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三國演義中的錯誤

三國演義中的錯誤

綜觀各種《三國》版本,“技術性錯誤”的類型基本相似。茲以流傳最廣的毛本《三國演義》爲例,“技術性錯誤”可以分爲五個大類:

(一)人物錯誤。主要包括五種情況:

1.人名錯訛。如第5回寫陳留孝廉衛弘資助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世語》,“衛弘”當作“衛茲”;第65回寫劉備任用劉璋舊部龐義,據《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龐義”當作“龐羲”,等等。

2.人物字號錯訛。如張飛本字“益德”,《演義》卻誤爲“翼德”(第1回);劉曄本字“子揚”,《演義》卻誤爲“子陽”(第十回),等等。

3.人物身份錯訛。如丁原曾任幷州刺史,後入京爲執金吾,《演義》卻誤爲“荊州刺史”(第3回);楊阜在魏明帝時任少府,《演義》卻誤爲“少傅”,等等。

4.人物關係錯訛。如董貴人本系董承之女(《後漢書•伏皇后紀》),《演義》卻誤爲董承之妹(第24回);魏國燕王曹宇本系曹操之子(《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演義》卻誤爲魏文帝曹丕之子,等等。

5.人物彼此混淆。如初平三年(192)被青州黃巾軍擊殺的兗州刺史劉岱,與建安四年(199)被曹操派往徐州攻劉備的劉岱本系兩人,《演義》卻混爲一談(第22回);曾經賞識曹操的東漢太尉橋玄,與江東二喬之父喬公(即“喬國老”),籍貫、生活年代均不同,《演義》又混淆不清(第48回)。

(二)地理錯誤。主要有八種類型:

1.政區概念錯誤。如“沛國譙郡人”(第一回),當作“沛國譙縣人”(東漢時王國與郡地位相當,不相統轄);“九郡四十二州”(第三十四回),當作“九郡四十二縣”(東漢地方政區爲州——郡——縣三級,郡下轄縣),等等。

2.大小地名混淆。如“兗州、濮陽已失”(第11回),當作“兗州諸郡縣已失”(濮陽僅爲兗州之一縣,二者不應並列);“操引軍趕至南陽城下”(第17回),當作“趕至穰城下”(南陽系郡名,而非具體城名,穰城系其所轄之一縣),等等。

3.誤用後代地名。如“河東解良人”(第一回),當作“河東解(縣)人”(“解良”即“解樑”,系金代地名);“玄德、關、張三人往代州”(第二回),當作“往代郡”(“代州”系隋代地名),等等。

4.古今地名混用。如“定州中山府安喜縣”(第二回)。當作“冀州中山國安喜縣”(“定州”系北魏地名。“中山府”系北宋地名。二者實爲一地。、“安喜”則系漢代縣名);“德州平原縣”(第5回)。當作“青州平原縣”(“德州”系隋代地名。“平原縣”則系漢代地名)。等等。

5.方位錯亂。如耒陽本在江陵東南約一千里。《演義》卻寫成“東北一百三十里”(第57回);益州本在漢中之南。《演義》卻寫張魯以爲“西可以吞益州”(第64回)。等等。

6.地名誤植。指作品本該用甲地名。卻誤用了乙地名。如第19回寫曹操往徐州攻呂布。“路近蕭關”。當作“路近蕭縣”(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距徐州極遠。蕭縣則在今安徽蕭縣西北)。等等。

7.地名混位。指甲、乙兩地本不相干。卻被硬拉在一起。弄得牛頭不對馬嘴。如第5回寫李典爲“山陽鉅鹿人”。大誤(山陽郡屬兗州。鉅鹿郡則屬冀州)。當作“山陽鉅野人”;第11回寫臧霸爲“泰山華陰人”。亦誤(泰山郡在今山東。華陰縣則在今陝西。二者相距數千裡)。當作“泰山華(縣)人”。等等。

8.地名文字錯訛。如“高堂”當作“高唐”。“西閬中巴”當作“巴西閬中”。“赤坡”當作“赤阪”。等等。

(三)職官錯誤。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這裡主要指:

1.職官混稱。如第1回寫劉焉爲“幽州太守”,當作“幽州刺史”(州長官爲刺史或牧,郡長官纔是太守,歷史上的劉焉未任幽州刺史);第6回寫劉岱爲“兗州太守”,當作“兗州刺史”(第5回正作“兗州刺史”),等等。

2.隨意杜撰。如第10回寫曹操以荀攸爲“行軍教授”,漢末三國無此官職,據《三國志•魏書•荀攸傳》,當作“軍師”;第56回寫曹操以華歆爲“大理少卿”,當時亦無此官職,據《三國志•魏書•華歆傳》,當作“議郎”,等等。

3.官爵文字錯訛。如第14回寫曹操拜劉備爲“徵東將軍”,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當作“鎮東將軍”;第16回有“奉軍都尉王則”,據《三國志•魏書•呂布傳》注引《英雄記》,當作“奉車都尉王則”,等等。

(四)曆法錯誤。包括:

