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章 覓香東南亞

新加坡海南雞飯

正如星洲(新加坡的別稱)無星洲炒米一樣,海南並沒有海南雞飯。我去了海南島,到處找,找不到,又問過一位在海南島住上五年的長輩,他也不曉得,問海南島的本地人,他們說:“有呀!”給我吃的,不是印象中的海南雞飯。那麼海南雞飯到底是誰發明的呢?追溯起來,應該是歸功於新加坡“瑞記”餐廳的老闆莫履瑞這個人。這麼說,也許有許多海南人不同意,但這篇文章不過是拋磚引玉,如果有更正確的數據,請寄下。

莫履瑞在二三十年代從海南島過番來到新加坡,以賣雞飯爲生,他和一般小販擔了一枝扁擔不同,是很有力氣的兩隻手,提著兩個竹籠:一個裝雞,一個裝飯。飯是以飯球形式做的,扭得窩窩實實,圓圓胖胖。莫履瑞這個做法,也許是看過海南島的親朋戚友做過,所以說海南雞飯出自海南也沒錯,只是在海南島失傳而已。

當今東南亞各地都出現海南雞飯,國際酒店的咖啡室或房間服務中,海南雞飯更和雲吞湯、印度尼西亞炒飯、叻沙等被列入“亞洲特色”的菜牌中。但是,所謂的海南雞飯,只不過是普通的白斬雞和白飯,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兒,真正的海南雞,做法繁複。

用大量的大蒜連皮和生薑在油中爆了一爆,再將一把蔥捲起來,還有馬來人叫爲“巴蘭”的香葉,一齊塞進雞的肚子之中。雞外皮抹鹽。

煮一大鍋水,一滾,加一匙鹽,再滾,再加,憑經驗看應該有多鹹。把雞放入湯中,燙個五分鐘,撈起,過冷水河。水再滾,再燙。三次或四次,看雞的大小,不能死守陳規。最後把雞掛起來風乾。

燙過雞的水上面有一層雞油,拿來放進鑊中爆香乾蔥頭,再把米放進去炒它一炒,炒過的米放進另一個鍋中炊,炊飯的水也是用剛纔燙雞的湯,用一半。一半留著,加高麗菜和冬菜,成爲配湯。

還有一說,是把生米放進一個漏斗形的鐵鍋中,下面滾水蒸之,見過黃履瑞做的老朋友們這麼流傳出來。

炊完的飯肥胖,一顆顆獨立,包著一層雞油,發出光彩,一見此飯,方能稱上正宗。偶爾在飯中吃到爆得略焦的幹蔥粒,更香。吃時淋上醬油,單單是白飯,不吃雞肉,已是天下美味,無處覓。

說到醬油,一定要用海南人特製的又濃又黑,帶著焦糖味道的。如果看到餐廳供應的醬油是普通的生抽或老抽,那麼不用試,也知道一定不好吃。醬油架上還有少不了的一罐辣椒醬和一罐姜茸,用吃完的花生醬玻璃瓶盛著,瓶的外表有一個個凹凸的格子,形狀有如一個裝紅酒的木桶。

辣椒醬各家制法均不同,有濃有稀,有些很辣,有些微辣,其中加醋、姜茸則不可不用雞油拌之,沒看到雞油的姜茸,也不正宗。用這三種醬料來點雞肉。雞一叫就是半隻或一隻,斬件上桌,碟底鋪有黃瓜片,有時覺得黃瓜比肉好吃。

雞肉是什麼狀況之下最完美的呢?絕對不能全熟。全熟就像吃鞋底,要骨頭周圍的肉略微桃色,雞的骨髓還是帶著血的,纔算合格。雞不能太肥,也不可太瘦,數十年前的“瑞記”,已學會質量控制,在馬來西亞的昔加末地區有一農場,專養走地雞,到時到候就運來新加坡劏之。

懂得吃海南雞飯的人,最享受是那層皮,當今流行所謂的山芭雞,都太瘦。雞皮不肥不好吃,皮和肉之間有一層啫喱狀的膠汁,最上乘了。當時不知道什麼叫膽固醇,也沒有污染,吃雞的皮,吸骨中的髓,大樂也。

嫌肉吃不夠,可多叫一碟雞雜,裡面有雞心、雞肝和雞腎、雞腸等,蘸著醬油吃,也是極品。

吃雞,噬出骨頭方有滋味,我對目前的去骨雞飯很不以爲然。“文華”酒店的收入,很大部分靠賣它的雞飯,也是去骨的,遊客不懂得這個道理,現代人又怕吃得太肥,以爲“文華”是最出名最好吃,也不必和他們爭辯。

目前尚存古味的店鋪,還有海南二街PurvisRoad的“逸羣”咖啡室,另外有“七層樓”餐廳,在新加坡其他的,肚子餓時,也許還吃得下吧。

香港海南雞飯也是流行,但學其樣,不學其精神,連醬料也不像樣,別說雞肉和飯了,大剌剌、擺出海南雞飯的名堂,甚不知恥。

至於老店“瑞記”,老闆莫履瑞和友人黃科梅先生,以及跑娛樂版的記者黃哥空及家父蔡文玄交情甚篤。莫先生當年已懂得廣告之力量,有科梅先生撰文贊之,又有哥空先生常帶一羣歌星光顧,再在家父所編雜誌《南國》長期登廣告,結果生意滔滔,“瑞記”成爲遊客非去不可的景點。

可惜據說公子乘摩托車撞死,莫先生無心做下去。“瑞記”目前丟空在密駝路,但至今尚未拆除,路經此地常去憑弔,唏噓一番。

新加坡熏衣草熟食中心

家母喪禮,辦在新加坡殯儀館,附近有一熟食中心,英文叫爲LavenderStreetFoodCentre,熏衣草街,我頗愛此名。一共舉行了五天,讓親友憑弔,我們一家輪流守靈,肚子餓了就去那裡吃東西,當成飯堂。新加坡地道小食應有盡有,那麼長的時間下來,試完所有攤檔。

有家人賣福建薄餅,這是我最喜歡吃的,小時隔壁住了一家福建人,爲父親的世交,有位小女兒,也許是想長大了和我成親,整家人一直教導我福建文化,包括方言、世俗和食物,故我的閩南語講得比潮州話流利。

