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程度的市場反應纔算是成功?”
“說實話我也不清楚。”
這是採訪開始以來林宥倫第一次給出讓董千里都感到意外的回答,所以他跟著就追問了一句:“爲什麼?”
“從目前亞洲電影市場來看,東南亞、臺灣、日本、韓國的電影市場都已經(jīng)趨於飽和,香港就更不用說了,因爲人口、市場規(guī)模的制約,一部電影收穫上億的票房已經(jīng)是極限,而且這還是在雙倍票價的情況下,正常影片能夠達到5000萬票房就已經(jīng)到極限了,而現(xiàn)在這樣的電影基本上每年都會出現(xiàn)好幾部,所以這裡我所說的市場反應,並不包括這些地區(qū)。”
林宥倫這麼一解釋,董千里算是徹底的明白了,林宥倫真正的用意是在大陸市場。
“儘管港片從80年代後期就開始被引進大陸,但是大陸電影市場機制一直都不是很完善,長期以來都是用的計劃經(jīng)濟的那一套,而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實際上政府高層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未來大陸電影市場的開放是必然的趨勢,相信會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很想知道這個又有十億人口的市場究竟蘊含著多大的市場的潛力,甚至我可以毫不誇張預言,新世紀最開始的十年,中國經(jīng)濟總量絕對可以躍居世界第二,而中國電影市場也將成爲僅次於北美第二大票房產(chǎn)區(qū),香港電影市場依靠固有市場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一個瓶頸,未來要想更進一步。著眼點只能是放在大陸市場上。”
從這番談話中,董千里很明確地可以感覺到林宥倫雄對大陸電影市場的信心。而在隨後由這次採訪整理而成的報道中,他也特別地提到了林宥倫的這種觀點。
林宥倫對大陸電影市場的重視由來已久,這篇報道在最新一期的《明報》上登出之後,外界更多隻是將其視作林宥倫表明自身政治立場的一種方式。
隨著《金陵十三釵》和《太平輪》首映日期的一天天臨近,媒體的注意力早就被轉移到了這兩部影片上,所有媒體都在猜測,林宥倫回去參加哪一邊的首映式。
《金陵十三釵》這邊,導演斯皮爾伯格完全是因爲和林宥倫的私人關係。所以才答應執(zhí)導這部電影,要不然換成其他任何一位導演,都不會輕易去觸碰這種和自己本身沒有多大關係的敏感題材,因爲這完全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再一個,林宥倫和斯皮爾伯格還僅僅是簡單的朋友關係,作爲東方夢工廠三巨頭之二,兩人還有著非常一致的利益訴求。於公於私,林宥倫都應該要來捧場。
當然事情要真這麼簡單,媒體也不會因這個問題吵來吵去,甚至還有人以此做賭,實在是《太平輪》也和林宥倫牽扯甚多。
影片導演吳雨森是香港最早一批和林宥倫合作的導演,這些年來兩人多次合作。關係非比尋常。
而影片的三位女主角,林清霞和林宥倫是乾姐弟,要不是給林宥倫面子,已經(jīng)結婚息影的她無論如何也不會再出來演戲;鍾楚虹就更不用說了,她爲林宥倫育有一女。外界甚至有傳聞說林宥倫花這麼大帶價來拍這部電影,全都是爲了她;而最後一位女主角陳虹則是由林宥倫一手捧紅。儘管沒有證據(jù)表明兩人正在交往,但兩人的關係曖.昧卻是不爭的事實。
再加上男演員中像張囯榮、樑朝韋這些人,也多多少少是因爲林宥倫的緣故才答應出演,所以林宥倫要是缺席了《太平輪》的首映式,肯定也是說不過去的。
首映式當天,很多香港媒體都拿不準林宥倫會去哪邊,所以只能兵分兩路,而從海外剛來的記者倒是沒有這麼糾結。
美國記者也是兩頭跑,不過去《金陵十三釵》首映式現(xiàn)場的人數(shù)明顯多於《太平輪》,日本記者倒是簡單,基本上都是去的《太平輪》這邊,再加上來自大陸、臺灣、東南亞的一些記者,基本上兩處首映式到場的記者人數(shù)都差不多。
某雜誌編輯部,一個年輕人神色匆匆地推開門闖了進來。
“主編,《太平輪》那邊入場式已經(jīng)結束了,來了不少明星捧場,但是林宥倫沒有露面,現(xiàn)場那邊也確認過了,主辦方?jīng)]有安排林宥倫的座位。”
辦公桌後那個中年眼鏡男興奮地站了起來,“沒去《太平輪》這邊,那肯定就在《金陵十三釵》那裡了,快,馬上聯(lián)繫那邊的記者,確認情況!”
話音剛落,放在一旁的電話就響了起來。
“你說什麼,《金陵十三釵》的首映式林宥倫也沒有去,這怎麼可能?”
