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零七章 歹計安內

永恆的利益纔是合作的前提,自從李承乾謀反事敗被廢后,李泰的表現令長孫無忌感到越來越滿意。天籟 小 說

他滿意的不是李泰勤學低調的性格,而是李泰的政治傾向。在李承乾轟然倒下之前,李泰便積極與關隴門閥頻繁來往,互通有無,而長孫無忌本身也是出自關隴,李泰的這種表現無疑在向他釋放一個很強烈的信號,若有朝一日他成爲大唐的太子,即或登基爲帝,對關隴門閥將更爲寵信重用,整個關隴門閥在朝堂中的分量也將越來越重。

李泰釋放的這個信號令長孫無忌很滿意。這個年代,家族和出身給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個烙印從出生便註定無法消除,哪怕貴爲帝王宰相也無法免俗,家族的興盛,出身門第的顯赫,是這些帝王將相一生必須爲之努力的事。

長孫無忌同樣希望他出身的關隴門閥越來越興盛,越來越顯赫。

而同樣作爲競爭太子的另一位人選晉王李治,他在幹什麼呢?

他不僅在政治上毫無表現,毫無作爲,對長孫無忌這位親孃舅也懷著七分敬畏三分懼意,除非逢年過節必須的問候禮數,否則一般不太與長孫家來往,不僅如此,他還時常跑到太平村,跟李素一起上山打鳥,下河捉魚,玩得不亦樂乎……

這是一個競爭太子的人該乾的事嗎?

所以,於情於理,長孫無忌心中的天平都不得不偏向李泰。

今日李泰不顧避嫌登門長孫府,說實話,長孫無忌心中隱隱有些失望。

他沒想到被寄予厚望的魏王,爭儲希望最大的皇子居然如此沉不住氣,變故纔出現一點點苗頭,就迫不及待上門求助,相比他父皇的雄才偉略,殺伐果斷,李泰實在相差太遠太遠了……

“魏王,你不需要明路,直到今日,你的贏面仍是所有皇子中最大的,你是嫡出,又是第一順位,而且勤奮好學,爲人謙遜,你看,你佔了如此大的先機,爲何還對李素和李治心存畏意?你在怕什麼?”長孫無忌沉聲道。

李泰愣了一下,然後苦笑:“在別人面前,泰自然硬著頭皮說什麼都不怕,但在舅父大人面前,泰不敢有一絲一毫隱瞞,我……真的有點怕李素。”

長孫無忌皺眉:“李泰與你年紀相仿,不過也是個嘴上無毛的年輕郎君罷了,縱然做過一些大事,但與支持你的背後勢力相比,終究相差甚遠,不足爲患,你有何可怕?”

李泰嘆道:“泰也不知爲何怕他,可……我確實怕他,李素這個人,邪性得很,看著毫無勝算的絕境,他總能輕鬆度過厄難,轉危爲安,好像老天爺賦予了他逢兇化吉的運氣,與他爲敵,泰實在有些忐忑不安……”

長孫無忌哼了聲,道:“一個敵人都對付不了,往後你若成爲下一代的大唐帝王,要對付的敵人可是成千上萬,那時你該如何是好?魏王,以往你的性子頗爲沉穩,只是這次對上了李素卻變了個模樣,此非處世之道,爾當自省其過戒免之,老夫還是那句話,晉王身邊只有一個李素輔佐,他們,翻不了天!”

李泰躬身道:“還請舅父大人點撥一二。”

長孫無忌眼睛微微瞇了一下,輕捋長鬚,緩緩道:“晉王今年……十六歲了吧?”

李泰呆了一下,不明白長孫無忌爲何突然提起李治的年紀,但還是點頭恭敬地道:“是。”

長孫無忌嘆了口氣,道:“十六歲,已受過冠,又非東宮儲君,爲何還留在長安?諸皇子成年後皆應出京就藩地方纔是,陛下早在貞觀七年便將其封爲幷州大都督,此前一直遙領,如今也該落個實處了,否則怎掩天下悠悠衆口?”

