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

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

幕府將軍德川家茂亦懼,親至彥根藩,召見井伊直弼,道:連番殺人,樹敵甚衆;探報,各藩浪人蠢蠢欲動,井伊掃部頭不妨託病息養,規避此禍。

井伊直弼道:多謝將軍大人牽掛,將軍大人勿慮,吾依規殺人,益國利民,天大之後果,吾一人承擔也。三四載後,將軍大人力若能及,吾便辭官歸隱,再不問國事。煩請將軍大人安心,查獲密敕,此案即結。

德川家茂道:朝廷四大臣全皆隱居,德川齊昭永久禁錮,德川慶篤、一橋慶喜亦被懲戒,涉事家老、浪人皆已死命,此事到此爲止,朝廷下發水戶之密敕,不查也罷。

井伊直弼道;啓稟將軍大人,密敕不出,國人皆惑,無以正視聽。

德川家茂道:密敕出,圖既窮,井伊掃部頭何去?德川水戶、朝廷公卿亦非任人宰割!

井伊直弼道:啓稟將軍大人,吾以密敕爲質,懇請朝廷鈐印開國。此舉若成,吾即俯首上疏,再申大政委任於將軍大人,公武合作一家,方可應付此千年未有之變局。

井伊直弼一再進逼,水戶家長德川齊昭怒不可遏,立下誅殺之令。

1860年3月24日,風雪漫天,井伊直弼乘轎入城,行至櫻田門,忽有一邋遢浪人,手執訴狀,攔轎喊冤,護衛叱避,言語之間,又有數人,貓腰擺胯,逼近轎側。

護衛驚悸,拔刀之際,槍聲驟起,十幾浪人,各執利刃,洶洶而至。兩廂捉對鬥殺,難分難解。

轎伕懼,舍轎走;一浪人殺將而出,扯破轎簾,拽出井伊,一刀砍斃,擎其首級,當空一抖,疾呼:井伊挾持幼主,擅自締約,殺戮有司,囚禁名卿。凡斯罪責,神人所不容也,故吾等代天誅之。區區之志,非敢冒犯大府也。伏望將軍大人,上奉聖王之敕,下憐蒼生之望,一洗舊污,大布新政。

井伊直弼慘死,幕府將軍德川家茂甚怒,迅令起兵,討伐水戶。

會津藩藩主鬆平容保上言:啓稟將軍大人,此乃脫藩浪人所爲,並非水戶藩主之罪,尚望將軍大人三思而後行。

老中久世廣周道:啓稟將軍大人,起兵討伐水戶,純屬自相殘殺也。

安藤信正道:鶴蚌相爭,漁翁得利;討伐水戶,實乃下下之策。

間部詮勝道:啓稟將軍大人,前公方大人臨終囑託,天璋院大人可輔佐幕政,將軍大人不妨垂詢一二。

德川家茂道:井伊大人驟逝,一時急火攻心,險誤大事!

德川家茂親至大奧拜謁,且以母親大人呼之,天璋院甚是歡喜,道:一味砍殺,冤冤相報,了無盡頭。放下屠刀即可成佛,將軍大人必有應對之策。

德川家茂道:井伊大人曾曰,陛下敕許開國,公武合作一家,方可應付紛亂之變局。

天璋院道:井伊掃部頭既逝,勿再強求敕許開國。間部詮勝、長野主膳殺戮甚重,宜先去職,藉以示好朝廷,促進公武和睦。大老一職,切勿再設,謹防幕臣獨斷專橫。安藤信正、久世廣周皆是老成持重之臣,可擔大任。

德川家茂欣喜道:謹遵母親大人教誨!

安藤信正就任老中首座,即刻上疏朝廷,懇請和宮親子內親王降嫁徵夷大將軍,公武合作一家,共克不時之艱。

不日,安藤信正復又密告京都所司代酒井忠義:稽古揆今,論王朝之興衰;察納雅言,議帝王之更迭。

孝明天皇接疏,道:皇妹降嫁關東,幾百年來,無此先例,衆卿何意?

