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九百五十九章 紫微星落 上

最是無情帝王家。

上下數千年,大約沒有出過一個成功的帝王,“成功”的定義是,既能創下一番轟轟烈烈的文治武功盛世,又要父慈子孝,天家和睦,不僅極受臣民愛戴,而且家中子女孝順,兄友弟恭。

可惜,這樣的帝王一個都沒有。

擁有著至尊權勢的家庭裡,哪裡來的“孝順”與“和睦”?爭名奪利本就是人的天性,生在這樣一個集天下至權的家庭裡,不論父親還是兒子,一個個都成了爭奪權力的野獸,看似尊貴無比的家庭,其實骨子裡奉行的是叢林法則,他們用最殘酷最赤裸裸的手段,解決掉任何阻撓自己登上權力王座的對手,哪怕這個對手是自己的父親和兄弟,照樣毫不猶豫痛下殺手。不同的是,他們給自己披上了一層道德仁義的外衣,讓外人看起來沒那麼醜陋齷齪。

古往今來的帝王裡,李世民已經算是很成功的帝王了,他的胸襟,他的氣度,他的雄才偉略,都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是回過頭來看看他的子女們……

形象越光輝,背後就有多陰暗。

李世民說自己失敗,這句話並沒說錯。

可惜的是,如此失敗的人生很難得到旁人的同情,當權勢與親情無法兩全時,當年他已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人生的最後一刻,他能全心信任的人,只有一個非親非故的常塗,果真只有“可憐可笑可悲”能詮釋他此刻的心情了。

常塗跪在李世民面前泣不成聲。

他這一生只是個影子,常年隨駕李世民身邊,他經歷的事件,知道的秘密或許比任何人都多,可他只是影子。

當主人的生命走到盡頭,影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陛下莫出斯言,陛下是天下共主,是開創貞觀盛世的帝王,您必能留名青史,大唐的基業必能延綿千秋萬世,永世鼎盛,能跟隨陛下這麼多年,是老奴前世修來的福分。”常塗哽咽泣道。

李世民苦笑道:“史書褒貶,朕已看不到啦,朕此生之功過,連朕自己都說不清楚,史官落筆豈能盡書焉?但願他們能留幾分情面,給朕一個公正的說法……”

李素哽咽道:“陛下文治武功之盛,古往今來罕有,臣至今欽佩不已,能爲陛下之臣,是臣的榮幸,臣很慶幸來到這個年代,未來青史必不污陛下聖名之分毫,臣保證。”

李世民含笑注視著他,道:“子正寬朕之心,朕甚慰,罷了,這些都是身後事,朕縱手握天下至權,也堵不住後人的悠悠衆口,功與過,朕都坦然接受……”

腰桿忽然挺直了一些,李世民猶豫許久,壓低了聲音道:“子正,朕今日召你來,是想叮囑你幾句話……”

李素垂頭道:“臣聽著呢。”

李世民緩緩道:“朕這些年有過許多心腹之患,有的已經永遠平定了,比如薛延陀,比如西域諸國,但有的心腹之患仍在,外患易平,內憂難除。朕縱爲天下之主,欲除心患亦畏首畏尾,不敢輕動,朕原打算這些年徐徐圖之,或許只要十年,便可略見成效,無奈天不假年……子正可知朕說的是何種心患嗎?”

李素頭也不擡,不假思索道:“臣知道,陛下擔心的是……門閥和士族。”

李世民露出讚許之色,點頭道:“子正聰慧,朕與你說話很是省心。不必諱言,朕快不行了,大唐江山交給雉奴,而他有長孫輔機和你輔佐,江山不至於頹敗,可門閥和士族,終歸是大唐皇權的大患……”

說著李世民神情一肅,加重了語氣道:“三代之內,大唐帝王必須消除門閥和士族的勢力,必須!否則社稷危矣!”

李素思索片刻,低聲道:“若欲完全除掉門閥士族,三代內做不到,但臣願輔佐太子殿下,全力削弱門閥士族的勢力。”

李世民緩緩點頭,神情釋然道:“這件事,朕連輔機都沒告訴,唯獨說給你聽,一則因爲輔機也是出身門閥,朕心存忌憚,二則,輔機年邁矣,而子正還很年輕,你是朕屬意的宰相之選,爲人謙遜聰慧,更重要的是,你出身農戶,與門閥士族並無瓜葛,這件事交給你,朕很放心……”

“臣一定竭盡全力。”