長孫無忌說著淡淡瞥了他一眼,道:“諸皇子成年後皆應出京赴任,晉王豈可例外?而魏王你,因身體原因,陛下早下過特旨,允你不予就藩之恩,如此一來,呵呵……”

李泰兩眼徒然一亮,接著神色陷入狂喜之中。

“舅父,舅父大人實在是……謀略無雙,談笑平敵,泰今日再次領教舅父大人的風采,實在佩服得五體投地。”李泰興奮得語聲微顫,忙不迭朝長孫無忌行禮致謝。

長孫無忌面色無悲無喜,平靜地搖搖頭,嘆道:“說來李治也是老夫的親外甥,你和他都是我胞妹的親子,老夫實在不該厚此薄彼,尤其是幫著你壞他的謀劃,只不過,公義大於私情,冊封儲君也好,將來新舊帝王過渡也好,大唐的朝堂和民間都需要一個安穩無波的過程,玄武門一幕,再也不能重演了,既然你比晉王更合適當這個儲君,老夫只好幫你一次,絕了晉王的念頭……當然,如果別的皇子亦有爭儲之念,可依此一併絕之。”

說著臉色一肅,長孫無忌眼神忽然變得嚴厲,緊緊盯著李泰,沉聲道:“魏王你要記住,老夫幫你這一次,並不代表以後也是如此,你不可恃寵而驕,欺凌同胞兄弟,不僅因爲兄弟之情,而且你更要牢記,你父皇深恨兄弟相殘之事,就算爲了未來的皇位,你也不能欺凌兄弟,否則萬事皆休。”

這番話說得聲色俱厲,李泰一凜,急忙應命,但神色間仍然掩飾不住喜色。

長孫無忌看在眼裡,不由暗歎口氣。

皇權爭奪向來都是非常殘酷的,不可能一碗水端平,今日李泰得了這個主意,所謂的“兄弟之情”便成了個笑話,涉及到皇權,縱然是親兄弟,也要趕盡殺絕,這是根本無法化解的衝突。

不得不說,長孫無忌不愧是當朝宰相,足智多謀之極,隨便出個主意,便將李治置於被動,皇子成年後離京赴地方上任,這本是朝廷禮法。

規矩是規矩,但大唐的地方城池終究太貧瘠,所以皇子們都不願離京赴任,往往稱病死賴在長安不肯走,吳王李恪便是裝病的高手,每當有看不過眼的御史上疏參劾他,催促他離京時,李恪總能恰到好處地病倒,病得全身癱軟,藥石無醫,比死人就只多了一口氣而已,李世民心一軟,便允他暫留長安養病,特旨一下,李恪的絕癥瞬間不藥而癒,簡直堪稱人類醫學史上的奇蹟……

長孫無忌出的這個主意可謂直擊要害,一言誅心。

衆所周知,爭奪儲君之位的前提條件之一是留在京城長安,所謂近親遠疏,大家每天都能見到李世民,想出什麼花招兒博李世民和滿朝文武的歡心,只有留在長安城才最方便快捷,在這個交通和通訊不便利的年代裡,如果忽然被調任遠離長安,離李世民千里之外了,這個爭儲的遊戲如何才能繼續下去?李世民每天睜開眼便看到留在長安的那個皇子行禮問安,每天處理國事時只見他在面前晃來晃去,故作老成或是故作天真問一些看似不經意卻精闢的問題或回答,一天兩天在李世民的心中留下印象,日子越長,印象越深越好。

到那個時候,誰還記得那個被調任地方就藩的可憐皇子?

所以長孫無忌只一開口,李泰便立馬明白這個主意的厲害之處,心中對長孫無忌的感激更是無以復加。

這個主意之狠辣,李泰完全可以在瞬間將主動權盡握手中,打李治和李素一個措手不及,只要把李治調離了長安,李素一人就算留下來,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勢必孤掌難鳴了,勝算的天平頃刻間移到了李泰這一方。

努力忍住心中的狂喜,李泰強作沉穩,依舊與長孫無忌談笑風生,不至於因太喜形於色而令長孫無忌對他失望。

舅甥二人的談話很快結束,在長孫無忌的示意下,李泰很低調地從長孫府西面的後門悄悄告辭離開。

******

就在長安城暗流涌動,衝突愈見明朗之前,長安城又生了一件大事。

貞觀十八年四月底,一代諍臣魏徵與世長辭。

經過半年多的病痛折磨,魏徵終於沒能再撐下去,選擇在這個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季節,永遠離開了人世。

