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歷史事
142 歷史事
無緣無故的捱了這一巴掌,王槍斃到是有苦說不出,而坐在一邊的我,也在心暗笑著他是活該,沒事冒充什麼作家啊,就他那樣子,吃家還差不多。
“我真的是作者啊,如果不信你可以考我。”王槍斃義正嚴辭的說道。
“真的嗎?”陳小晴一臉怒意的問道。“沒錯,這裡的任何事我都知道。”王槍斃說。
我算是佩服這王槍斃的智商了,這有點腦子的人都會想到,如果他也看過這本書的話,自然是明白書中的內容了,考什麼不行,偏偏考這個,只有傻子纔會信他。
“好,那這書的作者是誰?”陳小晴問道。“無路可走。”王槍斃立刻就答了出來。
“啊!你真的是那個作者啊!啊!我太激動了,我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我愛死你了,想不到見到真人了!啊!”聽到這話陳小睛就好像是發(fā)瘋了一樣。
而我則快要被這兩個二百五雷到吐血了,我真不知道他們兩個是如何根據(jù)作者的名字,來確定這個胖得相當猥瑣的男人就是那個真的人呢?
不理會他們這無厘頭的崇拜方式,我則繼續(xù)在查看著這滿桌子的縣誌,我急於知道他們到底在這裡找到了什麼,而那個時苗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同時,葉摳摳口中的那個關於‘屍’的奇怪組織又會是多麼古老的記載。
首先說平鄉(xiāng)這個地方,也是以地勢命名,很早以前就是軍事要地。《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平鄉(xiāng)縣“左舒右縮,廣衍坦蕩,釜水綿亙境上,沙洺下達河海。”《畿輔通志》說它:“爲天雄信都之孔道,山左山右之通衡。”
歷史中曾被多次更名,到了漢桓帝劉志時期,又將此地更名爲廮陶,取‘安靜’之意。而這個時苗,就是這廮陶縣太平鄉(xiāng)人。
時苗,這個時字在這裡讀‘遲’音,在唐朝末年景福二年以後,山東滕州市時村時姓人中出了一位宰相時溥曾任武寧節(jié)度使,鉅鹿郡王,因與朱溫(朱全忠,五代後梁皇帝)不睦,與朱相爭,後被朱溫所逼自殺,族人爲避禍,怕受牽連而改姓時(chi)。在考查中發(fā)現(xiàn),時溥家鄉(xiāng)滕州市時村鄰村朱姓較多時村村頭曾立泰山石狼、石虎兩座,用以化解朱(豬)吃時(食),實蘊含著時溥與朱溫間的怨緣關係。
這個時苗曾曾於漢獻帝建安十八年,任壽春令,因看到曹操‘專權朝政,蓄謀篡漢’,非常氣憤,一怒之下,棄官歸家,回到了這廮陶縣太平鄉(xiāng),隱居不仕。而對於時苗的記載,卻是少之又少,在《三國志·魏書》中並未單獨列傳,只不過在裴松之的注裡,有少許記載。 同時又根據(jù)後壽春人的傳說,才知道時苗此人做官十分清廉是個受人愛戴的好官,同時還爲後世創(chuàng)下了“時苗留犢,羊續(xù)懸魚
。”的故事。
可是看了半天,縣誌裡都是對這個時苗好事的記錄,並沒有說其它的事,也沒有提到他和這個‘屍’有什麼關係。似乎這條線索斷了。
就在我準備停下,思考如何轉換思路的時候,思棋卻扔過來一張紙,上面則是記錄著關於平鄉(xiāng)搬遷的事情。當初的廮陶縣太平鄉(xiāng)並不在現(xiàn)在的平鄉(xiāng)區(qū)域裡,而後公元二三七年,那一帶洪水漫溢,縣城被沖壞後,魏明帝在洪水過後的第二年,將這癭陶城遷移到了太平鄉(xiāng)的所在,同時將這太平鄉(xiāng)中的‘太’字去掉,改秤平鄉(xiāng)。
看到這裡,我略有所悟的問道:“難道說咱們所查的方向不對嗎?其實咱們現(xiàn)在的這個平鄉(xiāng),並不是當年的平鄉(xiāng),而和這個洪水之前的廮陶城有關係是嗎?”我問道。
“應該是這樣吧,對於這些東西我是不太明白,只是覺得你會用得上,就讓你看看,因爲我發(fā)現(xiàn)斯新手機所在的位置,正是當年洪水所至的廮陶城,而那兩個土丘,應該就是最後留下來的遺蹟。”思棋說道。
“哦,那看來葉摳摳的目的就是那被洪水沖毀的廮陶城,可是那又和時苗有什麼關係呢?難道說他歸隱家鄉(xiāng)是有其它原因的?而這史書上又沒有任何記載,所以這一段時期就成爲了歷史的真空期嗎?”我如此思考著。
142 歷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