賢”。從春秋到戰國,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從幾千、幾萬人到幾萬、幾十萬人。戰得恢宏,爭得驚人。黃河水,浪淘沙。當弱小諸侯被一個個淘汰時,有見識的諸侯國便開始革新變法,讓弱變強,讓小強到大強;便開始求賢用賢,讓敗轉勝,讓小勝到大勝。因爲有“你爭我戰”,所以纔有“變法求賢”;因爲有“變法求賢”,所以勝利理所當然、失敗也理所應該。因爲有“你爭我戰”、“變法求賢”,所以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這些形成於春秋末和戰國時的不同流派爭芳鬥豔、各顯其能。到底何種觀點最適宜?何種思想被推廣?春秋戰國的舞臺一一檢驗。

如何自立,如何求強?如何避禍,如何消災?春秋戰國時期有著許許多多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這些辦法,對現在的人們處世、立業,仍舊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春秋戰國時期,折射出的仁、義、信精神,閃爍出的禮、智、勇光芒,爲萬世稱道,從某種角度說,更爲今人所慚愧。

正因爲此,歷經數年,撰寫了長篇史實小說《春秋戰國》。它以《左傳》、《國語》、《史記》、《戰國策》和當今考古發現爲素材,並借鑑了《東周列國志》和一些民間傳說情節,經反覆查驗、構思,創作、撰寫而成。

撰寫長篇史實小說《春秋戰國》的指導思想是:在尊重歷史、交代清楚、注重內涵的基礎上,方便今人閱讀和理解。所以在人名處理上,按今人習慣,姓加名或氏加名,如“姬寤生”,而不是古書中出現的“寤生”。在人名處理上,還尊重今人熟悉的稱呼,如姬寤生做了國君後,本小說改用“鄭莊公”這個人物稱謂。雖然“鄭莊公”是其逝後諡號,但依照當今流行文法,使用“鄭莊公”。不過在小說的人物對話中,鄭莊公生前,不出現“鄭莊公”,在其逝後纔在人物對話中出現“鄭莊公”。

序話說周朝建立後,大封王族、功臣和貴族,二百多個諸侯國因而建立。這些諸侯國不論國土大小、爵位高低,都必須忠誠、保衛周王室,並按期納貢。就這樣,按部就班、相安無事二百餘年。

到了周幽王這一代,天子昏庸無道,整天圍著王妃褒姒轉。褒姒是個冷美人,從來不笑。周幽王想盡法子,她也不笑。奸臣虢石父獻計道:“如果把京城周邊防備西戎侵犯的烽火點燃,各國諸侯必然前來,這種難得一見的場面肯定會讓王妃哈哈大笑。”周幽王依計而行。

當烽火點燃後,鄰近的諸侯果然迅即帶兵前來,但他們連一個西戎兵的影兒也沒有看到,看到的只是周幽王陪著美人奏樂和唱歌。諸侯們上當了,王妃褒姒笑了。這一笑失天下。

在烽火戲諸侯後,周幽王改立褒姒爲王后。這不合周禮的舉動激怒了原王后之父——申國國君姜誠,他聯合西戎進攻周王室。

當時周朝人自稱華夏,並把華夏周圍四方民族,分別稱爲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這西戎是遊牧民族,異常野蠻兇悍,常常南下、東進掠奪糧食、財物。當西戎打到周朝都城鎬京(在今陝西省長安灃河以東)時,周幽王趕緊命人把烽火點燃。看到烽火信號的各國諸侯以爲周幽王又在和他們開玩笑,全都一兵不發。

鎬京裡的少量兵馬根本不是西戎的對手。在周王室供職的鄭國國君鄭桓公等人拼命抵抗,但最終寡不敵衆,結果周幽王、虢石父被殺,褒姒被擄,鄭桓公也戰死。

西戎要糧要財不要地,戰勝後全軍撤退。周朝大臣及各國諸侯擁立太子姬宜臼爲天子,即周平王。因鎬京被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遷至洛陽。自此,周王室由盛轉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序幕緩緩拉開。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向,四向生八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公元前744年,從鄭國都城新鄭的一座宮殿裡,傳出朗朗讀書聲,這是《周易》書中的句子。突然讀書聲被打斷了,一位雍容華貴、美麗大方的夫人對教書先生和殿裡的幾個學生說道:“段兒歲數小,你應該讓他多學一會。寤生大了,要多到外面走一走。”“是,母親。”那個叫寤生的少年應聲答道。他在走出宮殿的時候,隱約聽到了他母親武姜對教書先生竊竊私語。

武姜是鄭國夫人。寤生是鄭國世子,姬姓,剛滿十三歲,在他父親鄭武公百年之後,照理說是要繼承君位的,但他隱隱感到不安,因爲他的母親偏袒小他三歲的弟弟姬叔段。或許有一天,姬叔段繼承君位,那姬寤生就要大禍臨頭……姬寤生不敢想下去,但又不能不想。

“布穀、布穀……”杜鵑鳥在啼叫著。到了春播的時候了,但中原大地久旱無雨。爲了乞求上天下雨,鄭武公率領臣民設壇求雨。祭壇上,堆滿了乾柴,乾柴上,放置一頭牛、一頭豬、一隻鹿、一隻羊。宣讀祭文後,身穿盛裝的鄭武公等君臣點燃了烈火。剎時,煙氣升騰,直達高空。祭壇下的人們見此情景,立刻歡呼雀躍起來。在他們的心中,掌管下雨的神靈一定收到了鄭國君臣的虔誠心願。這時,人羣中的鄭武公突感不適,捂著胸口走向馬車。他不忘災情,安排世子姬寤生到城外體察民情。

雖然旱情嚴重,但城外的槐樹成蔭,正值開花的時候,香氣撲鼻,蜂飛蝶繞。槐樹旁,是大片的龜裂田地,數百名奴隸正在幾個人的指揮下辛苦勞作。這些奴隸相貌不一、口音不一,原是戰俘和被掠獲的平民。在官府,他們每人都有一份丹書,就是用硃砂書寫的奴籍。這丹書*壓著他們去耕作:一名年長者扶著木犁,前面十幾個人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安市| 九寨沟县| 东城区| 罗江县| 年辖:市辖区| 开江县| 湖州市| 淮滨县| 辉县市| 昔阳县| 揭东县| 普陀区| 无极县| 读书| 鞍山市| 平山县| 汉寿县| 寻甸| 昌乐县| 德钦县| 宜都市| 楚雄市| 乌拉特前旗| 中山市| 秦安县| 夏邑县| 泾川县| 开鲁县| 江油市| 泸州市| 凯里市| 扶风县| 姚安县| 安平县| 泸溪县| 邯郸市| 荔波县| 曲水县| 苏尼特右旗| 邵武市|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