很快,香港大部分的媒體都確認了這個消息,林宥倫既沒有參加《太平輪》的首映式,也沒有參加《金陵十三釵》的首映式,至於林宥倫究竟去了哪裡,這個沒有人知道。
相比於記者們的抓狂,影評人則顯得淡定很多,他們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這兩部電影本身上。
劉瑞城就是這樣一個獨立影評人,從電影院裡走出來的時候,他腦子裡還在回味著《金陵十三釵》開場那長達半個小時的激戰(zhàn),炮彈、子彈到處開花,所到之處血肉飛,閉上眼睛就是這些,甚至他還在努力回憶最後那場南京保衛(wèi)戰(zhàn)裡中國士兵到底有幾個人,最後還剩幾個等等諸如此類的細節(jié)。
顯然戰(zhàn)爭並不是這部電影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但斯皮爾伯格還是用了很大的電影篇幅來渲染戰(zhàn)爭殘酷的真實,要不然也就不會有影片開始這麼一段表現(xiàn)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戰(zhàn)鬥場面。
香港電影裡從來都不缺少槍戰(zhàn)場景,場面也有做得很大的,拍得很熱血的,但這些都和戰(zhàn)爭片不在一個層次。
正因爲這種類型片的缺失,所以劉瑞城每次看這種大場面的戰(zhàn)爭片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很佩服導演的功力,而斯皮爾伯格顯然是此中的高手。
他對整部電影的掌控已經(jīng)到了收放自如的地步,簡直就讓觀衆(zhòng)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這種觀衆(zhòng)與電影的距離感,又通過影片的各種細節(jié)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出來。
比如在戰(zhàn)鬥打響前,明知已經(jīng)陷入包圍中的中國士兵表現(xiàn)各不相同:有的人手在無意識地抖,有的人在默默的擦槍,一位軍官放下望遠鏡,拿出妻子的照片最後看了一眼,種種細節(jié)將大戰(zhàn)將臨的緊張感清晰的傳遞給了觀衆(zhòng)。
而戰(zhàn)鬥一打響,這種緊張很快就變成了殘酷。
中國軍隊的陣地被猛烈的炮火覆蓋,一個被炸斷了手臂的士兵到處找自己胳膊,然後找到了斷臂拿在手裡不知所措;受了重傷的傷員躺在那裡一個勁兒地叫哀嚎;一顆子彈打死了士兵身邊的夥伴,正當這個士兵慶幸死的不是自己的時候,令另一顆子彈把他的頭打碎了……殘骸斷肢、崩碎的腦漿、從身體傷口裡流出的腸子,每一個鏡頭都是那樣的觸目驚心。
劉瑞城發(fā)誓,《金陵十三釵》中的這場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絕對是他看過的最具真實感和細節(jié)感的戰(zhàn)爭場面,血腥到不忍目睹,以至於在觀影的時候,有的觀衆(zhòng)都悄悄遮住了眼睛,不忍去看。
這種對戰(zhàn)爭場面的真實描繪,並沒有帶有任何主觀色彩,這也許就是斯皮爾伯格作爲一個外國導演拍攝這類題材影片一個獨特的也優(yōu)勢,他不會去評判這場戰(zhàn)鬥中誰屬於正義一方,只是真實地把戰(zhàn)爭的殘酷表現(xiàn)出來,而通過這種觸動與震撼,自然就會讓觀衆(zhòng)意識到戰(zhàn)爭的不人道以及和平的可貴。
這種手法比起單純地反應日軍的殘暴,高明瞭不止一倍。
劉瑞城心裡琢磨著這些問題,隨著散場的人流往外走,這時候掛在腰間的傳呼機卻響了起來。
看到上面顯示的號碼之後,劉瑞城跑到影院門口,和一家商店的老闆商量了一下,然後用這家商店裡電話回了一個電話過去。
“怎麼樣,你那邊感覺如何?”
電話一接通,劉瑞城就迫不急地問道。
電話那頭的朋友兼同事沉默了片刻,“太震撼了,整個太平輪沉沒的過程完全就像真的一樣,根本都看不到任何特效存在的痕跡,那個場面我都有些不知道該怎麼用語言來形容了。”
“就只是特效,劇情方面呢?”劉瑞城皺了皺眉。
“劇情也很感人,片中三隊情侶沉船時候生死離別那一段,把電影院裡好多人都看哭了。”同事將自己的觀影感受簡單地描述了一遍,跟著就問起劉瑞城這邊的情況。
“斯皮爾伯格在這部電影裡對戰(zhàn)爭場面的掌控,絕對是同類型題材電影裡的翹楚,不,完全可以就可以說是戰(zhàn)爭片的教科書,至於劇情我先賣個關子,反正很值得一看!”劉瑞城換了一隻手拿話筒,“對了,我在首映式?jīng)]看到林宥倫,他去了你那邊?”
同事的回答讓人十分意外。
“沒有啊,我還以爲他在你那邊呢!”
劉瑞城忍不住皺起了眉頭,林宥倫居然兩邊的首映式都沒參加,這也太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