李世民嘆道:“你生就一副玲瓏心竅,遇事往往智計百出,無論大局還是小節皆有章法主意,如何削除門閥士族,你必然有你的想法,朕便不多幹涉了,朕此生納諫逾萬,可終究還是敗在剛愎自負之上,未來的方略國策,朕便不參與了,朝堂有子正在,朕放心。”

說完李世民閉上眼,神情盡露疲憊。

常塗悄然上前,低聲道:“陛下該歇息了……”

李世民仍閉著眼,搖頭道:“不歇息了,朕今日覺得精神尚好,趁著清醒,該交代的事定要交代完……”

說著李世民忽然道:“常塗,傳朕旨意,馬上將宮中方士盡逐出宮,所有煉製的丹藥付之一炬,以後大唐帝王不準沉迷丹術,妄求長生。”

常塗領旨。

李世民嘴角浮起一抹諷刺的笑容,喃喃道:“長生……多麼可笑,偏偏古往今來的帝王都信,連朕也不例外,這場長生大夢該醒了!”

李素躬身行禮:“陛下聖明。”

李世民嘆道:“臨死才清醒過來,何來‘聖明’可言?不過是又糾正了一個錯誤而已,但願大唐以後的帝王比朕強一些,朕方可瞑目。”

見李世民氣色愈發衰弱,李素不由道:“陛下,您今日說了許多話,該歇息了,時日長遠,要做的事很多,不必爭朝夕,保重身子要緊。”

“朕……已無朝夕,這一生有許多事沒辦完,許多事沒辦好,直至此刻,仍有抱憾……”李世民呢喃片刻,道:“該說的話,朕應該都說完了吧?”

思索許久,李世民緩緩點頭:“應該說完了,還有沒說的,全在大唐的國運氣數之中,只盼以後的帝王比朕強,比朕強……”

李素和常塗跪在李世民面前抽泣不已。

李世民說著話,氣色卻慢慢紅潤起來,精神也好了許多,呆滯渾濁的目光忽然恢復了往日的銳利。

李素將他突然變化的氣色看在眼裡,神情愈發哀慟。

沉寂許久,李世民揮了揮手,道:“事情已交代過了,子正退下吧。”

李素抿了抿脣,朝李世民長長一禮,然後緩慢地往殿外退去。

這一刻,李素也是心亂如麻,他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向這位英明的帝王道別。

情緒紛亂地退到殿門口,李世民忽然叫住了他。

李素擡頭望去,卻見李世民的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

“朕忽然想飲酒了,子正可願陪朕痛飲?”

李素愣住,常塗卻撲通跪在李世民面前,泣道:“陛下身子欠安,萬不可飲酒。”

李世民含笑看著常塗,道:“你我都清楚,朕已藥石難醫,今日便是歸期,既然難醫,朕爲何要躺在病榻上毫無尊嚴地死去?哈哈,油盡燈枯,當肆吾欲!來人,移駕凌煙閣,召太常寺歌舞!子正,與朕同往,殿外雉奴和輔機他們是不是都在?同去吧,朕與他們再痛飲一場,道別……不能太倉促呀。”

常塗忽然止住了哭聲,沉默半晌,神情漸漸露出了笑意,哀慟與笑容交織在一起,像即將化作春泥的落英。

…………

凌煙閣前。

閣樓前的廣場上空無一人,周圍被太極宮內的禁衛圍住。廣場上一片靜謐,明明還是春天,風兒卻反常地剛勁,吹得白玉雕欄前的旌旗獵獵作響。

李治,長孫無忌,李績等人早已等候在廣場前,羣臣前面,所有的皇子公主全到齊了。一羣人靜靜地等待李世民的御輦到來。包括太子在內,近百名文臣武將全聚集在廣場上,情景猶如當年的凌煙閣分封功臣的盛況。

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可是今日與當年那種喜悅得意的氣氛截然不同,衆人聚集一處,沒有任何人說話,偶爾還能聽見人羣裡傳出的抽泣哽咽聲,每個人的面色都分外沉痛凝重。

良久,在羽林禁衛的護侍下,李世民的御輦緩緩行來,常塗照例跟在御輦一側,李素則走在另一側。

見御輦到來,李治領著衆臣紛紛跪拜相迎,御輦停下許久,裡面傳來李世民的咳嗽聲,常塗扶著身形佝僂的李世民一步一步緩緩走下來,走下御輦後,李世民揮了揮手,推開了常塗,慢慢走衆臣走去。

