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進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上次被曹操攻打向袁基求援,也被袁基順利解決,他就萌生了把徐州託付給他的想法。
只是徐州還有很多牽掛,但現在不行了,他的歲數一天天大了起來,有些事情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很多人都勸他不要這樣,但陶謙已經考慮好了,他認爲把徐州交給袁基是正確的,他對荊州江東百姓都那麼好,想必對徐州百姓也不會差。
袁基在收到陶謙的信件時也是滿頭霧水,難道哥人品太好,有人趕著送地盤,把信件給周瑜看了,周瑜也搞不明白。
但送上門的地盤不要白不要,這不是袁基勢利,在這個天下,很多東西都要自己去爭,雖說袁基對一些事情很大度,但有些卻不然,你不去爭,別人也不會放過你,與其這樣還不如強勢一點的好,讓敵人懼怕你。
其實袁基在後來也猜到了陶謙送徐州給自己的意圖,他定是因爲身體不行纔想把徐州交給自己的,因後世也說了他是因爲身體欠佳才把徐州託付給劉備的。
當然了,袁基是不會親自去的,他若去那可就勞師動衆了,他現在身份地位不同了,出行都會跟著大批的人馬護衛,以防不測,這些都是郭嘉安排的,就算袁基不同意也不行,到時陶謙來到自己在好生招待他不就行了,賜塊地給他養老也行啊,反正江東地廣人稀,選塊好的就行。
不過在這之前要考慮讓誰去徐州啊。
在考慮了一天之後,袁基決定派張遼帶領五萬人馬前往徐州駐紮,對於張遼他可是很看重的,這是不亞於關羽的一員統帥,讓他去徐州袁基是放心的。
隨他同行的還有徐盛等將領,文官則是張紘隨他同行,大軍浩浩蕩蕩的去接收徐州了。
經過一個月的行軍,張遼終於到達了徐州。
當他來到徐州城下之時,就見到陶謙親自出城,帶著衆人在城外等候,張遼可不敢託大,趕忙下馬來到陶謙面前拜見,這可是主公的金主,連徐州都送給了主公,他哪能怠慢。
“陶公何必出城相迎,小子受之有愧啊。”
陶謙笑道:“早幾天收到你家主公傳信,說他不便前來,派你過來接受徐州,怎麼說我也要敬下地主之誼啊。”
“陶公客氣了,以後我們就是一家人了,還分什麼彼此,主公可在荊州等著您呢。”
“恩,信中都說了,不過我還要先幫你熟悉下徐州的情況再走啊。”
“這是,陶公對徐州有感情我是知道的,畢竟在這裡生活了那麼多年,沒有陶公的指引我也會很麻煩。”
“好了,不多說了,我先進城再說。”
“好,進城再說。”
說完,在陶謙的帶領下,張遼及其大軍浩浩蕩蕩的開赴進了徐州城,這預示著徐州併入了袁基的版圖,也讓袁基以後向北進軍有了一條通道,雖然暫時用不到,但卻能伺機而動了。
這裡的一切在陶謙的安排下,張遼接手的很順利,在這期間陶謙也介紹了自己的幾個心腹給張遼,這幾人想必大家也知道。
第一個就是孫乾,字公祐,他主要負責徐州的錢糧官,對於徐州的大小錢糧稅收都歸他管轄。
第二個則是簡雍,字憲和,他原本是在涿郡人,後逃難來到了徐州被陶謙所收,命爲從事,也是陶謙的左膀右臂。
第三個則是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爲人爽朗,性格沈靜,智謀過人,少年時有扶世濟民之志,並且博覽羣書,學識淵博。二十五歲時,舉孝廉,任東陽(治今江蘇省金湖縣西)縣長。雖然年輕,但他能夠體察民情,撫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後來,徐州牧陶謙提拔他爲典農校尉,主管一州農業生產。他親自考察徐州的土壤狀況,開發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使漢末迭遭破壞的徐州農業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百姓們安居樂業,“秔稻豐積”。他和簡雍都頗得陶謙所重用。
第四個則是糜竺了,糜竺,字子仲,東海朐縣(江蘇連雲港西南)人。麋竺原爲徐州富商,後被徐州牧陶謙闢爲別駕從事。
當聽到陶謙說糜竺之時,張遼眼睛也是一亮,這糜竺是主公走時交代的人啊。
張遼打量了下眼前的糜竺,麋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看的張遼也是一讚,果然一表人才。
陶謙見其看著糜竺,不由的問道:“文遠認識糜竺?”
“哦,不認識,只是主公在走之前囑咐過我,若是碰見糜竺先生就請他隨您一起去荊州,想必主公聽說過糜竺先生的大名吧。”
“還有這回事,看來糜竺的名氣確實不小,也是,他經商的本領確實很高,而且還善騎射,是個不錯的人才。”
轉頭看了眼糜竺,道:“子仲,既然袁大人看中你,那你也隨我一起去荊州吧。”
“是,大人。”
“哦,我想起一事,主公說了,讓您和糜竺先生帶著家小一起過去,他在那裡爲您安排了一處領地,環境十分的好,可以讓您頤養天年。至於糜竺先生,主公會安排您重要的職務,恐怕以後回不到徐州了。”
“恩,也好,我也是這麼打算的,至於糜竺,我想他也不會推辭。”
“袁大人如此看重我,我也沒什麼說的,當然是效全力了,我這就去吩咐家人一起隨我下荊州。”
“那就這樣安排吧,晚上我爲文遠你接風洗塵,你可別推辭啊。”
“那就多謝陶公了,我就卻之不恭了。”
在晚宴上,陶謙又和張遼細說了徐州的各項事務的安排,張遼身邊的張紘都一一記在心裡,雖說陶謙介紹了這幾個人,主公也都提到過,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啊,他又不瞭解這幾人,也只有在以後的日子中才能發現他們的能力,畢竟這徐州的政務他要幫張遼打理的,這都是袁基的安排。??[本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