1.引用史書而錯寫日期。如第1回寫“建寧二年四月望日”,殿角狂風驟起,大蛇蟠於帝座,查《後漢書•靈帝紀》,當作“建寧二年四月癸巳”(“望日”即農曆每月十五,此年四月癸巳則爲四月廿二);同回寫“光和元年……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據《後漢書•靈帝紀》,當作“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朔”即農曆每月初一,此年六月丁丑則爲六月廿九),等等。

2.干支錯誤。如第45回寫諸葛亮與劉備相約:“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爲期”,而據《二十史朔閏表》推算,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並非甲子日,而系壬申日;同樣,第49回寫此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爲丙寅日亦誤,當作甲戌日。類似錯誤,書中還有。

3.杜撰歷史上沒有的日期。如第40回寫曹操決計南征,“選定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出師”,而據《二十史朔閏表》推算,建安十三年七月並無丙午日,只有丙辰、丙寅、丙子日;第81回寫劉備伐吳,“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而據《二十史朔閏表》推算,此月並無丙寅日,只有丙子、丙戌、丙申日,等等。

(五)其他錯誤。例如:

1.歷史人物年齡誤差。如第1回寫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而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推算,當作“年已二十四歲矣”;第59回寫韓遂自稱“四十歲矣”,而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典略》推算,韓遂此時已年近七十,等等。

2.名物描寫前後矛盾。如第32回寫“徐晃一刀斬汪昭於馬下”,而在《演義》中,徐晃一直是用大斧的;第65回寫馬岱“挺槍躍馬,直取張飛”,而在書中其他地方,馬岱所用兵器卻是刀,等等。上述種種錯誤,總數多達七八百處,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當中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畢竟三國演義不是正史,所記載的很多都是子虛烏有的。

不過饞蟲寫的是小說不是正史,所以《阿斗》中有些地方是參照正史,有些地方是參照三國演義,總之怎麼精彩怎麼來。所以當大家看到和三國演義或者和三國志不一樣的地方時,不要罵饞蟲啊!一切都是爲了劇情的需要……

第25章 張嶷的疑惑第49章 朱然請罪第1章 外患第125章 一人之力第100章 司馬之謀第75章 萬事俱備第1章 尋找落鳳坡第82章 一擒第26章 一戰定涼州(中)第98章 定計第51章 曹叡中計第35章 辯胡僧(上)第38章 匯聚江陵城第32章 立長立賢?第51章 曹叡中計第26章 後患第133章 錦囊妙計第31章 時代第60章 招降(上)第88章 飲酒、解惑、論天下(下)第92章 暗算第67章 夜行第26章 後患第93章 窮途末路第136章 變故橫生第85章 計取朵思第139章 伐吳第141章 東風助第69章 出陣?第79章 長安攻防戰第15章 城樓之戰第101章 初戰第85章 妖術?第85章 計取朵思第14章 孟達守關第74章 出兵南中第83章 風雨來臨時第101章 初戰第113章 長安驚變第15章 三百精兵第49章 朱然請罪第93章 計破扶羅韓第88章 孟獲降第117章 阿斗登基第69章 缺錢第81章 突破第42章 平安過武關第50章 抵達上庸第55章 借道襄陽第87章 及時雨第56章 平安過襄陽第139章 伐吳第136章 變故橫生第109章 青州之變第93章 窮途末路第14章 孟達守關第12章 嚴家二公子第15章 三百精兵第80章 無當飛軍第28章 大勝!第21章 入蜀第101章 水淹雍州第43章 吃虧第54章 篡漢第116章 雪上加霜第117章 阿斗登基第110章 大雨第61章 大戰將起第105章 行刺(下)第89章 抗胡第45章 歸蜀之火燒上方谷第2章 劉璋赴宴第88章 孟獲降第103章 石勇末日第60章 招降(上)第70章 奇襲夷陵第9章 殺戮第10章 小結巴的口才第84章 三縱第63章 麥城突圍第13章 路遇強盜第5章 江州唐三爺第21章 抵達氐部第13章 司徒羣第120章 鬥智鬥勇第92章 暗算第122章 黃巾再起第29章 三難第4章 江東刺客第51章 曹叡中計第4章 江東刺客第77章 前敵未除 追兵又至第36章 軍糧第21章 七煞衛首戰第29章 開顱第43章 吃虧第34章 有佛西來第22章 送大禮(上)第6章 馬忠第9章 忠義霍仲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阳县| 舒城县| 清远市| 北海市| 永清县| 镇沅| 柳河县| 南丰县| 长乐市| 高青县| 永福县| 攀枝花市| 会宁县| 紫云| 大关县| 蒙山县| 砀山县| 九台市| 开鲁县| 漾濞| 珠海市| 崇礼县| 民丰县| 石城县| 安泽县| 郁南县| 沂源县| 锦屏县| 寿光市| 河东区| 山丹县| 娱乐| 铅山县| 龙陵县| 莫力| 凌源市| 通州区| 灵璧县| 贵定县| 汉中市|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