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白蓮慵懶地做著她的太后,偶爾觀察觀察玄燁研究研究治國之道,寫寫感想,但一點也沒有觸碰朝政的意思,連奏摺都全部被成長起來的玄燁接手了,雖然暗地裡爲了以防萬一,白蓮仍舊讓親信掌控著朝政大權,但表面上,親信們多數都成了純臣,也就是忠於皇上的臣子。這與白蓮的利益並不衝突。玄燁是多好的童工啊,勤政謹學,真是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做得比牛多,實在太敬業了。
玄燁只知道嫡母爲自己震懾朝臣,卻從來不插手朝政,反而將政事交給他上手,一點也不貪權。如此完美的嫡母,他如何不敬愛?
歷史總是異常地頑固,鰲拜仍舊權傾朝野,爲了對付鰲拜,即使沒有孝莊太后的建議,玄燁也主動提出迎娶赫舍里氏爲皇后。
來到新房,玄燁見了自己的皇后,心裡是緊張的,也是期待的。
對於赫舍里氏,玄燁是複雜的。一方面,他被迫爲了利益才選擇迎娶赫舍里氏,多少有點不自在;另一方面,赫舍里氏帶來的利益又讓他無法放手。
不過很快,玄燁滿意了。赫舍里氏實在是最適合不過的皇后人選,端莊高貴,別有一番威勢,好似她就該是皇后一樣。想到這,玄燁有點不舒服,赫舍裡家是否早就有此算計,對赫舍里氏玄燁的滿意度噌噌噌地升高,對赫舍裡家卻噌噌噌地下降,一個老早算計自己的家族,就不是個好的!
皇后的一切都讓玄燁再滿意不過了,她高貴,能夠撐起皇后的威勢,她能幹,宮務處理得乾淨利落,她善解人意,體貼溫柔,在她的服侍下,玄燁感到異常地舒適滿意,簡直沒有比她更加合他心意的人了。
然而如此完美的皇后卻讓玄燁升起了警惕。
皇帝向來是多疑的生物,康熙是大度的同樣是多疑的,他大度能夠容納皇后的小錯誤,可以不將被迫大婚的憋屈遷怒到無辜的皇后身上,但他也很多疑,特別是在沒有孝莊太后撐腰的如今,康熙自覺自己如履寒冰,嫡母可以悠閒地享受度日,他卻不行,他擔心別人篡權奪位,也正因如此,他對所有事情都會思慮再三。
皇后沒做錯什麼,但就是因爲一點錯都沒有的完美,康熙開始警惕了,警惕的同時,沒有確切的證據,康熙仍舊與皇后保持著親密。
不過很快,這個完美的皇后有了缺點,但是這個缺點不但沒有讓康熙放心,反而有了些許不悅。這個缺點便是,赫舍里氏對太后不敬。
剛開始,赫舍里氏只是好奇地詢問太后的事情,康熙不以爲意,便細細與赫舍里氏說了太后的事,還表達了自己對太后的敬愛,按照完美皇后的原來的行爲舉止,她本應該領會康熙的意思,認真地孝順太后,但康熙卻偶然注意到,皇后曾經用極爲警惕的目光打量著太后,之後康熙曾側面觀察過,發現皇后對太后表面上極爲孝順,但內裡卻似乎帶著些許敵視。
這發現讓康熙對赫舍里氏的感官直線下降。是,他是有點抱怨嫡母沒有皇祖母那麼能幹,能夠給年幼的他遮風擋雨。在登基之初,他沒少遺憾,皇祖母隨父皇離去沒能爲他保駕護航。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瞭解得越多,懂得越多,他沒少慶幸皇祖母的離去,雖然這樣想不符合他提倡的以孝治國,但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
太后雖然不那麼有威勢能鎮住朝臣,但卻儘自己所能地爲他艱難地保駕護航,爲他謀奪更多的權利,甚至冒著後宮干政的風險爲他要來了大量的奏摺,使得他不至於被四位顧命大臣完全架空。太后做了這麼多,卻從來沒有要求過他任何事情,甚至提出過希望他不要再廣納蒙妃,如此做派,與當初皇祖母對待父皇的,簡直一個天一個地,他何其之幸,在失去親母后能擁有如此爲他著想的嫡母。
這些雖然表面上康熙沒有說,但心裡是暗暗地記住了太后對自己的好。
而如今,皇后卻對太后抱有不敬的心思,這讓康熙怒了,決定好好敲打一番皇后。
找了個機會,康熙嚴肅地看著皇后,皇后也意識帶康熙隱藏的怒火,不解的同時卻嚴正以待。
“皇后,你可知錯?!”康熙斥責道。
皇后有點錯愕,心中被康熙突如其來的怒斥嚇到,卻平心靜氣鎮定地回答:“皇上,臣妾不知何錯之有?”
