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

在抵達雙流縣與前任知縣完成交接後,孫克敵和鄭源道立刻開始著手熟悉瞭解雙流縣相關事務,以爲接下來開展工作打好基礎。

雙流縣地處肥沃的成都平原,毗鄰成都府,地理位置較爲優越,全縣共有五萬多人口,從人口數量及耕地面積上歸類,也都屬於望縣,在成都府所轄州縣中是較爲富庶之所在。

雙流縣去年向朝廷繳納稅銀共計四千兩,在整個四川布政使司裡排在前幾位,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在此擔任知縣可以說較爲省心,只要不出大的差錯,五年後坐等拔擢就可以了。

這當然是吏部官員看在孫傳庭的面子上的特殊對待,在官場中也是人之常情。

詳細瞭解了雙流縣基本情況後,孫克敵召集本地有名望的官紳鄉紳在縣衙見面,言辭懇切的表達了希望與衆人一道,同心勠力,共同把雙流建設的更好之意。

與會的鄉紳官紳自然是捋須點頭,紛紛表達了今後要團結在孫父母周圍,讓家鄉更加美好等等諸如此類的意思,隨後孫克敵等縣衙主官參加了鄉紳們舉辦的歡迎宴會,最後賓主們盡歡而散。

對於孫克敵的背景,這些消息靈通的鄉紳們早就打聽的一清二楚,知道這位年輕知縣的前程會十分遠大,所以在私下聚會時也都達成了共識:只要是孫克敵做事不太出格,那他無論拿出什麼樣的章程,大家都要盡力配合。

其實不僅是鄉紳們有這樣的想法,縣衙裡供事的官吏們更是如此,所有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根本不敢拿一些上不得檯面的小手段來難爲這位新人父母官,所以孫克敵後續推出的一系列新章程都得以順利落實下去。

知縣本身具有的絕對權威,再加上後臺如此之硬,還聽說人家在地方官府摸爬滾打了好幾年,那對衙門裡的許多小伎倆肯定是門清,誰還會不長眼往槍口上撞?

由於雙流縣距離成都府不遠的緣故,督察院派駐成都府的分支機構並沒有往縣裡單獨分派御史,作爲知縣的孫克敵也少了一份掣肘,不用時常擔心有人有意無意找茬挑刺,也讓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政務當中。

爲了充分調動底層吏員的工作積極性,孫克敵打破官場慣例和常規,撇開六房書吏,專門召集四十多名吏員訓話,鼓勵一衆人等就如何發展本縣經濟建言獻策,並明言,將來但有功勞者,他自會不吝賞擢,並且會在每年吏部考評中予以題名,以彰顯其功。

參與移民工作五年的經驗讓孫克敵成熟了起來,他非常清楚官府底層吏典的巨大能量,這些人基本是師承相傳地在一個部門供事,對朝廷的律令條例爛熟於心,雖沒有官階在身,但發揮的作用卻是極爲重要,只要讓這個羣體中人感覺到有了奔頭,各人的主要心思能用在政務處置上,那政令落實將會變得更爲順暢。

六房書吏對知縣大人如此明顯的警告和分化之舉自是心知肚明,並在此次會議結束不久,各自抽空逡巡至孫克敵的公房之內,以各種形式和言語表達了自己的忠心,表示對孫父母所有指令都會無條件服從和配合,絕不敢有其他心思等等。

這些書吏都是鬼精鬼精的。

新任知縣召集底層吏員訓話後的幾天內,他們都聽到了一些風聲,有部分業務熟練的吏員已經有了取而代之的意思,這怎麼能讓他們不慌?

要是不趕緊去表忠心,說不定就能讓人家翻了舊賬,然後被新任父母給打發掉,眼前這局面,除了打起十二分精神老老實實聽話辦差,根本沒有別的路可走。

上任月餘時間,孫克敵略施手段,便將自己的權威在雙流縣徹底樹立起來,這也爲他在任期間創造的驕人政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擺平了衙門裡的複雜人事關係,與士紳們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某種默契之後,孫克敵便與鄭源道換上便服,帶著知縣屬官、典吏毛起恆以及各自的僕從,分別騎著馬騾,開始對轄區進行巡視探查,以此掌握本縣的第一手資料,縣衙日常事務全權委託給了縣丞楊哲元負責。

年過四旬的楊哲元是舉人出身,祖籍徽州府人氏,在崇禎十三年被選官放到雙流縣擔任主簿一職,擔任縣丞一職已有三年,爲人處世較爲圓滑低調,在瞭解了新知縣強大的背景後,自然是事事處處表現出絕對服從的態度,這也讓孫克敵甚感滿意。

孫克敵一行人等,在熟知當地各種情況的毛起恆引領下,足足花費了近三十天時間纔將雙流縣主要鎮村巡視完畢,這期間的吃喝住宿也都是在農戶家中,孫克敵和鄭源道也充分利用空暇時間與農戶們進行交談,以瞭解所到鎮村的真實狀況。

經過這段時間的巡視訪查,回到縣衙的孫克敵在與幾名佐貳官反覆商討幾次後,制訂出雙流縣未來五年、也就是自己任期之內的工農業發展計劃綱要,並以官府的名義將之公之於衆。

在這份綱要中,孫克敵提出了“農閒時組織農戶開荒拓田、田地輪種歇養、於緩坡閒地大量種植油桐、油茶、間種川貝、川穹、牛膝、赤芍等中藥材”等全新施政舉措,並要求縣衙中除三班衙役捕快以外所有人員,自即日起,輪流下到鄉間村莊,指導和督促轄區農戶按照綱要內容進行勞作。

孫克敵制訂的這一系列新舉措並非是浮誇之舉,而是有的放矢的長遠規劃。

在巡視中孫克敵發現,自朝廷減負降租新政實施以來,本縣農戶負擔大爲減輕,加之紅薯、玉米、土豆等新型高產作物的大力推廣,各家各戶溫飽問題迅速得以徹底解決,基本上每家糧倉中都儲備有足夠一家人兩年之食的口糧。

每年新糧下來之後,農戶們都會在留足口糧後,把陳糧以每石三錢的價格賣給官府或四海酒業在當地的酒廠,經過幾年的積累,農戶們的家庭經濟狀況已得到極大改善。

既然溫飽無憂,那接下來當然就是如何使農戶增收的問題了。

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七十三章 處置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五章 皇莊1第六章 皇莊2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軍抵達馬尼拉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輪馬車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著栽贓,你能怎樣?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遲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十七章 樊城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四十五章 鄭芝龍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梓潼县| 迭部县| 灵璧县| 东乡县| 元朗区| 扶余县| 富宁县| 太保市| 广宗县| 乌兰浩特市| 馆陶县| 鹤庆县| 信阳市| 沈丘县| 瑞昌市| 内江市| 长兴县| 万源市| 电白县| 长兴县| 普定县| 噶尔县| 雷州市| 定西市| 昔阳县| 宽甸| 梅州市| 连城县| 额敏县| 安国市| 西和县| 景德镇市| 临潭县| 房山区| 砀山县| 大同县| 通化县| 永春县| 连城县| 沁阳市|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