印象中,他們家的薄餅最美味。包薄餅爲一大事,過年過節才舉行,準備很花工夫,會用上兩三天。當今的福建家庭已少人做,只有在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纔有看到,在熟食中心看見,大喜,即叫兩條。

主要的材料是虎苔,是種香味很重的幹海藻,新加坡難於買到,當然不放了。也嫌白蘿蔔以粉葛代之,其他配料也能省即省,做出來的薄餅樣子很像從前的,但吃起來不是原味。爲懷舊,勉強食之。

也有云吞面賣,那裡做的和香港的不一樣,但也分湯類和幹撈,我喜歡後者,有南洋特色,保留豬油,並加上了豬油渣,更是好吃。但是在熟食中心嚐到的,麪條應是由製造商大量生產,無面味,亦少鹼水,軟綿綿不彈牙,吃了也大失所望。

另一檔是賣豬雜湯,這種潮州小吃到了汕頭也試不到原汁原味的了,這裡賣的更是不知所云,友人見我皺眉頭,說附近有家老店,纔是正宗。即刻由他帶去,一看門面,有兩個大鍋,熬著湯汁。我一看以爲對路了,叫了一碗來吃,剛喝一口湯,就覺得不對勁,是比在熟食中心的夠味,但是絕非從前的豬雜湯。

豬雜湯有兩種最重要的食材,那就是豬血和珍珠花菜,此店全無。“爲什麼湯裡不放豬血?”我問店裡的人。“政府不準許。”這個答案倒是我沒有想到的。“那麼珍珠花菜呢?”“已經沒什麼人種,很難找了。”

難找,並不是代表沒有,那麼重要的食材,那麼濃厚的味道,一放少了,等於失去了靈魂。爲什麼不可以努力一點兒?在偏僻一點兒的地方找一小塊地,自己種呀,豬雜湯全靠它了。

“我們從前吃豬雜湯,豬肚還要用水來灌,灌到脹起,外層和內層之間的纖維像透明一樣,纔算標準。”我回憶。小販不屑:“沒聽過。”“那麼你們的湯熬的是什麼?”我問。“全是排骨呀。”我搖搖頭:“你們還是改去賣肉骨茶吧。”

有一餐想吃素,認爲親人逝世,吃齋好過吃肉,就去找。發現整個熟食中心沒有一攤賣齋的。這也不奇怪,要碗白飯好了,弄點兒蔬菜就行,但友人說:“也許用豬油炒的呢。”

也就作罷,但到底幹吃白飯不行,來點醬油吧,見有一攤賣海南雞飯的,醬油又濃又甜,我向店裡一名年輕男子說:“我並沒有買雞飯,但可以不可以給我一點醬油?”那個男的很友善,點點頭。

剛要把醬油淋上時,那一檔人來了一箇中年婦女,氣沖沖倒頭大罵:“你沒有幫襯,不可以吃我們的醬油!”對不起,對不起,只有拼命道歉:“給你錢行不行?”那女的也不睬我,走開了,新加坡人友善的印象,一掃而空。

再來又吃蝦面、福建炒麪、叻沙、滷鵝、各種小炒,整個熟食中心,沒有一種可口,一切食物,有其形而無其味。

看見了有一檔賣冰,就要了一客。新加坡的紅豆冰像臺灣的刨冰,碟底下放了煮得很甜的紅豆和亞答仔,亞答仔是一種棕櫚科的種子,半透明,很有咬頭,用糖水煮了,也很甜。上面鋪了很多刨冰,用手一壓,成山形,在上面淋了又紅又綠的糖漿,又加煉奶而成。

小時候吃的是下了椰糖,椰糖很香,當今的如果客人要椰糖,可多加五毛。五毛就五毛,一吃之下,對味了,只有這種刨冰,才維持小時候的味道,也許是做法有那麼簡單就那麼簡單,味道再變,也變不到哪裡去之故。

魚丸、釀豆腐等,全是統一大小,據說要領執照才能製造,味道也不會好,或壞到什麼程度,只是不標青而已。

不能說完全失去,還有寥寥可數的幾檔小販堅持著,我下一次去,只能老遠地跑到那些檔口去吃了。一般的所謂熟食中心,可免則免,非去不可的時候,還是會去的,一邊吃,一邊罵。粗口,變成了佳餚。

新加坡發記

周遊各地,新加坡的“發記”,應該是世界上最好的茶餐廳之一。地點在廈門街的舊區翻新建築物之中,地方寬敞,帶有濃厚的唐人色彩,裝修則無中菜館的花花綠綠,一切從簡,以食物取勝。

老闆李長豪,肥肥胖胖,四十幾五十歲人,是當廚師的最佳狀態。他整天臉露笑容,門牙中有一個小縫,平易近人。大師傅難不了他,有什麼人不幹就親自下廚,當然,出品的水平的控制,食物的設計,都是出於他一個人。

從他的祖父到父親身上學來的潮州菜,一點也沒走樣。當年辛辛苦苦從大排檔做起,在同濟醫院”旁的咖啡店煮炒到現在,數十年功夫。

最難得的是,翻江過海到南洋的華僑,勤奮地種下根後,菜式的變化不多。也許這是一種固執,但只有固執,纔不會搞出令人聞之喪膽的Fusion菜來。又因爲這些華僑中間無斷層,李長豪的潮州菜,比在潮州吃到的更正宗了。什麼叫正宗呢?舉個例子吧。

鯧魚,廣東人不認爲有什麼了不起,因爲它離水即死。不是游水的,不被重視。潮州人則不同,鯧魚是上品,但會蒸的人,已不多,我怕這個古法消失,拍電視節目時特地跑回新加坡一趟,用攝影機記錄下來。

過程是這樣的,潮州人認爲鯧魚應愈大條愈好,取一條約兩斤重的,只要蒸五分鐘就熟。五分鐘?怎麼蒸?魚身厚,面部太熟,底部還生呢?有辦法,那就是在鯧魚的兩面橫割深深的三刀,頭部一刀,身上一刀,尾一刀,割至見骨爲止。

這時,把兩根湯匙放在底部的身和尾處,讓整條魚離開碟底,這一來蒸氣便能直透。上面這邊,則各塞一粒柔軟的鹹酸梅進割口處,頭部以整條的紅辣椒提起。

在魚身上鋪了切成細條的肥豬肉、薑絲、中國芹菜、冬菇片和鹹酸菜,淋上上湯,湯中當然有鹹味,不必加鹽,最後是西紅柿。以西紅柿用來取味嗎?不是,用來蓋位魚肚那部分,背上的肉很厚,腹薄,如此一來,纔不會讓蒸氣把魚肚弄得過火,這簡直是神來之筆。

