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越看著秦湛一副處之泰然的樣子,還在那裡喝著茶,他就覺得事情不簡單,前兩天他明明還聽別人來報,說瑜洲城內徹夜不眠,鬧聲不斷,本來以爲他們是在集結兵力。
可是現在看來並不是那樣的,城中一片安靜連一個行人都沒有,像一座空城,這種現象並不多見,如果不是真的空城,那麼裡面應該就已經佈滿兵力了。
可能等他一進去,秦湛的十萬大軍就會把城門關上,然後將他們全部殺了,以秦湛的能力他完全有辦法做到這樣。
謝越猶豫了,他不敢冒著這麼大的險去做去件事,如果真的像他猜的那樣,秦湛是假裝受傷,然後請君入甕,那麼西夏就完了。
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秦湛的聲音又再次傳來:“不知張項將軍有沒有把我的消息告訴了西夏王,張將軍也是難得的人才也,我不過就給了他一根鐵絲,給了他一個逃跑的機會,他竟然真的就跑了。
看著他離開的背影,我都能想到他和你說了什麼,不過呀,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嘛。
既然你來了,就進來吧,讓我看看西夏軍隊的力量是不是名副其實。”
如果說謝越剛剛只是懷疑中了秦湛的計策,那麼現在他很確定,秦湛一定有計劃,瑜洲城他不能進。
可是看在近在眼前的瑜洲城,他不想就這麼放棄,就在謝越猶豫不決的時候,城樓上的“秦湛”竟然直接彈起了琴。
沈玥曦看到謝越已經被她騙住了,就開始去完成計劃的最後一步。
她將手放到了琴絃上開始彈奏,琴聲從她的指尖緩緩流出。
謝越現在的遲疑讓她更加確定,這首曲子將會成爲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沈玥曦彈的曲子是最容易動搖人心的曲子《攝魂》,只要心性不夠堅定或者內心遲疑的人,很容易就會受到迷惑,將心裡的遲疑與害怕不停的擴大。
謝越本來就畏懼秦湛,西夏的士兵被謝越的遲疑而動搖了軍心,明明瑜洲城就在眼前,謝越卻不敢來取,這是動搖西夏軍心的絕佳機會。
從今天起,他們都會記得今天的無能,這也會成爲他們心底的陰影。
沈玥曦慢慢的停下了跳動的指尖,隨後她從旁邊拿起一把弓箭,朝著謝越身後的戰旗射了過去。
謝越還沒有從琴聲中醒來,就看到一支箭就朝著他射了過來,他還來不及出手,那支箭就從他的耳邊劃過,把他身後的戰旗射斷了。
謝越徹底被“秦湛”的架勢嚇住了,他手一揚大聲下令:“退兵!退兵!”
受到指令後,西夏的大軍就開始撤退,沈玥曦看到他們撤退以後,她立刻帶著朧月朧月下了城門,然後跟著西夏的軍隊去了。
謝越他們走到一半就停下來休息了一會兒,沈玥曦和朧月就趁機打暈了兩個人,穿上了他們的衣服,悄悄混入了軍隊之中。
隨後她們就跟著軍隊大搖大擺的進了西夏的王城,進城以後,她們就和軍隊分開了。
沈玥曦和朧月立刻去找了買藥材的藥鋪和花卉市場,浮夢花在西夏隨處可見,想要找到並不難,可是難的是怎麼帶出去,這是一個問題。
現在西夏已經封城,如果朧月只帶沈玥曦出城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現在她們還有一車的浮夢花要帶出去。
她們陷入了困境,朧月突然想到之前他哥哥景陵提前已經來了西夏,還混入了軍中,前段時間還送出過消息,不過就是最近失聯了。
如果她現在聯繫景陵,說不定景陵能幫她們出去,想到這裡,朧月立刻告訴沈玥曦:“小姐,不用擔心,我馬上聯繫我的哥哥,他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潛入了西夏。
如果讓他幫我們出去應該不難,我現在就去聯繫他。”
聽到朧月的話,沈玥曦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好,你儘快試一試。”
朧月從胸口出拿出一個竹筒,然後朝著天空中一拉,竹筒裡突然出現了一個類似煙花的東西,“嘭”的一聲就在天空中炸開了。
朧月解釋道:“這是我們聯絡的方式,只要我哥看到了,他就會循著方向找來,最多兩個時辰,他肯定會到這。”
她點了點,現在只需要景陵能趕來就行了,果然不出朧月所料,才一個時辰左右,景陵就趕來了。
這是沈玥曦第一次見景陵,他看上去大概二十多歲的樣子,和朧月長得十分相像,但是他的五官更加硬朗,看上去給人一種安全感。
氣質清冷卻有不覺得高傲,和朧月的冷漠不同,景陵的冷漠中透著果決。
朧月看到景陵以後,便直奔主題:“哥,王爺中毒,需要浮夢花解毒,你得把我們和這一車花帶出去。”
景陵看了沈玥曦一眼,並沒有問她的身份而是直接答覆:“好,回去之後告訴王爺,我的身份已經引起了成王的懷疑,最近不方便聯繫。”
沈玥曦聽到景陵的話以後,有些疑惑的問:“不知公子要怎麼樣帶我們出去。”
景陵看著沈玥曦然後解釋:“偷出城令牌,這樣直接就能讓你們出去。”
如果景陵能夠偷到出城令牌,那麼就證明他的身份在西夏應該不低,剛剛他說他被成王懷疑,那麼他不是在成王身邊,就是在謝越身邊。
畢竟只有這兩個人的身邊,才能夠讓成王懷疑他,如果她沒有記錯的話,成王和謝越一向不和,成王是先帝的最後一個兒子,而謝越則是成王的叔叔,還殺了成王的父親才坐上的帝位。
所以謝越一直不信任成王,但是成王並沒有什麼大錯,且擁有自己的勢力,謝越一直沒有藉口除掉成王。
如果她借這次機會殺了成王,那麼應該就能保證景陵的身份不被懷疑了。
成王死了,就沒有人懷疑景陵,他就能留在西夏,從而和秦湛裡應外合,這樣子拿下西夏也會簡單很多。
想到這裡,沈玥曦覺得她很有必要提醒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