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

發生在雙流縣的桐油競價風波最終還是以一個參與者們勉強接受的結局收場。

在官府的調停下,四海商行並沒把事情做絕,最後還是給這些桐油商們留了一條活路,桐油發售價定在了每斤三分八,雙流縣所產桐油四海商行拿走一半份額,剩下的一半由這些桐油商自己分配。

畢竟這夥人也在這裡待了一兩個月時間了,中間食宿費用也花了不少,也算是給雙流做出了些許貢獻,將來雙流縣成爲桐油產出基地後,還要指望這些人把產品銷售出去。

東羅村兩百畝金絲油桐的出產,則全部由四海商行以每斤一錢的價格包銷,幾名大桐油商雖說心中痛恨無比,但面對四海商行這個龐然大物,卻是沒有絲毫反抗之力。

至於大宗桐油三分八的定價,也是孫克敵考慮到蜀地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昂、總要給商人留出適當利潤空間後作出的決定。

爲了本地經濟發展的長遠前景著想,他也不希望桐油競價風波影響到雙流縣的聲譽。

畢竟當地還有其他產業出產的貨物需要由商人發賣出去,要是因爲這件事而讓其他行業的商人,對雙流縣產生很深的誤解,那可是得不償失之事。

而四海商行拿走的這批桐油,除了拿出一部分以評價供應兩大船廠所需之外,其餘的將會被賣給同樣急需的荷蘭商人,價格初步定爲每斤三錢,相比進價,這可是接近十倍的暴利了。

外國人的錢不賺白不賺,尤其是這種稀缺商品。

歐洲國家海運業十分發達,對防鏽油漆的需求量十分巨大,而優質桐油是調製油漆必不可少的部分。

儘管此前因桐油資源稀少的緣故,四海商行並沒有售賣桐油的業務,但既然是雙流縣有成爲桐油生產基地的意向,那四海商行當然會迅速組織力量進入到這一行業之中。

在桐油定價協議達成之後,四海商行派來的這位神秘來客第二天便返回成都府,後續商行自然會安排相應人手接續桐油運銷之事,那位年輕攪局者使命已經完成,可以回去交差了。

由於四海商行的突然插手,使得雙流這次桐油交易裡獲取了巨大利益。

三分八一斤的價格,已經遠高於孫克敵當初的預估,首批出產的這近二十六萬斤桐油,就給本地農戶帶來了近一萬銀幣的新增收益,縣衙也從中抽取了近三百銀幣的稅。

雙流縣種植油桐的村子共計二十三個,總人口共計一萬七千三百餘口,而首批發賣桐油的花峪村是其中最大的村落,距離縣城最近,種植油桐面積也是最多。

全村共有三百餘戶、一千一百餘口,按照此次油桐的收益計算,每人可得銀近九銀幣,這筆巨大的額外收入足可抵得上往常幾年辛苦所得了。

爲了讓這筆銀錢用在實處,孫克敵對原有的收入分配方案進行了較大的改動。

刨除官稅,此次花峪村桐油收益爲九千五百銀幣,這其中每人可得銀幣六枚,另外須拿出兩百銀幣,用於酬賞兩名育苗行家,其餘銀幣作爲村民共同財產,存入縣城裡的四海票號,收據憑證由本村三名里正分別保管。

花峪村今後所有公用支出,須由這三名里正提前上報縣衙,獲準後,支取現銀時,也須三名里正一起出面,簽字畫押,將支取數額憑證留存四海票號,以供日後上峰審查所用。

縣衙將會派人幫助花峪村修建容納兩百名適齡孩童進學的學堂一座,解散村內大戶所辦私塾,由縣衙負責聘請教書先生若干,爲學生進行授課,所授課業以朝廷所頒教材爲主。

本村所有適齡孩童均要進學,所需書本筆墨紙硯均由村公款支出,學堂五日一休。

除此之外,村裡還要建設小型診所一座,配備一名郎中及學徒若干,其月薪與縣城公立醫院人等相同,診所日常所需藥材及相關醫用耗材,均由村集體所獲中支出,村民就診拿藥全部免費。

花峪村村內及通往縣城主路進行拓寬硬化,所需資金由縣衙及本村共同負擔。

由於縣城裡已經設立養濟院,本縣所有附和條件者都被收容在內,所以村內不再單獨設立養濟院。

在結清所有桐油款項的第二天,孫克敵與押運桐油款的車隊一道抵達花峪村,在監督款項當場發放後,宣佈了上述幾條修改後的新規。

對於花峪村一千餘口男女老少來說,絕大部分人從沒有一次性拿到過六枚銀幣這樣的鉅款,所有人都沒想到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油桐樹居然有如此大的產出收益,每一個從里正手中接過沉甸甸銀幣的村名,無一例外感激涕零地向孫克敵跪倒磕頭謝恩。

這些最底層的百姓絕大多數都不識字,也沒什麼見識,但最起碼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還是有的,當他們聽懂知縣大老爺大聲宣佈的幾項新政策後,所有人都表示了絕對認可和服從。

辦學堂、建診所、修道路,哪一項都是爲農戶們著想,這樣好的官府,如此愛民的青天大老爺可是打著燈籠都難找,這樣的大老爺就應該公侯萬代纔好。

在宣佈完相關政策後,孫克敵在花峪村村民跪送下打道回府,心裡的成就感和得意之情也是不禁溢於言表。

接下來的一段時日裡,整個花峪村陷入到一場大改造之中。

學堂、診所開始修建,道路開始拓寬平整,有了錢的農戶們利用農閒時間,抓緊從縣城和其他村子僱請各種匠人,翻修擴建自己的宅院。

原先不算富裕的家庭驟然間多了一注大財,少不得抓緊時間修房蓋屋,給家中已經成年的男丁迎娶婆姨,一時之間,這個原本籍籍無名的村子成了全縣矚目的焦點。

崇禎二十四年年末,雙流縣四千餘畝油桐所產桐油全部售罄,桐油總產量達到一百五十萬斤之多,平均畝產也有三百六十斤,總產值五萬六千餘銀幣,僅此一項便創造稅收近兩千銀幣,足可抵得上原先半年上繳的稅收了。

這一切只是個開始而已。

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十八章 容情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著別人陪葬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七百零七章 帶著文臣武將去靶場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十七章 樊城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七百零七章 帶著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桿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九章 皇莊5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南县| 闸北区| 昌宁县| 徐州市| 阳西县| 临朐县| 绥棱县| 崇文区| 图木舒克市| 内江市| 龙山县| 常州市| 九龙坡区| 万载县| 江城| 浦北县| 南安市| 柳林县| 苗栗市| 罗山县| 方正县| 太谷县| 始兴县| 泗水县| 体育| 台中县| 黔南| 桦甸市| 锦屏县| 大港区| 怀远县| 弋阳县| 晋宁县| 阿图什市| 安泽县| 乌海市| 浮山县| 伊金霍洛旗| 老河口市| 巴楚县|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