放入蒸爐中,猛火,的確是五分鐘就能完成。蒸出來的鯧魚,背上的肉翹起,像船上的帆,加上芹菜的綠,酸菜的黃、冬菇的黑,和辣椒的紅,煞是好看,而那白色的肥豬肉,則完全溶化在魚身上,令肉更爲柔滑。這纔是潮州古法蒸鯧魚,連去潮州也吃不到了。

在“發記”,還能吃到不少的失傳潮州名菜,像“龍穿虎肚”,很多潮州人聽都沒聽過。做法是拿一條條五六英尺長的鰻魚,廣東人叫花錦鱔,潮州人稱之烏油鰻(亦叫黑耳鰻,因爲它有兩雙黑耳),蒸到半熟,拆肉,拌以豬肉碎,再塞入豬大腸之中,炊熟後再煎的。

一般,我對鮑參翅肚沒什麼興趣,像鮑魚,賣到天價,吃來幹什麼?兩頭鮑早就嘗過,還來什麼二三十頭?但是在“發記”做的,價錢相當合理,因爲他們用的是澳洲幹鮑,雖然肉質不及日本的,但勝在李長豪手藝好,搭救成一流料理。

程序是複雜的:浸十二小時,倒水,再浸十二個鍾。以老雞三隻,排骨六公斤,三層豬肉六公斤,雞腳兩公斤,大鍋熬出三公升湯來,再浸,這時用豬油來夾著鮑魚,以八十五度火煮五十個小時,至到那三公升的汁變成一半爲止。看著火候的,還有一個專人呢,當然不是一般下蠔油,去炆制那麼簡單。這時呈扁平的鮑魚脹起,用手按,全憑經驗看它是否軟熟,弄到客人覺得物有所值爲止。

至於翅,則要選尾部下面那塊,不識貨的以爲背鰭最好,其實鯊魚遊在水中,這個部分經常碰撞,有呈瘀血的現象,皆爲下等翅。燜法以老雞、雞腳、豬肉皮、豬肚肉等,燜到湯汁收幹爲止,潮州人的翅,是不加火腿的。

這些菜只能偶爾一試,我個人也反對殺鯊魚,只把過程介紹一下而已。自己叫的菜,有一樣很簡單清淡的,用黃瓜,去皮去瓤,用滾水燙之,再浸以冰水,讓瓜脆了,以小蝦米和冬菜煮之,已比魚翅好吃。

另有一道雞茸湯也不錯,剁雞肉不用砧板而是把雞放在一大塊豬皮上剁碎的,此法亦失傳。

大家以爲只有日本人吃刺身,不知道潮州早已有魚生這道菜,但這要事前吩咐好才做得出。從前是用鯇魚的,但近年來怕污染,只採取深海魚“西刀”,切成薄片,像河豚一樣鋪在彩碟,片片透明。

配料倒是麻煩的,有菜脯絲、中國芹、酸菜、蘿蔔絲、黃瓜片和辣椒絲等等,夾魚片一起吃,後來演變爲廣東人通常吃的“撈起”,他們用的則是鮭魚了。

蘸著叫梅膏的甜醬吃,有甜有鹹,或許有點怪,但潮州人這個吃法是從古老的口味傳下,不好吃的話早就被淘汰。一定不能接受又甜又鹹,那麼有種叫豆醬油的作料,亦可口。

最後的甜品有整個南瓜塞芋泥的金瓜。南瓜去皮後,用冰糖浸一天,纔夠硬不會崩潰,跟著芋頭磨成泥,豬油煮之。塞入,再蒸出來,是甜品中的絕品。有一道失傳的甜品,叫“餚肉糯米飯”,用冰糖把五花腩熬個數小時,混入帶鹹的糯米飯,上桌時還看到肥豬肉搖搖晃晃。

我辦旅行團,有些地方一切具備,就是找不到好吃的東西,胖嘟嘟的李長豪拍拍我的肩膀,說:“不要緊,帶我去好了,我煮給你們吃。”好個發記。學廣東人說:“真系(是)發達啦!”

爲了一碗越南牛肉河

天下美食,少不了一碗越南人做的牛肉河粉,他們叫它爲pho。好吃的牛肉河,用湯匙舀了一口湯,喝進口,從此上癮,一生一世,都想追求此種味道。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初嘗牛肉河,是數十年前去越南旅行,坐在一間露天餐廳,遠望長堤上越南少女推著腳踏車經過,身上穿著一件像中國旗袍的衣服,絲質,開高衩,但還配了長褲,也是絲質。全身包裹得像一顆糉子,肌膚一點也不外露。

面前的這一碗牛肉河,灼得剛剛夠熟的生牛肉,色澤有如少女脣部之粉紅。河粉純白米制造,像她們身上的旗袍,如絲似雪。再將這一口湯喝進口,像一場美妙的愛情,已經達到了。從此一經過越南店子必即進入試食,叫了一碗牛肉河,看看是否能夠重溫舊夢?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原因何在?經過戰火,連這種最基本的食物也失傳了,各地都有模仿。次等的味道,令人沮喪。

小學唸書,說越南土地最爲肥沃。人世間,也只有越南的稻米一年有四次的收成。當今,越南本土,亦要靠外國輸入。一位做木材生意的友人,買通了當地高幹,包了一片樹林,以爲從此發達,豈知運到的樹木把電鋸都損壞了,原因是木頭之中,充滿了戰爭時代打進去的子彈頭。

閒話少說,到底在什麼地方纔能找到一碗像樣的越南牛肉河呢?自己煮行不行?打開烹調書,教你的辦法如下:

材料:牛肉六兩,河粉十二兩,豆芽二兩,紅蘿蔔絲一兩,蔥粒二粒。湯料:牛腩、牛骨各一斤,香茅二枚,洋蔥二個,香葉二片,胡椒粒一茶匙,水十二杯。調味料:鹽、魚露各適量。醃料:魚露二茶匙,生粉半茶匙,麻油、胡椒粉各少許。

做法:一、將牛骨、牛腩飛水衝乾淨,然後放入瓦煲之內,加水十二杯。將香茅、洋蔥和胡椒粒放入煲滾,看見湯麪有泡沫盛起不要。再慢火煲六小時,隔去湯渣加入調味料即成牛肉上湯。二、牛肉切薄片,加醃料拌勻,豆芽洗乾淨後瀝乾水分。三、先將銀芽放碗底,取適量河粉灼熟放在豆芽上面,將牛肉灼至剛熟放在河粉上面,淋上滾牛肉湯,撒上紅蘿蔔絲和蔥粒即成。

完全放屁,一竅不通,看這種菜譜只有害死人,絕對做不出一碗連像樣也不像樣的東西來。牛肉河有如擔擔麪,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從小吃到大,纔有經驗做出一碗似樣的東西。外國人試了幾次,就想當大廚,別做夢了!