康熙深沉的目光凝視著皇后。
皇后被這麼盯著,越發心慌意亂,細細思考自己往日的行爲舉止,突然想到了一個可能性:“可是太后認爲臣妾有何處怠慢?”越想越覺得便是如此,她就覺得太后很不對勁。
康熙怒極反笑:“你是承認怠慢太后了?”他還沒說,皇后便將污水潑到太后身上,莫非是覺得他是個不孝的人,會縱容自己的妻子欺侮嫡母?
皇后自覺真相,想起了昨日她對太后的試探,倒是淡定地應對:“太后多心了,臣妾怎敢怠慢太后?!币娍滴跻荒槻辉?,開口說道“臣妾昨日不過是好奇罷了,並沒有其他意思,實在是太后多心了。”
昨日?發生了什麼?康熙意外得知皇后昨日與太后有衝突,問道:“你對太后說了什麼?”
皇后聞言,感到預料之中,太后向皇上告狀怕是沒有說清情況,真以爲她是個蠢笨愚孝的麼?皇后認爲既然太后不仁,便不能怪她不義,流露出委屈的表情,“臣妾不過是說了句太后實在是有福的,當初皇室發生了那麼多事情,只有太后有福氣榮登了垂簾聽政的太后之位。本來就是,太后的福氣可比當初孝莊太皇太后還大,當年太皇太后也沒能得到垂簾聽政的權力?!闭f著與年齡相類似的天真的話。
康熙聞言,眼中一暗,沒有作聲,會了御書房?;屎笠娍滴蹼x開,心中得意,勾起了笑容,卻不知事情沒有她想的那麼簡單。
康熙不是沒有懷疑過太后,只是不敢承認,甚至自動迴避了這個問題,這麼突兀地被皇后揭開他不願面對的問題,他難受。
在皇后看來,康熙知道了太后有殘害自己母妃、父皇和皇祖母的可能性,必然會暴怒。但卻沒料到,康熙對太后確實生出了幾分真情實意,他自小沒有享受過父愛,對順治感情不大,母妃雖有幻想,但久久不見母妃來見他心裡說不傷心是不可能的,對皇祖母的敬愛是有的,但是在知曉皇祖母對自己的算計時,他一邊敬愛這皇祖母,一邊防備。
只有嫡母,他一直找不到她刻意對他好的原因,甚至嫡母其實很多時候都對他很隨意,若非知曉她對自己曾有的付出,他或許會覺得嫡母不喜自己。
然而,在他心中最溫暖的一份感情,卻被皇后給扯開了面紗,嫡母對他好,可能是因爲對他愧疚?一想到這個可能,康熙心中感到鈍痛。驚覺自己對嫡母的感情,比他想象中的還多,甚至遠遠超過了生育他的母妃,撫養他的皇祖母。
康熙不願相信嫡母的不懷好意,雖然知道希望渺小,但仍派遣暗衛調查當年的事,希望爲嫡母找出些許證據,證明她不是有意的,證明她有難言之隱,隱隱中,康熙已經相信了當初的事是由嫡母設計的,畢竟她獲利最大。
調查的日子裡,康熙刻意地避開了太后,總希望調查能更久一點,他不必面對艱難的選擇。
然而,暗衛的調查效率極高,在皇宮裡,沒有皇上不知道的只有皇上不調查的,很快調查結果呈上案來。
當年的真相竟然……康熙鬆了一口氣,不是嫡母,不是……
雖然震驚於皇貴妃的狠辣,震驚於皇祖母的狠心,震驚於父皇的無知,但這種種情緒都及不上證實嫡母清白的喜悅。嫡母真的只是意外下的最終受益者!
