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九十四章 分兵駐隘

交戰兩次,各有勝負。

昨日程咬金所部前鋒騎兵在城外中了楊萬春的伏擊,本是一場驚險之極的危難,幸好程咬金是有經驗的老將,遇襲後臨危不亂,從容調度,這才挽回敗局,反敗爲勝,楊萬春在程咬金手下不大不小吃了點虧,安市城守軍以陣亡七千餘人的代價,狠狠交了一次學費。

今日攻城,原本唐軍佔盡優勢,誰知城中忽然殺出五千敵軍,一通詭譎莫測的衝殺過後,兩千餘投雷手幾乎傷亡殆盡,而敵軍卻只付出了一千餘人的代價,這一次輪到唐軍給楊萬春交了一次學費。

發生了這麼一樁變故,攻城自然停止了,唐軍將士們開始收集城牆下的袍澤屍首,沉默無言地擡回中軍。

李世民快氣炸了,攻城第一戰竟然打出這麼個結果,明明手握震天雷利器,卻被突然殺出城外的敵軍鑽了個空子,將他的兩千餘投雷手殺了個精光,看著一具具屍首從自己面前緩緩擡過,李世民只覺得胸腔中一股逆血上涌,在胸中翻滾不休。

“楊萬春,朕誓將你碎剮之!”李世民咬著牙狠狠地道。

不得不承認,攻城第一戰唐軍敗了,莫名其妙吃了個大虧,君臣臉色難看,憤懣難平,恨不得馬上攻破城池,來個屠城十日,裡面無論守軍還是平民,全部殺個乾淨。

不過無論君臣心中如何痛恨楊萬春,有一個事實卻是必須要承認的,那就是楊萬春這個人果然是高句麗國中的不世梟雄,經營安市城十多年,竟將這座城池經營得鐵桶一般,無論是城牆的堅固還是麾下部將的作戰素質,都可以稱得上是當世精銳,而楊萬春此人之帥才,就算拿到大唐朝堂裡,也是數一數二的驍勇多謀之將,足可獨當一面。

鳴金收兵,經過大半天的攻城,將士們已疲累不堪,大軍有秩序地緩緩往大營內走去,李世民與衆將走在中間。

“這個楊萬春……可恨他竟不是我大唐臣子,可惜了!”李世民騎在馬上喃喃自語,親身經歷過楊萬春的厲害後,情緒平復下來的李世民心中漸生惜才之心,若是有可能的話,活擒此人誘使其歸降,那該多好……

可惜,李世民深知楊萬春這種人的性格,他是不可能歸降的,當初泉蓋蘇文篡位,楊萬春都敢公然反對他,更何況李世民這個異國的皇帝,楊萬春這種人桀驁不馴,自負甚高,麾下的十二萬精兵便是他的底氣,這種人全天下誰都不服,在他眼裡,誰都不配當皇帝,除了他自己。

這樣的人就算真的歸降大唐,試問李世民敢用他嗎?

…………

大軍回營,君臣入帥帳。

今日小敗,大家的心情都不太好,李世民陰沉著一張臉,滿腹怒火不知如何發泄,帥帳內的人不少,但今日之戰全是李世民親自指揮的,與諸將無關,李世民縱想找個人撒氣,也沒有理由撒在諸將身上。

“傳令大軍今日休整準備,明日再攻城!”李世民第一句話便下了這道命令。

帳內諸將不由皺了皺眉。

這道命令下得有點不合適,就算不提敵軍騎兵出城一事,單隻說攻城之戰,從今日攻城的實際效果來看,顯然是比較失敗的,尤其是被唐軍視爲利器的震天雷發揮的效果也極其有限,這種情勢下,君臣更應該暫時休整,然後反省教訓,總結經驗,重新商議出新的攻城方法後再圖一戰,這纔是正確的選擇。

“陛下,明日繼續攻城,臣以爲不妥。”李績當先站出來反對。

李世民神情冷漠地道:“有何不妥?”