另外是有很多人以爲店裡做得出,在家裡爲什麼不能重現?這個觀念極爲錯誤。小販食品,是絕對在家裡做不出來的,因爲三四碗東西,湯料一定下得不足,店裡熱的湯,只用一個巨大的桶,幾十斤肉,幾十斤骨頭,甜味方出,而且是天天做,月月做,年年做,累積下來的經驗,才能掌握。

算了吧,放棄吧!投降吧!回到越南,找到數十年前的那家小店,吃了全不是味道,全都吃遍也沒有一碗像樣的。

追求越南粉是一個辛苦的過程。唯有在海外尋找。戰後的越南人,有錢的移民到法國,在巴黎市中心的幾家高級越南餐館能找到一點兒,但並不平民化。他們也不是專賣粉的,當然並不十分正宗。在十三區有很多河粉店,吃了也不滿意。

窮一點兒的越南人移民到澳大利亞。找尋完美的越南粉歷程,到了終站,是一家叫“勇記”的餐廳,在墨爾本。老闆娘四十餘歲,風韻猶存,在店裡坐鎮。她聽了我問湯中只熬牛骨和牛肉已經哈哈大笑:“牛骨那麼腥,怎麼喝得進口?”

只告訴我加了雞骨,但是我懷疑也有魚骨,煲到完全爛掉,再也看不見,我跑進廚房,只見大量的牛肉掛著待涼。一大桶一大桶的湯,滾了那麼久,還是清徹的,相信我再看一百年也看不出道理。

也不單是吃牛腩那一部分,幾乎整隻牛都可以吃,餐牌上寫著牛筋、牛骨、牛丸、牛鞭等等的配搭,連牛血也不放過。店裡賣的牛血,是用滾得最熱的湯去撞出來的,牛血一下子變成軟軟的個體,湯極鮮,血也當然比豆腐好吃得多。

店裡從早到晚擠滿客人,連澳大利亞總理來也得等位。嚐到數十年前的美味,滿足,人亦老矣。地址:196,Victoriast.,Richmond,Vic,Melbourn吉隆坡金蓮記

一生人愛吃麪,而麪食之中,最喜歡的是福建炒麪,至於天下最好的福建炒麪在哪裡?首推吉隆坡的“金蓮記”。

“去福建吃不就行嗎?”友人問,“何必老遠地跑到吉隆坡?”我也到廈門、泉州等地找過,此種烹調藝術,在中國已經失傳,可以大膽講一句,沒有就沒有。東南亞華僑,守舊又固執。單憑這一點,許多鄉間小食,都在東南亞一帶留了下來,值得慶幸。

從數十年前,初嚐到“金蓮記”的作品,就念念不忘。這一回,走出吉隆坡機場,向司機說的第一句話:“去茨廠街。”茨,番薯的意思。早年華僑集中在那一帶,有些人開廠,把薯曬乾磨粉,故名之。

茨廠街這一區,已成爲吉隆坡的唐人街,當今學日本,上了蓋,兩旁商店林立,中間擺攤子,賣的東西像旺角的女人街,不同的是,有很多翻版影碟檔口。

在十字街街口,可以找到老店,店前已被各種小販攤子遮住,要仔細看,就有一塊被煙燻得漆黑的招牌,寫著“金蓮記”三個字。由王金蓮先生在一九二七年創立,已開了近八十年了。王氏是福建安溪人,安溪盛產茶葉,但在窮困的年代,王氏也打不到工,隨同鄉來到東南亞謀生。

很少人知道,“金蓮記”最初賣的是湯麪而不是炒麪,麪條特別,有日本烏冬般大,比普通的油麪還要粗出兩三倍來。黃澄澄的福建面,別處罕見,當今在東南亞的菜市場中也難找到,多數是賣面的店自制的。

福建湯麪賣出名堂,爲求變化,增多了一味炒麪,結果反而更受歡迎,成了招牌美食,“金蓮記”的客人都忘記了有湯麪那回事了。怎麼炒法?因爲是開放式的廚房,好奇心重的客人可以直接觀賞,我當然沒放過這個機會。

先下油,把蒜頭茸爆香,當然用的是豬油了。堅持燒炭,大師傅說:“火炭是青火,纔夠鑊氣,而煤氣是死火,味道影響食物,無法和炭火相提並論。”

面炒得干時,下湯,湯用數十斤的蝦殼熬成,甜味十足,這時又下獨有的秘方,那就是魚乾粉。什麼魚?比目魚也。香港人叫爲大地魚,當地華僑叫左口,潮州人稱之爲鐵甫。把魚乾用炭火烘得略焦,待冷,用玻璃瓶子壓扁,又細磨成粉而成。

一面炒,一面下魚粉,味道更香,這時可下醬油了,用什麼牌子的呢?大師傅說是吉隆坡華僑的生曬老抽,什麼牌子不要緊,但並非吃雞飯點的那種又甜又濃的。

配菜只有少許的豬肉片、蝦肉和椰菜,並不多。最後要把鍋蓋一蓋,讓麪條把湯汁完全吸乾,才大功告成。忘了。還要下大量的豬油渣。一入口,即被濃郁的香味和滿嘴潤滑的麪條吸引,從此上癮,吃到任何炒麪,都已經不能與它作比較了。

當今的老闆兼大師傅,叫李慶進,是第三代傳人。李慶進娶了位太太,精於廚藝,就在老店對面開了一間咖啡室,除了面之外,也有各類小炒,做得最出色的是肉羹湯、枝竹排骨和蒸鯧魚。

李慶進今年也有五十多歲了,生有幾位兒女。大兒子對煮炒很感興趣,和母親一塊躲在廚房做菜,如果他在外邊發展,分分鐘是一個一流的大廚,但東南亞華僑家庭觀念極深,還是留在父母身邊。