他的步履很慢,每走一步便停頓一下,似乎在充蓄邁出下一步的體力,伴隨著不停的輕咳,以及急促的喘息。看得出他在努力挺直腰桿,努力維持帝王的威嚴,可是終究油盡燈枯,此時的模樣看在衆臣眼裡,分明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他邁出的每一步,都彷彿是人生的最後一步。

看著李世民費力邁步,仍倔強地不許任何人攙扶的樣子,衆臣心中一酸,皆落下淚來。

英雄遲暮,豪傑凋零,彌留的這一刻,他仍像個不屈的戰士,死撐著一口氣對抗歲月和輪迴,落日下的孤獨背影,何等的悲壯。

李世民倔強地緩行,一步一頓,拒絕任何人的攙扶。

走到凌煙閣前的玉石階前,李世民費力地擡起腿,想跨上那一級階石,可是試了好幾次,終究跨不上去。

旁邊的常塗流著淚,忍不住上前伸出手,剛碰到李世民的袖邊,卻被他狠狠一拂,怒道:“滾開!朕雖病痾,死也不願假旁人之手!”

常塗黯然退下。

李世民繼續嘗試著跨上階石,廣場上衆臣的眼睛都盯著他,無數人想上前扶他,可都不敢,連李治都是掩面哭泣而不敢動。

然而,李世民終究跨不上那一級階石,平日輕鬆擡步便能跨過去的臺階,今日卻彷彿變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李世民雙手撐住膝蓋,使勁往上掙,眼神裡仍是熟悉的霸氣和不屈,可他仍然跨不過去。

氣喘吁吁地垂下頭,李世民黯然神傷,旁邊卻忽然伸出一隻手,托住了他的肘部,李世民大怒,扭頭一看,卻見李素微笑地看著他。

“陛下不止一次說過,您創下這千秋基業,非陛下一人之功,這麼多的開國文臣武將,他們當年都爲陛下伸了一把手呢,陛下能否準許讓臣也伸一次手?”李素溫和地笑道。

李世民一怔,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隨即轉怒爲嘆。

“子正是無雙國士,得國士之手相扶,朕之幸也,多謝子正了。”李世民神情肅然地道。

李素回以肅然的神情,一字一字道:“臣願一直扶著陛下,往後亦如是。”

李世民欣慰地笑了:“開國君臣老的老,死的死,時日皆無多矣,幸見大唐社稷後繼有人,朕可瞑目也。”

擡眼一掃,李世民看到人羣前面的李治,笑著朝李治招了招手,道:“太子上前來。”

李治急忙快步小跑上前,淚流滿面站在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摸著他的頭頂,目光滿是寵溺:“朕多想再活幾年啊,一年兩年都好,你太年輕,很多事不懂,朕想多教教你,可惜……”

李治忍不住大哭道:“父皇受上天庇護,一定長命百歲,求父皇聽太醫的話,好生診治……”

李世民笑著搖頭:“藥醫不死病,父皇已到壽限,藥石難醫了……”

頓了頓,李世民又道:“該囑咐你的事,朕已跟你說過,不多說了,今日君臣相聚,作樂之時,來,你二人扶朕上去。”

李治和李素聞言一左一右扶住李世民的胳膊,一步一步地走上階石。

廣場上,皇子公主們和羣臣紛紛跪拜,帶著哭腔山呼天子。

李世民一邊走一邊朝衆臣徐徐含笑點頭,看到的卻是一張張哭泣的臉,耳邊迴盪的,是衆人嚎啕的哭聲。

李世民越過衆臣,慢慢走到凌煙閣樓前,有氣無力地擡了擡眸,李世民低聲道:“來人,打開凌煙閣。”

宦官急忙將凌煙閣的殿門打開,閣樓正殿內高高掛著諸多功臣畫像,高祖李淵的畫像擺在正中,旁邊便是李世民的畫像。

君臣無聲地盯著閣樓內的畫像,李世民目光彷彿停滯,從高祖到諸多功臣,他的目光一一掃過,最後停在他自己的畫像上。

畫像上的李世民騎著戰馬,身披鎧甲,手中一柄利劍斜指向天,真正是雄姿英發,意氣飛揚。

李世民盯著畫像中的自己,目光充滿了慨嘆,彷彿在追憶著什麼,良久,李世民笑了,指著畫像對身旁的李治道:“雉奴,你看看,那是朕當年的模樣,那時的朕啊,正領著你秦伯伯,程叔叔他們征伐暴隋呢……”

李治含淚笑著點頭。

李世民嘆道:“‘當年’這兩個字,似乎已是隔世了,好遙遠啊……這些畫像上的人,一半都不在了,朕也快了……”