“今日我王師攻城顯然並無效果,如此咱們應該重新商議制定新的攻城之法,若明日仍按照今日的方法攻城,臣以爲結果不會有任何改變,反而白白犧牲了咱們的將士……”

李世民嘆了口氣,道:“懋功所言,朕何嘗不知,可是如今咱們在高句麗的國境內,早一日攻下安市城,整個大局方能盤活,安市城晚一日被攻克,咱們便多了一分危機,莫忘了高句麗的大莫支離泉蓋蘇文虎視眈眈,或許此時他正在調兵遣將,安市城若遲遲不克,我王師恐有腹背受敵之大禍……”

程咬金和牛進達聞言不由暗暗點頭。

很好,至少陛下也看出了東征大軍暗藏的危機,大唐軍隊要對付的不僅僅是楊萬春一人,而是整個高句麗國家。

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終究是兩頭難以取捨,冒進攻城沒有效果,只能平添傷亡,休整自省又浪費不起時間,不知不覺間,唐軍王師竟陷入進退兩難之境。

神色陰沉地敲了敲矮桌,李世民皺眉道:“今日攻城諸多詭異之處,按理說,震天雷應是無堅不摧,爲何將士們朝城頭扔了無數輪,城牆卻仍無坍塌的跡象?就算楊萬春知道遼東城是被震天雷這種利器攻下來的,於是趕工加固城牆,可他是如何加固的?加固城牆可是一項曠日持久的大工程,我軍從遼東城開拔至安市城只有短短數日,這麼短的時間裡,楊萬春是如何將城牆加固到這般堅固的?此事朕甚爲不解,諸卿誰能教朕?”

帥帳內一片沉默,衆將面面相覷。

李世民想不通的問題,其實他們也想不通,震天雷的厲害他們親眼見識過很多次了,按道理今日這般狂轟濫炸之下,城牆早該坍塌了纔是,爲何卻偏偏紋絲不動,連一絲裂縫都未炸開?這就實在不合常理了。

靜謐的帥帳內,君臣久久沉默,皆在擰眉沉思。

忽然,帥帳的角落傳來一道遲疑的聲音。

“稟父皇,兒臣覺得……是不是震天雷的製造過程出了問題?”

衆人愕然扭頭望去,卻見魏王李泰一臉憨厚地站在角落,人畜無害地笑著。

李世民挑了挑眉,露出一絲微笑:“青雀莫非知其原因?”

李泰笑了笑,向前走了兩步,然後道:“兒臣以爲,安市城和遼東城沒有區別,城牆都是一樣的城牆,震天雷能炸塌遼東城,卻炸不塌安市城,那麼只有一個原因,震天雷可能出了問題……”

李世民皺起眉:“仔細說說。”

李泰憨厚地笑道:“震天雷此物,委實爲我大唐立下不少功勞,此物本由火器局所造,具體的製造過程兒臣並不清楚,真正清楚的人只有那麼幾個,換個說法,也就是說,造出的震天雷究竟是良品還是殘次品,只有那幾個人知道,若是火器局爲了趕工,製造此物時缺斤短兩,那麼震天雷用起來威力自然不一樣,有的威力巨大,有的嘛,大抵便如今日一般稀鬆,兒臣以爲,此事若要求得甚解,當從源頭查起,不如請父皇下旨,仔細查驗軍中剩餘的震天雷,隨意選擇幾個拆開來看看,看裡面是否有蹊蹺……”

一番話說完,李世民無表示,帳內程咬金和牛進達,李績三人卻皺起了眉。

別人或許覺得這番話是就事論事,可這三人與李素關係深厚,立馬便聽出李泰這是在針對李素。衆所周知,李素是火器局監正,這個官職直到現在都沒有被李世民收回去,因爲火藥秘方的獨特性,火器局不管換多少批人,李素這個監正是絕對不會被換掉的,除非有一天李世民想弄死他。