“你的炒麪呢?”我問李慶進,“有沒有傳人?”他把小兒子李賢鵬叫了出來。一看,是位英俊高大的青年,到電視臺去考演員的話,隨時選中。

“你的功夫怎樣?”我問。“還不敢見人。”李賢鵬說。“炒一碟讓我試試看。”我說,“上回我來,你父親不在,一個又瘦又黑的徒弟炒給我吃,味道也不錯,你是他的兒子,一定全心全力傳授給你。”“不,不。”李賢鵬耍手搖頭,“我只是等半夜兩三點,客人都不在時才下廚,炒完給爸爸試味,他每次都說還不合格。”

當今的年輕人,還有哪個像他那樣虛心學習?只要有這種態度,不可能不成功。“煮炒又不是什麼高科技,怎學不會?”我問。李賢鵬不作聲,我見他納悶,大聲喝道:“有什麼就說什麼!吞吞吐吐,哪兒像一個年輕人?”

“雖然不是高科技,但是面生一點兒和熟一點兒,同樣一種面,炒出來不同就不同,還是要有一點兒天分,我不知道能不能像爸爸一樣學得到。”李賢鵬嚅嚅地說。老爸和老媽聽了也不講話,我拍李慶進的背:“行,有這麼一個兒子,一定行,放心好了。”地址:49,JalanPetaling,KualaLumpur50000。電話:03-2032-4984。

吉隆坡貓山王

五月底帶了一大隊好友,浩浩蕩蕩地飛吉隆坡,再乘三個小時的車,才抵達目的地勞勿(Raub)。爲什麼那麼勞師動衆?我們是專程欣賞榴蓮去的呀!在市中心吃,只能由別人拿來,不如直接到山區的產地去,吃個過癮,吃個痛快!

飛機早上九點多由赤角出發,抵埗出閘,已是下午一點多,直接去餐廳,在大同酒家找到老友阿鼻。阿鼻顧名思義有個大鼻子,用來分辨食物的優劣,弄最地道的馬來化中國菜給我們吃。

乳豬出兩隻,一以咖喱醬來烤,另一用淮鹽當歸去燒。地蔬菜以馬來盞炒。一大沙煲湯,是燉了數小時的山豬、土雞和剛剛採下的胡椒粒串。

野生彭加蘭魚由當地河流中抓到,全身是油,清蒸起來好吃得不得了。客家釀豆腐加了當地鹹魚、福建式的魚海蔘燜豬手尖、海鮮煲、幹咖喱牛腩。脆花腩炒菜心,不及菠蘿炒大腸好吃。

再來一鍋湯,是豬肚煮馬來雞。小吃有豬腸粉和咖喱叻沙、薑茶燉湯丸、娘惹糕點等,共十五道菜,不包括水果。吃得不能動彈,肚子快要爆破時,大鼻捧了一大鍋東西出來,從老遠已聞到香味,原來是他最拿手的鹹魚五花腩蝦醬煲,忙著做別的菜,差點兒忘記上。大家看到,聞到了,再飽也要舉筷,接著又喊著要白飯三大碗。

從餐廳到旅館才十分鐘車程,我們一坐下即刻閉上眼睛,爭取這短短的午睡亦是快樂事之一。入住東方文華,就在地標雙子星隔壁,我認爲它是吉隆坡最好的。至少,別的酒店購物沒有它的方便。十八樓那層幾乎給我們的團友住滿,打開窗,兩座巨型的建築物就在我們眼前,還可以看到辦公室裡的白領在玩電子遊戲。

大家都說太飽了,要求我晚上遲一點兒出發。我說:“行呀,我們八點半走好了。”“八點半太早了。”衆人抗議。“吉隆坡塞起車來不是好玩的,今晚是星期五,又是月尾出糧,到餐廳要一小時呀。”我說。“茨廠街離開酒店那麼近,不必吧?”有些熟悉地理的團友疑問。我微笑不語。

放下行李,我衝到雙子星商場中的“BritishIndia”,這家人是我唯一感到有興趣的服裝店,設計是傳統中暗暗地帶著新穎的模樣,色彩從單調的黑白到繽紛的鮮豔,最重要的還是用最上等的布料,讓你穿得舒服,優質的線和麻,或是海島綿,摩擦在肌膚上的那種感覺,不同就是不同。

但價錢不會因爲是本地貨而便宜,而且買得再多,也不肯打五毛一塊的折扣給你。團友們也紛紛試著,感覺好,也就買了。集合時間一眨眼就到,果然如我所料,花了整整一個鐘頭纔到達唐人街。

“吃些什麼?”在車上時團友問。“炒麪呀!”我說。“怎麼晚餐反而只是吃麪的?”“那麼遲了,當是消夜吧。”我又笑了。

“金蓮記”是家大排檔,炒福建面起家,獨沽一味,只要做得出色,就是一個挖不完的寶藏。當今老闆已經把對面的一座三層樓的建築買下,一樓是咖啡屋,二樓快餐,整個三樓給我們包下宴會。

每次吃我最喜愛的福建炒麪,都不夠喉。事因多數吃飽了才上面的,又要和別人分,沒有一回滿足。今晚是上一大碟面、一大碟米粉、一大碟河粉、一大碟面線,還有一大碟當地人叫爲老鼠粉,就是臺灣人的米苔目,我們稱爲銀針粉的。

再接再厲,來幹炒牛肉河、生魚片沏米粉、肉骨茶麪和刺激的幹咖喱面。其他小菜有滷肉、貴妃雞、豬腳姜、炆豆腐、蒜子雞煲和上湯水餃、肉餃羹茶湯等十六道,大家吃得飽飽的。我以爲也可以安心享用一碟炒麪,但忙著招呼客人,忘記了吃,第三代傳人李賢鴻看到了,特地爲我打包,回到酒店,一面看CNN,一面細嚼。

翌日的早餐種類有三種選擇:在酒店吃自助餐、到外面去吃肉骨茶和兩者都吃,大家都選了第三。酒店的早餐種類非常多,有煎蛋、味噌汁、蝦餃和燒賣。我最有興趣的是本地餐了,桌上擺著各種咖喱。

馬來人的典型早餐是一包椰漿飯(NasiLemak),這裡不是包好的,任由客人拿取。先聞到飯香,那是香米加上椰漿。我在碟上裝了飯,加點炸小魚、切片的黃瓜,但找不到辣椒醬(Sambel)。問廚子,他向那一大鍋漿汁一指,我舀了點兒淋在飯上。一吃,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像湯多過像醬,要知道那甜甜、酸酸、辣辣的Sambel,是整個椰漿飯的靈魂,缺少了它,就完蛋了。

我向侍者提出嚴重的抗議:“西餐、日本餐和中餐,弄得不好客人都能原諒,但是國家食物不像樣,是不可饒恕的。”馬來侍女唯唯稱是,說會向餐飲部經理反映。

啓程。往此行的戲肉走,到勞勿吃榴蓮去,享受最好的馬來西亞品種,叫貓山王。貓山王這個榴蓮品種的名字好怪,有座貓山嗎?是否有位貓之王者?是貓山王,還是貓王山?