搖搖頭,李世民蹣跚轉身,道:“今日聚宴,應該高興,哈哈,來,扶朕就座。”

李治和李素攙扶著他,走到矮腳桌後盤腿坐下,李世民雙手撐在桌案上,急促地喘息,剛剛走過的那一段路,彷彿已耗盡了他的力氣。

衆臣就這樣靜靜地看著他,看著他喘息,看著他舉起顫巍巍的手,下令傳宴。

宮人們飛快將早準備好的御宴和酒端了上來,常塗含著淚爲李世民斟了半盞酒,李世民端盞一聞,隨即笑著對旁邊的李素道:“此爲子正所創的烈酒,飲之如快刀割喉,痛哉快哉,世間寶刀當配英雄,美酒亦當配英雄,來,你與太子分坐朕之左右,與朕同飲。”

李素還沒答話,旁邊的宦官已將兩張矮桌蒲席分別放在李世民的左右兩側,李治和李素只好默默坐下。

下面的一衆文臣武將目光閃動,今日凌煙閣前,李素竟能坐在李世民身側,看似是李世民的隨口一提,但誰也不清楚究竟是不是李世民刻意爲之。畢竟李素如今雖然年輕,但可以想象未來李治的朝堂裡,李素的權勢地位必然與貞觀朝截然不同。

貞觀朝堂上,有資格坐在李世民身旁的人是誰?

是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僅此二人。

那麼李素呢?貞觀之後,他在新朝將是何等的地位,其實從今日的座位上,衆人已能看出分曉了。

爵封縣公,經驗條即將漲滿。尚書省右丞,離尚書省僕射只差一步了,而這個人,今年才二十六歲!

底下的人紛紛揣度上意,李世民則一手撐在桌案上,另一隻手撐在蒲席上,李素離得近,看到他的雙臂微微發顫,此刻的李世民其實根本坐不穩了,完全靠著雙臂的力量支撐著身體,臉色也越來越蒼白。

李素黯然一嘆,低聲吩咐身後的宦官拿兩張熊皮捲起來,放在李世民的身後,讓他的後背靠在熊皮上。

李世民有所覺,扭頭看了身後一眼,又朝李素笑了笑。

顫巍巍地伸手,顫巍巍地端杯,李世民費力地直起腰,舉盞面朝衆臣。

“大唐三十年社稷,諸卿有治世之勞,戎馬之功,與朕亦有同甘共苦之義,朕敬諸卿一盞,大唐……萬勝!”