李泰剛纔這一番話表面上說的是震天雷,實則卻將矛頭指向了李素,無論李素在火器局裡多麼的消極怠工,多麼懶散不問公事,可火器局造出來的每一個震天雷都與李素脫不了干係,如果最後證實確是因爲震天雷的製造問題而導致攻城失敗,可以肯定李世民必然會發火,而李素便是第一個倒黴的人,誰叫他是火器局的一把手呢。

簡單一番話,其中惡意滿滿,聽出話裡意思的李績三人目露寒光瞥了李泰一眼。

朝堂爭鬥他們從來不參與,也絕不干涉,但是軍中不一樣,作爲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將,最見不得有人在大敵當前還只顧著內耗內鬥,絲毫不顧大局的人,尤其是這個人還是皇子,差一點就當上太子的人,所以李泰這番話說完後,李績三人對李泰的不滿頓時升到了極點,程咬金脾氣暴躁,當時便眉毛一挑,若不是李績和牛進達一左一右死死拽著他的袖子,恐怕程咬金現在就要發飆了。

至於李世民的反應……

李績三人馬上望向他,卻見李世民面色平靜,無悲無喜,半闔著眼睛彷彿在仔細品味咀嚼李泰剛纔那番話的意思。而李泰這番話裡針對李素的部分,也不知李世民看出來沒有,總之卻是沒有任何反應。

良久,李世民睜開眼,微微一笑:“青雀所言,不無道理,挑幾個震天雷出來查驗一番也是應有之義,此事便交給……嗯,交給常塗吧,讓常塗去查一查。”

帥帳外,常塗領命離去。

李世民微笑的表情未變,卻飛快掃了李泰一眼。

衆將人羣裡,牛進達忽然站出來道:“陛下,臣以爲問題應與震天雷無關,而是兩城的城牆不一樣,若楊萬春已知道遼東城被攻克的過程,必然會選擇加固城牆……”

李泰笑著插言道:“牛大總管,剛纔咱們說過了,短短數日之內,根本不可能將城牆加固,楊萬春固有天縱之才,也不可能將城牆加固得堅若磐石。”

牛進達沒理他,而是看著李世民道:“陛下,臣剛纔思量許久,大概明白楊萬春是如何在短短數日間加固城牆了。”

李世民笑道:“哦?朕願聞其詳。”

“很簡單,在城頭的馬道上加鋪整塊的青石。大家都知道,震天雷之所以爲攻城利器,主要是它爆炸之後能碎石裂土,從而導致城牆坍塌,城頭的走馬道皆由青石厚磚鋪就,若是在青石厚磚的上面再鋪上一層厚厚的青石,那麼震天雷爆炸後,毀壞的只是表面加鋪的這層青石,有了這道緩衝,下面原有的青石厚磚便不會受太大的影響,而加鋪青石也是臣能想到的最快加固城牆的辦法,安市城中有十二萬守軍,還有近萬戶百姓,若將他們動員起來,短短數日鋪滿整個城頭走馬道並非難事,楊萬春倉促應戰之前,也只有這一種選擇。”

原本縈繞衆人心中的疑問,隨著牛進達的緩緩述說後,衆人皆兩眼一亮,先前的疑問頓時雲開霧散。

是了,也只有這個理由能解釋爲何今日震天雷沒能將城牆炸塌,因爲楊萬春將它臨時加固了,而且臨時鋪墊的青石還有一個好處,當休戰的空隙時,可以將毀壞的青石輕易地撤換下來,換上新的青石上去,如此一來,震天雷扔得再多,城牆也不可能垮掉。

李世民沉思許久,點點頭:“牛卿所言有理,應該是這個道理了……嗯,倒是個麻煩,若震天雷無法起到作用,要攻克這座城恐怕很難……”