團友議論紛紛:“什麼山?”“是不是過山的,和過山雞一樣?”一位來自臺灣的問。我們叫的走地雞,在臺灣是過山雞。“你說什麼?”又有一位聽到一半的問,“有種貓叫過山貓?”最後由導遊指正:“貓山,是果子貍的馬來語譯音,叫Moosang。果子貍最聰明,專選好的來吃,這個品味是果王,所以叫貓山王。”

原來如此,巴不得馬上吞榴蓮。車子在山谷上的公路旁停下,我們要經過山徑,一步步往下走,園主相迎,熱情款待,指著樹,解釋道:“這是紅毛丹,這是山竹。”紅毛丹一點兒也不紅,全綠,未熟之故也。山竹也不紫,本來榴蓮爲果王,山竹爲後,前者性熱,有後者中和。當今不熟,吃太多榴蓮怎麼辦?會不會流鼻血?大家有點兒憂慮,我笑著說別擔心。

經過一小山坡,籠裡養著大大小小的山羊,我問園主可不可以烤來吃?他聲稱沒問題,這回沒準備,下次來,烤幾隻奶羊讓我嚐嚐。

在樹下的長木桌坐著,園主問:“要先試哪一種?我今天準備了四樣:貓山王、D24、竹腳和老樹。”“當然是貓山王!”我喊了出來。

貓山王上桌,一看,個子並不大,比泰國榴蓮小得多,但大過沙田柚。一剝開,發現殼薄得不得了,榴蓮果肉則厚,核細,一個小貓山王的份量多過一個泰國的金枕頭。

香味撲鼻,即刻挖一粒塞進口。味道獨特,甜度適中,細嚼之下,像一匹漿液化的絲綢,滑入胃中。衆團友也吃得大樂,園主和他的助手都忙著開榴蓮,勸阻我說:“還是先試試其他品種吧!”

再上的是D24,它在吉隆坡市面上已當成寶,我們在山裡,嫌沒有貓山王那麼好。再來的竹腳,也較D24美味,比較起來,就知道一山還有一山高。

最後拿來的是老樹,原來剛纔吃的是經過接枝培養,樹不高。馬來西亞榴蓮獨特之處,在於不能採,要等到它全熟後掉下,而一掉下,最多可以保存一至二天,再過就要裂開,香味全跑光了。改過種的樹很矮,跌下來時榴蓮殼纔不會破。老樹有七八十英尺高,多數長在很難到達的深谷中,要聘請專家在樹與樹之間張了網,侍榴蓮跌下才去收集。

先吃了一個沒有品種命名的老樹榴蓮,香味原始,肉飽滿,像回到母親的懷抱。因爲生產得少,不是很多人能嘗試得到。園主又奉上一個貓山王老樹榴蓮,啊,是極品了。用文字形容不出其美味,不如免了吧,只說是我一生吃過的榴蓮之中最好的算了。團友們也吃得淋漓盡致,每一個人至少吃到整整的三顆大榴蓮,心中還是存著疑問:“過火怎麼辦?”

我叫大家拿了一個空的榴蓮殼,到水龍頭處。水喉流出的是山水,用來洗手,奇怪的是經山水一淋,手乾乾淨淨,一點兒味道也沒有,我用乾淨的榴蓮殼盛山水,拿給團友喝,這麼一來,熱氣全消,不必吃果後山竹也行。

臨走,有些團友在地上撿了個小榴蓮,那是長得太多而未成熟就掉下的,只有蘋果般大,拿回去當裝飾,可愛得很。

本來安排在山谷中吃榴蓮當午餐,又怕大家不飽,叫了一檔流動小販來,賣沙爹、羊肉、牛肉和雞肉任選,後來,又打聽到勞勿這個地區有家河鮮店,說剛從溪裡抓到最肥美的巴丁魚。好,就添多一餐吧。

是一座木頭建築物,衆人走進去時看天花板上掛著風扇,但還嫌熱,好在餐廳裡邊更有一間冷氣房,大家安心。

第一道上桌的是清蒸巴丁魚,三四斤重。巴丁魚樣子有點像風水金龍魚,無鱗而已,身上和肚子長滿魚油。魚油含有奧米加3,大家的印象中沒有豬油那麼可怕,味道又出奇地好,紛紛舉筷,一下子吃光。

第二道也是巴丁魚,但用AssamTempoyak來煮。什麼叫AssamTempoyak?原來把榴蓮去核,用鹽醃漬,讓它發酵後存在玻璃罐中。煮魚時下數湯匙,又加帶酸的亞參醬、咖喱香葉和其他複雜的香料而成。真的美味,與清蒸的又截然不同。

吃到這裡,忽然一整個勞勿市停電,我們打開窗,也汗流浹背。不管,繼續吃。這裡的一切河鮮都是野生的,又試了另一種魚,叫大山老羅。另外的河蝦肉又爽又脆又甜。

我們這次只叫八道菜,其他的有炒臭豆、炒當地油麥菜和蝦米四角豆。最精彩的還有炸雞,用的是腿又長又瘦的馬來走地雞,肉結實又帶濃厚的雞味,吃得再飽,也把那一大碟馬來雞吞下。

晚上,到我們熟悉的“北海”吃海鮮,一共二十道菜。第三天要出發,已沒人報名去吃肉骨茶,在酒店胡亂吃一點兒算數,中午去吃印度大餐。捧著肚子上機,臨走還要在馬航的休息室中吃幾碗面。但大家懷念的,還是貓山王。