半夜傳出消息,滿朝君臣震驚悲痛。

李世民下旨打開宮禁,半夜親自離宮赴魏徵府上吊唁。

住在朱雀大街的權貴重臣們也紛紛出門,匆匆趕往魏府。

簡陋樸素的魏府門前,悄悄掛起了白皮燈籠,魏府家眷早早預備好的後事器物也紛紛搬了出來,連做法事的和尚道士也住了兩批在府中,只等魏徵嚥下最後一口氣便從容操辦喪事。

李世民和諸多朝臣第一時間趕到魏府時,魏府上下哭聲嚎啕,聲震半城。

直入魏徵臥房,魏徵的屍身仍停在牀榻上,面上蓋著一塊方正的白布。

李世民上前,毫不避諱地抓住魏徵冰涼的手,垂頭大哭失聲。

“卿今棄朕而去,朕痛失一鏡也!”

******

ps:還有一更。。。

第三百四十六章 稱量英雄第四百一十一章 鐘鼎山林第八百一十六章 開誠佈公 下第六百三十五章 不造殺孽第二百五十四章 相逢隔世第八百六十二章 大軍開拔第八百九十三章 用兵詭譎第一百七十六章 李家破財第三百九十八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八十九章 錙銖必較第三百六十四章 迫在眉睫第五百四十章 庭院賞雪第八百五十三章 揣度天意第二十五章 郭駑獻詩第三百一十一章 託付家小第九百三十四章 踏上歸途第五十五章 混世魔王第九百五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六百二十章 心計稚嫩第四百九十章 東宮除惡第六百五十九章 決意易儲第三百五十九章 忠君之事第四百二十三章 福兮禍伏第六百五十九章 決意易儲第三百七十八章 潤物無聲第六百七十二章 溫柔惡客第二百六十一章 子夜大亂 下第八百八十三章 火器攻城第二百五十章 高陽闖府第七十五章 盡釋誤會第六百二十三章 懲戒清洗第二百四十四章 太子保媒第六百七十六章 先抑後揚第七百九十章 漸生疏離第二百七十六章 蹊蹺祠堂第六百五十三章 狹路相逢第四百七十五章 割捨接受第三百一十二章 遷調西州第二百七十一章 打通關節第三百六十五章 同路同行第六百八十六章 君臣釋怨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世鄉愁第六百三十一章 小小衝突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官上任第九百五十一章 且釋恩怨第八百四十章 毛遂自薦第一百八十八章 再次入獄第三百六十五章 同路同行第一百九十四章 劫後重逢第五百零六章 暫退一步第五百六十章 新年臨朝第一百一十四章 鏖戰鬆州 中第六百一十六章 賜婚聯姻第五百四十九章 善後清理第五百二十三章 侯爺滅佛 上第六百四十七章 醉酒禍言第三百五十八章 守牧一方第四百九十章 東宮除惡第五十九章 父女面談第四章 暫過難關第七百零九章 王爺所請 下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亂餘波第二百三十八章 選秀納妃第五百零六章 暫退一步第九百五十三章 武氏試探第六百零二章 晉陽生變 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可理計第八百六十章 在外而安第九十六章 酒入天聽第七百八十二章 突生橫禍第七百三十一章 各爲其主第三百三十一章 初見刺史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十五章 封官賜田第六十三章 無意獻策第八百八十一章 航海回訊第六百七十二章 溫柔惡客第七百九十八章 公主夜宴 下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官職加身第六章 王家損友第六百六十八章 因恨謀篡第九百一十章 敵境孤軍第四百九十五章 侯爺出獄第四百一十二章 捨生取義第三百八十五章 走留之爭第四百八十章 中秋遊園 上第七百九十一章 邀宴鋪路第一百三十八章 懶散監正第二百五十一章 誅恕之爭第九百六十四章 所謀爲何第六百六十一章 酒後真言第五百八十三章 災年百姓第五百四十五章 各自亮劍第五十章 脫困求生 中第七百二十章 故人恩怨第二百四十六章 魔王示警第八百九十五章 漸生悔意第六百一十一章 門閥恩怨第四百一十三章 共此一死第三百三十二章 羣狼環伺