說著李世民臉色陰沉下來,目光陰鬱地注視著面前碩大的地圖上。

現在李世民越來越感到,攻下安市城似乎很難了,楊萬春這位敵將的厲害超出了大唐君臣的想象,這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就算不計一切代價把它啃下來,恐怕也會崩掉幾顆牙,那時如何面對楊萬春以外的高句麗強敵,楊萬春固然厲害,平壤城裡那位泉蓋蘇文也不是吃素的……

此刻李世民感覺有些焦頭爛額了,他突然發現自己走錯了一步,當初攻下遼東城後,定下的戰略不應該南下攻打安市城,而是應該揮軍直取都城平壤,或者,如李素所諫一般,分兵三路而擊,將戰果最大化……

李世民不由嘆了口氣,當初因爲此事,與李素鬧得頗不愉快,事到如今,李世民無法證明李素的話是正確的,但他隱隱發覺,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

現在怎麼辦?攻城已經開始,將士們的傷亡已經造成,若下令放棄攻克安市城,大軍轉頭再往平壤進擊未免太不現實,且先不說會耽誤多少軍機,堂堂天可汗陛下指揮打仗朝令夕改毫無章法,說出去會被天下人笑死,楊萬春指不定多麼得意洋洋呢,這口惡氣李世民吞不下去……

猶疑之時,牛進達忽然道:“陛下,臣還有一諫。”

李世民回過神,道:“牛卿且說。”

牛進達停頓片刻,道:“臣請陛下調撥兩萬精騎,由臣領兵向北,駐於新城,延津兩城一帶。”

李世民吃了一驚:“牛卿此舉爲何?”

牛進達緩緩道:“爲了阻斷高句麗與靺鞨部的聯繫,也爲了防範北方靺鞨部落南下夾擊我王師。”

李世民與帳內將帥皆震驚地看著他,良久,李世民皺起了眉:“牛卿的意思是,靺鞨部會同高句麗結成聯盟?”

“臣以爲,確有可能。”

李世民嗤笑:“牛卿莫開玩笑,靺鞨部吃了豹子膽了,敢與朕的大唐作對,東征之前朕已發過親旨給靺鞨部首領,嚴令他們不得參與此戰,靺鞨部敢與高句麗結成聯盟,他們不要命了麼?”

牛進達定定注視著李世民,緩緩道:“陛下,若爲利故,至親亦可叛,何況異族番邦?陛下何以如此相信他們?”

李世民笑容一滯。

牛進達暗暗嘆氣。

李世民不蠢,事實上當年起兵反隋之時,李世民智勇皆俱,運籌帷幄,那時的他,是意氣風發的,因爲他獨特的人格魅力,纔會有那麼多人心甘情願背了舊主投靠他,比如程咬金,牛進達,李績,尉遲恭,秦瓊等等,哪怕他要幹弒兄殺弟逼父這等大逆之事,這些舊部也毫不猶豫跟隨他,忠心耿耿地將他送上皇位,一個能讓這麼多名臣老將甘心追隨的帝王,可以肯定絕不是個蠢貨。

然而這些年大唐過得太順了,打了太多的順風仗,大唐的軍隊幾乎從無敗績,百戰百勝,打多了順風仗便造成了這個結果,帝王的心氣漸高,心態也慢慢有了變化,如今這個時期的李世民已經有些驕縱自負,目中再無天下英雄了。

所以,李世民自負地覺得靺鞨部落不敢反唐,靺鞨部落的首領在他面前唯唯諾諾卑躬屈膝,充分滿足了他天可汗的虛榮感,這樣一個看似軟骨頭的蠻夷部落,怎麼可能反叛他?

