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

爲了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建設更多師範類院校成爲至關重要的一環。

大量的師資力量是達成這一目標的基礎,而且新一代教師必須與現在學堂裡的先生有明顯區分,無論是教材還是授課方式,都要與後世中小學形式和內容接近,這種更加先進的教育制度纔會培養出大量社會所需要的各類型人才。

現在大明很多地方都已陸續開辦不少免費學堂,招收當地適齡少兒入學讀書認字,但這些學堂所用的教材無非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之類的初級讀物,其根本目的也只是爲了掃盲,這與朱由檢想要在全國培養大批實用人才的想法是相違背的,儘管他知道人才的培育是需要以百年計。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大明缺乏統一教材,更缺乏先進的師資力量。

現在的教書先生絕大多數是以屢試不第的老童生爲主,他們本身就嚴重缺乏對經書以外知識的儲備,再加上沒有合適的教材,你能指望他們去給學生傳授數理知識?

好在隨著這幾年更多歐洲的各種人才涌到大明,更加先進的教育體系也在創建之中。

華夏領土上首座師範類院校已經在籌備中,明年,也就是崇禎二十四年,等到大明遠航歐洲的商隊平安返回的時候,北京師範大學的牌子也會掛起。

雖說與大明相比,現在的歐洲在大多數領域都遠遠落後,但在教育領域,歐洲人建立的體系已經與後世現代化的教育制度非常接近,小學、中學、高級中學、大學,四個梯次已經健全,各梯次的人才也是配置完善,這是華夏文明所缺失的。

有鑑於此,在朱由檢的授意下,鴻臚寺早已與荷蘭方面達成共識,委託東印度公司從歐洲僱請大批各級學校教師以及管理者前來大明,以此來奠定大明師範教育的基礎。

現在歐洲各國經濟並不發達,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與與大明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很多貴族的生活水平別說與同檔次的大明勳貴相比,就連大明大多數中產階層也比他們的生活質量要高,所以就別提那些從事教育的教師了。

鴻臚寺與東印度公司達成的協議中有專門規定,所有願意前來大明定居的教師,只要簽訂協議的那一刻,每人都會當場領取十枚大明金幣的安家費,而且,這只是第一條。

隨著中歐貿易額的不斷增長,更有大明海軍編隊重創英國海軍的事例,大明帝國的名氣在歐洲也逐漸響亮起來,鑄造精良的大明金銀幣也成爲歐洲市場上的硬通貨,以爲絕大多數歐洲國家所認可。

十枚大明金幣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

簡單來講,這十枚金幣,足可以讓歐洲一家四口這樣的普通家庭,無憂無慮的生活三年。

也就是說,這是一筆鉅款。

而且是可以輕易得到的鉅款。

領到這十枚金幣,不管簽約者是想在離開歐洲前,拿出一些分潤給父母兄弟,或者是直接全部帶到大明,都是其個人意願。

東印度公司在歐洲各國張貼的廣告中,把大明優待投明者的條件一一列舉。

第一條,簽約,領取金幣。

第二條,到達大明後,每一個簽約者都會分到傢俱齊全的住宅一所,具體面積視其家庭成員人數決定,但人均居住面積絕對會遠大於簽約者現在的住所。

第三條,大明政府將會視簽約者的個人能力、崗位。具體表現,決定其每月薪酬,但最低者也會是現在其月收入的兩至三倍,每學期結束前都會有數額不等的獎金,假期期間,所有薪資照領。

若有突出貢獻並得到廣泛認可者,會有鉅額獎金髮放,具體數額將視其貢獻大小,多者可達數百金幣。

第四條,簽約者自動放棄原屬國籍,從此成爲大明公民,享受大明所有福利待遇,並受到大明法律保護,大明將尊重每一名公民的私權,並保護私權不被他人非法侵害。

東印度公司的廣告出現後,公司設在各個城市的辦事處很快便迎來了大批諮詢者。

WWW?Tтka n?℃O

一時間,連帶東印度公司的知名度也迅速上升,很多歐洲各國的商人企業家也紛紛找上門來,尋求與東印度公司進行貿易合作,這種大好局面也是東印度公司高層始料未及的,得知消息的他們個個笑逐顏開。

這些諮詢這絕大部分是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而來的,畢竟這種優厚異常的條件在歐洲也是前所未有的。

很多人對大明這個遙遠東方的神秘國度知之甚少,雖說對耀眼的金幣眼熱無比,但一想到要橫跨萬里去往一個陌生國度生活,大部分人的心態還是比較複雜的。

就在大部分人觀望時,一些因爲諸多原因而窮困潦倒的教育從業者果斷的當場簽約,隨後便在圍觀者們嗡嗡地議論聲中,從東印度公司辦事處人員手中接過了裝有十枚金幣的檀木盒子。

當簽約者們打開盒蓋的瞬間,沉甸甸的金幣映入眼簾,圍觀者們無不發出一聲聲驚歎。

簽約者們或是激動的渾身顫抖,或是剎那間意氣風發,或是狂喜之下縱聲大笑,或是大喜之下癱倒於地,各種場景無法一一描述。

看著抱著金幣離去的幸運兒們,大多數觀望者心中的疑慮一掃而空,接下來的日子裡,簽約者的數量成倍增加著,而每一名簽約者在領到金幣的三天後,不管是攜帶家小還是孤身一人,都會被東印度公司安排的人手接到各國的港口統一安置,等人數達到一定數量後,再登上轉載著貨物的商船駛向大明。

等到這些人才安全抵達大明後,東印度公司將會按照人頭,從大明朝廷有司領到每人五枚金幣的酬勞。

鑄造這些金幣的原料,就是劉國能、鄭芝豹從英國搶回來的五噸金子,而這些撒出去的金幣,大部分都會被大明用各種商品再賺回國內。

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槍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四百章 佈防第三百九十一章 戰術第四章 洪承疇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七百零七章 帶著文臣武將去靶場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十七章 樊城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五十五章 襲殺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遲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著別人陪葬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七章 皇莊3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三百六十章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宁县| 博湖县| 庆元县| 班玛县| 莆田市| 葵青区| 全椒县| 青川县| 门源| 新蔡县| 开鲁县| 哈巴河县| 永修县| 临澧县| 城固县| 邯郸县| 广德县| 柳州市| 玛多县| 秀山| 永和县| 漳州市| 浮梁县| 宁都县| 常州市| 宝清县| 玛纳斯县| 青海省| 彝良县| 申扎县| 灵台县| 灵山县| 区。| 含山县| 金华市| 武安市| 普定县| 阿鲁科尔沁旗| 瑞金市| 永清县| 汉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