第九百五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五百八十九章 借糧度厄第七百五十章 謀劃奪嫡 中第一百零二章 再獻妙策第八百四十一章 聖心難測第二百三十章 朔望朝參 中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六百五十六章 獻計除敵 下第四百三十二章 別後敘情第六百八十六章 君臣釋怨第五百三十二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六十九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二十五章 疑竇叢生第一百六十一章 不期而遇第七十五章 盡釋誤會第六百六十三章 暗生反心第十五章 封官賜田第八百四十一章 聖心難測第八百九十九章 親自上陣第九百章 納諫撤軍第七百三十九章 金殿認錯第八百二十九章 清者自清第一百六十四章 提點兇險第三百九十章 使命在肩第六百二十章 心計稚嫩第四十五章 行刺有因第八百零一章 捅破窗紙第三百四十七章 所謂民心第六百七十六章 先抑後揚第八百五十八章 東征啓戰第二百四十三章 佳人難得第三章 白璧微瑕第五百一十九章 欲靜不止 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千里孤墳第三百三十三章 戍邊苦楚第四百一十七章 是非黑白第一百一十二章 鬆州之變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百三十七章 成長代價第六百九十一章 父子相殘 下第九百四十三章 官升右丞第六百零八章 打破平衡第七百零七章 意外來客第四百零一章 烹茶論道第七百八十三章 另生枝節第七百九十三章 公主夜宴 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離人愁緒第八百二十章 假戲真做第六百八十二章 誰試鋒芒第八百九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六百九十三章 疑竇難解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可理計第一百零八章 不甘平庸第九十二章 溫柔歲月第三百二十二章 夜半敵襲 上第八十七章 長安所見第五百五十七章 不識利害第三百六十五章 同路同行第七百八十九章 所謂取義第二百六十五章 解除婚約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官上任第三百八十九章 恩將仇報第七百零二章 文成公主第三百零五章 圖窮匕見第五百五十章 上達天聽第三百九十四章 水落石出第二百一十二章 工部尚書第八百七十二章 兵發柳城第九十七章 李素問策第九百四十一章 善始善終第八百五十六章 功臣畫像第五百四十三章 丈人登門第五百九十七章 危言聳聽第五百六十五章 絕世高手第九百二十六章 撤軍離城第五百零九章 無私奉獻第九百三十四章 踏上歸途第二百六十七章 出家避世第四十八章 身陷囹圄第七百八十八章 侯門巾幗第八百四十一章 聖心難測第七百零三章 大相登門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穫頗豐第三百二十四章 勝敗生死第八百七十四章 渡河之戰 下第二百二十四章 暗地交鋒第七百五十一章 謀劃奪嫡 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漠玉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蹊蹺親事第二百七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百六十一章 責罰甚重第四十八章 身陷囹圄第九百六十三章 加恩晉爵第二百三十八章 選秀納妃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七百一十二章 金殿爭女第二十二章 村學冷清第六百五十章 福至心靈第九百一十五章 破城得糧
第九百五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五百八十九章 借糧度厄第七百五十章 謀劃奪嫡 中第一百零二章 再獻妙策第八百四十一章 聖心難測第二百三十章 朔望朝參 中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六百五十六章 獻計除敵 下第四百三十二章 別後敘情第六百八十六章 君臣釋怨第五百三十二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六十九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二十五章 疑竇叢生第一百六十一章 不期而遇第七十五章 盡釋誤會第六百六十三章 暗生反心第十五章 封官賜田第八百四十一章 聖心難測第八百九十九章 親自上陣第九百章 納諫撤軍第七百三十九章 金殿認錯第八百二十九章 清者自清第一百六十四章 提點兇險第三百九十章 使命在肩第六百二十章 心計稚嫩第四十五章 行刺有因第八百零一章 捅破窗紙第三百四十七章 所謂民心第六百七十六章 先抑後揚第八百五十八章 東征啓戰第二百四十三章 佳人難得第三章 白璧微瑕第五百一十九章 欲靜不止 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千里孤墳第三百三十三章 戍邊苦楚第四百一十七章 是非黑白第一百一十二章 鬆州之變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百三十七章 成長代價第六百九十一章 父子相殘 下第九百四十三章 官升右丞第六百零八章 打破平衡第七百零七章 意外來客第四百零一章 烹茶論道第七百八十三章 另生枝節第七百九十三章 公主夜宴 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離人愁緒第八百二十章 假戲真做第六百八十二章 誰試鋒芒第八百九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六百九十三章 疑竇難解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可理計第一百零八章 不甘平庸第九十二章 溫柔歲月第三百二十二章 夜半敵襲 上第八十七章 長安所見第五百五十七章 不識利害第三百六十五章 同路同行第七百八十九章 所謂取義第二百六十五章 解除婚約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官上任第三百八十九章 恩將仇報第七百零二章 文成公主第三百零五章 圖窮匕見第五百五十章 上達天聽第三百九十四章 水落石出第二百一十二章 工部尚書第八百七十二章 兵發柳城第九十七章 李素問策第九百四十一章 善始善終第八百五十六章 功臣畫像第五百四十三章 丈人登門第五百九十七章 危言聳聽第五百六十五章 絕世高手第九百二十六章 撤軍離城第五百零九章 無私奉獻第九百三十四章 踏上歸途第二百六十七章 出家避世第四十八章 身陷囹圄第七百八十八章 侯門巾幗第八百四十一章 聖心難測第七百零三章 大相登門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穫頗豐第三百二十四章 勝敗生死第八百七十四章 渡河之戰 下第二百二十四章 暗地交鋒第七百五十一章 謀劃奪嫡 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漠玉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蹊蹺親事第二百七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百六十一章 責罰甚重第四十八章 身陷囹圄第九百六十三章 加恩晉爵第二百三十八章 選秀納妃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七百一十二章 金殿爭女第二十二章 村學冷清第六百五十章 福至心靈第九百一十五章 破城得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平县| 兴和县| 柳江县| 盐城市| 青冈县| 普定县| 资源县| 长治市| 大姚县| 沈丘县| 玉田县| 中西区| 万盛区| 常熟市| 色达县| 凉山| 天等县| 通辽市| 彭州市| 九台市| 民权县| 行唐县| 黑河市| 高台县| 阿克陶县| 科技| 盱眙县| 左权县| 镇远县| 南充市| 名山县| 岳阳县| 长汀县| 万荣县| 毕节市| 石渠县| 东海县| 青神县| 庄浪县| 新丰县| 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