第三百四十六章 稱量英雄第四百一十一章 鐘鼎山林第八百一十六章 開誠佈公 下第六百三十五章 不造殺孽第二百五十四章 相逢隔世第八百六十二章 大軍開拔第八百九十三章 用兵詭譎第一百七十六章 李家破財第三百九十八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八十九章 錙銖必較第三百六十四章 迫在眉睫第五百四十章 庭院賞雪第八百五十三章 揣度天意第二十五章 郭駑獻詩第三百一十一章 託付家小第九百三十四章 踏上歸途第五十五章 混世魔王第九百五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六百二十章 心計稚嫩第四百九十章 東宮除惡第六百五十九章 決意易儲第三百五十九章 忠君之事第四百二十三章 福兮禍伏第六百五十九章 決意易儲第三百七十八章 潤物無聲第六百七十二章 溫柔惡客第二百六十一章 子夜大亂 下第八百八十三章 火器攻城第二百五十章 高陽闖府第七十五章 盡釋誤會第六百二十三章 懲戒清洗第二百四十四章 太子保媒第六百七十六章 先抑後揚第七百九十章 漸生疏離第二百七十六章 蹊蹺祠堂第六百五十三章 狹路相逢第四百七十五章 割捨接受第三百一十二章 遷調西州第二百七十一章 打通關節第三百六十五章 同路同行第六百八十六章 君臣釋怨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世鄉愁第六百三十一章 小小衝突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官上任第九百五十一章 且釋恩怨第八百四十章 毛遂自薦第一百八十八章 再次入獄第三百六十五章 同路同行第一百九十四章 劫後重逢第五百零六章 暫退一步第五百六十章 新年臨朝第一百一十四章 鏖戰鬆州 中第六百一十六章 賜婚聯姻第五百四十九章 善後清理第五百二十三章 侯爺滅佛 上第六百四十七章 醉酒禍言第三百五十八章 守牧一方第四百九十章 東宮除惡第五十九章 父女面談第四章 暫過難關第七百零九章 王爺所請 下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亂餘波第二百三十八章 選秀納妃第五百零六章 暫退一步第九百五十三章 武氏試探第六百零二章 晉陽生變 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可理計第八百六十章 在外而安第九十六章 酒入天聽第七百八十二章 突生橫禍第七百三十一章 各爲其主第三百三十一章 初見刺史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十五章 封官賜田第六十三章 無意獻策第八百八十一章 航海回訊第六百七十二章 溫柔惡客第七百九十八章 公主夜宴 下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官職加身第六章 王家損友第六百六十八章 因恨謀篡第九百一十章 敵境孤軍第四百九十五章 侯爺出獄第四百一十二章 捨生取義第三百八十五章 走留之爭第四百八十章 中秋遊園 上第七百九十一章 邀宴鋪路第一百三十八章 懶散監正第二百五十一章 誅恕之爭第九百六十四章 所謀爲何第六百六十一章 酒後真言第五百八十三章 災年百姓第五百四十五章 各自亮劍第五十章 脫困求生 中第七百二十章 故人恩怨第二百四十六章 魔王示警第八百九十五章 漸生悔意第六百一十一章 門閥恩怨第四百一十三章 共此一死第三百三十二章 羣狼環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县| 绥化市| 赤水市| 阳高县| 临夏县| 普陀区| 远安县| 托里县| 江陵县| 沈阳市| 普兰店市| 墨玉县| 平利县| 丹寨县| 吉安县| 宁强县| 资中县| 兴业县| 平定县| 西平县| 诸暨市| 思茅市| 鄂尔多斯市| 高尔夫| 同心县| 郯城县| 工布江达县| 孙吴县| 麻城市| 平安县| 肇东市| 滨海县| 张家口市| 竹溪县| 贵阳市| 长寿区| 会同县| 虎林市| 商水县| 密云县| 绥阳县|