喜悅過後,隨之而來的是難掩的羞愧,他竟然不相信一直以來對他那麼好的太后……
一旁的順治卻難過極了。
這段時間,他曉得了太后並沒有攬權,對她沒那麼痛恨,但也不乏懷疑當初的事是她乾的,沒想到事實的真相竟然是如此,害死他的竟然是他最愛的女人,害死她最愛的女人和最期盼的兒子的,竟然是他親母,他傷心絕望之餘,突然有點欣羨兒子,有個比親母更疼他的嫡母。
原來……從頭到尾他都誤會了他的嫡妻,從頭到尾他都沒有看到她的好,竟然如此冷落她。她卻一如既往地深愛著他。
在順治看來,白蓮之所以對康熙那麼好是因爲康熙是他的兒子,她愛屋及烏。
只能說,順治不愧是腦補帝,沒救了。
另一邊,一直關注著各處有意思地方,看著大戲的白蓮,也知曉了這件事。她在皇后打量她時就察覺到不對勁了,這個世界似乎比往常的世界都好玩呢!她發現的異常,還蠻多的,鬼魂狀的順治,各類瓊瑤腦殘大戲,還有那個皇后,似乎預示著,接下來有更多好戲了,白蓮一邊喝著美味的飲品,一邊和原主一起看大戲。
這件事過去了,後宮仍舊一片平靜,唯有當事人才知道曾有這麼一件本該掀起大浪的事情,悄無聲息中,康熙對太后更加恭敬的同時更添幾分歉疚,對皇后卻是冷下了態度,皇后自我安慰康熙此時忙於朝政,不好直接對付太后,實際上也感覺到事態似乎並不如她預料地發展。
不過很快,皇后也忘了這麼件事,因爲她開始忙碌起來了,忙著廣納嬪妃,忙著準備即將的宮鬥。
白蓮一時興起關注了下夕悅事件的後續,將軍夫人自請下堂後遁入空門,少年在磨礪中成長起來,不再沉迷於情情愛愛,雖對夕悅仍有幾分芥蒂但久居軍營,也很少回家了。少女的夫家雖貧苦,但依著嫁妝少女過得還是不錯的,夫君對她極爲愛重,婆母也少有爲難,比較閨中密友的日子,她覺得自己算是幸運的了。
夕悅在將軍夫人下堂後終於榮升正室之位,似乎爲了賭氣,她成天穿著正室才能穿的大紅衣裳,反倒磨去了她所特有的一股靈氣,加上夕悅對各項正室該做的事沒有經驗,學習起來也是磕磕碰碰,武義將軍有點後悔,有點憐惜,複雜的感情纏繞著他,他與夕悅的感情卻也不像當初那麼轟轟烈烈了。之後,武義將軍自請奔赴沙場被夕悅的淚眼汪汪所阻止,沒了武義將軍的頹靡指揮,戰爭十分順利,看著將士們光榮回朝,武義將軍不由得對夕悅產生了絲絲的埋怨,決定下一次一定要參加。
然而,之後,康熙登基,武義將軍卻再也沒了機會。兼之,夕悅仍舊在事務上磕磕碰碰,武義將軍開始不耐煩了。
最後,在將軍母親的準備下,武義將軍納了妾室,夕悅哭鬧,後來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後,開始收斂與那妾室鬥得昏天暗地,將軍家每一天都熱熱鬧鬧的。
作者有話要說:感謝‘千重清景’同學的地雷?。?!?麼麼噠~
嗯哼~這一章,有沒有誰看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