馬來西亞河魚王

去了馬來西亞,最大的食趣莫過於吃河魚。

各國的野生海魚數量已明顯地減少,當今在中國香港要吃到一尾不是養殖的黃腳已非易事,流浮山附近海域還有人釣到。七日鮮和三刀等,更是可遇不可求。養殖的海斑最乏味,肉質多渣,當今我已儘量避免去吃了。

野生河魚及半鹹淡水魚也是少之又少,倪匡兄說他小時候看到黃浦江中的黃魚,游過來時海面一片金黃,多得漁民不去捕捉。網到的也多沒有尾巴,是給後面的魚吃掉的。那麼多的黃魚,也給我們吃得快絕種,近來國內能捕到的一尾半公斤也不到的黃魚,也要賣四五千塊人民幣了。

郁達夫先生不停稱讚的富春江鰣魚,也是同樣命運。友人到了上海,說也吃到鰣魚呀,爲什麼說沒有了?啊,那是馬來西亞運去的,種已不同,樣子像而已,鱗下的脂肪不見,瘦得可憐,叫什麼鰣魚呢?

河魚是馬來西亞最稀有的天然物產,至今未被普遍認識。我對馬來西亞河魚又愛又憐,它得天獨厚,鮮腴味美,一方面又擔心過量捕捉,又會是怎樣的一個收場?

十大品種的河魚皆肉肥骨少,多數是受馬來西亞政府保護的,生產於全國最大的拉讓江和最長的彭亨河,只有一代接一代生活在江邊的土著有權去抓,以充生計,其他人是一律禁止的。話雖那麼說,但是土著抓來,也是賣給出得起錢的老饕,隨時隨地會過量捕捉的。

有個叫王詡穎的人,在彭亨的勞勿地區建了A-ClassAquariumPetCentre,起初是把河魚當成觀賞魚來賣,後來食者漸多,他也認清潛伏的危險,搭起具有規模的養魚場,像我們的基圍蝦一樣,讓河魚半野生半養殖,供應食用。

在這個條件之下,我才讓他請客,大啖馬來西亞十大河鮮:第一,當然也是最貴的,叫“忘不了”,原名爲Empurau,產於砂勞越詩巫江上流的加必,以及下流的峇拉加兩段水域之中。前者魚身較白,肉質更爲鮮美,後者長滿紅鱗,質次之。

這種河魚嗜吃一種生長於河邊的野果,俗稱“風車果”,成熟之後掉進河裡,忘不了爭逐搶吃,有些更衝上激流,愈遊愈勇,一下子跳躍而上,從樹中咬來食之。養殖的成長頭一年,體重只有四五克,第二年可達一至二公斤,三年纔有三公斤,酒樓價格一公斤在五百五十到一千馬幣,一千馬幣合港幣二千二百大洋。

這次清蒸了一尾四五公斤的給我,好吃嗎?的確好吃,又有一股其他魚沒有的香味,鱗刮下後拿去鹽抹,有五塊港幣銅板般大,帶著皮下脂肪,鰣魚魚鱗絕對比不上。此魚雖美味,但是忘不了的印象,來自價錢多過肉質。

第二尾白蘇丹(WhiteSultan),樣子像大鯉魚,是它的近親吧?但一點兒也無異味,異常鮮美,價錢一公斤從一百八到兩百八馬幣。

第三尾夢亞蘭(Munyalan),譯名十分優美,它的價錢一公斤只賣一百八十,是因爲一出水即死,都是冰凍的。

第四尾高鰭拉邦(Raban),名副其實地翹起很高很大的魚鰭,樣子也有點像鯊魚,清蒸之後雖沒忘不了那麼香,但肉質亦異常滑嫩。它給雲頂賭場包去,只有在那裡吃得到,一公斤一百五至一百八。

第五尾國寶鯉,又稱獨目鯉(Temoleh),有雙目,名字大概是由馬來文譯來,中國人加上國寶二字,以示珍貴。名有個鯉字,但不像鯉,反而接近烏頭,它的香味最濃,肉也最肥,蒸魚次序一搞亂,先上國寶鯉的話,其他魚都乏味了。國寶鯉的產量最多,又有游水的,建議大家多食,一公斤價錢從一百三至二百八,視重量而定,愈大條愈好吃。

第六尾筍殼,無英文名字,那是香港人認爲珍貴的河魚之一種,反而只排行第六,肉味淡,多數拿來油爆,不清蒸,但馬來西亞的筍殼可以長得極大,一條十公斤以上,賣一公斤一百三至一百八。

第七尾是吉拉(Kerai),分白的和黃的,像全身潔白的鯉魚,味亦佳,一公斤一百三至三百。

第八尾鮎魚,也就是洋人所謂的Catfish了,但馬來種的無須,亦長得很大。

第九尾的紅尾虎,亦無馬來名,它的上顎有數條短鬚,下顎有兩尾很長的,湄公河、亞馬孫河和美國河流皆有產,樣子倒像我們印象中的鮎魚。

第十尾河巴丁(RiverPatin),在新加坡吃到冷凍的已算非常珍貴,它樣子像珠三角的大頭魚,但味更香,腹部充滿肥膏,有這種第十位的河魚來吃,已覺幸福。

魚王王詡穎曾經捕捉到一條野生的國寶鯉,重四十三公斤,長五十英寸,足供三百五十人吃,但是他說肉質最佳的是六至十五公斤的,太大的不好吃。鱗倒是愈大愈鮮美,一片有一隻成人手掌那麼大。

國寶鯉學名爲ProbarbusJullieni,上半身呈深綠,腹部則是乳黃色,是最大的鱗科分類,和它的近親忘不了與水馬騮一樣,也會跳上水吃果實。

但野生河魚遊得快,土著們多數用棒子擊斃,有瘀血,便不好吃了,故不鼓勵。況且河魚和海魚不一樣,養殖的味道差不到哪裡去,在香港吃到的珠三角河魚,就是一個證明。別殺野生的,讓它們繁殖,再拿小魚來養,我們才能一直吃下去。

有機會,我還是會跟隨王詡穎到彭亨河去,和土著打打交道。他們網到的活魚扔在燃燒的木堆中,就那麼吃,是日常的食物,和他們一起吃野生的,不過分。想味道必佳,一樂也。

曼谷R&R

從杜拜回來,在曼谷停了兩天,我叫它R&R。R&R這個名詞來自美軍,大戰之後,美國人派兵到世界各地,駐了一個長時期,回老家之前就讓士兵們去R&R一番。第一個R代表了休息Rest,第二個R是Recreation娛樂和消遣,也有點恢復身心的意思。