驕縱自負的後果,有時候比愚笨更嚴重,可惜李世民並不自知。

牛進達神情凝重地道:“陛下,分出兩萬兵馬,斷絕一個可能發生的禍患,請陛下納臣之諫。”

李世民神情猶豫,陷入思索中。

旁邊的李績,程咬金等人見狀,同時站了出來。

“陛下,臣附議牛進達之諫,分出兩萬精騎,駐於新城,延津之間的要道上,不僅可擋高句麗和靺鞨援兵,而且還可牽制高句麗北部兵馬,免於我軍腹背受敵之境。”

見帳內老將們衆口一詞,李世民點點頭,緩緩道:“牛卿所言有理,朕便納牛卿之諫吧,予爾兩萬精騎,明日啓程開赴新城,延津兩城,駐紮於斯,將斥候放出百里之外,嚴密監視北方靺鞨部落一舉一動,若靺鞨部果真借兵南下,牛卿可率部擊之。”

牛進達大喜,急忙行禮領命。

第五百一十七章 召入宮中第六百七十七章 有所必爲第四百八十六章 賞功罰過第二百六十七章 出家避世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八百八十九章 佈局設套第七百零一章 強勢威壓第三百三十六章 西州方略第一百三十三章 坦率小人第九百二十三章 封其後路第三十一章 程府夜宴第二百五十二章 魏王問因第三百九十七章 慷慨赴義第七百二十一章 細剖利弊第五百零四章 巧取豪奪第九百四十三章 官升右丞第六百三十一章 小小衝突第三百七十八章 潤物無聲第七百五十六章 出乎意料第八百九十六章 再次攻城第六百三十三章 武氏獻計第三百七十六章 貶謫原由 下第九十六章 酒入天聽第四百八十章 中秋遊園 上第六百五十章 福至心靈第六百五十五章 獻計除敵 上第五百六十五章 絕世高手第八百二十六章 天下共之第四百四十二章 蕭規曹隨第四百一十八章 受僱於人第四百二十一章 攻守鏖戰 下第二百七十章 醉翁之意第四十四章 行宮遇刺第六百五十八章 雨夜刺殺 下第一百六十章 術業專攻第九百一十二章 深夜驚喜第八百九十八章 借兵交易第八百六十七章 臥榻養虎第九百三十四章 踏上歸途第五百二十九章 忠義之士第一百八十六章 東市事發第八百一十二章 途窮問計 上第九百零二章 大營遇襲第一百三十三章 坦率小人第三十四章 難得糊塗第六百三十六章 重禮收買第一百六十九章 欺人太甚第三百九十九章 迷霧挾制第四百六十九章 公主道姑第七百三十一章 各爲其主第七百四十八章 送親啓程第五百零九章 無私奉獻第五百三十七章 勇氣擔當第四百二十章 攻守鏖戰 中第七十章 奏對問策 下第六百七十章 獻計謀利第一百八十章 文武有別第五百七十四章 聖命差遣第五百八十四章 晉州亂象第一百四十八章 暖玉生香第十七章 流言蜚語第八百二十九章 清者自清第八百零四章 姐弟親情第五百一十五章 雞血魔王第七百一十章 取捨抉擇第七百二十二章 君臣議農第四百七十八章 東宮消息第三百七十章 順手而爲第八百三十八章 曉以情理第六百一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七百二十章 故人恩怨第三百七十二章 逆流而上第七百五十四章 程府論勢請個假第五百五十八章 獄中論勢第六百章 長安多事第八百五十二章 老將相鬥第八百四十五章 責問訓斥第六百七十八章 雨夜敵蹤第四百二十六章 重賞之下第二百章 下套坑人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家報應第二十九章 少年意氣第三百七十八章 潤物無聲第一百八十一章 風雅妙物第八百三十章 舅甥計議 上第六十五章 少年英傑第一百九十九章 田陌相見第三百九十五章 玉人入關第六百二十三章 懲戒清洗第五百一十三章 危急時刻第六十四章 橫截聖意第一百六十五章 混世處世第一百二十六章 衣錦還鄉第四百五十四章 三賜功臣 上第六百九十六章 慾壑難填第二百一十五章 燒屋絕戶第九百一十三章 過客歸宿第六百一十四章 圖窮匕見 下第五百九十八章 事出蹊蹺