侍從巖倉具視道:啓稟陛下,關東強請和宮親王,欲藉以要通市敕允;其心叵測,一望而知。

孝明岳父、議奏中山忠能道:啓稟陛下,井伊橫死,關東膽顫,此舉或爲投石問路。

巖倉具視道:啓稟陛下,近日京都城內,國學者皆探索舊典,專論廢帝之事。幕後主使,老中首座安藤信正也。

孝明天皇怒曰:幕臣如此胡亂作爲,成何體統!豈有此理!四大臣未解除禁錮之前,難言公武合體!

水戶老公德川齊昭幽閉年餘,身心俱廢,聽聞朝廷與幕府行將聯姻,愈加憂憤。

水戶藩主德川慶篤私自覲見,懇切勸曰:啓稟父親大人,公武一體,攜手並進,不失爲治國之道。

德川齊昭道:公武合體乃表面之象;欲成大事,必先觀其根本。井伊直弼橫死吾手,徵夷大將軍竟不懲罰吾等,爲其申冤;目光如豆之人,難成天大之事。安藤信正一介匹夫,竟然挾制吾皇,妄議廢帝。吾一息尚存,必將清除君側蕩盡醜夷。

然天不假年,德川齊昭壯志未酬,鬱憤難抒,竟一命嗚呼。水戶藩天狗黨及各藩尊攘派惜其志業不畢,皆欲蠢蠢再動。

深秋時節,宇都宮藩儒士大橋訥庵糾集三五浪人,行刺安藤信正,兵未血刃,皆被生俘。

安藤信正親至審訊,謂大橋訥庵道:爾乃大儒,亦行此齷齪之事,爲何?

大橋訥庵道:亂臣賊子,禍國殃民,人人得而誅之!

安藤信正道:鬆代藩藩士佐久間象山,亦乃大儒,然其尊從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真和魂洋才也。佐氏有言,吾等近鄰大清國,堂堂仁義之大國完敗於無禮不義之醜虜,何故?清國惟知本國之善,視外國爲賤物,侮爲夷狄蠻貃,而不知彼之熟練於實事,興國利,盛兵力,妙火技,巧航海,遙出己國之上。吾國亦如此矣!

大橋訥庵道:華夷之名目出自漢土,尚義之國爲華,尚利之國爲夷。美夷尚利,是謂醜虜;吾國尚義,吾國真天子在也,古來綱常倫理明也。

安藤信正道:爾彌頑不化罪應立誅!漢人之天地說,秦漢以來,至於周張程朱諸賢,影響雖多,得其實則甚少,看而厭之。故某以西洋實測之學補大學格致之功。吾等致力於開國興業,實如此耳。

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三十九章 勝保拱衛京畿第九十九章 左宗棠寶慶楊威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6)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一章 許乃濟石破驚天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三十五章 賴漢英西征南昌第九十一章 都興阿大戰陳玉成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9)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1)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八十九章 官文兩面三刀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兇化吉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八十章 和春困圍天京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兇化吉第六章 英吉利兵臨大清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九十一章 都興阿大戰陳玉成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9)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一百四十七章(2) 李秀成無力迴天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6)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5)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八十章 和春困圍天京第八十四章 石達開興兵攻浙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四十三章 江忠源命殞廬州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八十七章 李昭壽出爾反爾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2)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四十八章 曾立昌兵敗臨清第八章 琦善虎頭蛇尾第一百一十九章 胡林翼南遲北速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八十一章 額爾金兵臨大沽口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十五章 洪秀全夢裡天國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5)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4)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八十一章 額爾金兵臨大沽口第七十一章 天京城血流成河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鴻章綿裡藏針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一百五十三章 李鴻章攻克常州第一百零四章 潘祖蔭援救左宗棠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八十一章 額爾金兵臨大沽口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1)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一百一十二章 奕忻北京簽約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六十五章 秦日綱回援鎮江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关县| 绍兴市| 乌兰县| 旌德县| 黄大仙区| 沙田区| 汶上县| 科尔| 高碑店市| 托里县| 都昌县| 灵丘县| 桃园市| 阜城县| 乌拉特前旗| 都安| 平原县| 镇平县| 扬州市| 神农架林区| 湘西| 宣城市| 浙江省| 都安| 咸阳市| 建德市| 梅河口市| 绥宁县| 马公市| 镇康县| 三穗县| 长寿区| 黄山市| 泾源县| 长岭县| 嘉鱼县| 庄河市| 东港市| 巨鹿县| 来安县| 安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