到歐美和中東,名勝和美食俱佳的國家不少,但始終我會看厭和吃不慣。一個星期下來,非到我們熟悉的地方R&R不可,而天下最佳的R&R,就是泰國了。

東方文華酒店已像是我另外一個家,如果作家翼(Writer"sWing)訂不到房的話,其他房間也都有水平,舒舒暢暢,每層樓都有特別服務員,像私人管家,二十四小時服務,大堂的招待員是挑選出來的,記憶力特佳,見過你兩次面,即能叫出某某先生來。

拋下行李就往外走,已經開始看到衆多的街邊小檔,賣番石榴和青芒果,小販們削皮切掰,奉送一小袋加鹽加糖的作料,讓你蘸著來吃。

另有一檔賣水晶包,裡面包的是糖和花生碎,又甜又鹹,泰國人總是把這兩種不同的味覺弄得非常調和。不知怎麼買的話,遞上一張二十銖的鈔票好了,等於港幣五塊。付了五塊,你知道有多少分量,下次買可以增多或減少。

榴蓮當造,見有幹包,忍不住即刻要了幾粒試試。說也奇怪,拿了榴蓮後手很乾淨,名副其實的“幹包”嘛,不會沾手的。怎麼分得出是“幹包”種,看果椗就知,一般的只有一根手指長,“幹包”至少有七八英寸,有的長至一英尺。

非吃不可的是幹撈麪,泰語叫爲Ba-Mi-Hang,二十銖一碗,裡面作料極多,魚蛋、牛肉丸、豬肉碎、豬肝、炸雲吞、青菜豆芽等等,再淋上豬油、炸紅蔥頭、炸蒜頭、撒以蔥和芫荽。啊!我最愛吃了,香港當今也有幾家店會做,但味道始終不如曼谷街邊的。

再往前走,角落頭有家賣甜點的,各種椰漿大菜糕我最喜歡,要不然買一串鹼水糉,迷你裝,包得像魚蛋那麼大罷了。蘸糖吃,也只有泰國人才肯花這種功夫。

甜品店轉角,進入一條巷子,裡面賣的是潮州粿汁,這種最地道的小食,香港已失傳。基本上它是把沙河粉切成三角狀,糜糊地煮成一大鍋。食時鋪以豬頭肉、豬皮,和各種內臟、豆卜及淋大量滷汁上桌,是宿醉者的恩物。再有一檔賣炒粉炒麪,以蝦爲配料,泰國人叫成香港炒麪,但與香港的味道完全不同,非常可口。

菜市場中的水果,多得不可勝數,最要緊是買一粒熟透了的木瓜,當日可食者,食了木瓜,再下去要吃多少辣東西都不必擔心了。買了幾個塑料袋,走過大堂,服務員投以欣賞的眼光:“蔡先生,開餐呀?”放在房間內,吃不吃不是一個問題,有安全感才最重要,已到了午飯時間,又出門。

先來一頓泰國菜,去了被老饕推薦的“LemonGrass”,叫好幾道菜,吃過之後覺得它像“太平館”,賣的是豉油餐,這裡做成瑞士汁冬陰功,是經過改良,迎合西方人口胃的泰菜。沒有吃過的話,是值得一去的,你會發現它比其他的泰國食肆出色。但是如果要找正正宗宗的,還是得到另一家老字號“BaanChing”去。

飯後試了兩家泰國SPA,一家最高級的,但手藝並不出衆,另一家是當地人喜歡,價廉物美的集團經營SPA,水平也只不過普通而已。

友人介紹了張太太,是位烹調高手,家庭富有,兒女又長大了,無聊之下,想做私房菜,要我去試試。未到之前,先去最著名的菜市場查篤查。查篤查極大,其中有個部分開成百萬富翁菜市,名叫Otoko,那裡的東西最新鮮,我要買些罕見的食材請張太太燒。

終於給我找到了魚子,從前吃過,非常鮮美,至今難忘。泰國魚子和伊朗魚子醬,日本鮭魚子和臺灣的烏魚子都不同,每一粒有小孩打的石彈子那麼大,說了你也不相信。這是一種巨大的泥鰍的魚子,魚長在湄公河中,有一個人那麼大,當地華僑叫爲孔明魚,不知出自何典,又爲何與孔明有關?

把孔明魚子拿到張家,張太也說沒有吃過,就由我親自動手,用橄欖油把蒜茸爆香,扔魚子進鍋,由透明煎至發白即熟,上桌前加一兩個雞蛋。吃進嘴裡,用牙齒一咬,能感到爆開,真是天下美味。

翌日再到衆人推薦的一家法國菜館和一家意大利餐廳。吃了之後,覺得不錯,但絕非什麼驚人的味道。大概是君之所好,非吾所喜吧。

潮州菜已成爲泰國的國食,有兩家很出色的,就在殘廢餐嘉樂斯的後面,叫“光明”和“廖兩成”。華僑師傅的手藝千年不變,燒出最家常和最原始的潮菜來,是隻在曼谷才能享受到的。

回到東方文華,乘船渡河,來到酒店經營的SPA,做一個六小時按摩,之後到自助餐泰菜餐廳去吃,其他地方的自助餐不試也罷,東方文華的最高級最傳統,吃過之後,才明白什麼叫泰菜。這兩天的R&R,令我變成一個新生嬰兒,抵達香港,又吃雲吞麪去。

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4章 日韓食尚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
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1章 吃遍內地第4章 日韓食尚第1章 吃遍內地第4章 日韓食尚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1章 吃遍內地第2章 臺澳美食行第4章 日韓食尚第3章 覓香東南亞第4章 日韓食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卫市| 敖汉旗| 上犹县| 申扎县| 远安县| 明光市| 肥乡县| 澄迈县| 利辛县| 秦安县| 雷州市| 江华| 赤壁市| 隆化县| 垦利县| 巴马| 依兰县| 裕民县| 封丘县| 安丘市| 徐闻县| 永兴县| 资阳市| 武定县| 禄劝| 乳山市| 鹿邑县| 常德市| 峨眉山市| 侯马市| 富锦市| 康保县| 东乡族自治县| 孝义市| 道孚县| 肥东县| 汾阳市| 东兴市| 石台县| 延川县| 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