第五百一十七章 召入宮中第六百七十七章 有所必爲第四百八十六章 賞功罰過第二百六十七章 出家避世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八百八十九章 佈局設套第七百零一章 強勢威壓第三百三十六章 西州方略第一百三十三章 坦率小人第九百二十三章 封其後路第三十一章 程府夜宴第二百五十二章 魏王問因第三百九十七章 慷慨赴義第七百二十一章 細剖利弊第五百零四章 巧取豪奪第九百四十三章 官升右丞第六百三十一章 小小衝突第三百七十八章 潤物無聲第七百五十六章 出乎意料第八百九十六章 再次攻城第六百三十三章 武氏獻計第三百七十六章 貶謫原由 下第九十六章 酒入天聽第四百八十章 中秋遊園 上第六百五十章 福至心靈第六百五十五章 獻計除敵 上第五百六十五章 絕世高手第八百二十六章 天下共之第四百四十二章 蕭規曹隨第四百一十八章 受僱於人第四百二十一章 攻守鏖戰 下第二百七十章 醉翁之意第四十四章 行宮遇刺第六百五十八章 雨夜刺殺 下第一百六十章 術業專攻第九百一十二章 深夜驚喜第八百九十八章 借兵交易第八百六十七章 臥榻養虎第九百三十四章 踏上歸途第五百二十九章 忠義之士第一百八十六章 東市事發第八百一十二章 途窮問計 上第九百零二章 大營遇襲第一百三十三章 坦率小人第三十四章 難得糊塗第六百三十六章 重禮收買第一百六十九章 欺人太甚第三百九十九章 迷霧挾制第四百六十九章 公主道姑第七百三十一章 各爲其主第七百四十八章 送親啓程第五百零九章 無私奉獻第五百三十七章 勇氣擔當第四百二十章 攻守鏖戰 中第七十章 奏對問策 下第六百七十章 獻計謀利第一百八十章 文武有別第五百七十四章 聖命差遣第五百八十四章 晉州亂象第一百四十八章 暖玉生香第十七章 流言蜚語第八百二十九章 清者自清第八百零四章 姐弟親情第五百一十五章 雞血魔王第七百一十章 取捨抉擇第七百二十二章 君臣議農第四百七十八章 東宮消息第三百七十章 順手而爲第八百三十八章 曉以情理第六百一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七百二十章 故人恩怨第三百七十二章 逆流而上第七百五十四章 程府論勢請個假第五百五十八章 獄中論勢第六百章 長安多事第八百五十二章 老將相鬥第八百四十五章 責問訓斥第六百七十八章 雨夜敵蹤第四百二十六章 重賞之下第二百章 下套坑人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家報應第二十九章 少年意氣第三百七十八章 潤物無聲第一百八十一章 風雅妙物第八百三十章 舅甥計議 上第六十五章 少年英傑第一百九十九章 田陌相見第三百九十五章 玉人入關第六百二十三章 懲戒清洗第五百一十三章 危急時刻第六十四章 橫截聖意第一百六十五章 混世處世第一百二十六章 衣錦還鄉第四百五十四章 三賜功臣 上第六百九十六章 慾壑難填第二百一十五章 燒屋絕戶第九百一十三章 過客歸宿第六百一十四章 圖窮匕見 下第五百九十八章 事出蹊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鱼县| 商水县| 丰台区| 通城县| 宝清县| 镶黄旗| 刚察县| 临桂县| 乐都县| 霞浦县| 衡阳市| 滨州市| 建平县| 柳河县| 南皮县| 醴陵市| 准格尔旗| 滦平县| 阳江市| 石城县| 武定县| 南召县| 巴马| 达拉特旗| 龙川县| 荥经县| 金秀| 榆树市| 临江市| 东山县| 屏山县| 克拉玛依市| 临清市| 志丹县| 河间市| 赞皇县| 长岛县| 江陵县| 松滋市| 朔州市|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